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都随风,今事清清淡淡
往事都随风,今事清清淡淡
文/民国九年
一、城市里人很多
夏过秋凉,只是听说北京香山的枫叶该是红了,网络曝出十万游客,自始身在离山不算远的我也不敢过去瞧上几眼了。想着,剩下那红叶满地,北风袭人,冰棒高悬的日子再去罢了。
这个城,总会是这样的。不来,总挂念,来了纵嫌三道四却要待上三年五载人倦鸟困之时才离开。车多地铁挤,人多要排队,吃住不能退,一切都很贵。但去过上广深的人,总会经不住,会回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飘飞的鸟儿歇脚的枝头不一定都要有名堂,只是还要远飞,也便停歇罢了。
雾霾凝重,并未见口罩满街,人群处,行色匆而如往常。摇号限行,并未见早晚高峰顺畅了几秒,带着黑字头车牌的更多了。围城里总会是这样,有人进有人出,有人盼念有人留恋也有人只是想念。安邦定国治市能臣,去年还在某胡同某号院子里,如今北风口秦城耳。CBD写字大楼高耸如云,锈气十足,每周某楼总会有张老板走了李总又来。楼还在那里,保洁阿姨还在那里,只是公司换了。西装革履满一年不如校门摊贩炒半年,在这里,有的人未坚持就走,有的人还在坚持。
二、喜欢吃苹果和柿子
我其实是个不爱怎么吃水果的人,说的再透彻一点是小时候穷,没有吃过太多的水果。再清洗的说法是,真的没有见过太多的水果。这一点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去菜市场不认识很多奇形怪状的水果。也就是现在对水果不热爱,不去探索的原因。
水果很多,但基本比较喜欢的吃的就是苹果和柿子。苹果我把它们分成软苹果和硬苹果,至于其他的品种真心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而我更倾向于比较软且有酥感那种,似乎吃过的都是黄色苹果。记得,小时候穷,没有吃过苹果,记忆中第一次吃的水果是个小红苹果,老太爷在我半昏迷中给我的,有人说是那个小而红的苹果救了我的命。那一次得了什么病,我至今不知道。至此之后在穷困的童年里也就记住了,后来渐渐喜欢吃了。
其次是柿子。小时候,没有见过柿子,初一的时候,婶婶在某市做生意带回来的柿饼,白花花的粉末,很甜,据说是柿子做的。高中的时候才吃了柿子,黄黄表皮,和这里的相比小一点皮儿薄一点,顶儿上还有个小小的尖尖角。香甜,美好。也许那个时候柿子是世界上最美的水果。这个地方柿子树比较多,每年秋风扫柿子,郊区人家的后院,黄黄的一滩一滩的,有时候顺着市里某大院的墙根也会被柿子砸中,不过这两年少见了。工作之前喜欢吃软柿子,晚秋冬初总会省下一部分钱专门吃柿子,每次经过学校对面小区的时候总会买上一个两个。参加工作之后,有朋友从丽江带来的硬柿子,说很好吃,那次之后才知道硬柿子也很好吃。估计大人说柿子硬的很涩不能吃,长大之后也不再轻易尝试未知的硬柿子了。现在好了,软硬通吃,都还很好吃。
三、知道东西,南北还是迷糊
六年前的夏天,我坐了一趟开往这里的火车上学。日子过久了,发呆发问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个中午。记忆中北京最热的一天是那一天,我全身都流汗,应该是水。这个东西南北,从大西北来的火车,我至今不知道从哪一边进北京站。有人说是从北边,有人说是从南边进来的。我到现在没有查地图。很多刚来或者待过一段时间的人,总会遇到这个情形:李阿姨张大爷内什么怎么走啊?于是李阿姨张大爷总会滔滔不绝三五分钟,过了红绿灯奔南走,看见一个内什么奔北右转第X胡同扎进去就是。我们的回答总是这样:嗯,好的,谢谢您李阿姨张大爷。结果我大爷的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后来的经验是,直接问向左还是向右。路总是要走起来,撞着撞着就懂了。等习惯了,一切东西早就不是东西了。
四、三天不上班就心慌不行
我自认为,命有几分贱。当然,这个贱很可能和小时候的穷日子有关。除此我想了很久,一时间还圆不上这个两年多上班,很多时候早上起不来,起来了就狂奔到车站。先打卡再吃早餐。可一旦休息下来,休息的过长了就慌了。以前还是个普通员工的时候,一到周日下午就想着明天周一上班的一切,以致于那个下午什么都干的不爽朗。当然这也有个好处,公司的职员里,我的活儿干的轻松也干的比较及时。现在搞管理了,最多三天我就开始心慌了,有时候还控制不住。借用一个故人的话讲,叫命贱。
说起命贱,我觉得还有事情就是,我不喜欢吃肉。我在自己家里能吃两碗面条,只要是外面聚餐或者客户一起吃饭等等,我总是吃不饱,饿着回来,或者回家的路上吃个馒头充饥。菜上来,大家开吃,我正常情况下,吃喜欢吃的几个菜,特殊情况就逐个尝尝,个别多吃几口,剩下的就是吃不进去了。尤其是今年,聚餐机会多,更加体现了这个命贱的哲学思路。这个东西可以延伸,比如上不了台面,格局偏中下等,不会享受人生。或者某人经常总结为:没品、土鳖。我想还是曾经穷,但目前还是很穷。
五、好人是个啥玩意
首先,我是个男人。汉子,停顿一下然后说是算不上。一位故友说:男人认真做事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我赞同且一直记在心里。男子汉,当下的公众里陈丹青算条男子汉。其余的,知道几个但不是特别觉得像。正直、勇敢、自信和担当,还有一点就是把这个品格给坚持成习惯,与人于己。所以,从我的标准上我就觉得自己不是个男子汉,只是个男人。这几年,激烈的话不敢说了,激动的事情不做了,不自卑了但是不诚信,担当的也只是分内的。妥协于自己,妥协于种种需要妥协的局里面。
但我是个好人,我给国家每个月缴税好几千,我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我逐步改善家庭,我周末一般只在卧室运动场地排放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向往美好的生活,热爱国家,不喜欢京城菜价比肉贵,厌恶文化管束不尊重历史,痛恨糟蹋这个社会的人。但好人究竟是是个啥玩意,我越来越糊涂了,我隐隐的担忧,我如何教会我的子女做个好人,因为首先我不知道啥是好人。
六、不谈青春,理想就是吃面没醋咽不进去
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读起来,很顺口欲罢不能,一看就看到凌晨三四点。童年母亲对他的教养是他作品最大的脉,那里的大地是他作品最渊的血。莫言对青春体现的很隐蔽,现实里则给出的只有珍惜二字。青春我只说这么几个字,青春是还可以花着爹娘的钱心安理得,青春是你还可以不提及当年。
理想这个玩意,我一直变化着,也可以说我是个怂人,压根就没有理想。小学不懂什么叫理想,直到初中,想当个侠客。也许是金庸和外传看多了,自我幻想,知道有一次摔的很惨也不敢对家人讲。初三和高中那几年,一直想当个搞音乐的,偷着学了一段时间,没钱支撑就散了。大学到现在的某些日子里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富一代且是个码字的人,最近这个几个月忙的不行,竟然忘记了,此时此刻才想起来。
理想应该这么定义:期限内既定,可实现或能够成为的某种状态,并维持下去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年代,没有理想价值的年代。有但说不出来也不敢说,只能说比如我喜欢吃面,没醋真的咽不进去。
七、爱看《美国往事》这个片儿,有故事、故事讲的好
爱看片儿,有片儿量,但一直欢喜这个《美国往事》,09年到现在还有以后,隔一段时间就去看一遍。老美的故事,但导演是个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总爱老美的事情,而且很几部电影都出了名的好。这个导演,说来奇怪。求爷爷告奶奶找了同学出钱,现实太露骨预算越拍越大,撤资,这兄弟再求爷爷告奶奶找了个片商,应承下来前后花了小十年搞定,出来之后被剪了不说还没有人卖座,郁闷着就给死了。时间沉淀,最终发光,声誉和财富该有的死后都齐了。这当然是我这个钻事儿的人,了解了一点说说。但重点是这个片儿,故事好,讲的好。
主人公面条,这熊孩子也没有生对时候,小时候赶上大萧条、长大后赶上禁酒令,最后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后成仇,直到已死亡完成忏悔和忠诚与友谊的救赎。老面条最后那复杂庞大的微笑,包含了一个男人一生所历所需之后的一切赶脚,我自认为好比老北京吃了碗地道的炸酱面之后的感觉,不能说好不好,就是舒服、值得而已。
八、老师说,吃清淡些好
去清华小矮楼里听管理课,本是周六日睡懒觉的早上,被请听课,只能课堂睡觉。老师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老师说:团队管理公司组织建设要学狼这个可恶的家伙,我就睡着了。周日的下午,老师说:我们年轻,在这个城市在当下的环境下面,吃清淡一点好。举例子说了几大点,我都记下来了。吃亦是如此,人与事里许是也该守住内心的清淡,清清淡淡。把脚下路走扎实,该是你的都就有了。明天我不知道,后天你也不知道,但是最后一天大家都知道。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这能理解清醒的日子,一切清清淡淡,而已!
2013年10月31日
民国九年于北京
文/民国九年
一、城市里人很多
夏过秋凉,只是听说北京香山的枫叶该是红了,网络曝出十万游客,自始身在离山不算远的我也不敢过去瞧上几眼了。想着,剩下那红叶满地,北风袭人,冰棒高悬的日子再去罢了。
这个城,总会是这样的。不来,总挂念,来了纵嫌三道四却要待上三年五载人倦鸟困之时才离开。车多地铁挤,人多要排队,吃住不能退,一切都很贵。但去过上广深的人,总会经不住,会回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飘飞的鸟儿歇脚的枝头不一定都要有名堂,只是还要远飞,也便停歇罢了。
雾霾凝重,并未见口罩满街,人群处,行色匆而如往常。摇号限行,并未见早晚高峰顺畅了几秒,带着黑字头车牌的更多了。围城里总会是这样,有人进有人出,有人盼念有人留恋也有人只是想念。安邦定国治市能臣,去年还在某胡同某号院子里,如今北风口秦城耳。CBD写字大楼高耸如云,锈气十足,每周某楼总会有张老板走了李总又来。楼还在那里,保洁阿姨还在那里,只是公司换了。西装革履满一年不如校门摊贩炒半年,在这里,有的人未坚持就走,有的人还在坚持。
二、喜欢吃苹果和柿子
我其实是个不爱怎么吃水果的人,说的再透彻一点是小时候穷,没有吃过太多的水果。再清洗的说法是,真的没有见过太多的水果。这一点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去菜市场不认识很多奇形怪状的水果。也就是现在对水果不热爱,不去探索的原因。
水果很多,但基本比较喜欢的吃的就是苹果和柿子。苹果我把它们分成软苹果和硬苹果,至于其他的品种真心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而我更倾向于比较软且有酥感那种,似乎吃过的都是黄色苹果。记得,小时候穷,没有吃过苹果,记忆中第一次吃的水果是个小红苹果,老太爷在我半昏迷中给我的,有人说是那个小而红的苹果救了我的命。那一次得了什么病,我至今不知道。至此之后在穷困的童年里也就记住了,后来渐渐喜欢吃了。
其次是柿子。小时候,没有见过柿子,初一的时候,婶婶在某市做生意带回来的柿饼,白花花的粉末,很甜,据说是柿子做的。高中的时候才吃了柿子,黄黄表皮,和这里的相比小一点皮儿薄一点,顶儿上还有个小小的尖尖角。香甜,美好。也许那个时候柿子是世界上最美的水果。这个地方柿子树比较多,每年秋风扫柿子,郊区人家的后院,黄黄的一滩一滩的,有时候顺着市里某大院的墙根也会被柿子砸中,不过这两年少见了。工作之前喜欢吃软柿子,晚秋冬初总会省下一部分钱专门吃柿子,每次经过学校对面小区的时候总会买上一个两个。参加工作之后,有朋友从丽江带来的硬柿子,说很好吃,那次之后才知道硬柿子也很好吃。估计大人说柿子硬的很涩不能吃,长大之后也不再轻易尝试未知的硬柿子了。现在好了,软硬通吃,都还很好吃。
三、知道东西,南北还是迷糊
六年前的夏天,我坐了一趟开往这里的火车上学。日子过久了,发呆发问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个中午。记忆中北京最热的一天是那一天,我全身都流汗,应该是水。这个东西南北,从大西北来的火车,我至今不知道从哪一边进北京站。有人说是从北边,有人说是从南边进来的。我到现在没有查地图。很多刚来或者待过一段时间的人,总会遇到这个情形:李阿姨张大爷内什么怎么走啊?于是李阿姨张大爷总会滔滔不绝三五分钟,过了红绿灯奔南走,看见一个内什么奔北右转第X胡同扎进去就是。我们的回答总是这样:嗯,好的,谢谢您李阿姨张大爷。结果我大爷的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后来的经验是,直接问向左还是向右。路总是要走起来,撞着撞着就懂了。等习惯了,一切东西早就不是东西了。
四、三天不上班就心慌不行
我自认为,命有几分贱。当然,这个贱很可能和小时候的穷日子有关。除此我想了很久,一时间还圆不上这个两年多上班,很多时候早上起不来,起来了就狂奔到车站。先打卡再吃早餐。可一旦休息下来,休息的过长了就慌了。以前还是个普通员工的时候,一到周日下午就想着明天周一上班的一切,以致于那个下午什么都干的不爽朗。当然这也有个好处,公司的职员里,我的活儿干的轻松也干的比较及时。现在搞管理了,最多三天我就开始心慌了,有时候还控制不住。借用一个故人的话讲,叫命贱。
说起命贱,我觉得还有事情就是,我不喜欢吃肉。我在自己家里能吃两碗面条,只要是外面聚餐或者客户一起吃饭等等,我总是吃不饱,饿着回来,或者回家的路上吃个馒头充饥。菜上来,大家开吃,我正常情况下,吃喜欢吃的几个菜,特殊情况就逐个尝尝,个别多吃几口,剩下的就是吃不进去了。尤其是今年,聚餐机会多,更加体现了这个命贱的哲学思路。这个东西可以延伸,比如上不了台面,格局偏中下等,不会享受人生。或者某人经常总结为:没品、土鳖。我想还是曾经穷,但目前还是很穷。
五、好人是个啥玩意
首先,我是个男人。汉子,停顿一下然后说是算不上。一位故友说:男人认真做事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我赞同且一直记在心里。男子汉,当下的公众里陈丹青算条男子汉。其余的,知道几个但不是特别觉得像。正直、勇敢、自信和担当,还有一点就是把这个品格给坚持成习惯,与人于己。所以,从我的标准上我就觉得自己不是个男子汉,只是个男人。这几年,激烈的话不敢说了,激动的事情不做了,不自卑了但是不诚信,担当的也只是分内的。妥协于自己,妥协于种种需要妥协的局里面。
但我是个好人,我给国家每个月缴税好几千,我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我逐步改善家庭,我周末一般只在卧室运动场地排放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向往美好的生活,热爱国家,不喜欢京城菜价比肉贵,厌恶文化管束不尊重历史,痛恨糟蹋这个社会的人。但好人究竟是是个啥玩意,我越来越糊涂了,我隐隐的担忧,我如何教会我的子女做个好人,因为首先我不知道啥是好人。
六、不谈青春,理想就是吃面没醋咽不进去
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读起来,很顺口欲罢不能,一看就看到凌晨三四点。童年母亲对他的教养是他作品最大的脉,那里的大地是他作品最渊的血。莫言对青春体现的很隐蔽,现实里则给出的只有珍惜二字。青春我只说这么几个字,青春是还可以花着爹娘的钱心安理得,青春是你还可以不提及当年。
理想这个玩意,我一直变化着,也可以说我是个怂人,压根就没有理想。小学不懂什么叫理想,直到初中,想当个侠客。也许是金庸和外传看多了,自我幻想,知道有一次摔的很惨也不敢对家人讲。初三和高中那几年,一直想当个搞音乐的,偷着学了一段时间,没钱支撑就散了。大学到现在的某些日子里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富一代且是个码字的人,最近这个几个月忙的不行,竟然忘记了,此时此刻才想起来。
理想应该这么定义:期限内既定,可实现或能够成为的某种状态,并维持下去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年代,没有理想价值的年代。有但说不出来也不敢说,只能说比如我喜欢吃面,没醋真的咽不进去。
七、爱看《美国往事》这个片儿,有故事、故事讲的好
爱看片儿,有片儿量,但一直欢喜这个《美国往事》,09年到现在还有以后,隔一段时间就去看一遍。老美的故事,但导演是个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总爱老美的事情,而且很几部电影都出了名的好。这个导演,说来奇怪。求爷爷告奶奶找了同学出钱,现实太露骨预算越拍越大,撤资,这兄弟再求爷爷告奶奶找了个片商,应承下来前后花了小十年搞定,出来之后被剪了不说还没有人卖座,郁闷着就给死了。时间沉淀,最终发光,声誉和财富该有的死后都齐了。这当然是我这个钻事儿的人,了解了一点说说。但重点是这个片儿,故事好,讲的好。
主人公面条,这熊孩子也没有生对时候,小时候赶上大萧条、长大后赶上禁酒令,最后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后成仇,直到已死亡完成忏悔和忠诚与友谊的救赎。老面条最后那复杂庞大的微笑,包含了一个男人一生所历所需之后的一切赶脚,我自认为好比老北京吃了碗地道的炸酱面之后的感觉,不能说好不好,就是舒服、值得而已。
八、老师说,吃清淡些好
去清华小矮楼里听管理课,本是周六日睡懒觉的早上,被请听课,只能课堂睡觉。老师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老师说:团队管理公司组织建设要学狼这个可恶的家伙,我就睡着了。周日的下午,老师说:我们年轻,在这个城市在当下的环境下面,吃清淡一点好。举例子说了几大点,我都记下来了。吃亦是如此,人与事里许是也该守住内心的清淡,清清淡淡。把脚下路走扎实,该是你的都就有了。明天我不知道,后天你也不知道,但是最后一天大家都知道。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这能理解清醒的日子,一切清清淡淡,而已!
2013年10月31日
民国九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