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墨子“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墨子思想及其非攻内容
二、“非攻”的引申及与国内矛盾的分析
三、巴以冲突 与“非攻”的对峙
四、“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墨子“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
时至今日,“非攻“似乎不合时宜。而事实上,无论在太平盛世的中国还是硝烟未尽的中东,墨子的思想不但未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在实际中彰显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墨子早已过古,其思想却放之时下亦熠熠生辉。
关键词
墨子 非攻 义 意识形态 巴以问题
一、墨子思想及其非攻内容
墨子,生卒年不详,据考证为今山东滕州人;生逢乱世,诸侯争霸,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落魄飘零。正是在这种国无宁日的时代里,墨子身体力行,欲就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其人可歌可泣,其行可怜可敬。
“义”是墨子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万事莫贵于义”①,在他看来,天下没有比行义更为总要的。他周游鲁、宋、楚、卫、齐列国,并不是为了寻找做官的机会,而是为了行义。为了达到行义的目的,墨子竭尽全力,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情趣,成一家之言,列为春秋战国两大显学之一!②
以“义”为中心,墨子十论③围绕其展开论述,他本人讲究实用,忌学识与社会脱节。“墨子认为他的主义可以救世,不管别人批评他多事,他总是要向人宣传。他行义,并不是要人钦佩,也不是要向鬼神求福。他孜孜的苦干,对社会能贡献多少便贡献多少,从没想到社会对他的回报。”
“非攻”正是墨子“兼爱”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实现“行义”的一种手段。“非攻”的提出是在当时周边国家以强凌弱,以暴压寡,欺凌百姓,侵夺邻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自称“贱人”④的他感同身受,不满大国强国的强横,同情小国的无奈与逆来顺受。为此,墨子一方面游说各国国王、宰相、卿大夫,另方面则发明防御之术。软硬兼施,力行“兼相爱,交相利”,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眼见当时诸侯互相攻伐,战祸残酷,因而提出“非攻”之论。“非攻”是墨子学说中最重要的具体主张,“非攻”其实是实践“兼爱”的实物之一,“兼爱”是“非攻”理论上的依据。“兼爱”的目的在祛除个人心理的偏私,“非攻”则在消弭国家间的战斗。”
在“非攻”上篇,墨子主要从“义”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不正确;在中下篇,墨子则从“利”的视角来探讨交战对于国家⑤、百姓⑥的利益得失所产生的影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以其特有逻辑⑦层层递推,为什么君子们对于窃贼或杀人者都会加以非难,而对于窃取国家者则不加以非难,有甚者反而赞扬称颂他侵略他国是仁义的行为。
攻伐,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战争只是野心家的工具。既然无义无利,战争则是不正确的错误的。
二、“非攻”的引申及与国内矛盾的分析
墨子的“非攻”之“非”绝非“是非”之非,乃否定之意也,引申则为批评、谴责、指责之意。古之“天下”绝非今日之天下;春秋战国之际,墨子的理想只是希望国家富强,希望人民众多,希望政治社会安定。现在则不可同日而语,观念上就已存在差别,如不与时俱进,则会造成误读或是忽视墨子“非攻”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再经历八年抗日,三年内战。战争成了上个世纪的主题也成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伤口和泯灭人性的屠杀,夺走了太多当时的生命,太多现在的眼球和眼泪,大家无法正视也没有勇气面对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墨子思想在春秋战国煊赫一时,秦汉之后则没落以致终结。零散的回忆拯救不了苍生也停息不了仇恨和恩怨。
建国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再把墨子思想供奉出来,好像不合时宜。虽然世界范围从来没有停止过厮杀,中东、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时爆发枪击、恐怖、人体炸弹、政变等事件,但放眼全球,人民的生活却安定和平稳的许多。杀戮也只在极少人极少地区发生。墨子的“非攻”还有市场吗?!
如果大家把视角仅仅局限在“非攻”上,东突,藏独好像是被“诛”而非墨子所贬的不认可的被“攻”,而这又是领土和主权上遇到的问题,中国大可名正言顺的讨伐,可僵局的存在又是什么原因?巴以冲突,美伊战争这两个当今热点区域和问题又当如何看待和解决呢?墨子是否可以独当一面,实现伟大复兴?
“非攻”已无法解释当今的复杂形式和国际困局,墨子的“义”才是平息战祸实现国内与国际纷争的良药。“非攻”已无法应对当今中国存在的社会舆论问题,人民的困惑与无奈也与墨子的“非攻”牛马不相及。国外的冲突和国内的矛盾,“墨子”有何对策呢?
“万事莫贵于义”,如此,我们可以发散思维,探讨下如何运用墨子的逻辑推理来解决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纷争。
如墨子所说“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诚如是也,在内部,大家往往对个人的私信而斤斤计较,要求恪守信用,坦诚相待。如果谁隐瞒或愚弄了谁,对方必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而在央视频频播放虚假广告,隐瞒实情,“在国内报道上经常报喜不报忧;在国际报道上经常报忧不报喜”(抵制央视 拒绝洗脑)不和谐的声音从来没有断绝过,普通大众视个人信用,商业诚信为修身立业之本,但央视堂而皇之的“洗脑”,对内对外两种决然不同的报道政策,却充耳不闻,着实悲哀!
墨子思想放之古代是“兼爱”、“非攻”,是针对当时列国争霸所提出来的,墨子的目的也是“行义”,为了达到互爱。“非攻”是“兼爱”的一种实现方式。现在中国整体的和谐盛世,表面上是国泰平安,安居乐业,实际却困难重重,矛盾迭生。以前只需要解决温饱,也仅是温饱⑧,精神文化不但未提及,反而公然反对⑨。恰恰相反,在改革开放,国家利好政策的实行下,广大人民解决的温饱,大举奔赴小康的路上,精神信仰上却变的脆弱了,贫乏了。
国家、领导集团的意识形态已经悄然变着生硬,枯燥。各种无形的控制使各界失语、无语。此种意识形态的“攻”已经使人民感到吃力而困惑,知识分子也慢慢成了御用文人,来自上层的“攻势”造成的是人民的愈加“贫穷”。“墨子兼爱的主旨在于要人祛除私心,在政治上,希望能达到兼爱天下,兼利天下的地步,在伦理上,希望达到人伦的和谐,天下的人大家互爱互利,‘有力量的去帮助人,有钱财的去资助人,有学问呢的去教诲人。”这样才能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但现在的问题是“攻势”凶猛的国家意识形态已让民间声音显着更加刺耳,凋零。
言语的阵地已经家徒四壁,“义”已经成为空谷足音,“利”则变的更加尴尬。当今的利益格局成了一些特别集团的囊中之物,商业集团垄断势力的侵入已经使手无缚鸡之力的“贱人”们体无完肤。墨子的精髓遭到空前的劫难,“兼爱”的实现看来渺然无望,当代的“攻“势太猛太霸道,只有游说现在的“非攻”,即反对、指责、谴责利益集团、意识集团的专制无情攻击,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实现,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义”也才能在物质膨胀的环境下保全。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及其他学者希望的是互爱的大同社会,追求的是安定与和平,而墨子还反对物质上的享受,且“节用”中对物质生活的“奢侈”定义的极为严格。今非昔比,现在我们有了生活的祥和,却很压抑;没有战争的侵扰,却很烦躁;解决了温饱,却感觉一无所有。意识形态的压制使得我们感觉很虚无,主流媒体的狂轰乱炸猛于战火和枪械。
“攻”一日不除,民一日不宁。民一日不宁,则不能达到兼爱,“义”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中国以前多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现在则勉强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义,利也。这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的或者代表全人类的利益,类似于边沁的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幸福”。而现在论及国内的情况,则严重悖于此理论。利益总是被极少数的当权者或集团所掌控,普通人之间也是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社会的安宁把不和谐的因子都遮蔽了,人民的不幸却反复的被人提及。我个人认为,“非攻”势在必行,不行意味的不幸,而我们苦苦追求的自由,民主则会遥不可及。人民的功利亦会摧残殆尽。
我们既然可以分清黑白,就亦能判别真伪;我们追求言语的自由,就定能“游说“成功。“攻”者,不久矣!
三、巴以冲突 与“非攻”的对峙
国内的祥和与平静阻止不了外界间绵延不绝的炮火,巴以冲突也从来没有因为人们的努力而实现和解。双方“攻”的不亦乐乎,停停歇歇几十载。
如果墨子亲眼目睹巴以的经久对峙,一定捶胸顿足。这无义无利的战争竟然可以公然的进行数十年却至今还没良策,多少是对人们心性的一种挑战和讽刺。数千人的死亡无数的牵连者,耳闻者都会觉得震撼和不解,亲身者则更感扑朔迷离。
“兼爱”在巴以是不合适的,因为爱的太深,他们无以自拔;因为为了大多数人⑩的“利”,交战者愿意为了信念而牺牲自己,他们的实践精神,他们救世行为比之墨子相差无几。“非攻”对他们来说显得毫无意义,但真的没有嘛?和平的希冀会辽远辽远的无法估量吗?
有时候明知道方式不正确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可以把问题解决,有时候明明是简单的希望却非得弄的鸡犬不宁,兵戈相见。我想,巴以的感情依托还在于对家的渴望,一个流浪了千年的民族对此肯定更加强烈,如果流浪漂泊的同时被人屠杀、流放、歧视则对国家对家温情的追求显的更加迫切,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
如前面所说,物质上的利与简单意义上的安宁已经不是人们所稀缺的或最急于寻求的,精神上的解脱和信仰上的诚挚成了人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男耕女织、日落而坐,日落而息的生活如果没有前者的支撑会显的太不可靠。而更严峻的是,以色列犹太人一直连国家都没,又何来自己的土地何来自由耕种收播。“非攻”的本意是好的,战争犹如儿童骑竹马,两个都筋疲力尽。尽管如此,巴以还有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都心里明白,可如果两者都各执一词,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视对方如异端、恐怖分子,墨子思想则徒劳无益呢。是否真的就此打退堂鼓呢?
墨子在“非攻“思想其实除了口头的游说,还有实际的行动,就是备守篇。战争如果非得进行,如果费尽口舌还无济于事,那就只有防御了。
至此,巴以的脉络有必要阐述一下,以色列精于经商,聪明能干,在各国尤其经济金融方面都广有影响力。其经济实力,武器装备优于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只能靠自制火箭筒,轻重型机关枪,人体炸弹等方式进行抵抗。如果运用墨子的防御技术,巴方对以则显的比较困难,在研发上没有经济实力支持、人才支撑,在购置武器装备上则缺少足够的资金;以对巴呢,其方式隐蔽而且人体炸弹太残忍太不人道,这种极端的方式让以方也讳莫如深,以如此方式进行进攻实在防不胜防。
事已至此,世界的和平力量该如何援助呢?以前墨子集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于一身。墨子的思想虽可以翻新重启,防御战略也可以拣来一用,但具体的防御技术器械则没有参照了,毕竟今日武器远非昨日短兵相见,冷兵器时代早已逝去。庆幸的是,虽然今天已没有墨子来研制防御兵器了,但美国、俄罗斯却在武器装备方面走在前列,如果中国墨子“非攻“思想配合美饿“防御器械”,估计巴以定得三思而后行,以免全军覆没。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想必也是巴以乃至全球所愿看到的,只是嗜杀好战的本性使他们麻木不仁了。如果有双方的武器都令人震慑,和平有望矣!
四、“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斯人不再,其“非攻”的影响却不绝,乱世与盛世;国与国,民与国;墨子的思想体系都是紧密联系的。虽然有些如节用、非乐、天志、非命过于苛刻,但如果适当控制也是很有益处的。
两千多年已经逝去,留下灿烂的文明和文化。变的是那些具体的工具,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爱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作为为了达到“义”实现“兼爱”的“非攻”,既要防止实体的硝烟战场,也要防御来自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绞杀。唯有全面顾及,方可进入大同社会,人们也就可以免受战火的侵扰,不用堤防精神的摧残。
① 贵义篇
② 从古至今,学问一直显学和隐学之分,显学即密切联系社会,关注实际学问。
③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和明鬼
④ 春秋战国时期,士以下的人都被成为贱人
⑤ 大国和小国
⑥ 战胜国和战败国
⑦ 类、理、故
⑧ 墨子的节用主张
⑨ 墨子的非乐主张
⑩ 以色列为了全球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为了阿拉伯人
参考文献
[1] 周富美.墨子快读:救世的苦行者.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3.
[2] 墨翟.墨子十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
关键词
一、墨子思想及其非攻内容
二、“非攻”的引申及与国内矛盾的分析
三、巴以冲突 与“非攻”的对峙
四、“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墨子“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
时至今日,“非攻“似乎不合时宜。而事实上,无论在太平盛世的中国还是硝烟未尽的中东,墨子的思想不但未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在实际中彰显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墨子早已过古,其思想却放之时下亦熠熠生辉。
关键词
墨子 非攻 义 意识形态 巴以问题
一、墨子思想及其非攻内容
墨子,生卒年不详,据考证为今山东滕州人;生逢乱世,诸侯争霸,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落魄飘零。正是在这种国无宁日的时代里,墨子身体力行,欲就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其人可歌可泣,其行可怜可敬。
“义”是墨子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万事莫贵于义”①,在他看来,天下没有比行义更为总要的。他周游鲁、宋、楚、卫、齐列国,并不是为了寻找做官的机会,而是为了行义。为了达到行义的目的,墨子竭尽全力,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情趣,成一家之言,列为春秋战国两大显学之一!②
以“义”为中心,墨子十论③围绕其展开论述,他本人讲究实用,忌学识与社会脱节。“墨子认为他的主义可以救世,不管别人批评他多事,他总是要向人宣传。他行义,并不是要人钦佩,也不是要向鬼神求福。他孜孜的苦干,对社会能贡献多少便贡献多少,从没想到社会对他的回报。”
“非攻”正是墨子“兼爱”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也是实现“行义”的一种手段。“非攻”的提出是在当时周边国家以强凌弱,以暴压寡,欺凌百姓,侵夺邻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自称“贱人”④的他感同身受,不满大国强国的强横,同情小国的无奈与逆来顺受。为此,墨子一方面游说各国国王、宰相、卿大夫,另方面则发明防御之术。软硬兼施,力行“兼相爱,交相利”,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眼见当时诸侯互相攻伐,战祸残酷,因而提出“非攻”之论。“非攻”是墨子学说中最重要的具体主张,“非攻”其实是实践“兼爱”的实物之一,“兼爱”是“非攻”理论上的依据。“兼爱”的目的在祛除个人心理的偏私,“非攻”则在消弭国家间的战斗。”
在“非攻”上篇,墨子主要从“义”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不正确;在中下篇,墨子则从“利”的视角来探讨交战对于国家⑤、百姓⑥的利益得失所产生的影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以其特有逻辑⑦层层递推,为什么君子们对于窃贼或杀人者都会加以非难,而对于窃取国家者则不加以非难,有甚者反而赞扬称颂他侵略他国是仁义的行为。
攻伐,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战争只是野心家的工具。既然无义无利,战争则是不正确的错误的。
二、“非攻”的引申及与国内矛盾的分析
墨子的“非攻”之“非”绝非“是非”之非,乃否定之意也,引申则为批评、谴责、指责之意。古之“天下”绝非今日之天下;春秋战国之际,墨子的理想只是希望国家富强,希望人民众多,希望政治社会安定。现在则不可同日而语,观念上就已存在差别,如不与时俱进,则会造成误读或是忽视墨子“非攻”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再经历八年抗日,三年内战。战争成了上个世纪的主题也成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伤口和泯灭人性的屠杀,夺走了太多当时的生命,太多现在的眼球和眼泪,大家无法正视也没有勇气面对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墨子思想在春秋战国煊赫一时,秦汉之后则没落以致终结。零散的回忆拯救不了苍生也停息不了仇恨和恩怨。
建国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再把墨子思想供奉出来,好像不合时宜。虽然世界范围从来没有停止过厮杀,中东、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不时爆发枪击、恐怖、人体炸弹、政变等事件,但放眼全球,人民的生活却安定和平稳的许多。杀戮也只在极少人极少地区发生。墨子的“非攻”还有市场吗?!
如果大家把视角仅仅局限在“非攻”上,东突,藏独好像是被“诛”而非墨子所贬的不认可的被“攻”,而这又是领土和主权上遇到的问题,中国大可名正言顺的讨伐,可僵局的存在又是什么原因?巴以冲突,美伊战争这两个当今热点区域和问题又当如何看待和解决呢?墨子是否可以独当一面,实现伟大复兴?
“非攻”已无法解释当今的复杂形式和国际困局,墨子的“义”才是平息战祸实现国内与国际纷争的良药。“非攻”已无法应对当今中国存在的社会舆论问题,人民的困惑与无奈也与墨子的“非攻”牛马不相及。国外的冲突和国内的矛盾,“墨子”有何对策呢?
“万事莫贵于义”,如此,我们可以发散思维,探讨下如何运用墨子的逻辑推理来解决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纷争。
如墨子所说“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诚如是也,在内部,大家往往对个人的私信而斤斤计较,要求恪守信用,坦诚相待。如果谁隐瞒或愚弄了谁,对方必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而在央视频频播放虚假广告,隐瞒实情,“在国内报道上经常报喜不报忧;在国际报道上经常报忧不报喜”(抵制央视 拒绝洗脑)不和谐的声音从来没有断绝过,普通大众视个人信用,商业诚信为修身立业之本,但央视堂而皇之的“洗脑”,对内对外两种决然不同的报道政策,却充耳不闻,着实悲哀!
墨子思想放之古代是“兼爱”、“非攻”,是针对当时列国争霸所提出来的,墨子的目的也是“行义”,为了达到互爱。“非攻”是“兼爱”的一种实现方式。现在中国整体的和谐盛世,表面上是国泰平安,安居乐业,实际却困难重重,矛盾迭生。以前只需要解决温饱,也仅是温饱⑧,精神文化不但未提及,反而公然反对⑨。恰恰相反,在改革开放,国家利好政策的实行下,广大人民解决的温饱,大举奔赴小康的路上,精神信仰上却变的脆弱了,贫乏了。
国家、领导集团的意识形态已经悄然变着生硬,枯燥。各种无形的控制使各界失语、无语。此种意识形态的“攻”已经使人民感到吃力而困惑,知识分子也慢慢成了御用文人,来自上层的“攻势”造成的是人民的愈加“贫穷”。“墨子兼爱的主旨在于要人祛除私心,在政治上,希望能达到兼爱天下,兼利天下的地步,在伦理上,希望达到人伦的和谐,天下的人大家互爱互利,‘有力量的去帮助人,有钱财的去资助人,有学问呢的去教诲人。”这样才能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但现在的问题是“攻势”凶猛的国家意识形态已让民间声音显着更加刺耳,凋零。
言语的阵地已经家徒四壁,“义”已经成为空谷足音,“利”则变的更加尴尬。当今的利益格局成了一些特别集团的囊中之物,商业集团垄断势力的侵入已经使手无缚鸡之力的“贱人”们体无完肤。墨子的精髓遭到空前的劫难,“兼爱”的实现看来渺然无望,当代的“攻“势太猛太霸道,只有游说现在的“非攻”,即反对、指责、谴责利益集团、意识集团的专制无情攻击,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实现,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义”也才能在物质膨胀的环境下保全。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及其他学者希望的是互爱的大同社会,追求的是安定与和平,而墨子还反对物质上的享受,且“节用”中对物质生活的“奢侈”定义的极为严格。今非昔比,现在我们有了生活的祥和,却很压抑;没有战争的侵扰,却很烦躁;解决了温饱,却感觉一无所有。意识形态的压制使得我们感觉很虚无,主流媒体的狂轰乱炸猛于战火和枪械。
“攻”一日不除,民一日不宁。民一日不宁,则不能达到兼爱,“义”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中国以前多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现在则勉强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义,利也。这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的或者代表全人类的利益,类似于边沁的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幸福”。而现在论及国内的情况,则严重悖于此理论。利益总是被极少数的当权者或集团所掌控,普通人之间也是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社会的安宁把不和谐的因子都遮蔽了,人民的不幸却反复的被人提及。我个人认为,“非攻”势在必行,不行意味的不幸,而我们苦苦追求的自由,民主则会遥不可及。人民的功利亦会摧残殆尽。
我们既然可以分清黑白,就亦能判别真伪;我们追求言语的自由,就定能“游说“成功。“攻”者,不久矣!
三、巴以冲突 与“非攻”的对峙
国内的祥和与平静阻止不了外界间绵延不绝的炮火,巴以冲突也从来没有因为人们的努力而实现和解。双方“攻”的不亦乐乎,停停歇歇几十载。
如果墨子亲眼目睹巴以的经久对峙,一定捶胸顿足。这无义无利的战争竟然可以公然的进行数十年却至今还没良策,多少是对人们心性的一种挑战和讽刺。数千人的死亡无数的牵连者,耳闻者都会觉得震撼和不解,亲身者则更感扑朔迷离。
“兼爱”在巴以是不合适的,因为爱的太深,他们无以自拔;因为为了大多数人⑩的“利”,交战者愿意为了信念而牺牲自己,他们的实践精神,他们救世行为比之墨子相差无几。“非攻”对他们来说显得毫无意义,但真的没有嘛?和平的希冀会辽远辽远的无法估量吗?
有时候明知道方式不正确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可以把问题解决,有时候明明是简单的希望却非得弄的鸡犬不宁,兵戈相见。我想,巴以的感情依托还在于对家的渴望,一个流浪了千年的民族对此肯定更加强烈,如果流浪漂泊的同时被人屠杀、流放、歧视则对国家对家温情的追求显的更加迫切,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
如前面所说,物质上的利与简单意义上的安宁已经不是人们所稀缺的或最急于寻求的,精神上的解脱和信仰上的诚挚成了人们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男耕女织、日落而坐,日落而息的生活如果没有前者的支撑会显的太不可靠。而更严峻的是,以色列犹太人一直连国家都没,又何来自己的土地何来自由耕种收播。“非攻”的本意是好的,战争犹如儿童骑竹马,两个都筋疲力尽。尽管如此,巴以还有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都心里明白,可如果两者都各执一词,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视对方如异端、恐怖分子,墨子思想则徒劳无益呢。是否真的就此打退堂鼓呢?
墨子在“非攻“思想其实除了口头的游说,还有实际的行动,就是备守篇。战争如果非得进行,如果费尽口舌还无济于事,那就只有防御了。
至此,巴以的脉络有必要阐述一下,以色列精于经商,聪明能干,在各国尤其经济金融方面都广有影响力。其经济实力,武器装备优于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只能靠自制火箭筒,轻重型机关枪,人体炸弹等方式进行抵抗。如果运用墨子的防御技术,巴方对以则显的比较困难,在研发上没有经济实力支持、人才支撑,在购置武器装备上则缺少足够的资金;以对巴呢,其方式隐蔽而且人体炸弹太残忍太不人道,这种极端的方式让以方也讳莫如深,以如此方式进行进攻实在防不胜防。
事已至此,世界的和平力量该如何援助呢?以前墨子集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于一身。墨子的思想虽可以翻新重启,防御战略也可以拣来一用,但具体的防御技术器械则没有参照了,毕竟今日武器远非昨日短兵相见,冷兵器时代早已逝去。庆幸的是,虽然今天已没有墨子来研制防御兵器了,但美国、俄罗斯却在武器装备方面走在前列,如果中国墨子“非攻“思想配合美饿“防御器械”,估计巴以定得三思而后行,以免全军覆没。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想必也是巴以乃至全球所愿看到的,只是嗜杀好战的本性使他们麻木不仁了。如果有双方的武器都令人震慑,和平有望矣!
四、“非攻”思想的现代意义
斯人不再,其“非攻”的影响却不绝,乱世与盛世;国与国,民与国;墨子的思想体系都是紧密联系的。虽然有些如节用、非乐、天志、非命过于苛刻,但如果适当控制也是很有益处的。
两千多年已经逝去,留下灿烂的文明和文化。变的是那些具体的工具,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爱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作为为了达到“义”实现“兼爱”的“非攻”,既要防止实体的硝烟战场,也要防御来自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绞杀。唯有全面顾及,方可进入大同社会,人们也就可以免受战火的侵扰,不用堤防精神的摧残。
① 贵义篇
② 从古至今,学问一直显学和隐学之分,显学即密切联系社会,关注实际学问。
③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和明鬼
④ 春秋战国时期,士以下的人都被成为贱人
⑤ 大国和小国
⑥ 战胜国和战败国
⑦ 类、理、故
⑧ 墨子的节用主张
⑨ 墨子的非乐主张
⑩ 以色列为了全球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为了阿拉伯人
参考文献
[1] 周富美.墨子快读:救世的苦行者.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3.
[2] 墨翟.墨子十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