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湾”并非“牛肚湾”简称
目前,大多数网上资料都将新会“牛湾”解释为“牛肚湾”的简称,这其实是不对的。
潭江流经新会段有很多江湾,其中因明清在今司前段江边设立“牛肚湾巡检司”,“牛肚湾”因此而出名。其实,在罗坑段的“牛渚湾”也有名。清代,因人烟较密,牛渚湾设了市集,称“牛渚湾圩”,与“六堡圩”为当地2个圩市。“牛渚湾”的地名及地图最早见于清道光《新会县志》(1840年)。卷十四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该志的地图已标示有“渚湾墟”。清末兴建的新宁铁路在此地区经过,设有牛湾火车站,因在牛渚湾区域而名。民国时,“牛湾”成为乡名。
明清时期,“牛湾”属新会县文章都;民国时期属六区;1949年以后归属辖区先后称六区、罗坑区、罗坑公社;1961年罗坑公社分为罗坑、小冈、牛湾3个公社,建立牛湾人民公社;1984年改牛湾区;1987年设立牛湾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2002年调整部分镇的行政区域,牛湾镇撤并回罗坑镇。
此地附近有牛山。“渚”是小洲,是水中的小块陆地。《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唐代这一带还是出海口,因潭江冲积与海潮顶托,形成许多小洲,后连为陆地;崖门口后来才成为出海口。“牛渚湾”的历史地名,给今天留下了沧海桑田变迁的信息。
网上资料的差错,主要源于地名志。正式出版的《江门市地名志》记载:“潭江水经此拐角成湾,状似牛肚,故名‘牛肚湾’。简称‘牛湾’至今。”《新会县地名志(初稿)》更混淆了:“潭江水经此拐角成湾,状似牛肚,故名‘牛肚湾’。明清设牛肚湾司于此。简称‘牛湾’至今。”这显然是张冠李戴。牛肚湾在牛渚湾的潭江斜对岸司前那边,那段江湾因形似牛肚而称,明、清两代在那里设有新会县牛肚湾巡检司署,管治当地的治安等事。潭江北边的司前、大泽等归牛肚湾司管治,而潭江南边的罗坑、牛湾、双水则属沙村司管治。
此外,“牛湾”与“牛肚湾”的新会方言读音不同,“牛肚湾”的“湾”习惯读“弯”;而“牛湾”的“湾”习惯变调读作“环”,与沙堆的“大湾”一样读法。
由于市、县地名志的差错,误导了人们20余年。(林福杰)
转自:江门日报 2013.11.4 A11
潭江流经新会段有很多江湾,其中因明清在今司前段江边设立“牛肚湾巡检司”,“牛肚湾”因此而出名。其实,在罗坑段的“牛渚湾”也有名。清代,因人烟较密,牛渚湾设了市集,称“牛渚湾圩”,与“六堡圩”为当地2个圩市。“牛渚湾”的地名及地图最早见于清道光《新会县志》(1840年)。卷十四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该志的地图已标示有“渚湾墟”。清末兴建的新宁铁路在此地区经过,设有牛湾火车站,因在牛渚湾区域而名。民国时,“牛湾”成为乡名。
明清时期,“牛湾”属新会县文章都;民国时期属六区;1949年以后归属辖区先后称六区、罗坑区、罗坑公社;1961年罗坑公社分为罗坑、小冈、牛湾3个公社,建立牛湾人民公社;1984年改牛湾区;1987年设立牛湾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2002年调整部分镇的行政区域,牛湾镇撤并回罗坑镇。
此地附近有牛山。“渚”是小洲,是水中的小块陆地。《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唐代这一带还是出海口,因潭江冲积与海潮顶托,形成许多小洲,后连为陆地;崖门口后来才成为出海口。“牛渚湾”的历史地名,给今天留下了沧海桑田变迁的信息。
网上资料的差错,主要源于地名志。正式出版的《江门市地名志》记载:“潭江水经此拐角成湾,状似牛肚,故名‘牛肚湾’。简称‘牛湾’至今。”《新会县地名志(初稿)》更混淆了:“潭江水经此拐角成湾,状似牛肚,故名‘牛肚湾’。明清设牛肚湾司于此。简称‘牛湾’至今。”这显然是张冠李戴。牛肚湾在牛渚湾的潭江斜对岸司前那边,那段江湾因形似牛肚而称,明、清两代在那里设有新会县牛肚湾巡检司署,管治当地的治安等事。潭江北边的司前、大泽等归牛肚湾司管治,而潭江南边的罗坑、牛湾、双水则属沙村司管治。
此外,“牛湾”与“牛肚湾”的新会方言读音不同,“牛肚湾”的“湾”习惯读“弯”;而“牛湾”的“湾”习惯变调读作“环”,与沙堆的“大湾”一样读法。
由于市、县地名志的差错,误导了人们20余年。(林福杰)
转自:江门日报 2013.11.4 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