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乎,一定会去了解
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张悬的歌迷,和很多海峡这一边的听众一样,我对张悬的最初印象是她的『宝贝』,而那已经是2006年。和这张专辑相比,她后来的作品风格变化很大。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了解自己喜欢的歌者更需要花费精力。从张雨生和范晓萱的音乐生涯我可以了解到,歌者会一直成长的,而因为商业营销的原因,他们最初的作品反而完全不符合他们自己真正的音乐理想。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张悬的那张『My Life Will..』实际上录制于2001年,也就是说这张发行于五年后的专辑甚至不能代表当时的张悬。所以我更加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她后期的作品很难抓住我的耳朵,但也许这些才真正能够代表她自己。从这个角度,我一直很谨慎地说,我不是张悬的歌迷,尽管她的『My Life Will...』和『亲爱的,我还不知道』两张专辑陪我度过了从高中走入大学时那段最苦闷的日子,又在多年后在伦敦无数个通宵写论文夜晚里安慰着我。
可是就是我这样一个伪歌迷,却阴差阳错一直保持着豆瓣张悬组的成员身份。有赖于此,使我有机会在音乐之外,看到文字层面的张悬。泡豆瓣的音乐人很多,但是在线的歌迷乃至非歌迷真的不是很好伺候的一群人,不然也不会有李志从”月亮小组有意思”到后来被月亮组的各种八卦恼羞成怒退出豆瓣这样的窘况。张悬是个特例,一开始她会时不时发些文字,响应歌迷的互动,直到有一天,她开始呼唤歌迷,关注发生在中国人身边的一些事,比如乌坎。我遇到朋友时会开玩笑,张悬现在开始做“公知”了,但是心里里我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有极大风险的。马世芳今天在Facebook上贴出了张悬当年在豆瓣上写的话:
‘两年前张悬在豆瓣呼吁对岸青年关注乌坎的时候就说过:「请不要为了顾虑保护张悬所以犹豫,请你们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歌手会不会只是因此就无法再去表演,绝不是需要担忧的事,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交流音乐,我心不变。」’
公知并不好做, 何况是在豆瓣这一相对私密的空间, 如果她想获得影响力, 断然不如微博迅速而受众广泛, 反而,来自各种豆瓣ID潮水一般的评头论足却丝毫不会减少。对于港台音乐人,做“公知”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三十年前在跑马地昂首高歌 “献中华” 的艺人大腕,现在已经是屡屡出现在主旋律演出里的压轴角色。如果让他看到这样的张悬,一定会哈哈一笑,当作三十年前的年少轻狂的自己而不屑一顾。可是三十年不止是年龄的增长,这三十年间,世界已经变得太多。短短几年前,我们还在看台湾的艺人在综艺节目上嘲笑大陆而愤愤不平,转眼中国的娱乐节目已经充斥着台湾歌手唱着描述两岸关系暧昧不清的歌曲。相比之下,张悬一直是担当而坦诚的,她的担当与坦诚还表现在,之后她对旺中事件的呼吁。旺中事件和普通中国大陆的民众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当代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旺中事件,更多的中国网民开始去了解台湾人的想法和对中国大陆的态度。 她本没有必要向对岸这么多敏感而又冷漠的年轻人介绍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敌意与恐惧。中国网民真的关心这些吗?但是她依然试着呼吁人们去了解,因为她知道,这不可回避。两岸三通建立,大量的台商有赖中国市场,相信很快也会有中国企业进入台湾市场。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的交流何曾开诚布公过,这一方面有来自传媒与意识形态方面种种交流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基于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了解与不信任。张悬懂得这个道理,从一位台湾歌者的角度,你不能否认她比那些祇把中国大陆当作淘金场的艺人更加真正关心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现状与未来。
回到曼城事件本身。中国学生不理解不接受青天白日旗这并不令人奇怪。但是整个事件中最让人难过的正是那句”No Politics”。这一句看似平和理性,实际上却充满着蛮横与冷漠。这一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喜欢张悬,但是我不想知道妳是怎么想的,妳也不要讲给我听,我祇要听妳唱歌就好。暂且不提作为歌迷,她是否真的了解张悬。也不提艺术和政治到底能不能分得那么清。一句”No Politics”代表了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对台湾的态度: 台湾有很多令人向往的东西, 台湾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台湾保留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具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态,同时有着中国不具备的法制与民主, 但是对不起, 我不想听台湾人是怎么想的, 最好也不要跟我说。换句话说,要么你告诉我我想听的,要么我们就这样自欺欺人的状态最美好,反正总有一天你们要听我的。放在张悬身上,我祇能说,作为歌迷,如果真的在乎她,一定不会不想知道她是怎么想,也一定不会去害怕了解。
讲这么多,就是想说,了解与坦诚的重要。一句”No Politics”未必是来自电影或者小说, 我更相信这来自中国针对年轻人贯彻始终的思想教育。不讲政治,是因为政治太复杂,我们说不清。可是到底是真的说不清,还是不敢说。是怠于思考,还是不相信沟通与交流的作用。简单两个词,放弃的是认真沟通了解对方的机会,以及对于沟通可以化解矛盾与误解的信任。”失去诚心但真实的对话 我们再血脉相连都无法接近对方……我们不必永远回避政治才能得到和谐,甚至互相理解。" 如果你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平静而直接地表达出来,也比逃避不谈要更令人尊敬。无论怎样的观点,祇要是你认真思考后得出的,就不会觉的毫无底气。当对方已经敞开胸怀,请不要错过了解与表达的机会,因为这终究不能回避。要么,就祇是你真的不在乎。
原發自豆瓣 張懸 小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657829/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可是就是我这样一个伪歌迷,却阴差阳错一直保持着豆瓣张悬组的成员身份。有赖于此,使我有机会在音乐之外,看到文字层面的张悬。泡豆瓣的音乐人很多,但是在线的歌迷乃至非歌迷真的不是很好伺候的一群人,不然也不会有李志从”月亮小组有意思”到后来被月亮组的各种八卦恼羞成怒退出豆瓣这样的窘况。张悬是个特例,一开始她会时不时发些文字,响应歌迷的互动,直到有一天,她开始呼唤歌迷,关注发生在中国人身边的一些事,比如乌坎。我遇到朋友时会开玩笑,张悬现在开始做“公知”了,但是心里里我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有极大风险的。马世芳今天在Facebook上贴出了张悬当年在豆瓣上写的话:
‘两年前张悬在豆瓣呼吁对岸青年关注乌坎的时候就说过:「请不要为了顾虑保护张悬所以犹豫,请你们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歌手会不会只是因此就无法再去表演,绝不是需要担忧的事,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交流音乐,我心不变。」’
公知并不好做, 何况是在豆瓣这一相对私密的空间, 如果她想获得影响力, 断然不如微博迅速而受众广泛, 反而,来自各种豆瓣ID潮水一般的评头论足却丝毫不会减少。对于港台音乐人,做“公知”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三十年前在跑马地昂首高歌 “献中华” 的艺人大腕,现在已经是屡屡出现在主旋律演出里的压轴角色。如果让他看到这样的张悬,一定会哈哈一笑,当作三十年前的年少轻狂的自己而不屑一顾。可是三十年不止是年龄的增长,这三十年间,世界已经变得太多。短短几年前,我们还在看台湾的艺人在综艺节目上嘲笑大陆而愤愤不平,转眼中国的娱乐节目已经充斥着台湾歌手唱着描述两岸关系暧昧不清的歌曲。相比之下,张悬一直是担当而坦诚的,她的担当与坦诚还表现在,之后她对旺中事件的呼吁。旺中事件和普通中国大陆的民众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当代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旺中事件,更多的中国网民开始去了解台湾人的想法和对中国大陆的态度。 她本没有必要向对岸这么多敏感而又冷漠的年轻人介绍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敌意与恐惧。中国网民真的关心这些吗?但是她依然试着呼吁人们去了解,因为她知道,这不可回避。两岸三通建立,大量的台商有赖中国市场,相信很快也会有中国企业进入台湾市场。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的交流何曾开诚布公过,这一方面有来自传媒与意识形态方面种种交流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基于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了解与不信任。张悬懂得这个道理,从一位台湾歌者的角度,你不能否认她比那些祇把中国大陆当作淘金场的艺人更加真正关心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现状与未来。
回到曼城事件本身。中国学生不理解不接受青天白日旗这并不令人奇怪。但是整个事件中最让人难过的正是那句”No Politics”。这一句看似平和理性,实际上却充满着蛮横与冷漠。这一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喜欢张悬,但是我不想知道妳是怎么想的,妳也不要讲给我听,我祇要听妳唱歌就好。暂且不提作为歌迷,她是否真的了解张悬。也不提艺术和政治到底能不能分得那么清。一句”No Politics”代表了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对台湾的态度: 台湾有很多令人向往的东西, 台湾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台湾保留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具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态,同时有着中国不具备的法制与民主, 但是对不起, 我不想听台湾人是怎么想的, 最好也不要跟我说。换句话说,要么你告诉我我想听的,要么我们就这样自欺欺人的状态最美好,反正总有一天你们要听我的。放在张悬身上,我祇能说,作为歌迷,如果真的在乎她,一定不会不想知道她是怎么想,也一定不会去害怕了解。
讲这么多,就是想说,了解与坦诚的重要。一句”No Politics”未必是来自电影或者小说, 我更相信这来自中国针对年轻人贯彻始终的思想教育。不讲政治,是因为政治太复杂,我们说不清。可是到底是真的说不清,还是不敢说。是怠于思考,还是不相信沟通与交流的作用。简单两个词,放弃的是认真沟通了解对方的机会,以及对于沟通可以化解矛盾与误解的信任。”失去诚心但真实的对话 我们再血脉相连都无法接近对方……我们不必永远回避政治才能得到和谐,甚至互相理解。" 如果你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平静而直接地表达出来,也比逃避不谈要更令人尊敬。无论怎样的观点,祇要是你认真思考后得出的,就不会觉的毫无底气。当对方已经敞开胸怀,请不要错过了解与表达的机会,因为这终究不能回避。要么,就祇是你真的不在乎。
原發自豆瓣 張懸 小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657829/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