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爱情下定义?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3期 作者:《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
爱情,在文学里,在生存中,有多少种理解和表述,检索起来都是浩渺无际。但在一部
小说里,试图在一页页翻过的短促的爱情片断中,给出爱情如此多的定义,并且直到终局,
也不见得有一个说法胜出,也不见得可以说清楚爱的本质,这就是《收获》杂志2001年第2期
贺奕的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里的景观。
“爱一个人绝不是轻易就能作出的决定。只有当你和一个人长久相处,对他完全了解之后,
才能明确你是不是真的爱他,他是不是真的值得你爱。”
“爱情是一种必然会被时间磨损掉的东西,因此每一个男朋友在你生活中都会成为过去。
友情却不一样,它没有爱情那么极端和苛求,所以比爱情更为持久。只有友情值得你花一辈
子去保持和珍惜。”
“爱情不过是一种意念,而这种意念往往使是短暂的、可疑的、不真实的,建立在假象基
础之上的。”
“难道人们非要通过夸张、狂热甚至是病态的举动,才能将爱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所爱的对
象吗?
…….
《身体上的国境线》这部长篇小说,是由在记忆之绳上缠绕的无数节点与现实不断交叉
构成的。主人公“我”,庄祈,是一个大学里教外国人汉语的老师。三年前的夏天,他在一
次结业晚会后,结识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依莎贝塔,陷入了五天的狂热之中,当时他刚收到法
国女友的绝情信。三年后,也是夏天,依莎贝塔回到了北京。故事就在“我”和依莎贝塔久
别重逢之后展开。但是,他们之间显得陌生,不像他的渴望重温,依莎贝塔表明她不会建立
真正相爱那样的亲密关系。而庄祈正是在与依莎贝塔三年前分别之后,开始像感情世界里的
游牧民族那样,不断逐水草而居,他和数不清的外国女孩短暂相恋又友好分手,可以说,开
始就是为了结束,每一次他都像自我焚毁一样投入。他决不用这样的关系谋取出国和物质改
变。他认为那种感情上漂泊无依的感觉是感情最真实和自然的状态,就像有人为了摆脱日常
生活的平庸去旅行,他把男人和女人的相遇看成旅行,他和那些外国女孩都是来到对方身体
上和精神上的旅行者。
但这一次,他遇上了克星。一方面,“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对依莎贝塔的感觉和以前
的逢场作戏不同,是爱情。另一方面,依莎贝塔忽远忽近,情绪波动,有时乖戾,在他不断
指向爱情的表达里,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不拒绝性,却拒绝爱,因为爱情必定终结,必定带
来伤害和痛苦。于是,“我”在现实中备受煎熬,回味着一个个曾经历的爱情片断。
小说充满矛盾,主人公的爱情态度,还有他对爱情本质的体验,都在迷惘之中。三年前,
依莎贝塔离去的时候,他说,她带走了他辛辛苦苦得来的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但他又把这五
天看成逢场作戏,并且以这种方式开始感情上不断的迁徙。三年后,他在渴望一种“唯一”
的爱,他越来越确认他对依莎贝塔的爱,他对她把性关系指向所谓的友情、希望短短几天的
性对友情所起的作用能延续一辈子,觉得这样的人生哲学强人所难,他痛苦她和别的男人的
相处,但他自己对与之保持三年清白关系的卡罗琳的告别仪式仍然有性。依莎贝塔也是如此,
她拒绝爱情,远离真正的亲密,但她实际上是把爱情放在了离她而去并且更爱男人的前男友
乔瓦尼身上……
庄祈和她本质上很相似。小说里给他们各自安排了我们可能会想象到的背景和原因:庄
祈的初恋女友,几乎因为物质原因和他分离,他不愿考托福出国来维持他们的相处;他的第
2个法国女友因为物质窘迫和文化上缺少归属感离去。而依莎贝塔则有父亲的性虐待和乔瓦尼
带来的感情重创。
小说给出了关于爱情的无数的解,小说给出了比一般小说更多的片断故事来对爱情左右
打量。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在这样的方式里,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是难以生存的,爱情的专
属感和自由注定冲突,只能寄望于瞬间即永恒、真正的爱保留在回忆中。小说结尾部分,依
莎贝塔花了大半夜给庄祈写一封长信却不愿当面告别,实际上说明,他们不缺少爱情的想法
和体验,缺少的是爱的能力和可以彼此同堕爱河的人。
大概很难爱到永远,但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为了有一段经历,就肯定不会永远。就像一首
歌里唱,你忘了吧所有的厮守承诺/谁都是爱得没有一点把握。
情路上永恒太短暂,而谁也无法给爱下定义。
爱情,在文学里,在生存中,有多少种理解和表述,检索起来都是浩渺无际。但在一部
小说里,试图在一页页翻过的短促的爱情片断中,给出爱情如此多的定义,并且直到终局,
也不见得有一个说法胜出,也不见得可以说清楚爱的本质,这就是《收获》杂志2001年第2期
贺奕的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里的景观。
“爱一个人绝不是轻易就能作出的决定。只有当你和一个人长久相处,对他完全了解之后,
才能明确你是不是真的爱他,他是不是真的值得你爱。”
“爱情是一种必然会被时间磨损掉的东西,因此每一个男朋友在你生活中都会成为过去。
友情却不一样,它没有爱情那么极端和苛求,所以比爱情更为持久。只有友情值得你花一辈
子去保持和珍惜。”
“爱情不过是一种意念,而这种意念往往使是短暂的、可疑的、不真实的,建立在假象基
础之上的。”
“难道人们非要通过夸张、狂热甚至是病态的举动,才能将爱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所爱的对
象吗?
…….
《身体上的国境线》这部长篇小说,是由在记忆之绳上缠绕的无数节点与现实不断交叉
构成的。主人公“我”,庄祈,是一个大学里教外国人汉语的老师。三年前的夏天,他在一
次结业晚会后,结识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依莎贝塔,陷入了五天的狂热之中,当时他刚收到法
国女友的绝情信。三年后,也是夏天,依莎贝塔回到了北京。故事就在“我”和依莎贝塔久
别重逢之后展开。但是,他们之间显得陌生,不像他的渴望重温,依莎贝塔表明她不会建立
真正相爱那样的亲密关系。而庄祈正是在与依莎贝塔三年前分别之后,开始像感情世界里的
游牧民族那样,不断逐水草而居,他和数不清的外国女孩短暂相恋又友好分手,可以说,开
始就是为了结束,每一次他都像自我焚毁一样投入。他决不用这样的关系谋取出国和物质改
变。他认为那种感情上漂泊无依的感觉是感情最真实和自然的状态,就像有人为了摆脱日常
生活的平庸去旅行,他把男人和女人的相遇看成旅行,他和那些外国女孩都是来到对方身体
上和精神上的旅行者。
但这一次,他遇上了克星。一方面,“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对依莎贝塔的感觉和以前
的逢场作戏不同,是爱情。另一方面,依莎贝塔忽远忽近,情绪波动,有时乖戾,在他不断
指向爱情的表达里,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不拒绝性,却拒绝爱,因为爱情必定终结,必定带
来伤害和痛苦。于是,“我”在现实中备受煎熬,回味着一个个曾经历的爱情片断。
小说充满矛盾,主人公的爱情态度,还有他对爱情本质的体验,都在迷惘之中。三年前,
依莎贝塔离去的时候,他说,她带走了他辛辛苦苦得来的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但他又把这五
天看成逢场作戏,并且以这种方式开始感情上不断的迁徙。三年后,他在渴望一种“唯一”
的爱,他越来越确认他对依莎贝塔的爱,他对她把性关系指向所谓的友情、希望短短几天的
性对友情所起的作用能延续一辈子,觉得这样的人生哲学强人所难,他痛苦她和别的男人的
相处,但他自己对与之保持三年清白关系的卡罗琳的告别仪式仍然有性。依莎贝塔也是如此,
她拒绝爱情,远离真正的亲密,但她实际上是把爱情放在了离她而去并且更爱男人的前男友
乔瓦尼身上……
庄祈和她本质上很相似。小说里给他们各自安排了我们可能会想象到的背景和原因:庄
祈的初恋女友,几乎因为物质原因和他分离,他不愿考托福出国来维持他们的相处;他的第
2个法国女友因为物质窘迫和文化上缺少归属感离去。而依莎贝塔则有父亲的性虐待和乔瓦尼
带来的感情重创。
小说给出了关于爱情的无数的解,小说给出了比一般小说更多的片断故事来对爱情左右
打量。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在这样的方式里,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是难以生存的,爱情的专
属感和自由注定冲突,只能寄望于瞬间即永恒、真正的爱保留在回忆中。小说结尾部分,依
莎贝塔花了大半夜给庄祈写一封长信却不愿当面告别,实际上说明,他们不缺少爱情的想法
和体验,缺少的是爱的能力和可以彼此同堕爱河的人。
大概很难爱到永远,但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为了有一段经历,就肯定不会永远。就像一首
歌里唱,你忘了吧所有的厮守承诺/谁都是爱得没有一点把握。
情路上永恒太短暂,而谁也无法给爱下定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