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Loneliness and Institutions
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这是陈词滥调。
但是没有人会去疑惑,奥菲莉亚是真的疯了。
之于哈姆雷特我更倾向于把他的“疯”理解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沉思【1】,他对每一个细节过于执着地思考和对于每一决定前优柔寡断的沉思使得他缺乏了悲剧英雄本该有的一种血气,这是人性的复杂,也是这部戏之所以隽永的缘由。
但是奥菲莉亚,这样一个脆弱的灵魂,我却一直在猜测她突然疯掉的原因,是她对真相匆匆一瞥所产生的惊慌使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平衡。
我们权可以当这个王室是一个由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后丹麦王代称)为核心,格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后王后代称)为象征,波洛涅斯(奥菲利亚父亲)为依附,雷欧提斯为牺牲品(奥菲利亚哥哥)的完整体制系统。
对于体制其必然的特征就是:通过金钱,地位,权力,家庭,民族,偶像,支撑起脆弱的生活,依靠这些外在的力量获得了安全感,当然同时也放弃了自由。【2】
在这个故事里当所有人都以为权利的象征是那个丹麦王的宝座的时候,其实真正的的权利象征是王后。在看似荒诞的易夫过程中,王后是整个系统下最脆弱的那个人,她毫无任何招架体制的能力。她在老哈姆雷特的尸体前痛哭是因为失去了体制的依靠,他在令人惊诧的短时间内嫁给了新丹麦王室是因为需要依靠新的体制。她是那个人人都想取得的象征,自然也就成了整个体制下最大的悲剧——因为她毫不自知。
其他人都在这个体制下为了这个象征沉浸在自己的角色当中。偏偏天资平平的奥菲莉亚被哈姆雷特点破了,于是她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
她没有获得答案的能力,被自己的挣扎溺死。
"哈!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第三幕 第一场)【3】
这一经典的自我拷问将“生存与毁灭”换为”逃避自由”和“忍受孤独”一点也不显得违和。
我倒想先说说我对莎翁的答案的猜想。
最后一幕,哈姆雷特死了,丹麦王死了,王后死了,雷欧提斯死了,还有在此之前就已经离世的波洛涅斯和奥菲莉亚。一幕啼笑皆非的闹剧到了最后,体制内的人和与体制斗争的人都被命运无情地毁灭,没有赢家。
“可厌”莎翁,一点“人生鸡汤”都不肯给我们这些苟活的世人。
而我,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4】尽管为此目的,我形容枯槁,狼狈不堪。是因为生命中左突右冲的欲望、激情,大脑里永不停歇的疑问,内心隐隐嘶叫的不安。这样的痛苦已经远远覆盖了孤独,让我来不及注意它的存在。我希望我有比奥菲莉亚或者说哈姆雷特更强大的力量去获得,斜阳君所谓“刹那间的永恒的快乐”。
之于他人,不过在一场场上演《哈姆雷特》,甚至可以更加荒谬和无奈。在一群疯癫之中,偶有智者,那正是书写下这个故事的莎士比亚。然而不用我说你也了解,那有多难得。
Note:
【1】《不合时宜的沉思》(书评,《哈姆雷特》),作者ID:心怀子衿
【2】《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书评,《逃避自由》,作者ID:风撼斜阳
【3】《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莎士比亚,译者:朱生豪
【4】《柔软》,廖一梅。
【5】题目取自另一本书,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仅仅只能是一个愿望。
——————————不严肃的分界线——————————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我想说,这不是一篇书评。这纯粹是我对斜阳君《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书评:《逃避自由》)的和文。
//我总试图把这篇文章写得更加清晰一点,所以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只是个草稿。
//小岚姐姐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想说,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想到了我们仨去吃小吃那次你期待我和斜阳君有历史观点的碰撞,我弱弱地想说,嗦着酸辣粉呢我的脑细胞都去和辣椒碰撞去了,哪有空管历史……
//最后一句,我知道我写的很幼稚,所以板砖可以狠狠地敲,我不介意。=v=)
但是没有人会去疑惑,奥菲莉亚是真的疯了。
之于哈姆雷特我更倾向于把他的“疯”理解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沉思【1】,他对每一个细节过于执着地思考和对于每一决定前优柔寡断的沉思使得他缺乏了悲剧英雄本该有的一种血气,这是人性的复杂,也是这部戏之所以隽永的缘由。
但是奥菲莉亚,这样一个脆弱的灵魂,我却一直在猜测她突然疯掉的原因,是她对真相匆匆一瞥所产生的惊慌使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平衡。
我们权可以当这个王室是一个由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父,后丹麦王代称)为核心,格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后王后代称)为象征,波洛涅斯(奥菲利亚父亲)为依附,雷欧提斯为牺牲品(奥菲利亚哥哥)的完整体制系统。
对于体制其必然的特征就是:通过金钱,地位,权力,家庭,民族,偶像,支撑起脆弱的生活,依靠这些外在的力量获得了安全感,当然同时也放弃了自由。【2】
在这个故事里当所有人都以为权利的象征是那个丹麦王的宝座的时候,其实真正的的权利象征是王后。在看似荒诞的易夫过程中,王后是整个系统下最脆弱的那个人,她毫无任何招架体制的能力。她在老哈姆雷特的尸体前痛哭是因为失去了体制的依靠,他在令人惊诧的短时间内嫁给了新丹麦王室是因为需要依靠新的体制。她是那个人人都想取得的象征,自然也就成了整个体制下最大的悲剧——因为她毫不自知。
其他人都在这个体制下为了这个象征沉浸在自己的角色当中。偏偏天资平平的奥菲莉亚被哈姆雷特点破了,于是她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
她没有获得答案的能力,被自己的挣扎溺死。
"哈!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第三幕 第一场)【3】
这一经典的自我拷问将“生存与毁灭”换为”逃避自由”和“忍受孤独”一点也不显得违和。
我倒想先说说我对莎翁的答案的猜想。
最后一幕,哈姆雷特死了,丹麦王死了,王后死了,雷欧提斯死了,还有在此之前就已经离世的波洛涅斯和奥菲莉亚。一幕啼笑皆非的闹剧到了最后,体制内的人和与体制斗争的人都被命运无情地毁灭,没有赢家。
“可厌”莎翁,一点“人生鸡汤”都不肯给我们这些苟活的世人。
而我,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4】尽管为此目的,我形容枯槁,狼狈不堪。是因为生命中左突右冲的欲望、激情,大脑里永不停歇的疑问,内心隐隐嘶叫的不安。这样的痛苦已经远远覆盖了孤独,让我来不及注意它的存在。我希望我有比奥菲莉亚或者说哈姆雷特更强大的力量去获得,斜阳君所谓“刹那间的永恒的快乐”。
之于他人,不过在一场场上演《哈姆雷特》,甚至可以更加荒谬和无奈。在一群疯癫之中,偶有智者,那正是书写下这个故事的莎士比亚。然而不用我说你也了解,那有多难得。
Note:
【1】《不合时宜的沉思》(书评,《哈姆雷特》),作者ID:心怀子衿
【2】《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书评,《逃避自由》,作者ID:风撼斜阳
【3】《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莎士比亚,译者:朱生豪
【4】《柔软》,廖一梅。
【5】题目取自另一本书,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仅仅只能是一个愿望。
——————————不严肃的分界线——————————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我想说,这不是一篇书评。这纯粹是我对斜阳君《逃避自由,还是忍受孤独?》(书评:《逃避自由》)的和文。
//我总试图把这篇文章写得更加清晰一点,所以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只是个草稿。
//小岚姐姐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想说,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想到了我们仨去吃小吃那次你期待我和斜阳君有历史观点的碰撞,我弱弱地想说,嗦着酸辣粉呢我的脑细胞都去和辣椒碰撞去了,哪有空管历史……
//最后一句,我知道我写的很幼稚,所以板砖可以狠狠地敲,我不介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