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验
1.
碰巧在网上看见一个连接:一个“计算机科学论文自动生成器”。试了一下,符合格式规范,非专业人士应该很难分辨真假。
页面讲了个关于这个生成器的故事,说三个作者(MIT的在读研究生)用生成的假论文去投某会议,结果三篇均被接收。他们打算在网站上筹款去参加会议,用生成的假报告去做演讲,并把全程录下来。当然,结局是会议方没有让他们去;至于会议方是如何知晓的便不得而知了。不过三个学生拿了钱去同一个旅馆自己办了个“分会场”,用来(不成功地)调戏与会者。
他们网站给出了另一个类似的恶作剧的例子:索卡事件。阿伦索卡是纽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研究量子物理,小有成就。他给一个顶级的后现代文化研究杂志《Social Text》投了一篇稿子,标题为“跨越界限:通往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转换阐释学”。彼时《Social Text》不行同行评议,稿件被顺利接收,并被放在重要位置。
文章发表的同一天,索卡在《通用语(Lingua Franca)》杂志发文,表明自己写的那一篇文章虚假愚蠢,违背物理学和数学常识,并且“右翼伪善之言,和着错误的参考,故意讨好的引用和明显的废话……由最愚蠢的数学物理领域的引文构成。”索卡据此说明《Social Text》盲目相信作者的头衔,以物理学向社会学的献媚为荣,而不去考量文章实际内容是否合理。
我注意到了《通用语》,似乎是个很有趣的杂志。与此同时,我开始查索卡其人。索卡和合作者基于索卡事件写了两本书,《时髦的胡说: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糟蹋》与《恶作剧之外:科学,哲学,与文化》。他们试图表明,“后现代主义学者”(当然主要指社会学学者和文化研究学者)对他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及其类比完全不了解并加以误用。这其实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整个“科学战争”的一部分,科学实在论者反驳后现代主义学者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试图将构成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原因——科学,进行解构,并使得理性主义以及实在论等其他一系列科学中的基本信条受到怀疑。而索卡等人认为这些甚嚣尘上的对实在论的怀疑实则是对科学的损害。
索卡投到《Social Text》的文章里频繁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这场争论中另一边最重要的学者德里达,并故意声称德里达的某些结论与爱因斯坦的一个引力公式相符。德里达生前曾在UCI执教,但是却在去世前和校方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德里达的好友、同时也是UCI的另一位教授和德里达的追随者,被校方调查与女研究生的“不轨行为”。德里达认为校方在调查中有很多不公平的行为,在气愤之中声称撤回之前签署的、同意将自己手稿版权交付UCI的协议,尽管UCI为收集、整理德里达手稿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两年后德里达去世,德里达的遗孀试图将部分手稿版权交付法国的“现代出版档案中心”,于是这个争执便在UCI与德里达遗孀之间展开,甚至一度需要对簿公堂。
2.
德里达的线索暂时搁置,我顺着《通用语》的线索继续查,发现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杂志,关注学术圈的信息,发表智性上有趣的文章,只是它已停刊于2001年金融危机。自发为其建立网上档案馆的是个熟悉的名字:亚伦斯沃茨。彼时斯沃茨19岁。
斯沃茨是电脑天才,14岁时参与构建了RSS1.0规格和webpy.org,后来在W3C工作组参与RDF及XML的定义。他积极参与互联网自由化,阻止SOPA法案等网络限制。在一次访谈中,他描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改变,如何去中心化,而这又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口味与选择。言谈举止之间显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新一代的网络价值观:他希望互联网能够有更高的共享度而不是由巨头控制的版权保护。
高的共享度意味着更多元的发布者,使得偏门的信息也得以留存,可以防止信息的流失。出于利益,商业公司会向消费者发布本已流行的信息,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使得流行的更加流行,使得传播的信息单一化。而开放式信息源,比如维基百科,能够保证任何一条冷门、生僻的词条都有人去整理、完善。
斯沃茨做了很多“后现代”的事情,不断地挑战、同时也塑造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信息自由的干涉:他下载并发布本不该收费、但却收取低廉费用的“公共使用法院电子记录数据库”,被联邦调查局调查;他通过MIT的网络下载数百万JSTPOR文章使得JSTPOR服务器崩溃,被MIT警察逮捕。他做的这些都只是为了共享这些他认为本应共享的数据。斯沃兹是个很有魅力的理想主义者和反叛者,他形象和理念都让他看上去像是21世纪的列侬或切格瓦拉。
由于斯沃茨的影响力,这些事件都不再是简单的版权与盗版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了各个版权公司以及希望通过SOPA法案的政府部门的利益。所有这些压力以及(据传)美国政府的恐吓,使得斯沃茨于今年一月自杀,死时年仅26岁。这使得斯沃茨的名气更大,偶像程度也更高。学者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pdftribute共享自己的文章,以完成斯沃茨开放获取的未了遗愿。斯沃茨死后三天内白宫网站罢免检察官的请愿书便已超过25000签名,最后检察院放弃指控。“匿名者”黑客组织攻击MIT网页,并扔下了斯沃兹08年(22岁)时写的《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
3.
《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号召人们(主要是有数据库权限的大学学生)下载并共享文献,对抗信息霸权,让获取知识的权力不再受经济不平等的限制。作为一篇煽动性的檄文,这篇文章没有提到诸如信息网络结构的改变等繁琐的概念,而只是强调了对信息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乍一看来这种简单提法很蠢。因为尽管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会免费共享其数字化的非版权著作,但是大部分对作品进行整理和保管的机构(如JSTPOR)仍然需要版权费作为运行资金。类似于众筹的运作方式(比如第一个故事中三个学生所做的)可以实现作品发布的去中心化,但是目前许多大型项目(比如数字化大不列颠图书馆)仍然难以如此维持。更不用说那些依靠版权为生的创作者。生而平等的信息权倒是很好,但“开放获取游击队”的概念无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不过,众多成功的开源项目也许说明了斯沃茨及许多其他先锋想法的合理性。Python(或R)和Matlab,Linux(或OpenBSD)和Windows,ZIP算法与RAR算法,后者都是商业项目,而前者都是丝毫不逊色于后者的开源项目。而对于需要资源集约的大型项目,也许需要的只是利于大量用户合作的构架以及人们心态的改变。维基百科再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学术界中同样有开源的趋势,更加对应于斯沃茨生前的努力。学术杂志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读者(或其所属机构)赚钱,而作者则获得稿费或只需付低廉的版面费。第二种对于读者开放获取,倡导科学和信息的分享,但常常为了维持杂志运转需要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现代科学的“大科学”概念本质上就和网络理念类似,为所有人的平等和共同利益开放与共享。所以后者慢慢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学术杂志出现,也有越来愈多的大学和机构开始建立免费公共论文数据库。
4.
斯沃茨死之前,JSTOR同意撤诉,但是MIT没有同意,这也是为什么MIT在这件事上被诟病并被匿名组织攻击。第一个故事中同样来自MIT的那三个欢乐的极客所遇到的傻逼学术杂志,却与开放获取有很大关系。因为有许多杂志利用开放获取的旗号,对文章不加申阅,而向作者收高价版面费。这实际上是让科研人员买文章,而杂志社通过纳税人的钱盈利。
今年Science发表了其记者进行的一项实验,和开头三个年轻人做的不谋而合。他写了一批低级错误的论文,署上子虚乌有名字与机构,投给全球各个开放获取杂志,并通过IP及银行账号跟踪了它们的所在地。通过是否接受稿件,可以判断这个杂志是否是“真的”。结果显示,开放获取杂志大部分位于印度,而其中大部分是“骗子”。欧洲的开放获取杂志情况略好,美洲、中国中接收、拒稿对半。当然,在开放获取的趋势下,非开放获取杂志中的佼佼者Science拿开放获取杂志开刀,不排除有其他动机。
Science上这篇文章的名字叫“谁在害怕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用于解决研究文章质量问题的公认办法,倒是和是否开放获取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同行评议和开放获取的概念一样,应和着斯沃茨观点的某些侧面。同行评议同样是去中心化,把是否接受文章的决定权(部分)交给和作者一样的科学家,而不是杂志主编。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和网络舆论类似,众多网民而不是某监察机构共同评判帖子的价值,使得信息主体能够更多元化。一些新兴的学术杂志(比如EGU旗下的大部分开放获取杂志)甚至直接将审稿过程和网络论坛的讨论形式相结合。影响越来越大的开源预印本网站arXiv,在对作者的“认可”上也采取其他作者相互认可的方式。
5.
在成为既得利益者之前,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的理想都很类似:反叛霸权,争取平等与和平。列侬通过音乐与行为艺术,切格瓦拉通过枪,24年前国内那场运动则通过静坐与游行。这一次只是场所换成了网络,工具换成了代码,企图重新塑造人们合作和信息交流的模式。每一次的理想都一样,尽管每一次提出的解决办法都不相同。在经历了共产主义民主运动等等的来回折腾后,霸权还是一次次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就像电影一九零零结尾时阿弗雷德对奥尔茂说的一样,“不管怎样,地主会一直在”。谁知道不是好事呢,既然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有所反叛的。
不过也许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能通过网络世界至少真正让信息免于霸权。也许,这种科研模式和开源项目的合作模式,可能会在未来变成一种常态,让脱离了衣食住行压力的人类变得更理想主义,能共同为一个无私的理念而努力。当然,这一方面意味着诸多合作者会构成一个类似于元胞自动机的结构,提高总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每个合作者会类似于元胞而失去独特性,甚至“个体”概念消解。不过,这是后话。至少在目前的纷争下,开源项目和arXiv等网站的参与者确实看上去很有激情。但是,每一轮的年轻人都这么想:或许这次会不同,或许这次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平等与和平。
这次能给予理论支持和信心的,就像共产主义曾给予工人运动的,也许就是后现代主义。网络本来就是后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斯沃茨所倡导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的:去中心化、反对霸权、反对统一叙事、拥抱多样性。不过,回到德里达的故事,也许他和他的家人并不会赞同斯沃茨违反版权的所作所为。倒是那三个博士生和索卡这些科学家很有可能会赞同开放获取的概念,尽管他们热衷于嘲弄那些他们认为愚蠢的人。
6.
不过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我都会觉得很正能量。一方面是因为能确凿地感觉的自己生活在这作为历史的当下,有着历史宏伟与激昂;另一方面,我能感觉到自己感兴趣的诸多点慢慢被一条说不清道不明的游丝串在一起,就像这几个故事最后都由某些侧面相互关联。每当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点串成线再闭合成一个圆时,总有种不可名状的欣快。
---------------------------------------------------------------------------------------------------------------------------------
以上既是一个实验报告又是一个实验本身;实验意在试图记录我在两小时内接收到的随机信息以及所触发的想法。
每次抽过大麻之后我都会试图记录下自己想法的改变,但是每次思路都由于对自身的过分关注而被缠绕进去,无法跳出来组织语言并对自身进行描述。当试图同时用笔记下自己即时所思的时候,却又发现完全跟不上不受控的思路。最后我想,我应该在尚有作用的时候去尝试写一些其他东西,然后在事后通过文字间接推断或者回想当时的状态。
查玩资料后我去抽了大麻,然后才开始动笔写,试图从自己写的文本中找出自己彼时思维的差异。但是,在大麻的作用下,思维变得线程极多而内存极低,完成单线程任务的能力极低。自我总是向内坍塌纠缠在思绪之间,和外界之间如同有一层屏障不能进行像写作这种需要慢慢回忆、组织成线性叙事的任务。曾经最high的一次,连说话说到一半都会忘记。
最后还是睡了一觉才把本文写完。所以,从这个角度,这是个失败的实验。
碰巧在网上看见一个连接:一个“计算机科学论文自动生成器”。试了一下,符合格式规范,非专业人士应该很难分辨真假。
页面讲了个关于这个生成器的故事,说三个作者(MIT的在读研究生)用生成的假论文去投某会议,结果三篇均被接收。他们打算在网站上筹款去参加会议,用生成的假报告去做演讲,并把全程录下来。当然,结局是会议方没有让他们去;至于会议方是如何知晓的便不得而知了。不过三个学生拿了钱去同一个旅馆自己办了个“分会场”,用来(不成功地)调戏与会者。
他们网站给出了另一个类似的恶作剧的例子:索卡事件。阿伦索卡是纽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研究量子物理,小有成就。他给一个顶级的后现代文化研究杂志《Social Text》投了一篇稿子,标题为“跨越界限:通往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转换阐释学”。彼时《Social Text》不行同行评议,稿件被顺利接收,并被放在重要位置。
文章发表的同一天,索卡在《通用语(Lingua Franca)》杂志发文,表明自己写的那一篇文章虚假愚蠢,违背物理学和数学常识,并且“右翼伪善之言,和着错误的参考,故意讨好的引用和明显的废话……由最愚蠢的数学物理领域的引文构成。”索卡据此说明《Social Text》盲目相信作者的头衔,以物理学向社会学的献媚为荣,而不去考量文章实际内容是否合理。
我注意到了《通用语》,似乎是个很有趣的杂志。与此同时,我开始查索卡其人。索卡和合作者基于索卡事件写了两本书,《时髦的胡说: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糟蹋》与《恶作剧之外:科学,哲学,与文化》。他们试图表明,“后现代主义学者”(当然主要指社会学学者和文化研究学者)对他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及其类比完全不了解并加以误用。这其实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整个“科学战争”的一部分,科学实在论者反驳后现代主义学者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试图将构成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原因——科学,进行解构,并使得理性主义以及实在论等其他一系列科学中的基本信条受到怀疑。而索卡等人认为这些甚嚣尘上的对实在论的怀疑实则是对科学的损害。
索卡投到《Social Text》的文章里频繁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这场争论中另一边最重要的学者德里达,并故意声称德里达的某些结论与爱因斯坦的一个引力公式相符。德里达生前曾在UCI执教,但是却在去世前和校方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德里达的好友、同时也是UCI的另一位教授和德里达的追随者,被校方调查与女研究生的“不轨行为”。德里达认为校方在调查中有很多不公平的行为,在气愤之中声称撤回之前签署的、同意将自己手稿版权交付UCI的协议,尽管UCI为收集、整理德里达手稿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两年后德里达去世,德里达的遗孀试图将部分手稿版权交付法国的“现代出版档案中心”,于是这个争执便在UCI与德里达遗孀之间展开,甚至一度需要对簿公堂。
2.
德里达的线索暂时搁置,我顺着《通用语》的线索继续查,发现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杂志,关注学术圈的信息,发表智性上有趣的文章,只是它已停刊于2001年金融危机。自发为其建立网上档案馆的是个熟悉的名字:亚伦斯沃茨。彼时斯沃茨19岁。
斯沃茨是电脑天才,14岁时参与构建了RSS1.0规格和webpy.org,后来在W3C工作组参与RDF及XML的定义。他积极参与互联网自由化,阻止SOPA法案等网络限制。在一次访谈中,他描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改变,如何去中心化,而这又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口味与选择。言谈举止之间显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新一代的网络价值观:他希望互联网能够有更高的共享度而不是由巨头控制的版权保护。
高的共享度意味着更多元的发布者,使得偏门的信息也得以留存,可以防止信息的流失。出于利益,商业公司会向消费者发布本已流行的信息,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使得流行的更加流行,使得传播的信息单一化。而开放式信息源,比如维基百科,能够保证任何一条冷门、生僻的词条都有人去整理、完善。
斯沃茨做了很多“后现代”的事情,不断地挑战、同时也塑造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信息自由的干涉:他下载并发布本不该收费、但却收取低廉费用的“公共使用法院电子记录数据库”,被联邦调查局调查;他通过MIT的网络下载数百万JSTPOR文章使得JSTPOR服务器崩溃,被MIT警察逮捕。他做的这些都只是为了共享这些他认为本应共享的数据。斯沃兹是个很有魅力的理想主义者和反叛者,他形象和理念都让他看上去像是21世纪的列侬或切格瓦拉。
由于斯沃茨的影响力,这些事件都不再是简单的版权与盗版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了各个版权公司以及希望通过SOPA法案的政府部门的利益。所有这些压力以及(据传)美国政府的恐吓,使得斯沃茨于今年一月自杀,死时年仅26岁。这使得斯沃茨的名气更大,偶像程度也更高。学者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pdftribute共享自己的文章,以完成斯沃茨开放获取的未了遗愿。斯沃茨死后三天内白宫网站罢免检察官的请愿书便已超过25000签名,最后检察院放弃指控。“匿名者”黑客组织攻击MIT网页,并扔下了斯沃兹08年(22岁)时写的《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
3.
《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号召人们(主要是有数据库权限的大学学生)下载并共享文献,对抗信息霸权,让获取知识的权力不再受经济不平等的限制。作为一篇煽动性的檄文,这篇文章没有提到诸如信息网络结构的改变等繁琐的概念,而只是强调了对信息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乍一看来这种简单提法很蠢。因为尽管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会免费共享其数字化的非版权著作,但是大部分对作品进行整理和保管的机构(如JSTPOR)仍然需要版权费作为运行资金。类似于众筹的运作方式(比如第一个故事中三个学生所做的)可以实现作品发布的去中心化,但是目前许多大型项目(比如数字化大不列颠图书馆)仍然难以如此维持。更不用说那些依靠版权为生的创作者。生而平等的信息权倒是很好,但“开放获取游击队”的概念无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不过,众多成功的开源项目也许说明了斯沃茨及许多其他先锋想法的合理性。Python(或R)和Matlab,Linux(或OpenBSD)和Windows,ZIP算法与RAR算法,后者都是商业项目,而前者都是丝毫不逊色于后者的开源项目。而对于需要资源集约的大型项目,也许需要的只是利于大量用户合作的构架以及人们心态的改变。维基百科再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学术界中同样有开源的趋势,更加对应于斯沃茨生前的努力。学术杂志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读者(或其所属机构)赚钱,而作者则获得稿费或只需付低廉的版面费。第二种对于读者开放获取,倡导科学和信息的分享,但常常为了维持杂志运转需要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现代科学的“大科学”概念本质上就和网络理念类似,为所有人的平等和共同利益开放与共享。所以后者慢慢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学术杂志出现,也有越来愈多的大学和机构开始建立免费公共论文数据库。
4.
斯沃茨死之前,JSTOR同意撤诉,但是MIT没有同意,这也是为什么MIT在这件事上被诟病并被匿名组织攻击。第一个故事中同样来自MIT的那三个欢乐的极客所遇到的傻逼学术杂志,却与开放获取有很大关系。因为有许多杂志利用开放获取的旗号,对文章不加申阅,而向作者收高价版面费。这实际上是让科研人员买文章,而杂志社通过纳税人的钱盈利。
今年Science发表了其记者进行的一项实验,和开头三个年轻人做的不谋而合。他写了一批低级错误的论文,署上子虚乌有名字与机构,投给全球各个开放获取杂志,并通过IP及银行账号跟踪了它们的所在地。通过是否接受稿件,可以判断这个杂志是否是“真的”。结果显示,开放获取杂志大部分位于印度,而其中大部分是“骗子”。欧洲的开放获取杂志情况略好,美洲、中国中接收、拒稿对半。当然,在开放获取的趋势下,非开放获取杂志中的佼佼者Science拿开放获取杂志开刀,不排除有其他动机。
Science上这篇文章的名字叫“谁在害怕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用于解决研究文章质量问题的公认办法,倒是和是否开放获取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同行评议和开放获取的概念一样,应和着斯沃茨观点的某些侧面。同行评议同样是去中心化,把是否接受文章的决定权(部分)交给和作者一样的科学家,而不是杂志主编。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和网络舆论类似,众多网民而不是某监察机构共同评判帖子的价值,使得信息主体能够更多元化。一些新兴的学术杂志(比如EGU旗下的大部分开放获取杂志)甚至直接将审稿过程和网络论坛的讨论形式相结合。影响越来越大的开源预印本网站arXiv,在对作者的“认可”上也采取其他作者相互认可的方式。
5.
在成为既得利益者之前,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的理想都很类似:反叛霸权,争取平等与和平。列侬通过音乐与行为艺术,切格瓦拉通过枪,24年前国内那场运动则通过静坐与游行。这一次只是场所换成了网络,工具换成了代码,企图重新塑造人们合作和信息交流的模式。每一次的理想都一样,尽管每一次提出的解决办法都不相同。在经历了共产主义民主运动等等的来回折腾后,霸权还是一次次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就像电影一九零零结尾时阿弗雷德对奥尔茂说的一样,“不管怎样,地主会一直在”。谁知道不是好事呢,既然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有所反叛的。
不过也许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能通过网络世界至少真正让信息免于霸权。也许,这种科研模式和开源项目的合作模式,可能会在未来变成一种常态,让脱离了衣食住行压力的人类变得更理想主义,能共同为一个无私的理念而努力。当然,这一方面意味着诸多合作者会构成一个类似于元胞自动机的结构,提高总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每个合作者会类似于元胞而失去独特性,甚至“个体”概念消解。不过,这是后话。至少在目前的纷争下,开源项目和arXiv等网站的参与者确实看上去很有激情。但是,每一轮的年轻人都这么想:或许这次会不同,或许这次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平等与和平。
这次能给予理论支持和信心的,就像共产主义曾给予工人运动的,也许就是后现代主义。网络本来就是后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斯沃茨所倡导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的:去中心化、反对霸权、反对统一叙事、拥抱多样性。不过,回到德里达的故事,也许他和他的家人并不会赞同斯沃茨违反版权的所作所为。倒是那三个博士生和索卡这些科学家很有可能会赞同开放获取的概念,尽管他们热衷于嘲弄那些他们认为愚蠢的人。
6.
不过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我都会觉得很正能量。一方面是因为能确凿地感觉的自己生活在这作为历史的当下,有着历史宏伟与激昂;另一方面,我能感觉到自己感兴趣的诸多点慢慢被一条说不清道不明的游丝串在一起,就像这几个故事最后都由某些侧面相互关联。每当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点串成线再闭合成一个圆时,总有种不可名状的欣快。
---------------------------------------------------------------------------------------------------------------------------------
以上既是一个实验报告又是一个实验本身;实验意在试图记录我在两小时内接收到的随机信息以及所触发的想法。
每次抽过大麻之后我都会试图记录下自己想法的改变,但是每次思路都由于对自身的过分关注而被缠绕进去,无法跳出来组织语言并对自身进行描述。当试图同时用笔记下自己即时所思的时候,却又发现完全跟不上不受控的思路。最后我想,我应该在尚有作用的时候去尝试写一些其他东西,然后在事后通过文字间接推断或者回想当时的状态。
查玩资料后我去抽了大麻,然后才开始动笔写,试图从自己写的文本中找出自己彼时思维的差异。但是,在大麻的作用下,思维变得线程极多而内存极低,完成单线程任务的能力极低。自我总是向内坍塌纠缠在思绪之间,和外界之间如同有一层屏障不能进行像写作这种需要慢慢回忆、组织成线性叙事的任务。曾经最high的一次,连说话说到一半都会忘记。
最后还是睡了一觉才把本文写完。所以,从这个角度,这是个失败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