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 reed,大香蕉干瘪了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
Perfect Day,你将要收获刚刚的播种
“真是完美的一天,在动物园喂动物,再一起看场电影后回家。”老李的这首《Perfect Day》在1997年11月17日,再次通过BBC滚动播出的MV,响彻英伦三岛。不同于伊万.麦克格雷格一年前在电影《猜火车》伴着这首歌在海洛因里孤独沉淀下去,这一次可是群英荟萃的《完美一天》。老李起了个头,大卫.鲍伊、波诺、埃尔顿.约翰、汤姆·琼斯、苏珊娜·薇佳、布莱德.安德森、BBC交响乐团……一大片英美音乐名家鱼贯而入,每人几秒钟,卡拉OK完毕,一个个拿走象征性的250英镑酬劳。结尾那句“你将要收获刚刚播种”的反复吟唱,也被《卫报》讽刺为“一直不停写支票。”
这一天当然是完美的,将不同类型音乐人笼络一起的BBC,实现了自己“覆盖一切音乐口味”的宣传目标。《完美一天》实际是一首老掉牙的歌曲,来自1972年老李的第二张、也是最重要一张个人专辑《变压器》,时年从地下丝绒乐队单飞不久的他,其实在这首歌里隐喻着自己的性瘾和毒瘾问题,可15年后BBC针对儿童慈善基金会的单曲唱片发行,硬是将靡靡之音,翻身成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力作,并在随后若干年里卖出155万张,成为最畅销的“公益歌曲”之一。更重要的,是那些个大牌的“250(英镑)”,通过这曲《完美一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他们各自对老李的致敬与还债。关于地下丝绒和劳.里德,有着这么一段金句,“每一位朋克、后朋克和先锋流行艺术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欠下了他们一笔灵感的债务,哪怕只是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Sunday Morning,荒废的年月触手可及
更有名的一个句子是,“当年几乎没人买地下丝绒的第一张唱片,但这些买了唱片的人,后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安迪.沃霍在纽约认识了驻唱歌手老李和约翰·凯尔后,就毛遂自荐的做起他们乐队“地下丝绒”的经纪人,并像传销大师般跟叛逆青年灌输独特的“艺术成功学”理论,“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也能商业化,做好成名15分钟的准备吧。”同时,安迪将德国名模尼可带进了乐队,谁能不喜欢这个会说6门语言的气质美女呢?她立即在《致命女性》里展现了自己的英文是如何糟糕,即便如此,作为仰慕者的老李还是心甘情愿听着自己那首动听的《我要做你的镜子》,从一张德式英语的玉口中粗犷唱出。
波普艺术大师将自己的著名香蕉,摆在了地下丝绒第一张专辑的封面,并坚持自己的大名落在旁边,仿若不但香蕉艺术品是他的,专辑作品也是他的。可或许是安迪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或许是不幸与《佩帕军士与孤独的心俱乐部》撞车,这张专辑据说仅卖出几十张。
笑话里“买唱片的人都组了自己的乐队”,或许印证了安迪的一个预言,“地下丝绒会比披头士更有影响力”。音速青年、大卫.鲍伊、布莱恩·伊诺、帕蒂·史密斯……以及一切CBGB俱乐部的一切朋克毕业生,都自豪的承认着这支香蕉对其音乐生涯的影响。就连我自己,也在初三时跟给我这支香蕉的小伙伴组了一支“狂耸”乐队,撬开校乐队排练房操起两把电吉他对磨,直至被老师抓住。
时年荷尔蒙最燥热的我,听觉世界彻底属于耳痛唱片等死亡金属,“香蕉专辑”第一首温柔倾诉的《周日清晨》对我可谓娘炮,不禁质问,老李这位”地下音乐教父”的东西算摇滚吗?如今再听,终才清爽呼吸到独属1960年代末弥漫于空气中的花童气息,甜蜜温润又独立坚硬,“周日清晨,歌唱黎明,荒废的年月触手可及”。这是老李在1967年为世人献上的第一首歌,而他也偏偏在2013年10月27日,这样一个Sunday Morning撒手人寰。
Hello,it’s me,安迪,我们该走了
天使卡西尔坠入凡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柏林的小酒馆听了一场演出,台上的老李弹着钢琴,随意哼着“在柏林墙边,你身高5英尺10英寸,那很好,冰上搁着烛火和开胃酒”,下台后又反过来开导失意的天使。这是维姆.文德斯1993年电影《咫尺天涯》里的一幕,《柏林》一曲则来自老李脱离地下丝绒单飞后的第三张个人专辑《柏林》。
绝大多数中国文青从1990年代末,才得以通过打口带和盗版VCD,系统化的补习这些老摇滚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艺术电影。而在总不想“好好讲个故事”的文德斯眼里,老李早就是个会简单精辟讲故事的好手,一位适合开导他人心灵的大叔。1973年那张《柏林》里,就用永远让人找不准他下一个音符落点的唱法,分两首讲述一个叫做卡洛琳的姑娘(《卡洛琳说》),“她将她的第一次从窗玻璃格子扔了出去,那真是一种有趣的感觉,在阿拉斯加是如此之冷。”
正是这些或多或少源自安迪.沃霍的诗意呢喃,在地下丝绒散伙后,让带点民谣叙事的老李,发展的比坚持前卫实验的老友约翰.卡尔顺利很多。1987年,安迪.沃霍死于外科手术;1988年,尼可死于车祸。渐渐老去的老李和约翰,决意重聚写歌缅怀这些老友,1990年,名为《写给Drella的歌》面市,而Drella正是安迪的外号。两人甚至重拉乐队旧友,从1993年开始复出巡演。可惜,艺术个性强烈的两个天才,头脑风暴搞一两次创作可以,时间长了,观念冲突势必加剧。欧洲绕了一圈后,乐队再次散伙。
怀念专辑中最动人的,是末尾这首《Hello, it’s me》,老李轻松却也不舍的吐槽着旧时光,“你没有时间再偷一辆车了。他们真的很讨厌你,不过现在都变了。你的日记里,也找不出一篇称职的墓志铭。好吧,安迪,我想我们该走了。”
Vanishing Act,潜入浓雾深处
老李的现场,是中国摇滚音乐人张守望最想见到却又总是错过的。前几年,他听说老头精力再不比以前,在哪都能睡着,“甚至演出现场都能睡过去,还很大声的打呼噜。”
似乎是非要和自然法则较劲,老李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张专辑,居然是与激流金属第一班霸Metallica,在2011年10月合作的《Lulu》。第一曲《勃兰登堡门》初始,是典型娓娓道来的老李式心境,从鲍里斯·卡洛夫想到金斯基和F.W.茂瑙,以为他又要缓缓倾诉柏林情怀,Metallica主唱James却带着火车般沉重的架势怒吼着杀将进来,在严谨壮阔的金属织体中冲入高潮。这绝不是张容易讨好的跨界专辑,有人愤而评论:“直来直去的金属党感觉被爆菊,老李乐迷则继续谨慎表示新歌很艰深还得多听听。”无论受众接受程度如何,也无论创作者会不会还在金属现场趴在前方甩头党后背上睡去,老李至少在古稀来临前的最后时刻,完成了最后一次带劲的摇滚梦。
守望和所有地下丝绒的中国粉丝最终未圆看老李现场的心愿。今年5月刚完成肝脏移植手术的消息,给人们建起的想象图景绝非是金属的,而是一个骄傲的垂暮背影。无论还多想与这个世界作战,老李最终从一支饱满的安迪.沃霍香蕉,成了一块干瘪下去的香蕉皮。因此,2003年以艾伦·坡诗集为蓝本的专辑《乌鸦》中一曲《消失的一幕》,更适合作为“地下音乐教父”的人生落幕曲。“消失一定会很棒,潜入浓雾深处,手揽一位年轻姑娘,寻觅那个吻。”
Perfect Day,你将要收获刚刚的播种
“真是完美的一天,在动物园喂动物,再一起看场电影后回家。”老李的这首《Perfect Day》在1997年11月17日,再次通过BBC滚动播出的MV,响彻英伦三岛。不同于伊万.麦克格雷格一年前在电影《猜火车》伴着这首歌在海洛因里孤独沉淀下去,这一次可是群英荟萃的《完美一天》。老李起了个头,大卫.鲍伊、波诺、埃尔顿.约翰、汤姆·琼斯、苏珊娜·薇佳、布莱德.安德森、BBC交响乐团……一大片英美音乐名家鱼贯而入,每人几秒钟,卡拉OK完毕,一个个拿走象征性的250英镑酬劳。结尾那句“你将要收获刚刚播种”的反复吟唱,也被《卫报》讽刺为“一直不停写支票。”
这一天当然是完美的,将不同类型音乐人笼络一起的BBC,实现了自己“覆盖一切音乐口味”的宣传目标。《完美一天》实际是一首老掉牙的歌曲,来自1972年老李的第二张、也是最重要一张个人专辑《变压器》,时年从地下丝绒乐队单飞不久的他,其实在这首歌里隐喻着自己的性瘾和毒瘾问题,可15年后BBC针对儿童慈善基金会的单曲唱片发行,硬是将靡靡之音,翻身成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力作,并在随后若干年里卖出155万张,成为最畅销的“公益歌曲”之一。更重要的,是那些个大牌的“250(英镑)”,通过这曲《完美一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他们各自对老李的致敬与还债。关于地下丝绒和劳.里德,有着这么一段金句,“每一位朋克、后朋克和先锋流行艺术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欠下了他们一笔灵感的债务,哪怕只是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Sunday Morning,荒废的年月触手可及
更有名的一个句子是,“当年几乎没人买地下丝绒的第一张唱片,但这些买了唱片的人,后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安迪.沃霍在纽约认识了驻唱歌手老李和约翰·凯尔后,就毛遂自荐的做起他们乐队“地下丝绒”的经纪人,并像传销大师般跟叛逆青年灌输独特的“艺术成功学”理论,“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也能商业化,做好成名15分钟的准备吧。”同时,安迪将德国名模尼可带进了乐队,谁能不喜欢这个会说6门语言的气质美女呢?她立即在《致命女性》里展现了自己的英文是如何糟糕,即便如此,作为仰慕者的老李还是心甘情愿听着自己那首动听的《我要做你的镜子》,从一张德式英语的玉口中粗犷唱出。
波普艺术大师将自己的著名香蕉,摆在了地下丝绒第一张专辑的封面,并坚持自己的大名落在旁边,仿若不但香蕉艺术品是他的,专辑作品也是他的。可或许是安迪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或许是不幸与《佩帕军士与孤独的心俱乐部》撞车,这张专辑据说仅卖出几十张。
笑话里“买唱片的人都组了自己的乐队”,或许印证了安迪的一个预言,“地下丝绒会比披头士更有影响力”。音速青年、大卫.鲍伊、布莱恩·伊诺、帕蒂·史密斯……以及一切CBGB俱乐部的一切朋克毕业生,都自豪的承认着这支香蕉对其音乐生涯的影响。就连我自己,也在初三时跟给我这支香蕉的小伙伴组了一支“狂耸”乐队,撬开校乐队排练房操起两把电吉他对磨,直至被老师抓住。
时年荷尔蒙最燥热的我,听觉世界彻底属于耳痛唱片等死亡金属,“香蕉专辑”第一首温柔倾诉的《周日清晨》对我可谓娘炮,不禁质问,老李这位”地下音乐教父”的东西算摇滚吗?如今再听,终才清爽呼吸到独属1960年代末弥漫于空气中的花童气息,甜蜜温润又独立坚硬,“周日清晨,歌唱黎明,荒废的年月触手可及”。这是老李在1967年为世人献上的第一首歌,而他也偏偏在2013年10月27日,这样一个Sunday Morning撒手人寰。
Hello,it’s me,安迪,我们该走了
天使卡西尔坠入凡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柏林的小酒馆听了一场演出,台上的老李弹着钢琴,随意哼着“在柏林墙边,你身高5英尺10英寸,那很好,冰上搁着烛火和开胃酒”,下台后又反过来开导失意的天使。这是维姆.文德斯1993年电影《咫尺天涯》里的一幕,《柏林》一曲则来自老李脱离地下丝绒单飞后的第三张个人专辑《柏林》。
绝大多数中国文青从1990年代末,才得以通过打口带和盗版VCD,系统化的补习这些老摇滚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艺术电影。而在总不想“好好讲个故事”的文德斯眼里,老李早就是个会简单精辟讲故事的好手,一位适合开导他人心灵的大叔。1973年那张《柏林》里,就用永远让人找不准他下一个音符落点的唱法,分两首讲述一个叫做卡洛琳的姑娘(《卡洛琳说》),“她将她的第一次从窗玻璃格子扔了出去,那真是一种有趣的感觉,在阿拉斯加是如此之冷。”
正是这些或多或少源自安迪.沃霍的诗意呢喃,在地下丝绒散伙后,让带点民谣叙事的老李,发展的比坚持前卫实验的老友约翰.卡尔顺利很多。1987年,安迪.沃霍死于外科手术;1988年,尼可死于车祸。渐渐老去的老李和约翰,决意重聚写歌缅怀这些老友,1990年,名为《写给Drella的歌》面市,而Drella正是安迪的外号。两人甚至重拉乐队旧友,从1993年开始复出巡演。可惜,艺术个性强烈的两个天才,头脑风暴搞一两次创作可以,时间长了,观念冲突势必加剧。欧洲绕了一圈后,乐队再次散伙。
怀念专辑中最动人的,是末尾这首《Hello, it’s me》,老李轻松却也不舍的吐槽着旧时光,“你没有时间再偷一辆车了。他们真的很讨厌你,不过现在都变了。你的日记里,也找不出一篇称职的墓志铭。好吧,安迪,我想我们该走了。”
Vanishing Act,潜入浓雾深处
老李的现场,是中国摇滚音乐人张守望最想见到却又总是错过的。前几年,他听说老头精力再不比以前,在哪都能睡着,“甚至演出现场都能睡过去,还很大声的打呼噜。”
似乎是非要和自然法则较劲,老李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张专辑,居然是与激流金属第一班霸Metallica,在2011年10月合作的《Lulu》。第一曲《勃兰登堡门》初始,是典型娓娓道来的老李式心境,从鲍里斯·卡洛夫想到金斯基和F.W.茂瑙,以为他又要缓缓倾诉柏林情怀,Metallica主唱James却带着火车般沉重的架势怒吼着杀将进来,在严谨壮阔的金属织体中冲入高潮。这绝不是张容易讨好的跨界专辑,有人愤而评论:“直来直去的金属党感觉被爆菊,老李乐迷则继续谨慎表示新歌很艰深还得多听听。”无论受众接受程度如何,也无论创作者会不会还在金属现场趴在前方甩头党后背上睡去,老李至少在古稀来临前的最后时刻,完成了最后一次带劲的摇滚梦。
守望和所有地下丝绒的中国粉丝最终未圆看老李现场的心愿。今年5月刚完成肝脏移植手术的消息,给人们建起的想象图景绝非是金属的,而是一个骄傲的垂暮背影。无论还多想与这个世界作战,老李最终从一支饱满的安迪.沃霍香蕉,成了一块干瘪下去的香蕉皮。因此,2003年以艾伦·坡诗集为蓝本的专辑《乌鸦》中一曲《消失的一幕》,更适合作为“地下音乐教父”的人生落幕曲。“消失一定会很棒,潜入浓雾深处,手揽一位年轻姑娘,寻觅那个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