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如此有趣(一)
你學語言學的?你會幾門外語? 這個問題幾乎所有學語言的都遇到過,每次都要解釋半天。 的確,人們對於語言學有太多的誤解,或者說,這些誤解大多是因為不了解所造成的。所以接下來打算寫一個語言學的科普系列。個人學的是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因而這一系列以介紹應用語言學為主,至於理論語言學則不在探討的範疇之內。 除了會幾門外語以外,另外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以後學出來幹嘛?很多人以為學語言學就是為了教英語,或者為了做翻譯。的確,這兩塊仍舊是應用語言學的大頭,以英國應用語言學學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為例,目前最大的兩個SIG (special interest group)是外語教學(TEFOL/TESOL)和翻譯,當然排名第三的是corpus linguistics。 其實以目前應用語言學的分支而言,就業面十分寬廣。反過來,因為大家對語言學了解不多,以為學語言學的只會教英語和翻譯,所以在雇傭時往往不做考慮。因而,這個系列的文章也希望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應用語言學,以期減少學語言學的在求職時遇到的障礙。 在國內,很少有學校將語言學單獨設為一個系或者一個分支,大多將語言學劃在英語系或者中文系下面,很多老師既做語言學又做文學。實際上,語言學是一個分工非常明確的學科,甚至比其他學科更加分明。因為很多語言學的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地域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做非洲語言學的思路和做英語語言學的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此一來,第三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語言學是做哪個語言的?這倒算是一個問對的問題了。 Michael Halliday曾經在2012年的一個pleanary講過,希望應用語言學不僅僅侷限在英文系裏,而應該走出去,走到其他的系裏去。其實他是強調語言學的專業性,而這一專業性不可被取代。比如Laurance Anthony在早稻田大學就專門組織過一幫學語言學的,幫助工程系的輔導專業英語。應用了語料庫作為輔助工具,他們這個團隊十幾個人就完成了幾千人的教學。當然他們的授課模式和新東方的那種大鍋飯完全不同。這種模式如果沒有語言學的介入,完全不可能實現。 更重要的是,Michael Stubb曾經說過Linguistics is the heart of social science。隨著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它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越來越緊密。以目前digital humanities這一大趨勢而言,應用語言學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去年曾經參加過一個社會學的會議, 與會的不少報告都涉及了大量的文本數據,但基本上沒有做文本分析,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量化分析。讓人感覺非常可惜,如果有語言學家參與其中,可能結果會非常不一樣。 最後,玩豆瓣也五年多了,見到學語言學的並不多,或許大家太過悶騷?總感覺學語言學的沒學社會學或者人類學之類的熱鬧。也或許學語言學的確實比較少,總之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能夠讓大家更多地了解現代應用語言學地發展。 後面的文章不會太學術,會探討一些實際的問題,大致和之前寫的《打造你自己的collocations dictionary》,《為何製作collocations dictionary兼答莫水田老師》一樣,會以一個實際問題切入,然後用應用語言學的角度來闡釋這個問題。比如昨天提到張懸的曼城演唱會是一個絕好的語言學素材。她不停地切換中英文和台下的觀眾交流是code switch的一種,大家對於台灣的不同解讀可以用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來分析,而至於張懸最後提到‘你是不是從電視裏學來的?’則可以用politeness的理論來解釋,至於網絡上這麼多的討論可以借助corpus analysis的方法來分析,總之,如果你想做語言學的論文,這是一個免費的idea。 末了,講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上個月碰到一個大陸的訪問學者來我們系,聊了兩句,她反問道,為甚麼學這麼個沒用的學位?我當時心想,既然無用,你幹嘛還來我們系訪學?也許這就是大家對語言學的理解吧?簡而言之,希望這一系列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語言學。 語言學如此有趣(一) 語言學如此有趣(二)詞典是怎麼編的 語言學如此有趣(三)文理不分科 語言學如此有趣(四)語言學與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