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犯追踪》第三季第二集评论
评分:4 (5分制)
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都可以问如下两个问题:
创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些什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传达的?
对于POI第三季第一集,这两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答案来回答:把所有主要角色都拉出来,让观众熟悉他们的近况。但这仅仅是对于起承接作用的一集而言,从第二集起,本季《疑犯追踪》才进入正轨,上面的两个问题也才更有价值。
我之所以对第二集的评分较高,就是因为这集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很清晰明确。
本集编剧显然参考了现实中的信息泄露犯罪案例,通过那些受害者对嫌疑人的复仇行为,迫使观众思考:私人信息泄露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什么收集信息的人应该有责任保护信息?
但本集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照。那位网络公司老板搜集信息再利用其进行贩卖是为了赚钱,他完全不在乎大众的隐私。对他的行为,编剧采取的是明确的谴责态度。
可是,《疑犯追踪》的主角,那位全景式监控机器的创造者Finch,难道不也是一个搜集信息再加以利用的人吗?对此,Finch自己的辩词是:“我的机器永远不会暴露除社保号码外的任何信息。”
听起来很不错,但是仔细想一想,尽管利用剧中‘生活踪迹’网提供的信息去犯罪的人,和利用‘机器’提供的信息惩恶扬善的图书馆组表面上看背道而驰,其实他们都是通过获取信息来侵入他人生活的人。图书馆组的道德水平当然要高得多,问题在于,对于这种侵入,可并不是人人都会领情的。
剧中‘机器’之所以威力大到可怕,我们之所以害怕1984式的监控,就在于这种全景式的监控侵入了每个人的私域,侵入了我们居所的墙壁,突破了最后一道与外界的壁垒,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是敞开和暴露的。
这是人们无法容忍的。但‘机器’之所以可以被剧中人容忍和接受,关键在于被监控的人并不知道这种侵入,大众对此的心理阈值并不存在。于是监控者的边界和被监控者的阈值间相安无事。
而本集中‘生活轨迹’网的监控边界已外推至私域,而被监控者清楚地感知到了这种侵入,其心理阈值被调得非常高。边界与阈值的冲突于是变得异常激烈。剧中的美国政府所做的即是在尽可能外推监控边界的同时,调低大众的心理阈值。但问题就在于,每个人的阈值可能非常不同。
《疑犯追踪》这剧一直让我费解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被图书馆组救过的人,都挺领情的,从来没有那种宁肯去死也不愿意私生活被侵入的人(虽然奇怪,但我觉得这种人绝对应该存在。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利益取舍的问题,在生命和隐私被侵之间,大多数人选择的还是前者)。
而本集中的那位幕后黑手Pete Collier,和他隶属的那个激进的反监控组织,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可以杀死不负责任的网络公司主管,就因为他泄露个人隐私,那么如果这个组织知道了‘机器’的存在呢?那简直就是中世纪骑士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头恶龙,堂吉诃德突然看到了风车啊。
这季的主线大约就是这个了。
================花痴与吐槽分割线================
老板与狗系列。Finch和Bear才是一对大萌物啊。
我可喜欢这妹子的长相了。虽然她就打了个酱油。
隶属某神秘组织的幕后黑手同学。其实他刚一出场我就觉得这人有戏,这么帅、表情这么有戏、还有点儿似曾相识脸的绝对不会是一般的酱油配角。小伙好好演,没准以后就升成常规了(虽然我真心觉着这季末尾、没准都不到末尾他就会炮灰掉)。
老板被人用花瓶砸了脑袋。你知道我看到这幕有多兴奋!编剧干得好。
哎呀老板这忧国忧民脸。会不会以后每季开始Finch都要说“恐怕一切才刚刚开始”?编剧你们别老挖坑,没事记得填土哦。
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都可以问如下两个问题:
创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些什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传达的?
对于POI第三季第一集,这两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答案来回答:把所有主要角色都拉出来,让观众熟悉他们的近况。但这仅仅是对于起承接作用的一集而言,从第二集起,本季《疑犯追踪》才进入正轨,上面的两个问题也才更有价值。
我之所以对第二集的评分较高,就是因为这集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很清晰明确。
本集编剧显然参考了现实中的信息泄露犯罪案例,通过那些受害者对嫌疑人的复仇行为,迫使观众思考:私人信息泄露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什么收集信息的人应该有责任保护信息?
但本集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照。那位网络公司老板搜集信息再利用其进行贩卖是为了赚钱,他完全不在乎大众的隐私。对他的行为,编剧采取的是明确的谴责态度。
可是,《疑犯追踪》的主角,那位全景式监控机器的创造者Finch,难道不也是一个搜集信息再加以利用的人吗?对此,Finch自己的辩词是:“我的机器永远不会暴露除社保号码外的任何信息。”
听起来很不错,但是仔细想一想,尽管利用剧中‘生活踪迹’网提供的信息去犯罪的人,和利用‘机器’提供的信息惩恶扬善的图书馆组表面上看背道而驰,其实他们都是通过获取信息来侵入他人生活的人。图书馆组的道德水平当然要高得多,问题在于,对于这种侵入,可并不是人人都会领情的。
剧中‘机器’之所以威力大到可怕,我们之所以害怕1984式的监控,就在于这种全景式的监控侵入了每个人的私域,侵入了我们居所的墙壁,突破了最后一道与外界的壁垒,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是敞开和暴露的。
这是人们无法容忍的。但‘机器’之所以可以被剧中人容忍和接受,关键在于被监控的人并不知道这种侵入,大众对此的心理阈值并不存在。于是监控者的边界和被监控者的阈值间相安无事。
而本集中‘生活轨迹’网的监控边界已外推至私域,而被监控者清楚地感知到了这种侵入,其心理阈值被调得非常高。边界与阈值的冲突于是变得异常激烈。剧中的美国政府所做的即是在尽可能外推监控边界的同时,调低大众的心理阈值。但问题就在于,每个人的阈值可能非常不同。
《疑犯追踪》这剧一直让我费解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被图书馆组救过的人,都挺领情的,从来没有那种宁肯去死也不愿意私生活被侵入的人(虽然奇怪,但我觉得这种人绝对应该存在。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利益取舍的问题,在生命和隐私被侵之间,大多数人选择的还是前者)。
而本集中的那位幕后黑手Pete Collier,和他隶属的那个激进的反监控组织,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他们可以杀死不负责任的网络公司主管,就因为他泄露个人隐私,那么如果这个组织知道了‘机器’的存在呢?那简直就是中世纪骑士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头恶龙,堂吉诃德突然看到了风车啊。
这季的主线大约就是这个了。
================花痴与吐槽分割线================
![]() |
老板与狗系列。Finch和Bear才是一对大萌物啊。
![]() |
我可喜欢这妹子的长相了。虽然她就打了个酱油。
![]() |
隶属某神秘组织的幕后黑手同学。其实他刚一出场我就觉得这人有戏,这么帅、表情这么有戏、还有点儿似曾相识脸的绝对不会是一般的酱油配角。小伙好好演,没准以后就升成常规了(虽然我真心觉着这季末尾、没准都不到末尾他就会炮灰掉)。
![]() |
老板被人用花瓶砸了脑袋。你知道我看到这幕有多兴奋!编剧干得好。
![]() |
哎呀老板这忧国忧民脸。会不会以后每季开始Finch都要说“恐怕一切才刚刚开始”?编剧你们别老挖坑,没事记得填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