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的小译
我在等着那个人。我们都在等。那是2003年,Lou Reed正在澳洲展开巡演。在本应举行媒体见面会的前一天,Reed手起刀落临时取消了所有通告——除了我的采访和一档叫做Sunrise的早间电视节目。直至今日,我仍然坚信他独独挑我们出来,是因为他觉得把我们整去十八层炼狱走一遭定会格外有趣。
于是乎,在指定的那个早晨,我端坐在位于悉尼海港畔一家酒店第7层的房间当中。原本和Reed共度一个下午的计划被缩短成仅仅15分钟的采访,所以我被允许观摩电视拍摄过程。
忽然之间,一个身材矮小、沧桑感十足的男人走了进来,我发誓房间的温度直降了5摄氏度。
从那张嵌在宛若复活节岛雕像般脸庞上的嘴巴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想知道这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是谁,还有他们来这儿想要干嘛。”
公关人员逐个把我们介绍了一遍。我被批准留下,但我已经开始焦虑。我们之前就被警告说要小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说Reed已经戒了毒戒了酒戒了烟戒了咖啡。他唯一的“瘾”就是太极。
“我不要坐在那张沙发上。”这是Reed说的第二句话。他所言之沙发,恰恰正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会坐的沙发,而基于如上原因,在之前的一个小时中,他们一直忙于围着那张沙发布置灯光、架摄像机。一片紧绷绷的沉默,之后是惊慌抓狂的不知所措,再之后众人开始手忙脚乱地把房间里的所有东西翻天覆地全部重头布置来过。
Reed终于在一张他觉得还不错的椅子上坐定,与他的第一名受害者相认,也就是那位电视台主持人,那人张口,试图以表达自己对Reed的种种崇敬之情作为开场。Reed抬手做了个stop的姿势:“正式开拍之前,我一个字都不会说。”
这之后是五分钟的无比漫长无比尴尬的沉默。随后Reed注意到一个为电视节目网站记录花絮的摄像师已经开拍,便立刻吼道:“在他们开拍以前你不能拍!打住!把你刚才拍的都给我删了!快删!就现在!”
瞬间,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房间的地毯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则开始学摸离自己最近的紧急出口。
电视台主持人好歹顶住重压,表现相当可圈可点,然而,Reed的所有回答都简短、干巴巴且泛泛平淡——除了黑色幽默的那些乖张戾气。
“我们在这算是干嘛?”我刚在指定的时间在他旁边坐下,他就来了这么一句。恍惚之间,我有些拿不准这是不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随即他接着说:“一个美丽的海港就在眼前,咱们却窝在酒店房间里?”
于是我们转移到阳台。只有我和Reed,俩人各自架着一副太阳镜。我是在迈出出阳台门之后才戴上的——而Reed,当然了,他打从头就没摘过。他看看表,仔细确认了一下时间。
“15分钟。”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开始。”
……
终于终于,我们谈到了死亡。Reed曾创作过一张名叫“Magic And Loss”的专辑,整张唱片都是关于如何面对与自己亲近之人的生死离别。我想知道那是否让他对于自己的死亡有所思考。“没。”他说,不屑的语气,就好像是我刚才问他他是否想过和一只独角兽胡搞。“为何要想?你会坐在那儿整天琢磨你自己的死么?”
有时会吧。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么?
“好吧。”他说,我发誓他的表情有一丝悲悯。“佛曰过去既已过去,于事无补。未来还未到来,理它作甚。当下——这才是真谛。”
哦,拜托!Lou,你曾经每天都和死神短兵相接。你最为人所知的歌中有一首就叫《海洛因》,其中有句歌词唱道:“我想舍弃我的生命。”然后您现在跟我大讲佛经?
想是这么想,但我说出口的却是:“我会谨记此句。”
“必须,此乃伟大真理,”他说,“说来容易做来难。”他瞟了一眼手表,“好啦。”他说,破天荒第一次露出浅浅一笑。“时间到。”
60秒钟之后,我看到那位号称已和尼古丁绝缘的男人,从半小时前还把人家折磨得生不如此的摄像师那里讨来一根烟。他把瘦骨嶙峋的手放在那位仁兄的肩膀上。“我希望刚才没对你太凶,”他说:“我只是知道该怎样才能让事情进行得顺顺利利。”
于是乎,在指定的那个早晨,我端坐在位于悉尼海港畔一家酒店第7层的房间当中。原本和Reed共度一个下午的计划被缩短成仅仅15分钟的采访,所以我被允许观摩电视拍摄过程。
忽然之间,一个身材矮小、沧桑感十足的男人走了进来,我发誓房间的温度直降了5摄氏度。
从那张嵌在宛若复活节岛雕像般脸庞上的嘴巴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想知道这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是谁,还有他们来这儿想要干嘛。”
公关人员逐个把我们介绍了一遍。我被批准留下,但我已经开始焦虑。我们之前就被警告说要小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说Reed已经戒了毒戒了酒戒了烟戒了咖啡。他唯一的“瘾”就是太极。
“我不要坐在那张沙发上。”这是Reed说的第二句话。他所言之沙发,恰恰正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会坐的沙发,而基于如上原因,在之前的一个小时中,他们一直忙于围着那张沙发布置灯光、架摄像机。一片紧绷绷的沉默,之后是惊慌抓狂的不知所措,再之后众人开始手忙脚乱地把房间里的所有东西翻天覆地全部重头布置来过。
Reed终于在一张他觉得还不错的椅子上坐定,与他的第一名受害者相认,也就是那位电视台主持人,那人张口,试图以表达自己对Reed的种种崇敬之情作为开场。Reed抬手做了个stop的姿势:“正式开拍之前,我一个字都不会说。”
这之后是五分钟的无比漫长无比尴尬的沉默。随后Reed注意到一个为电视节目网站记录花絮的摄像师已经开拍,便立刻吼道:“在他们开拍以前你不能拍!打住!把你刚才拍的都给我删了!快删!就现在!”
瞬间,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房间的地毯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则开始学摸离自己最近的紧急出口。
电视台主持人好歹顶住重压,表现相当可圈可点,然而,Reed的所有回答都简短、干巴巴且泛泛平淡——除了黑色幽默的那些乖张戾气。
“我们在这算是干嘛?”我刚在指定的时间在他旁边坐下,他就来了这么一句。恍惚之间,我有些拿不准这是不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随即他接着说:“一个美丽的海港就在眼前,咱们却窝在酒店房间里?”
于是我们转移到阳台。只有我和Reed,俩人各自架着一副太阳镜。我是在迈出出阳台门之后才戴上的——而Reed,当然了,他打从头就没摘过。他看看表,仔细确认了一下时间。
“15分钟。”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开始。”
……
终于终于,我们谈到了死亡。Reed曾创作过一张名叫“Magic And Loss”的专辑,整张唱片都是关于如何面对与自己亲近之人的生死离别。我想知道那是否让他对于自己的死亡有所思考。“没。”他说,不屑的语气,就好像是我刚才问他他是否想过和一只独角兽胡搞。“为何要想?你会坐在那儿整天琢磨你自己的死么?”
有时会吧。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么?
“好吧。”他说,我发誓他的表情有一丝悲悯。“佛曰过去既已过去,于事无补。未来还未到来,理它作甚。当下——这才是真谛。”
哦,拜托!Lou,你曾经每天都和死神短兵相接。你最为人所知的歌中有一首就叫《海洛因》,其中有句歌词唱道:“我想舍弃我的生命。”然后您现在跟我大讲佛经?
想是这么想,但我说出口的却是:“我会谨记此句。”
“必须,此乃伟大真理,”他说,“说来容易做来难。”他瞟了一眼手表,“好啦。”他说,破天荒第一次露出浅浅一笑。“时间到。”
60秒钟之后,我看到那位号称已和尼古丁绝缘的男人,从半小时前还把人家折磨得生不如此的摄像师那里讨来一根烟。他把瘦骨嶙峋的手放在那位仁兄的肩膀上。“我希望刚才没对你太凶,”他说:“我只是知道该怎样才能让事情进行得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