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的希望,传承的模样
一九九五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以0.3元/天•平方米的价格租用706厂3000多平方米的闲置仓库作为雕塑创作车间,造型艺术与798厂区不经意间戏剧性地亲密接触,艺术区自此开源。
斑驳的红砖瓦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墙壁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标语,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契合在一起。在798艺术区,可以看到众多艺术家对空旷的厂房、裸露着的蒸汽管道、通风管道、斑驳的外墙面的各种空间改造。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由德国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座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这种学派即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建筑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798艺术区内的四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工业厂房,高大空旷,挑空10米以上,整体水泥浇筑,朝北的顶部是混凝土浇筑的弧形实顶,从外面看相连一起呈锯齿状,北面整体为斜面的玻璃窗,与北京传统风格建筑北面整体为墙、窗户一般开在南面正好相反,很容易识别。包豪斯建筑室内的光线充足、稳定柔和、没有阴影,同时还考虑了备战的需要,屋顶很薄且有细缝,骨架却非常结实。如此充满历史沧桑,淳朴而又独特的建筑风格,是798艺术区同其他类型的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的艺术区的不同之处。
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租用798厂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建艺术书店,798艺术区第一个境外租户自此落地生根。之后的2003年起,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开始大规模地租用、改造闲置厂房,艺术家们以适宜的价格获得了创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场所,而出租方则获得了不菲的租金收益,并且带动了厂区的人气与活力。
新的艺术思想的浇灌,持续制造的新热点,大批怀抱艺术梦的源源不断的艺术新生力量的加入推动着798艺术区的发展。这些艺术家里有旅居海外生活经历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的艺术观念与艺术品推广销售的渠道;有从全国各地到北京谋求发展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作品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北漂”精神;有从北京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区的艺术家,他们需要接近城市以更加接近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所必须的交流与展示空间;有源源不断地从全国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加入使得艺术群体更加年轻、时尚,提供了艺术产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有句话很有意思,成就、毁誉的是转折点而不是起点。对于798来说,过去的与未来的也在转折点分道扬镳。
2004年起,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中外社会名流陆续造访798艺术区,加深了人们对798艺术区国际影响力的认识。国内媒体于是将798艺术区塑造成北京地标性的文化观光场所,来北京旅游,去过故宫、长城而没有去798艺术区的,就算是没有来过北京。审视东方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古老的代表是故宫和长城,而现代的代表之一便是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代表工业与艺术的融合,成为了北京城市活力的新象征,也成为了同故宫、长城相提并论的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2004年至2006年,围绕拆与不拆的争论,798艺术区成为一个全国关注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就在798艺术区存弃争议的关键时刻,2006年798艺术区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毋庸置疑,798艺术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艺术名片。美国《新闻周刊》以“首都的风格”为题,将北京列为“世界城市TOP12”之一,原因是北京珍视城市历史,保留了798厂等旧建筑,进行空间重塑。《纽约时报》则将798艺术区与美国的艺术聚集区苏荷区相提并论。
十几年的时间,陡然由一个普通的军工编号转化为地标性的文化符号,由一个单位所有的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型的文化社区,由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转化为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并且富于戏剧性地、快速纳入政府常态管理机制,成为重点规划建设的世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今,穿梭在798艺术区的年轻人,大多是冲着“艺术”这块牌子而来的,但置身其中,虽然看上去仍然是厂房错落、砖墙斑驳、管道纵横,但是艺术家们已经不知向往何处,酒吧餐馆已经蔚然成风,艺术气息淡了,商业味道浓了。认识的那些驴友,从不去热门的、收费的、商业化的景点,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已不再是美景,而是遗憾的败笔。
在时间面前,一切坚硬的仿佛都将烟消云散,一切偶然的必然的仿佛都经不起折腾。不过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只要是成为了一个品牌,还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折腾的,哪怕最后已经不是最初品牌创建者希望的那样,因为传承品牌的毕竟属于不同时代的消费者。
2013-11-10
斑驳的红砖瓦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墙壁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标语,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契合在一起。在798艺术区,可以看到众多艺术家对空旷的厂房、裸露着的蒸汽管道、通风管道、斑驳的外墙面的各种空间改造。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由德国一家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这家建筑机构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座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这种学派即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建筑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798艺术区内的四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工业厂房,高大空旷,挑空10米以上,整体水泥浇筑,朝北的顶部是混凝土浇筑的弧形实顶,从外面看相连一起呈锯齿状,北面整体为斜面的玻璃窗,与北京传统风格建筑北面整体为墙、窗户一般开在南面正好相反,很容易识别。包豪斯建筑室内的光线充足、稳定柔和、没有阴影,同时还考虑了备战的需要,屋顶很薄且有细缝,骨架却非常结实。如此充满历史沧桑,淳朴而又独特的建筑风格,是798艺术区同其他类型的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的艺术区的不同之处。
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租用798厂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建艺术书店,798艺术区第一个境外租户自此落地生根。之后的2003年起,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开始大规模地租用、改造闲置厂房,艺术家们以适宜的价格获得了创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场所,而出租方则获得了不菲的租金收益,并且带动了厂区的人气与活力。
新的艺术思想的浇灌,持续制造的新热点,大批怀抱艺术梦的源源不断的艺术新生力量的加入推动着798艺术区的发展。这些艺术家里有旅居海外生活经历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的艺术观念与艺术品推广销售的渠道;有从全国各地到北京谋求发展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作品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北漂”精神;有从北京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区的艺术家,他们需要接近城市以更加接近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所必须的交流与展示空间;有源源不断地从全国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加入使得艺术群体更加年轻、时尚,提供了艺术产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有句话很有意思,成就、毁誉的是转折点而不是起点。对于798来说,过去的与未来的也在转折点分道扬镳。
2004年起,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中外社会名流陆续造访798艺术区,加深了人们对798艺术区国际影响力的认识。国内媒体于是将798艺术区塑造成北京地标性的文化观光场所,来北京旅游,去过故宫、长城而没有去798艺术区的,就算是没有来过北京。审视东方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古老的代表是故宫和长城,而现代的代表之一便是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代表工业与艺术的融合,成为了北京城市活力的新象征,也成为了同故宫、长城相提并论的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2004年至2006年,围绕拆与不拆的争论,798艺术区成为一个全国关注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就在798艺术区存弃争议的关键时刻,2006年798艺术区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毋庸置疑,798艺术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艺术名片。美国《新闻周刊》以“首都的风格”为题,将北京列为“世界城市TOP12”之一,原因是北京珍视城市历史,保留了798厂等旧建筑,进行空间重塑。《纽约时报》则将798艺术区与美国的艺术聚集区苏荷区相提并论。
十几年的时间,陡然由一个普通的军工编号转化为地标性的文化符号,由一个单位所有的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型的文化社区,由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转化为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并且富于戏剧性地、快速纳入政府常态管理机制,成为重点规划建设的世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今,穿梭在798艺术区的年轻人,大多是冲着“艺术”这块牌子而来的,但置身其中,虽然看上去仍然是厂房错落、砖墙斑驳、管道纵横,但是艺术家们已经不知向往何处,酒吧餐馆已经蔚然成风,艺术气息淡了,商业味道浓了。认识的那些驴友,从不去热门的、收费的、商业化的景点,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已不再是美景,而是遗憾的败笔。
在时间面前,一切坚硬的仿佛都将烟消云散,一切偶然的必然的仿佛都经不起折腾。不过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只要是成为了一个品牌,还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折腾的,哪怕最后已经不是最初品牌创建者希望的那样,因为传承品牌的毕竟属于不同时代的消费者。
2013-11-10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