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青花人物罐笔记
以下五件摘录自刘勇:《明清瓷器过手录明代部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一、明早期 青花群仙庆寿罐 页82
口径19.5cm 足径17.7cm 罐高30.6cm
罐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至底微外撇,砂底,宽浅圈足。器身以青花绘四层纹饰,颈部绘斜格锦地纹;肩部古钱锦地海棠形开光,绘折枝花卉四处,间以留白绘如意云头纹;腹绘主题纹饰“群仙庆寿图”,图中以仙境弈棋的福禄寿三星为中心,八位仙人手持宝器两面分开作庆贺状,另一侧绘西王母手托一碟蟠桃,携两侍女前来相贺;腹下部辅以海浪江崖纹。
此罐胎体厚重,釉面肥润,青花色泽蓝中见黑,运笔洒脱随意,刚中见柔,人物只勾轮廓,不见涂染,帛衣飘忽,动感很强,背景衬以独特的灵芝形云纹,时代特征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旁边有三位身披茅草的仙人,这种装扮在明清瓷器上还不多见。
关于该罐的断代问题,按以前的标准应是空白期的天顺一朝。但近几年来,因过手了多件这一时期的器物,感觉以前的标准有值得商榷之处。为此,我暂且把该罐定为明早期。
二、明早期 青花人物纹大罐 页227
高38.5cm 口径22cm 足径23cm
罐直口,唇边,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至足端稍外撇,砂底,宽浅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斜格锦地纹,肩部绘海兽波涛纹,腹部绘山水人物图,三组人物取自三个经典故事:“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爱梅若妻的林和靖”,底部绘海浪江崖纹。
该罐形体高大,胎厚体重,青花色泽浓艳,画面运笔自然,笔意高古,中锋用笔绘人物景色,流畅娴熟,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很高的绘画造诣。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巧妙地把梅花、菊花、酒壶三个标志性物品展现在大家面前,使观者顿生联想。另外,对主题图案中的三组人物,有朋友提出另一种解释:这三组纹饰的内容,代表了文人雅士向往和追求的三种境界,不是单指具体人物。有专家将其断代为明天顺。
三、明早期 青花瑞兽驮宝纹大罐 页174
颈部绘一圈倒人字云纹,每朵下面又有两小朵短脚如意云纹
四、明早期 青花人物纹大罐 页94
罐高36.5cm 口径22.8cm 足径21.5cm
罐直口,唇边,短颈,丰肩,鼓腹,腹向下渐收至底微外撇,宽浅圈足,砂底。大罐通体青花纹饰,颈部饰斜格锦地纹,肩部青花留白,花形开光绘折枝花果纹,有桃、石榴、海棠、牡丹、莲花、灵芝、茶花等;腹部主题纹饰为《西溪问樵图》:一高士骑在马上,正问路于樵夫;两童子,一位手奉宝剑,一位肩扛古琴,于马前引路,背景中,云雾深处,隐现仙境,有亭台楼阁,近景绘芭蕉奇石、花草树木;底部绘蕉叶纹。
“西溪问樵”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处士卢山古山居》中的诗句: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满山荞麦花。
观此大罐所绘画面,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散文,那是画家吴悦石先生写的《试说琴剑》:
明清以来,文人写字作画常用一枚闲章,曰“剑胆琴心”。那时琴与剑在文人心中视同生命,可是这种情结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老友来访,笑谈中偶然忆起少年时读书看戏,特别向往古代书生,或骑马或步行,携一书童,挑一担书,前挂一张琴,后悬一把剑,潇洒临风,浪迹江湖。当时虽不知内中深意,却也曾憧憬在高山大漠之中,或夕阳古道之上,清风徐来,衣衫飘举,一时间空谷中传出琴音剑影,有一时送来朗朗书声,异香飘过,红袖相伴,使人恨不早生五百年。
稍长,幸识古琴名宿査阜西先生,由是而知古琴为何物。过去文人善鼓琴,日课之一,以琴为正身之品。凡书房必具素琴一张。琴音淳正平和、幽远深厚,一弦拨出如闻天籁,万虑静涤。弹琴者须正襟危坐,不得前俯后仰。挥指时雍容儒雅,不尚花巧时风,为文人涵养心性、秉持操守之用,故直指“琴即心也”。
剑之为胆,其用久矣,今日且不细说。至于文人配剑也是传统,古时由于闭塞,文人游学之风甚盛,习武健身自然是必修课。大诗人中,如李太白、陆放翁、辛稼轩辈,上马可杀贼,下马可赋诗,文人中豪杰之士也。只可惜,满清入关,文人禁止习武,由是孱弱至今,随后,中华武术大都已成绝响。
品为人之本,胆为时之具,非有琴剑之修养,岂有胆识之主张?琴剑之用大矣。
……
该罐器形硕大,造型优美,体壮而不失优雅。笔法流畅娴熟,画风高古,人物刻画生动,布局疏朗有致。观之恬淡自然,雅韵顿生。青花钴料为进口和国产混合料,足底窑红明显。
该罐的断代,笔者将其定为明早期永乐、宣德时期的民窑器物。理由有以下几点:
1、青花原料与永宣时期官窑所使用的进口料相似,即“苏青”
2、青花纹饰及绘制技法与永宣官窑极其接近,笔法运用更粗犷、更随意,如肩部的折枝花果纹是永乐时期官窑瓷器上大量采用的图案,绘制的技法也完全相同;画面中,人物、山石、草木以及底部的蕉叶纹,与永宣窑同出一辙。关于图案中云纹的画法,以前是把这种流云纹(铁索流云)作为断定“空白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实,早在宣德官窑的一些器物上,已经出现了这种云纹的画法,只不过官窑绘制的更细致、更拘谨;至于颈部的斜格锦地纹,这在元青花上已大量出现。
3、胎体厚重,釉光温润,更接近明早期风格,特别是温润的釉色与永乐官窑大器更为相近。
4、器物的造型更接近洪武,而非成弘;特别是大罐的肩、腹部与底部造型,与元青花大罐、洪武釉里红大罐的处理一脉相承;至于口颈部位的造型,也与成弘的收口、斜颈、薄壁有着更大的差异。
关于空白期的断代,笔者存有很多疑惑。从这件器物开始,将陆续提出一些问题。
问题一:元青花去哪儿了?
这里讲的元青花不是指元青花瓷器,而是指烧造元青花瓷器的工匠、技术、工艺、原料
答案一:去了洪武御窑。最近、最权威的考古报告,洪武御窑场于洪武二年建立,洪武三十一年停烧,三十五年恢复生产。如果是元青花去了洪武御窑,那么洪武青花为什么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黑青花”,那种艳丽漂亮的青花色泽哪里去了?这至少说明了工匠的烧制技术和元青花之间没有传承关系。
答案二:去了洪武民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件与元青花相似的洪武民窑器物,看到的都是一些土窑生产的供给社会底层百姓使用的粗瓷碗、盘。这些器用与元青花也毫无关系。
答案三:世间蒸发
答案四:把元青花断代成其他时代的了
五、明早期 青花人物大罐 页126
罐高36.5cm 口径23cm 足径21cm
罐口直稍收,唇边,丰肩,鼓腹,向下渐收,至底部稍外撇,砂底,宽浅圈足。大罐颈部绘斜格梅花锦地纹(同斜格锦地纹);肩部饰海浪江崖纹,四处开光绘三山纹,寓意“福山寿海”或“海中仙山”:腹部主题纹饰绘“高士出游”、“携琴访友”图,图中两高士骑于马上,五位仆人有抱琴、挑担、撑伞的,有肩扛梅花树枝的,正行进在出游路上。近足处绘蕉叶纹。
该罐体大壁厚,手感沉重。青花为淡雅的国产料,色调平稳,匀净自然,画风高古,笔法娴熟,人物刻画生动,景物描写细致。
一、明早期 青花群仙庆寿罐 页82
口径19.5cm 足径17.7cm 罐高30.6cm
罐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至底微外撇,砂底,宽浅圈足。器身以青花绘四层纹饰,颈部绘斜格锦地纹;肩部古钱锦地海棠形开光,绘折枝花卉四处,间以留白绘如意云头纹;腹绘主题纹饰“群仙庆寿图”,图中以仙境弈棋的福禄寿三星为中心,八位仙人手持宝器两面分开作庆贺状,另一侧绘西王母手托一碟蟠桃,携两侍女前来相贺;腹下部辅以海浪江崖纹。
此罐胎体厚重,釉面肥润,青花色泽蓝中见黑,运笔洒脱随意,刚中见柔,人物只勾轮廓,不见涂染,帛衣飘忽,动感很强,背景衬以独特的灵芝形云纹,时代特征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旁边有三位身披茅草的仙人,这种装扮在明清瓷器上还不多见。
关于该罐的断代问题,按以前的标准应是空白期的天顺一朝。但近几年来,因过手了多件这一时期的器物,感觉以前的标准有值得商榷之处。为此,我暂且把该罐定为明早期。
二、明早期 青花人物纹大罐 页227
高38.5cm 口径22cm 足径23cm
罐直口,唇边,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至足端稍外撇,砂底,宽浅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斜格锦地纹,肩部绘海兽波涛纹,腹部绘山水人物图,三组人物取自三个经典故事:“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爱梅若妻的林和靖”,底部绘海浪江崖纹。
该罐形体高大,胎厚体重,青花色泽浓艳,画面运笔自然,笔意高古,中锋用笔绘人物景色,流畅娴熟,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很高的绘画造诣。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巧妙地把梅花、菊花、酒壶三个标志性物品展现在大家面前,使观者顿生联想。另外,对主题图案中的三组人物,有朋友提出另一种解释:这三组纹饰的内容,代表了文人雅士向往和追求的三种境界,不是单指具体人物。有专家将其断代为明天顺。
三、明早期 青花瑞兽驮宝纹大罐 页174
颈部绘一圈倒人字云纹,每朵下面又有两小朵短脚如意云纹
四、明早期 青花人物纹大罐 页94
罐高36.5cm 口径22.8cm 足径21.5cm
罐直口,唇边,短颈,丰肩,鼓腹,腹向下渐收至底微外撇,宽浅圈足,砂底。大罐通体青花纹饰,颈部饰斜格锦地纹,肩部青花留白,花形开光绘折枝花果纹,有桃、石榴、海棠、牡丹、莲花、灵芝、茶花等;腹部主题纹饰为《西溪问樵图》:一高士骑在马上,正问路于樵夫;两童子,一位手奉宝剑,一位肩扛古琴,于马前引路,背景中,云雾深处,隐现仙境,有亭台楼阁,近景绘芭蕉奇石、花草树木;底部绘蕉叶纹。
“西溪问樵”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处士卢山古山居》中的诗句: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满山荞麦花。
观此大罐所绘画面,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散文,那是画家吴悦石先生写的《试说琴剑》:
明清以来,文人写字作画常用一枚闲章,曰“剑胆琴心”。那时琴与剑在文人心中视同生命,可是这种情结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老友来访,笑谈中偶然忆起少年时读书看戏,特别向往古代书生,或骑马或步行,携一书童,挑一担书,前挂一张琴,后悬一把剑,潇洒临风,浪迹江湖。当时虽不知内中深意,却也曾憧憬在高山大漠之中,或夕阳古道之上,清风徐来,衣衫飘举,一时间空谷中传出琴音剑影,有一时送来朗朗书声,异香飘过,红袖相伴,使人恨不早生五百年。
稍长,幸识古琴名宿査阜西先生,由是而知古琴为何物。过去文人善鼓琴,日课之一,以琴为正身之品。凡书房必具素琴一张。琴音淳正平和、幽远深厚,一弦拨出如闻天籁,万虑静涤。弹琴者须正襟危坐,不得前俯后仰。挥指时雍容儒雅,不尚花巧时风,为文人涵养心性、秉持操守之用,故直指“琴即心也”。
剑之为胆,其用久矣,今日且不细说。至于文人配剑也是传统,古时由于闭塞,文人游学之风甚盛,习武健身自然是必修课。大诗人中,如李太白、陆放翁、辛稼轩辈,上马可杀贼,下马可赋诗,文人中豪杰之士也。只可惜,满清入关,文人禁止习武,由是孱弱至今,随后,中华武术大都已成绝响。
品为人之本,胆为时之具,非有琴剑之修养,岂有胆识之主张?琴剑之用大矣。
……
该罐器形硕大,造型优美,体壮而不失优雅。笔法流畅娴熟,画风高古,人物刻画生动,布局疏朗有致。观之恬淡自然,雅韵顿生。青花钴料为进口和国产混合料,足底窑红明显。
该罐的断代,笔者将其定为明早期永乐、宣德时期的民窑器物。理由有以下几点:
1、青花原料与永宣时期官窑所使用的进口料相似,即“苏青”
2、青花纹饰及绘制技法与永宣官窑极其接近,笔法运用更粗犷、更随意,如肩部的折枝花果纹是永乐时期官窑瓷器上大量采用的图案,绘制的技法也完全相同;画面中,人物、山石、草木以及底部的蕉叶纹,与永宣窑同出一辙。关于图案中云纹的画法,以前是把这种流云纹(铁索流云)作为断定“空白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实,早在宣德官窑的一些器物上,已经出现了这种云纹的画法,只不过官窑绘制的更细致、更拘谨;至于颈部的斜格锦地纹,这在元青花上已大量出现。
3、胎体厚重,釉光温润,更接近明早期风格,特别是温润的釉色与永乐官窑大器更为相近。
4、器物的造型更接近洪武,而非成弘;特别是大罐的肩、腹部与底部造型,与元青花大罐、洪武釉里红大罐的处理一脉相承;至于口颈部位的造型,也与成弘的收口、斜颈、薄壁有着更大的差异。
关于空白期的断代,笔者存有很多疑惑。从这件器物开始,将陆续提出一些问题。
问题一:元青花去哪儿了?
这里讲的元青花不是指元青花瓷器,而是指烧造元青花瓷器的工匠、技术、工艺、原料
答案一:去了洪武御窑。最近、最权威的考古报告,洪武御窑场于洪武二年建立,洪武三十一年停烧,三十五年恢复生产。如果是元青花去了洪武御窑,那么洪武青花为什么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黑青花”,那种艳丽漂亮的青花色泽哪里去了?这至少说明了工匠的烧制技术和元青花之间没有传承关系。
答案二:去了洪武民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件与元青花相似的洪武民窑器物,看到的都是一些土窑生产的供给社会底层百姓使用的粗瓷碗、盘。这些器用与元青花也毫无关系。
答案三:世间蒸发
答案四:把元青花断代成其他时代的了
五、明早期 青花人物大罐 页126
罐高36.5cm 口径23cm 足径21cm
罐口直稍收,唇边,丰肩,鼓腹,向下渐收,至底部稍外撇,砂底,宽浅圈足。大罐颈部绘斜格梅花锦地纹(同斜格锦地纹);肩部饰海浪江崖纹,四处开光绘三山纹,寓意“福山寿海”或“海中仙山”:腹部主题纹饰绘“高士出游”、“携琴访友”图,图中两高士骑于马上,五位仆人有抱琴、挑担、撑伞的,有肩扛梅花树枝的,正行进在出游路上。近足处绘蕉叶纹。
该罐体大壁厚,手感沉重。青花为淡雅的国产料,色调平稳,匀净自然,画风高古,笔法娴熟,人物刻画生动,景物描写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