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庆打击乐团《木兰》
朱宗庆音乐戏剧《木兰》
《木兰》是一场“融合打击乐与京剧的创新表演。鉴于这个领域并不是我所熟悉的,所以所能欣赏到的内容并不会太多。这次演出的导演李小平有很好的京剧功底,是第一为受邀赴中国大陆执导传统戏曲作品的台湾导演。总体来说,这次跨界的演出还是不错的。
首先说一下情节的安排。序曲设定在战争前夕,木兰陷入了回忆。再现木兰童年情景,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小女孩的形象。紧接着刻画了护送棺木出殡的情景,打击乐声中却充满了思乡之情,仿佛已死的壮士心中的哀叹。木兰想起自己在花轿中乔装离家的情形。下一幕刻画的就是练兵的场景。终于,我们又回到了战争前夕,在这个暴风雨的前夜,木兰收到了家书,在与马夫的交谈中浓浓的思乡情被渲染开来。决战临行,木兰展现出了她英勇的一面,大战结束后木兰返乡,进入尾声。
看得出这样的情节安排花了不少的心思。但是在唱词非常简单,以音乐为主的前提下,这样的安排还是稍显复杂。比如说讲述出殡的《魂归》一节,整体的气氛渲染得很好,但却略显唐突。与上一幕的衔接得不够紧密。个人觉得《魂归》与《絮语》一幕可以在木兰乔装离乡之后以木兰父母的视角展开。《夜谈》这一幕非常的有意思,整幕生动有趣。大战与练兵很挑战演员的技巧,但用的技法还是比较传统的,练兵用的长竿发出不同的声响构成了音乐的主题。大战中运用鼓乐,气势强劲有力。
在这部戏剧中打击乐是真正的主角。剧中许多地方都是靠打击乐来联系剧情。正如导演所说,打击乐在戏剧中并不只是一个伴奏,有的时候打击乐演员还充当剧中的角色。比如说在《魂归》一幕中团员以非典型方式演奏木琴,站在舞台上的他们仿佛也是送行的人中的一员。
这部剧的缺陷就是:唱词太直白。虽然能理解剧组为了方便观众理解而采取白话文的心意,但是过于口头话的表达或许并不适合舞台演绎。演员有台湾腔,这点非常的可爱。但情节中设定的北方人有这样的腔调实在是太尴尬了。有人说觉得结尾略显仓促,但我觉得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对于一部跨界的音乐戏剧来说,这样的尝试值得鼓励与支持。
《木兰》是一场“融合打击乐与京剧的创新表演。鉴于这个领域并不是我所熟悉的,所以所能欣赏到的内容并不会太多。这次演出的导演李小平有很好的京剧功底,是第一为受邀赴中国大陆执导传统戏曲作品的台湾导演。总体来说,这次跨界的演出还是不错的。
首先说一下情节的安排。序曲设定在战争前夕,木兰陷入了回忆。再现木兰童年情景,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小女孩的形象。紧接着刻画了护送棺木出殡的情景,打击乐声中却充满了思乡之情,仿佛已死的壮士心中的哀叹。木兰想起自己在花轿中乔装离家的情形。下一幕刻画的就是练兵的场景。终于,我们又回到了战争前夕,在这个暴风雨的前夜,木兰收到了家书,在与马夫的交谈中浓浓的思乡情被渲染开来。决战临行,木兰展现出了她英勇的一面,大战结束后木兰返乡,进入尾声。
看得出这样的情节安排花了不少的心思。但是在唱词非常简单,以音乐为主的前提下,这样的安排还是稍显复杂。比如说讲述出殡的《魂归》一节,整体的气氛渲染得很好,但却略显唐突。与上一幕的衔接得不够紧密。个人觉得《魂归》与《絮语》一幕可以在木兰乔装离乡之后以木兰父母的视角展开。《夜谈》这一幕非常的有意思,整幕生动有趣。大战与练兵很挑战演员的技巧,但用的技法还是比较传统的,练兵用的长竿发出不同的声响构成了音乐的主题。大战中运用鼓乐,气势强劲有力。
在这部戏剧中打击乐是真正的主角。剧中许多地方都是靠打击乐来联系剧情。正如导演所说,打击乐在戏剧中并不只是一个伴奏,有的时候打击乐演员还充当剧中的角色。比如说在《魂归》一幕中团员以非典型方式演奏木琴,站在舞台上的他们仿佛也是送行的人中的一员。
这部剧的缺陷就是:唱词太直白。虽然能理解剧组为了方便观众理解而采取白话文的心意,但是过于口头话的表达或许并不适合舞台演绎。演员有台湾腔,这点非常的可爱。但情节中设定的北方人有这样的腔调实在是太尴尬了。有人说觉得结尾略显仓促,但我觉得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对于一部跨界的音乐戏剧来说,这样的尝试值得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