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蒋公的面子》归来
今天是susan的生日。我们宿舍一行,外加陈璐和岳父大人一起去看了《蒋公的面子》。
早就听说《蒋公的面子》很好看。好吧因为是豆瓣上看见的,就一直觉得是清新文艺的那种类型不是我的菜。今天看了之后才觉得——
好好看!
剧情呢主要就是,1943年,蒋介石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为了拉拢人心,请了当时三个中文系的教授吃年夜饭。这三个教授分别是这样的:
时任道,思想进步,追求的是民主和自由,有着先进的思想武装和中国文人典型的硬脾气(或者按时妻语,一根筋)。在剧中,他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不卖文,不附庸政权,一身整洁的西装,说话慷慨激昂,正气凛然。
夏小山,爱学术不爱政治,对于蒋介石的态度是——不 管 心,爱读楚辞,爱唱大鼓,爱吃!性格温和混沌,不谈时事,不爱争辩,却是事事洞明。一袭长衫,自是中国最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超级爱他的~)。
卞从周,关心政治,支持政府,嗯…卖文!对于“唯一可以依靠的政府”抱有积极的想法。所以,没错是中山装~
事情表面看上去就是蒋公请三个人吃饭,三个人纠结要不要去的问题,但实际上暗藏三个人各自的私心。时任道最最心爱的九箱古书流落到了桂林,面临着被“贤侄”典当的危险。他想向蒋公请愿将书籍运回,可是蒋公打死了他的学生,这件事情让他“绝对不能跟独裁者吃饭”。
卞从周想撺掇两个人一起去,表示他对蒋公的支持。可是出于时任道和他自己文人骨气对于“媚上”的鄙视,打死不愿承认。
夏小山…简直是懒得说他了!战乱不定,物价飞涨,如今是吃一碗牛肉面都吃不起的艰难时日,而他又是半个下午没吃东西就要赶去吃一碗抄手吃完还惦记人家泡米花藏书都被烧了嚎啕大哭吃两碗牛肉面就跟没事人一样的大吃货。如果能够去赴宴,就能吃上火腿烧豆腐,还是正宗的金华火腿,这种诱惑简直是…!!!但是由于课上和学生说他不承认蒋介石,实在是抹不开面子,只好说如果是“校长”蒋介石请他去,就不去,但是如果改成“蒋院长”么,嘿嘿,就去!
时任道为了让卞从周帮他开口要书,明明知道楼已经外出了,还和卞打赌说楼一定不回去赴宴,卞输了便可以帮自己做件事。而喝多了之后听自己的太太说了才知道,他们纠结了这半天竟是卞设下的一个更大的局,为的是忽悠他们两个和自己一起去。夏小山更加是各种和稀泥,总之就是一团有趣的混乱。
网上找不到剧本,我也记不清楚了,总之三个人去与不去纠结了不知道几个回合,直到最后每个人的小心思都被揭露,义正词严的话成了笑话。但是争吵间不仅高质量的台词频出,甚是体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思想之活跃和独立,更加带进了许多笑点,各种契合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可爱可气又深觉苍凉烧成灰也改不了的脾气。
开始我是想认认真真当历史剧看的!但是开始没多久就笑成了一团。可是笑与笑之间,又夹杂着各种思考。最后,文革时期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三个老人,说着“天真热”,“比昨天还热”,“越来越热了”全剧终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有苍凉。
知识分子身上有骨气,因为他们是有思想的芦苇,配有骨气;但是知识分子很穷酸,因为斯文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枪打,不配梗着脖子说话。这种矛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好吧,我只了解一些外国的哲学家哈,我觉得也这味。于是知识分子面对骨气和面包,或者是骨气和生命,一般也就分成了三种:坚持骨气的,选择政权的,和啥也不管的(喂!)。
坚持独立精神民主自由的,私以为是国之财富。别管是偏左还是偏右,唯物还是唯心,他们能够留给国家和民族的,是纯粹的思想财富。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对,没有科学的哲学这一说。思想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事宜,这种思想上的探索者,生活上的苦行僧,统治者面前的叫嚣者,其实掌握的就是未来的路。
选择支持政权的,私以为是这个国家的栋梁。中国有个老传统叫不杀言官,这是昏君才做的事情,私以为此事甚对。我想说的是,到目前为止一切政权只要执政就别想做到真正的民主自由,你以为知识分子是傻子真信政治学家那一套吗?多数人是抱着”这个政府现在是不好,但是至少在进步啊“这样的心态的,卞从周的那句,无所作为,总好过无所不为吧,简直就是经典,血与泪啊。
至于撒手不管的…我想说的是,呵呵。他们当然是真名士自风流,潜心学问,我也是爱他们的~~~~~之前听语文老师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绝望的时候,是佛家。好像,好像夏小山。如果让我选一个人和他过一辈子,我也会选择他的,因为他无疑是在艰难的世道中,选择了一条最接近“自来自去堂中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路。
然而多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狂热的政治活动和万夫所指面前,也不免佝偻了。芦苇毕竟也只是芦苇,天热的时候,也只能暗暗地叹一声,“天越来越热了”。
早就听说《蒋公的面子》很好看。好吧因为是豆瓣上看见的,就一直觉得是清新文艺的那种类型不是我的菜。今天看了之后才觉得——
好好看!
剧情呢主要就是,1943年,蒋介石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为了拉拢人心,请了当时三个中文系的教授吃年夜饭。这三个教授分别是这样的:
时任道,思想进步,追求的是民主和自由,有着先进的思想武装和中国文人典型的硬脾气(或者按时妻语,一根筋)。在剧中,他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不卖文,不附庸政权,一身整洁的西装,说话慷慨激昂,正气凛然。
夏小山,爱学术不爱政治,对于蒋介石的态度是——不 管 心,爱读楚辞,爱唱大鼓,爱吃!性格温和混沌,不谈时事,不爱争辩,却是事事洞明。一袭长衫,自是中国最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超级爱他的~)。
卞从周,关心政治,支持政府,嗯…卖文!对于“唯一可以依靠的政府”抱有积极的想法。所以,没错是中山装~
事情表面看上去就是蒋公请三个人吃饭,三个人纠结要不要去的问题,但实际上暗藏三个人各自的私心。时任道最最心爱的九箱古书流落到了桂林,面临着被“贤侄”典当的危险。他想向蒋公请愿将书籍运回,可是蒋公打死了他的学生,这件事情让他“绝对不能跟独裁者吃饭”。
卞从周想撺掇两个人一起去,表示他对蒋公的支持。可是出于时任道和他自己文人骨气对于“媚上”的鄙视,打死不愿承认。
夏小山…简直是懒得说他了!战乱不定,物价飞涨,如今是吃一碗牛肉面都吃不起的艰难时日,而他又是半个下午没吃东西就要赶去吃一碗抄手吃完还惦记人家泡米花藏书都被烧了嚎啕大哭吃两碗牛肉面就跟没事人一样的大吃货。如果能够去赴宴,就能吃上火腿烧豆腐,还是正宗的金华火腿,这种诱惑简直是…!!!但是由于课上和学生说他不承认蒋介石,实在是抹不开面子,只好说如果是“校长”蒋介石请他去,就不去,但是如果改成“蒋院长”么,嘿嘿,就去!
时任道为了让卞从周帮他开口要书,明明知道楼已经外出了,还和卞打赌说楼一定不回去赴宴,卞输了便可以帮自己做件事。而喝多了之后听自己的太太说了才知道,他们纠结了这半天竟是卞设下的一个更大的局,为的是忽悠他们两个和自己一起去。夏小山更加是各种和稀泥,总之就是一团有趣的混乱。
网上找不到剧本,我也记不清楚了,总之三个人去与不去纠结了不知道几个回合,直到最后每个人的小心思都被揭露,义正词严的话成了笑话。但是争吵间不仅高质量的台词频出,甚是体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思想之活跃和独立,更加带进了许多笑点,各种契合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可爱可气又深觉苍凉烧成灰也改不了的脾气。
开始我是想认认真真当历史剧看的!但是开始没多久就笑成了一团。可是笑与笑之间,又夹杂着各种思考。最后,文革时期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三个老人,说着“天真热”,“比昨天还热”,“越来越热了”全剧终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有苍凉。
知识分子身上有骨气,因为他们是有思想的芦苇,配有骨气;但是知识分子很穷酸,因为斯文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枪打,不配梗着脖子说话。这种矛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好吧,我只了解一些外国的哲学家哈,我觉得也这味。于是知识分子面对骨气和面包,或者是骨气和生命,一般也就分成了三种:坚持骨气的,选择政权的,和啥也不管的(喂!)。
坚持独立精神民主自由的,私以为是国之财富。别管是偏左还是偏右,唯物还是唯心,他们能够留给国家和民族的,是纯粹的思想财富。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对,没有科学的哲学这一说。思想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事宜,这种思想上的探索者,生活上的苦行僧,统治者面前的叫嚣者,其实掌握的就是未来的路。
选择支持政权的,私以为是这个国家的栋梁。中国有个老传统叫不杀言官,这是昏君才做的事情,私以为此事甚对。我想说的是,到目前为止一切政权只要执政就别想做到真正的民主自由,你以为知识分子是傻子真信政治学家那一套吗?多数人是抱着”这个政府现在是不好,但是至少在进步啊“这样的心态的,卞从周的那句,无所作为,总好过无所不为吧,简直就是经典,血与泪啊。
至于撒手不管的…我想说的是,呵呵。他们当然是真名士自风流,潜心学问,我也是爱他们的~~~~~之前听语文老师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绝望的时候,是佛家。好像,好像夏小山。如果让我选一个人和他过一辈子,我也会选择他的,因为他无疑是在艰难的世道中,选择了一条最接近“自来自去堂中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路。
然而多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狂热的政治活动和万夫所指面前,也不免佝偻了。芦苇毕竟也只是芦苇,天热的时候,也只能暗暗地叹一声,“天越来越热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