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我写着玩的,你们也看着玩吧
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和亦舒对比的文章,惹来骂声无数。好吧,既然已经挨骂了,那就不怕死地再贴一篇旧作。
从杨处抢来一本亦舒的《纵横四海》,坐在躺椅上一口气读完,这时候,天已经黑透了。
对于那些认为亦舒是言情作家而不屑一读的人,我是没什么好说的。我一直以来就认为,亦舒写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也有不少人把她的作品当职场励志书来看。但我想说,如果要励志的话,杜拉拉远比姜喜宝更励志,亦舒的意义绝非言情和励志可以概括,这从我手中的《纵横四海》中就可见一斑。
写早期华人远走埠外捞生活的故事,张翎的《金山》是近年来的大热,我在朋友处曾有幸一睹,相当厚实的一本书,据说穷十年之功才得以完成,对于这种写作态度我是十分敬佩的,但是不瞒你说,这书我看了一页之后,就再无勇气继续下去,毕竟人生苦短,对于不喜欢的事物,纵然人人说好,也不能夺去属于我的时间。
《纵横四海》讲的也是海外华人的故事,但这是一个成功的华人,凭借着杰出的生存智慧,居然从一穷二白做到了侨领。喜欢言情的姑娘们肯定不会爱这个故事,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没有缠绵和纠结,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了此人的一生,用的是亦舒惯常的惜墨如金的笔法,一个人,一辈子,淡淡地写来,背景是一百多年的风云迭更,从义和团起义直到辛亥革命。
类似的宏阔题材,在张翎和亦舒的笔下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一个是举重若重,未免用力过猛,一个却举重若轻,锋芒泯于无形。我这里并不是比较两者的优劣,而是要阐明亦舒的特点,她的特点是以淡笔来写沧桑,这点在近年的新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有读者讥讽她的新作脱离时代,我却觉得恰恰相反,自从退隐加拿大之后,亦舒跳出了一个香港人的视角,更为理性地来看待时局的变化,她的书中也渗入了此类思考,因此她喜欢把书中人物放在一个大时代的框架中,借个人或者家族命运来展现时代变迁。《小紫荆》说的是港人在回归前后心态的变化,《嘘!》则展现了港人在经济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回流,《如果墙会说话》堪称一部小型香港变迁史,这么说或者有过誉之虞,但可见言情励志只是亦舒的皮,埋在骨子里的是兴亡沧桑之感。
亦舒的大手笔从《纵横四海》的两个细节中可以窥见,书中提到了两个大人物,一是广东中山的孙宗珊,一是四川的邓小桢,他们都和主角四海在轮船上相遇过,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哪二位,这样的人物搁其他人哪敢轻易落笔,可亦舒就漫不经心地写了。老实说宗珊这个名字把我给笑死了,中山中山,用白话来念就是宗珊。考据派可能要指出中山只是孙的号,他们哪里懂得欣赏师太的谑笔。他们笑的时候,说不定师太也在冷冷地笑他们太过无趣,我就拿大人物开涮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风信子》,说的是宋氏家族潜伏异国企图复辟的故事。王怜花评价说,他原本以为亦舒只是个言情小说家,看了这书突然有了石破天惊的阅读快感。亦舒是金庸的粉丝,这书其实可以看成慕容复故事的现代版,只是书中那个神秘冷艳的女主角,不像王语嫣,倒像木婉清。
亦舒的文字极淡,冷静平和里却蕴藏着一股凛凛的锋锐之气,就像她的照片给我的印象,不漂亮,但是相当硬朗,这样的人,用古话来说就是“大傲若谦”。我敢肯定她骨子里必定是骄傲的,因为她肯定也知道她自己写得好。但亦舒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拿自己的才华当回事,不会因为深信自己是个天才,就咬着牙卯足了劲想写出一部绝世之作来让众人羞愧,而是漫不经心地写着一个一个熟极而流的所谓言情故事,偶尔露出峥嵘一角,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良莠不齐,但那有什么关系,反正人家就花了七成力气,剩下的力气都好好攒着悠游度日呢。
我是从《我的前半生》开始发现亦舒的野心的,书中男女主角分别叫涓生和子君,沿用的是周树人先生《伤逝》的名字,想想看这是多大的气魄,当时我看的时候就倒吸了一口凉气,她就不怕人们拿来做比较,一个写言情小说的通俗作家,拿来和一个被捧上了神坛的严肃作家来相比,这换一般人早就心虚得落荒而逃了。可亦舒居然用她的笃定换来了读者们对她的笃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事了。说到周树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亦舒是他的粉丝,《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都可视为致敬之作。亦舒的语言非常干净漂亮,行文又非常冷静克制,可能正得益于周树人,说实话我觉得她是不愧于列入周门的。
还有一本《痴情司》不知有人看过吗,是将红楼中的铁三角搬到了现代,虽为游戏之作,也足令人惊叹。作品优劣先不说,光是这份勇气和姿态,就实在令人佩服,亦舒为人最在乎的是姿态,所以她从来不会挥动着如椽巨笔去惨淡经营,而是出之以云淡风轻,你懂得也好,最好你看完后一笑了之。
说到大傲若谦,有两个我喜欢的作家也可以归入此列。一为金庸,一为汪曾祺。金老爷子是个有大志的人,只恨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武侠,他的初衷兴许只是将其视为小道而已,没料想小道居然成了大器。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老金总是温文尔雅的,但我猜想,他没准在私底下还会抱怨自己平生所学无从施展。汪曾祺看似冲和恬淡,但骨子里仍是卓尔不群的,他的这种傲骨投射到写作中,偶尔会在笔下一些人物中显露峥嵘,比如说著名的《岁寒三友》。汪老曾经提笔重写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有人问他时,他淡淡地说:“写了就写了,那有什么!”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骨子里都有一种得意洋洋的低调。《世说新语》评价刘伶说:才高于志,土木形骸。这个好酒的才子除了给后世留下一篇《酒德颂》外,别无大作,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景慕。我想,亦舒也好,老金也好,实际上也都是才高于志吧。你一本正经地说她没追求不深刻,她肯定会还你一个狡黠的笑脸:我写着玩的,你也就看着玩吧!
从杨处抢来一本亦舒的《纵横四海》,坐在躺椅上一口气读完,这时候,天已经黑透了。
对于那些认为亦舒是言情作家而不屑一读的人,我是没什么好说的。我一直以来就认为,亦舒写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也有不少人把她的作品当职场励志书来看。但我想说,如果要励志的话,杜拉拉远比姜喜宝更励志,亦舒的意义绝非言情和励志可以概括,这从我手中的《纵横四海》中就可见一斑。
写早期华人远走埠外捞生活的故事,张翎的《金山》是近年来的大热,我在朋友处曾有幸一睹,相当厚实的一本书,据说穷十年之功才得以完成,对于这种写作态度我是十分敬佩的,但是不瞒你说,这书我看了一页之后,就再无勇气继续下去,毕竟人生苦短,对于不喜欢的事物,纵然人人说好,也不能夺去属于我的时间。
《纵横四海》讲的也是海外华人的故事,但这是一个成功的华人,凭借着杰出的生存智慧,居然从一穷二白做到了侨领。喜欢言情的姑娘们肯定不会爱这个故事,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没有缠绵和纠结,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了此人的一生,用的是亦舒惯常的惜墨如金的笔法,一个人,一辈子,淡淡地写来,背景是一百多年的风云迭更,从义和团起义直到辛亥革命。
类似的宏阔题材,在张翎和亦舒的笔下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一个是举重若重,未免用力过猛,一个却举重若轻,锋芒泯于无形。我这里并不是比较两者的优劣,而是要阐明亦舒的特点,她的特点是以淡笔来写沧桑,这点在近年的新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有读者讥讽她的新作脱离时代,我却觉得恰恰相反,自从退隐加拿大之后,亦舒跳出了一个香港人的视角,更为理性地来看待时局的变化,她的书中也渗入了此类思考,因此她喜欢把书中人物放在一个大时代的框架中,借个人或者家族命运来展现时代变迁。《小紫荆》说的是港人在回归前后心态的变化,《嘘!》则展现了港人在经济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回流,《如果墙会说话》堪称一部小型香港变迁史,这么说或者有过誉之虞,但可见言情励志只是亦舒的皮,埋在骨子里的是兴亡沧桑之感。
亦舒的大手笔从《纵横四海》的两个细节中可以窥见,书中提到了两个大人物,一是广东中山的孙宗珊,一是四川的邓小桢,他们都和主角四海在轮船上相遇过,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哪二位,这样的人物搁其他人哪敢轻易落笔,可亦舒就漫不经心地写了。老实说宗珊这个名字把我给笑死了,中山中山,用白话来念就是宗珊。考据派可能要指出中山只是孙的号,他们哪里懂得欣赏师太的谑笔。他们笑的时候,说不定师太也在冷冷地笑他们太过无趣,我就拿大人物开涮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风信子》,说的是宋氏家族潜伏异国企图复辟的故事。王怜花评价说,他原本以为亦舒只是个言情小说家,看了这书突然有了石破天惊的阅读快感。亦舒是金庸的粉丝,这书其实可以看成慕容复故事的现代版,只是书中那个神秘冷艳的女主角,不像王语嫣,倒像木婉清。
亦舒的文字极淡,冷静平和里却蕴藏着一股凛凛的锋锐之气,就像她的照片给我的印象,不漂亮,但是相当硬朗,这样的人,用古话来说就是“大傲若谦”。我敢肯定她骨子里必定是骄傲的,因为她肯定也知道她自己写得好。但亦舒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拿自己的才华当回事,不会因为深信自己是个天才,就咬着牙卯足了劲想写出一部绝世之作来让众人羞愧,而是漫不经心地写着一个一个熟极而流的所谓言情故事,偶尔露出峥嵘一角,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良莠不齐,但那有什么关系,反正人家就花了七成力气,剩下的力气都好好攒着悠游度日呢。
我是从《我的前半生》开始发现亦舒的野心的,书中男女主角分别叫涓生和子君,沿用的是周树人先生《伤逝》的名字,想想看这是多大的气魄,当时我看的时候就倒吸了一口凉气,她就不怕人们拿来做比较,一个写言情小说的通俗作家,拿来和一个被捧上了神坛的严肃作家来相比,这换一般人早就心虚得落荒而逃了。可亦舒居然用她的笃定换来了读者们对她的笃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事了。说到周树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亦舒是他的粉丝,《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都可视为致敬之作。亦舒的语言非常干净漂亮,行文又非常冷静克制,可能正得益于周树人,说实话我觉得她是不愧于列入周门的。
还有一本《痴情司》不知有人看过吗,是将红楼中的铁三角搬到了现代,虽为游戏之作,也足令人惊叹。作品优劣先不说,光是这份勇气和姿态,就实在令人佩服,亦舒为人最在乎的是姿态,所以她从来不会挥动着如椽巨笔去惨淡经营,而是出之以云淡风轻,你懂得也好,最好你看完后一笑了之。
说到大傲若谦,有两个我喜欢的作家也可以归入此列。一为金庸,一为汪曾祺。金老爷子是个有大志的人,只恨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武侠,他的初衷兴许只是将其视为小道而已,没料想小道居然成了大器。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老金总是温文尔雅的,但我猜想,他没准在私底下还会抱怨自己平生所学无从施展。汪曾祺看似冲和恬淡,但骨子里仍是卓尔不群的,他的这种傲骨投射到写作中,偶尔会在笔下一些人物中显露峥嵘,比如说著名的《岁寒三友》。汪老曾经提笔重写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有人问他时,他淡淡地说:“写了就写了,那有什么!”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骨子里都有一种得意洋洋的低调。《世说新语》评价刘伶说:才高于志,土木形骸。这个好酒的才子除了给后世留下一篇《酒德颂》外,别无大作,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景慕。我想,亦舒也好,老金也好,实际上也都是才高于志吧。你一本正经地说她没追求不深刻,她肯定会还你一个狡黠的笑脸:我写着玩的,你也就看着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