润色
试图想理清近日来的思绪,尽管也曾一度怀疑被撞到头后是不是像他们说的反应变得迟钝了,然而头确是有点晕,想事情不利索。
从九月开始学会往医院跑,整套流程走下来也无不妥,全然不知可喜或可泣。然而这地方第一印象肯定不是让人喜欢的,静默的走廊,空旷的空间,还有时而搭电梯碰到的脸上写满忧愁的人。逼仄的病房早早躺了形容枯槁的老人,还有习惯乐观的胖子,床单是发黄的,旁边的床头柜象征性地摆了稍显温度的热水瓶。然而系在你心头的人脸色苍白的躺在那,让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松下那一口气来。
时而在想那天早上到底是怎么了,哪里出了纰漏?现在下车下得无比小心。每每见到公车停时那些自行车或电动车会自觉停在车后,再对比自己的遭遇,何以才一只脚才刚踮地就…
只能叹时运不济。而被撞倒的那一刻,脑子是懵的完全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直到痛觉把知觉唤醒,是火烧火燎的痛,还权衡了一下要不要哭出来——是了,一向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示弱,甚至忘记何时才该示弱。
同同伴傻笑说哎呀被车撞了,伤口好像好痛。然而进到学校考试铃声响起过后被陪着慢慢走,心里堵了一大团委屈无处可发,迟钝的神经在仔细体会慢动作回放,经过教室和窗口,伤口叫嚣撕裂的痛,无论如何无法做到无济于事,终于像崩得太紧而断掉的弦附在同伴肩膀,忍不住说:好痛。哭了出来。
这两日常常坐车去医院,每每经过琶洲大桥,也就见到了遥遥珠江两岸,广州特属地标的景色。如果是早上,那么小蛮腰的方向通常逆光,高楼是灰的,只剩下依稀可辨的轮廓,顺着悠悠珠江一路绵延过来。经过一天洗礼的广州城被太阳唤醒,却因雾色湮染看不太真切,灰色容易让人想起建筑本来的水泥色,或者逆光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妙想法而已。如果是下午,那么会常常看到暖橙的的斜阳写意地挂在城市背后,连带染黄了一抹残云。而晚上呢,通常是夜灯的精灵开始发光发热,它们的主场,沿江两岸均匀地布满圆灯,随着珠江水缓缓轻荡,留下蜿蜒的水灯。偶有船只经过,像是被家长抓到调皮的孩子突地散去,看到船开出老远,才又重新聚在一起,就这样玩着乐此不疲的游戏。
常常在医院的四楼,走廊尽处的窗口,日光晒得正好,挤身去沾一分热。楼下长着高大的树木正当繁茂,只有长出顶端树干突兀地干枯。在树长出过围墙的另一边是不知名的小区,老人闲闲出来散步。
在陌生的地方想要迅速地融入进去,通常习惯在角落观察人事。你捕捉到的每一个片断,必定真实且自然,使你能够了解这里的生活常态。比如她是在晾衣服或晾菜干,比如是不是各自出门在路上碰到寒喧下家里长短。或者老大爷在互邀什么时候下棋,而另一个说要去幼儿园接孙子。
这些在我看来,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动声色且无打扰的融入到他们的生活,这种感觉倒像是人在画里看风景,而风景把所有人都布上了。窗是缩影,地域是缩影,横扫过去,大城市亦是缩影。同一发生的不同的事情,全部都不会落下。
而如此平静的画面,似乎与脑海处某些片断能够衔接上。
呃。是了,那时尚不知道医院是多么恐怖的地方,每每放课后都会去散步,走过爬满爬山虎的平房,走过高大的木棉树,走过圆形的鱼池假山,走过毫无生气的“停尸房”。因为年少,太多无畏。
读书时期陪伴最多的除了书就是收音机,做过现在不齿年轻人做但可以被理解的幼稚事情。
也曾记得深夜里透过电台的音波轨道有个清透温润的声音,她在讲故事。语调平和到刚好在舒服的那个度,故事里那个少女常常在太平间游荡,似乎总穿素色长裙赤着脚。因为孤独,因为不被爱。我所知道的是,配合着深夜俱静的气氛,还有女主播沁人心脾的声音,几乎能够完全想象出那个少女孤立无援的样子。尽管这么多年过来,当初被震撼到的“特别”“浪漫”已经荡然无存,多么神经质。
又或者,同样荡然无存的还有当时年少的心。
这是当然。
从九月开始学会往医院跑,整套流程走下来也无不妥,全然不知可喜或可泣。然而这地方第一印象肯定不是让人喜欢的,静默的走廊,空旷的空间,还有时而搭电梯碰到的脸上写满忧愁的人。逼仄的病房早早躺了形容枯槁的老人,还有习惯乐观的胖子,床单是发黄的,旁边的床头柜象征性地摆了稍显温度的热水瓶。然而系在你心头的人脸色苍白的躺在那,让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松下那一口气来。
时而在想那天早上到底是怎么了,哪里出了纰漏?现在下车下得无比小心。每每见到公车停时那些自行车或电动车会自觉停在车后,再对比自己的遭遇,何以才一只脚才刚踮地就…
只能叹时运不济。而被撞倒的那一刻,脑子是懵的完全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直到痛觉把知觉唤醒,是火烧火燎的痛,还权衡了一下要不要哭出来——是了,一向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示弱,甚至忘记何时才该示弱。
同同伴傻笑说哎呀被车撞了,伤口好像好痛。然而进到学校考试铃声响起过后被陪着慢慢走,心里堵了一大团委屈无处可发,迟钝的神经在仔细体会慢动作回放,经过教室和窗口,伤口叫嚣撕裂的痛,无论如何无法做到无济于事,终于像崩得太紧而断掉的弦附在同伴肩膀,忍不住说:好痛。哭了出来。
这两日常常坐车去医院,每每经过琶洲大桥,也就见到了遥遥珠江两岸,广州特属地标的景色。如果是早上,那么小蛮腰的方向通常逆光,高楼是灰的,只剩下依稀可辨的轮廓,顺着悠悠珠江一路绵延过来。经过一天洗礼的广州城被太阳唤醒,却因雾色湮染看不太真切,灰色容易让人想起建筑本来的水泥色,或者逆光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妙想法而已。如果是下午,那么会常常看到暖橙的的斜阳写意地挂在城市背后,连带染黄了一抹残云。而晚上呢,通常是夜灯的精灵开始发光发热,它们的主场,沿江两岸均匀地布满圆灯,随着珠江水缓缓轻荡,留下蜿蜒的水灯。偶有船只经过,像是被家长抓到调皮的孩子突地散去,看到船开出老远,才又重新聚在一起,就这样玩着乐此不疲的游戏。
常常在医院的四楼,走廊尽处的窗口,日光晒得正好,挤身去沾一分热。楼下长着高大的树木正当繁茂,只有长出顶端树干突兀地干枯。在树长出过围墙的另一边是不知名的小区,老人闲闲出来散步。
在陌生的地方想要迅速地融入进去,通常习惯在角落观察人事。你捕捉到的每一个片断,必定真实且自然,使你能够了解这里的生活常态。比如她是在晾衣服或晾菜干,比如是不是各自出门在路上碰到寒喧下家里长短。或者老大爷在互邀什么时候下棋,而另一个说要去幼儿园接孙子。
这些在我看来,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动声色且无打扰的融入到他们的生活,这种感觉倒像是人在画里看风景,而风景把所有人都布上了。窗是缩影,地域是缩影,横扫过去,大城市亦是缩影。同一发生的不同的事情,全部都不会落下。
而如此平静的画面,似乎与脑海处某些片断能够衔接上。
呃。是了,那时尚不知道医院是多么恐怖的地方,每每放课后都会去散步,走过爬满爬山虎的平房,走过高大的木棉树,走过圆形的鱼池假山,走过毫无生气的“停尸房”。因为年少,太多无畏。
读书时期陪伴最多的除了书就是收音机,做过现在不齿年轻人做但可以被理解的幼稚事情。
也曾记得深夜里透过电台的音波轨道有个清透温润的声音,她在讲故事。语调平和到刚好在舒服的那个度,故事里那个少女常常在太平间游荡,似乎总穿素色长裙赤着脚。因为孤独,因为不被爱。我所知道的是,配合着深夜俱静的气氛,还有女主播沁人心脾的声音,几乎能够完全想象出那个少女孤立无援的样子。尽管这么多年过来,当初被震撼到的“特别”“浪漫”已经荡然无存,多么神经质。
又或者,同样荡然无存的还有当时年少的心。
这是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