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寻什么?——《寻枪》观感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大概8年前了,好像刚上大学,当时正处于对于电影这东西的进一步了解的开始时期,朦朦胧胧的觉得拍的真有意思,总之让人聚精又会神。然后转眼就去看007系列去了。当年的无知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回想起来,却感到奇奇怪怪的缘分缠绕着,我也说不清一个看泰坦尼克号和成龙的男孩怎么会对这有感觉,我之后推荐给其他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没坚持到看完,这样似乎才合理啊。今天看了第二次,发现对于这种快节奏的电影也能比较自如的看和想了,兴奋之际,也很欣喜,毕竟这些年的经验没有白积累。
记得才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说起艺术来,说到几乎所有主流艺术形式都与细腻和感性这两个词脱不开干系,即便创造者是100%的男性。感动,内心的温暖和震撼,似乎都有浓郁的feminine味道。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想到了《寻枪》,于是我告诉她,有一个例外。
陆川呢,如今被人们熟悉了,却是因为《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这个事情性质上虽然讽刺,却非常符合这个世界的傻逼逻辑。那两部片子我是不会去看的,但这也不妨碍我用几乎膜拜的眼光来看《寻枪》。从我目前所知的中国大陆甚至是华语地区的电影,似乎这种阳刚到底的作品还没见过,这也是我这第二次看他的最直接感受。如果陆川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他会创造一个历史。好了不说陆川,说电影本身吧。刚开始看,片子估计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技巧型,使用的技巧较多也频繁,后期制作也比重较大,配乐呢,也是现代式的。影片节奏很快,蒙太奇也充分利用,动感式的镜头也用得非常多。总体上,都显示出了——这是一部急迫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急迫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体现在这里。
姜文饰演的主人公马山,是一个典型的,或者说作者心目中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有着普普通通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少言寡语。作为一个警察,工作出色,却在一次婚礼上把枪丢失的事件,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姜文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士之一,而本剧更是体现出了他把握整部作品和人物整体角色的能力。有几段他的solo:偶遇旧情人,在出色的配乐配合下,复杂心情的盯着李小蒙的情节;洗碗的时候老婆怀疑他,他急匆匆出门,然后回来表明心意的情节;调查周小刚假酒厂未果,孤单的骑车返回的情节;最后时刻之前,去学校给妻子和儿子送东西的情节;以及精彩无比的结尾。这些重点情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短的镜头。其他角色,包括马山妻子、儿子、周小刚、李小蒙、马山的两个战友也都被演员们发挥出了精彩的水平,甚至派出所长和刘结巴的饰演者,并不出色的演技也被导演高超的剪接技巧而表现得很完美。导演对于镜头的缓急搭配,拍摄手法和剪接,对白设计和蒙太奇使用,让整个情节变得既紧张又连贯,并且结构上也逻辑完美。从我的口味上来说,影片从技术上没有找到缺点,“无可损益”,此其谓也。
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可不是技术,否则真的要去看007了。片名寻枪,看似简单直白,却有很深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把枪,至少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有的人一辈子没丢过,而另外很多人却都曾丢过。丢了之后,也都像马山一样,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并不断地不舍地挽回着、寻找着自己的枪。有些人,有些时候找到了,而另一些却没有,不论如何,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后顿悟出“枪”的意义,于是这世上就都是些没丢过,丢了之后找回来庆幸不已,找不回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整部影片男性的思想贯穿其中,对白、音乐、情绪,无不是直接、硬朗和刚烈的。从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幽默的情节对白逗得不停的笑,一直到马山提着两袋盒饭,站在门外被局长一顿大骂之后,低沉侧脸的镜头让我有了预感。之后,马山从学校窗户外把玻璃球和棒棒糖塞进去,又转身从草地里拔了一大束野花塞进去,憨憨的表情是全剧最动人的一刻。而当自己倒在地上,自己的心随着游动的云彩飘回学校,飘进简陋的砖墙中爱人和儿子身边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尽管我是个无亲情主义者。最后马山的精神在一群闻讯赶来却震惊绝望的同事们包围中站起来,在长镜头中从容却又凝重的摸着手中的枪向前走,最终放声仰天大笑,而那定格的笑容中却有莫大的悲伤。悔而悲,悟而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慈悲的宽恕和希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现在的电影界,其实极少有作品能够做到在取材优秀、技巧高超并立意出色的,让人体会之后能够恍然一误或温暖不已的就更少,名气大不大,豆瓣打分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感激之余,对陆川和姜文致上最真诚的敬意!
记得才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说起艺术来,说到几乎所有主流艺术形式都与细腻和感性这两个词脱不开干系,即便创造者是100%的男性。感动,内心的温暖和震撼,似乎都有浓郁的feminine味道。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想到了《寻枪》,于是我告诉她,有一个例外。
陆川呢,如今被人们熟悉了,却是因为《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这个事情性质上虽然讽刺,却非常符合这个世界的傻逼逻辑。那两部片子我是不会去看的,但这也不妨碍我用几乎膜拜的眼光来看《寻枪》。从我目前所知的中国大陆甚至是华语地区的电影,似乎这种阳刚到底的作品还没见过,这也是我这第二次看他的最直接感受。如果陆川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他会创造一个历史。好了不说陆川,说电影本身吧。刚开始看,片子估计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技巧型,使用的技巧较多也频繁,后期制作也比重较大,配乐呢,也是现代式的。影片节奏很快,蒙太奇也充分利用,动感式的镜头也用得非常多。总体上,都显示出了——这是一部急迫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急迫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体现在这里。
姜文饰演的主人公马山,是一个典型的,或者说作者心目中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有着普普通通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少言寡语。作为一个警察,工作出色,却在一次婚礼上把枪丢失的事件,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姜文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士之一,而本剧更是体现出了他把握整部作品和人物整体角色的能力。有几段他的solo:偶遇旧情人,在出色的配乐配合下,复杂心情的盯着李小蒙的情节;洗碗的时候老婆怀疑他,他急匆匆出门,然后回来表明心意的情节;调查周小刚假酒厂未果,孤单的骑车返回的情节;最后时刻之前,去学校给妻子和儿子送东西的情节;以及精彩无比的结尾。这些重点情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短的镜头。其他角色,包括马山妻子、儿子、周小刚、李小蒙、马山的两个战友也都被演员们发挥出了精彩的水平,甚至派出所长和刘结巴的饰演者,并不出色的演技也被导演高超的剪接技巧而表现得很完美。导演对于镜头的缓急搭配,拍摄手法和剪接,对白设计和蒙太奇使用,让整个情节变得既紧张又连贯,并且结构上也逻辑完美。从我的口味上来说,影片从技术上没有找到缺点,“无可损益”,此其谓也。
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可不是技术,否则真的要去看007了。片名寻枪,看似简单直白,却有很深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把枪,至少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有的人一辈子没丢过,而另外很多人却都曾丢过。丢了之后,也都像马山一样,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并不断地不舍地挽回着、寻找着自己的枪。有些人,有些时候找到了,而另一些却没有,不论如何,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后顿悟出“枪”的意义,于是这世上就都是些没丢过,丢了之后找回来庆幸不已,找不回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整部影片男性的思想贯穿其中,对白、音乐、情绪,无不是直接、硬朗和刚烈的。从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幽默的情节对白逗得不停的笑,一直到马山提着两袋盒饭,站在门外被局长一顿大骂之后,低沉侧脸的镜头让我有了预感。之后,马山从学校窗户外把玻璃球和棒棒糖塞进去,又转身从草地里拔了一大束野花塞进去,憨憨的表情是全剧最动人的一刻。而当自己倒在地上,自己的心随着游动的云彩飘回学校,飘进简陋的砖墙中爱人和儿子身边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尽管我是个无亲情主义者。最后马山的精神在一群闻讯赶来却震惊绝望的同事们包围中站起来,在长镜头中从容却又凝重的摸着手中的枪向前走,最终放声仰天大笑,而那定格的笑容中却有莫大的悲伤。悔而悲,悟而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慈悲的宽恕和希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现在的电影界,其实极少有作品能够做到在取材优秀、技巧高超并立意出色的,让人体会之后能够恍然一误或温暖不已的就更少,名气大不大,豆瓣打分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感激之余,对陆川和姜文致上最真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