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扑面而来,站在沙滩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写在最前面:最近总是在人人和朋友圈里看到类似“如何出人头地”、“未来我们需要的几种品质”的文章,内容也不外乎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这些空话。脱离剂量,不谈疗效;脱离成本,不谈质量。脱离道路,也谈不了未来。最后,当下,脱离互联网,也谈不了道路。
---------------------------------------------------------------------------------------------------------------------------------------------
改革开放30多年,互联网普及也有将近20年了,可是直到现在我打开电脑坐在电脑前,我妈第一句话仍是不好好学习干嘛呢?
一提到互联网,学生们觉得新鲜刺激;白领们觉得生活必需;家长们则痛心疾首地质问政府:互联网除了多增加点网瘾少年还能作什么?对他们而言,互联网是万恶之源,是没有隐私没有规则没有道德的混沌世界。一言以蔽之,人们对互联网现在处于并且仍将长期处于低估状态:俩字,玩闹。
当我们越来越挣脱不开互联这张网时,你是否会思考,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互联网带了技术革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咱暂且把它搁置一边,先来说说近期热点话题:近几年不仅存在于中国,更是波及全球的青年失业问题。有人归责于政府引导不力;有人归咎于学校扩招严重致人才质量直线下降;有人觉得是房产行业吸金严重导致实体行业不景气;看的稍微深一点的人会告诉你:过去三百年我们一直都处于一种技术爬坡的状态,技术带来繁荣的全盛期已然过了,现在正处于繁荣的末期,所以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
《和机器人赛跑》告诉我们的真相恰恰相反:这不是技术发展到了末期的结果,恰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技术岗位被机器所取代,突然消失了。而互联网本身,并不是新技术,而是新地基,是底层技术的革新:未来科技的万千高楼都将从此建立。用咱的话说那就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
这种失业也被称为技术性失业,这种毁灭被称为创造性毁灭。
2004年美国举办了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总里程共150英里,冠军只走了8英里。那时的经济学家们松了一口气:技术发展暂时还不会危及人类本身。但仅仅在六年后,谷歌就发明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几个州行驶了十几万公里无一起交通事故。可以料想,一旦无人驾驶车投入使用,这将意味着一个产业的消失,失业的人口数量将令人咋舌。六年之前我们就低估了的互联网,现在我们仍然低估。
IT界有个定律叫做摩根定律:计算机主频的计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事实上不只是计算速度,IT领域所有技术指标都翻一倍,这就意味着在过去十年,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是几千倍,而是几千万倍。
过去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挤出大量农业劳动人口,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挤出人类的工作岗位,却不给我们调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过去十几代人承担的压力已经全部地、沉重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这样来看,互联网是一种原罪,是人类无法承担的“生命之轻”。
“祸之福之所伏”,互联网若带来的只是悲观,未免狭隘。
互联网还带来了人类奋斗方式的变革。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渴望做巨头,为了成为巨头,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资源,费劲心力却仍然面临随时可能被现有巨头掐灭碾碎的危险。而互联网天生就具有一种能力,即迅速聚拢资源的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一旦形成单点突破,资源大规模聚集的速度比传统社会快很多。小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小米刚成立时面临着想买液晶屏都无人肯卖的尴尬,而如今,郭台铭公开表示,唯一的不该,就是低估的小米的潜力,并主动要求和小米合作。在传统社会里成功需要拉资源,而在互联网时代,你只需把鲜明的大旗一竖,资源自会“飞蛾扑火”。
互联网还解构了社会格局。传统社会是一座金字塔,所有人都拼了命地往上爬;互联网社会是一个竹林:这根竹子没够着,没事,转个身还能抓住另一根。传统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这事靠不靠谱,而现在,无论事情本身成功与否,只要你在做这件事时所表现的的气度、方法以及聚拢资源的能力被人看到并认可,这就会成为你能够抓住另一颗竹子的资本。
在传统社会讲的是做大做强,在互联网时代、在个人时代,你不需要扯着嗓子哭天抢地地宣传,只需要找到一个点,像一株植物那样立定,然后伸展开来,自然会有阳光照耀下来。我们只站在自己擅长的点上,拥有适合自己且初具规模的客户,就能拥有富足且自由的一生。
前段时间有个微博名人:细腿大羽,喜欢摄影又喜欢孩子,毅然辞掉银行工作去做儿童写真。没有华丽的影楼与庞大的后期加工制作团队,她就上门服务。早上五点半出现在你家门口,从孩子一睁眼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拍到孩子睡觉,反而因为纯真自然一炮而红。现在她笑言:想去哪儿旅行,只要在微博上吆喝一嗓子,自有家庭愿意为一组照片承担她旅行的所有花销。
更成功的案例就更不胜枚举。原先的煎饼果子,重新包装成黄太吉,现估值四千万;雕爷牛腩,从起心动念到开张营业不过一年时间,先估值四个亿;而小米,2011才推出第一款手机,2013已经是市值300亿的公司了。
在前工业时代,每个人都是业余爱好者,因为那时知识存量不多,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就是个通才;
在工业化时代,每个人进入了城市这座大楼里一个细碎的角落,人格在机械繁复的劳动中呈现扁平化;比如在北上广,拥有一个100平的房子你就觉得自己成功,因为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互联网本身就为人类提供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被家族、工作、地理位置关系所束缚,在互联网的社会里人们只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在一起,为了更加富足且自由的生活而奋斗。
随着奋斗目标的变化,互联网自然而然会带来教育理念上的改革。前几年举国上下推崇素质教育,觉得素质教育解放思想,可以教给孩子们他们真真需要的品质和知识。且不说素质教育好不好,如果把所有学科打散了重新排序,思来想去,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不是还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即使不学语数外,去打篮球、弹钢琴、下围棋,那该怎样考核?是不是还是需要一份试卷?那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科目变更,不脱离分数,何谈素质?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目的不变,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方式自然不会改变。
而互联网的存在,恰解构了传统社会的中心结构和金字塔的竞争场景,人们对那些顶端的职业的追逐开始动摇,继而教育体制也得以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比如曾经人人向往的律师,是美国最吸金的职业之一。从前的律师,打一个大型商业官司,需要分析几百万份文件,而现在这些工作全都由互联网代替,一个律师可以做过去几百个律师做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削尖了脑袋往上挤吗?
最后一点,不是互联网的优缺点,却是它的必然性。
几千万年前,一个一个的独立混沌的单细胞生物,现在正共同有序的活在人体这样一个巨大的生物统一体内。
刘峰先生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的人类,就像几千万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一样,注定在互联网这一张交错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作用下,活在一个更加巨大的生物体内,即“全球脑”的觉醒。
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这本书里提出生命的一种广义定义:生命:生命是一个有能力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的系统。(这样的定义可能更加助于理解全球脑这个概念)。
人类是神经细胞,互联网是神经元。即人类进化的终端:全球脑的觉醒,无法脱离互联网而实现。 这样来看,互联网不是一种脱离人存在的物品,互联网是人类进化的桥梁,是一种趋势与必然,无论你是否希望是否愿意,都将置身于进化的大潮中被推着往前走。
既然无法逆行,那置身于互联网大潮中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积极的心态去当一回“弄潮儿”?
首先,传统社会中的“人往高处爬”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我们突破点应着眼于“计算机做不了的事”。例如美国培养一个优秀的放射科医生需要大量金钱与时间,医生本身也薪水不匪。但是随着模糊识别技术的发展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类精确地实施手术,这时医院还需要那么多医生吗?但一个刚被推下手术台的病人,他需要的亲切的微笑与温暖的问候,是机器所取代不了的。一言以蔽之:机器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我们应着眼于体验世界,而非传统的技术世界。当你在产品质量数量规模都无法与巨头抗衡时,不如转换一种竞争角度。当年日本汽车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凭的恰是两个杯托的设计,它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吗?没有,但它能带来体验舒适感的跃迁。体验世界无止无尽,一切想法皆可生金。
再次,我们怎样判断哪些事有发展前景而哪些事物终将被淘汰?著名科幻小说《三体》里有这样一群外星人,形如昆虫大小,没有超能力只有一个特点:全种族的思想都可以共享没有任何隐私。“全球脑”的发展趋势也是这样:人类试图更加低成本、更加快捷地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所有阻碍连接的事物终将被淘汰,所有促进更快捷更低成本连接的事物终将长久发展。为什么现在手机屏越来越大?答曰:因为促进了连接。iwatch有没有前途?答曰:没有,因为屏幕太小阻碍了连接。为什么电子竞技越来越红火?答曰:因为巩固了连接。
最后对于个人而言,又该何去何从?
新媒体的罗胖有个观点简单朴实:犀牛鸟式的生活。既然你当不了犀牛,当个寄生在犀牛身上的犀牛鸟也未尝不是件美事。韩国有家公司SGP专门生产iphone壳,如今不也风生水起吗?微博没有盈利,但是靠微博火起来的大V们数的过来吗?微信没有自立门户,站在腾讯的肩膀上走的或许更远。
曾经有人问米开朗琪罗:你是怎样雕刻出大卫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作品?米开朗琪罗回答道:这很简单啊,大卫本来就在那块石头里,只需要把不是大卫的部分去掉就可以啦。
走在互联网浪潮冲刷出来的路上,想想前方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把符合这个趋势的东西保留下来,不符合的去掉即可。
---------------------------------------------------------------------------------------------------------------------------------------------
改革开放30多年,互联网普及也有将近20年了,可是直到现在我打开电脑坐在电脑前,我妈第一句话仍是不好好学习干嘛呢?
一提到互联网,学生们觉得新鲜刺激;白领们觉得生活必需;家长们则痛心疾首地质问政府:互联网除了多增加点网瘾少年还能作什么?对他们而言,互联网是万恶之源,是没有隐私没有规则没有道德的混沌世界。一言以蔽之,人们对互联网现在处于并且仍将长期处于低估状态:俩字,玩闹。
当我们越来越挣脱不开互联这张网时,你是否会思考,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互联网带了技术革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咱暂且把它搁置一边,先来说说近期热点话题:近几年不仅存在于中国,更是波及全球的青年失业问题。有人归责于政府引导不力;有人归咎于学校扩招严重致人才质量直线下降;有人觉得是房产行业吸金严重导致实体行业不景气;看的稍微深一点的人会告诉你:过去三百年我们一直都处于一种技术爬坡的状态,技术带来繁荣的全盛期已然过了,现在正处于繁荣的末期,所以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
《和机器人赛跑》告诉我们的真相恰恰相反:这不是技术发展到了末期的结果,恰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技术岗位被机器所取代,突然消失了。而互联网本身,并不是新技术,而是新地基,是底层技术的革新:未来科技的万千高楼都将从此建立。用咱的话说那就叫:强制拆迁、异地重建。
这种失业也被称为技术性失业,这种毁灭被称为创造性毁灭。
2004年美国举办了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总里程共150英里,冠军只走了8英里。那时的经济学家们松了一口气:技术发展暂时还不会危及人类本身。但仅仅在六年后,谷歌就发明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几个州行驶了十几万公里无一起交通事故。可以料想,一旦无人驾驶车投入使用,这将意味着一个产业的消失,失业的人口数量将令人咋舌。六年之前我们就低估了的互联网,现在我们仍然低估。
IT界有个定律叫做摩根定律:计算机主频的计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倍,事实上不只是计算速度,IT领域所有技术指标都翻一倍,这就意味着在过去十年,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是几千倍,而是几千万倍。
过去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挤出大量农业劳动人口,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而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挤出人类的工作岗位,却不给我们调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过去十几代人承担的压力已经全部地、沉重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这样来看,互联网是一种原罪,是人类无法承担的“生命之轻”。
“祸之福之所伏”,互联网若带来的只是悲观,未免狭隘。
互联网还带来了人类奋斗方式的变革。传统社会里,人们都渴望做巨头,为了成为巨头,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资源,费劲心力却仍然面临随时可能被现有巨头掐灭碾碎的危险。而互联网天生就具有一种能力,即迅速聚拢资源的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一旦形成单点突破,资源大规模聚集的速度比传统社会快很多。小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小米刚成立时面临着想买液晶屏都无人肯卖的尴尬,而如今,郭台铭公开表示,唯一的不该,就是低估的小米的潜力,并主动要求和小米合作。在传统社会里成功需要拉资源,而在互联网时代,你只需把鲜明的大旗一竖,资源自会“飞蛾扑火”。
互联网还解构了社会格局。传统社会是一座金字塔,所有人都拼了命地往上爬;互联网社会是一个竹林:这根竹子没够着,没事,转个身还能抓住另一根。传统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这事靠不靠谱,而现在,无论事情本身成功与否,只要你在做这件事时所表现的的气度、方法以及聚拢资源的能力被人看到并认可,这就会成为你能够抓住另一颗竹子的资本。
在传统社会讲的是做大做强,在互联网时代、在个人时代,你不需要扯着嗓子哭天抢地地宣传,只需要找到一个点,像一株植物那样立定,然后伸展开来,自然会有阳光照耀下来。我们只站在自己擅长的点上,拥有适合自己且初具规模的客户,就能拥有富足且自由的一生。
前段时间有个微博名人:细腿大羽,喜欢摄影又喜欢孩子,毅然辞掉银行工作去做儿童写真。没有华丽的影楼与庞大的后期加工制作团队,她就上门服务。早上五点半出现在你家门口,从孩子一睁眼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拍到孩子睡觉,反而因为纯真自然一炮而红。现在她笑言:想去哪儿旅行,只要在微博上吆喝一嗓子,自有家庭愿意为一组照片承担她旅行的所有花销。
更成功的案例就更不胜枚举。原先的煎饼果子,重新包装成黄太吉,现估值四千万;雕爷牛腩,从起心动念到开张营业不过一年时间,先估值四个亿;而小米,2011才推出第一款手机,2013已经是市值300亿的公司了。
在前工业时代,每个人都是业余爱好者,因为那时知识存量不多,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就是个通才;
在工业化时代,每个人进入了城市这座大楼里一个细碎的角落,人格在机械繁复的劳动中呈现扁平化;比如在北上广,拥有一个100平的房子你就觉得自己成功,因为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互联网本身就为人类提供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被家族、工作、地理位置关系所束缚,在互联网的社会里人们只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在一起,为了更加富足且自由的生活而奋斗。
随着奋斗目标的变化,互联网自然而然会带来教育理念上的改革。前几年举国上下推崇素质教育,觉得素质教育解放思想,可以教给孩子们他们真真需要的品质和知识。且不说素质教育好不好,如果把所有学科打散了重新排序,思来想去,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不是还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即使不学语数外,去打篮球、弹钢琴、下围棋,那该怎样考核?是不是还是需要一份试卷?那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科目变更,不脱离分数,何谈素质?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目的不变,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方式自然不会改变。
而互联网的存在,恰解构了传统社会的中心结构和金字塔的竞争场景,人们对那些顶端的职业的追逐开始动摇,继而教育体制也得以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比如曾经人人向往的律师,是美国最吸金的职业之一。从前的律师,打一个大型商业官司,需要分析几百万份文件,而现在这些工作全都由互联网代替,一个律师可以做过去几百个律师做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削尖了脑袋往上挤吗?
最后一点,不是互联网的优缺点,却是它的必然性。
几千万年前,一个一个的独立混沌的单细胞生物,现在正共同有序的活在人体这样一个巨大的生物统一体内。
刘峰先生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的人类,就像几千万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一样,注定在互联网这一张交错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作用下,活在一个更加巨大的生物体内,即“全球脑”的觉醒。
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这本书里提出生命的一种广义定义:生命:生命是一个有能力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的系统。(这样的定义可能更加助于理解全球脑这个概念)。
人类是神经细胞,互联网是神经元。即人类进化的终端:全球脑的觉醒,无法脱离互联网而实现。 这样来看,互联网不是一种脱离人存在的物品,互联网是人类进化的桥梁,是一种趋势与必然,无论你是否希望是否愿意,都将置身于进化的大潮中被推着往前走。
既然无法逆行,那置身于互联网大潮中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积极的心态去当一回“弄潮儿”?
首先,传统社会中的“人往高处爬”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我们突破点应着眼于“计算机做不了的事”。例如美国培养一个优秀的放射科医生需要大量金钱与时间,医生本身也薪水不匪。但是随着模糊识别技术的发展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类精确地实施手术,这时医院还需要那么多医生吗?但一个刚被推下手术台的病人,他需要的亲切的微笑与温暖的问候,是机器所取代不了的。一言以蔽之:机器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我们应着眼于体验世界,而非传统的技术世界。当你在产品质量数量规模都无法与巨头抗衡时,不如转换一种竞争角度。当年日本汽车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凭的恰是两个杯托的设计,它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吗?没有,但它能带来体验舒适感的跃迁。体验世界无止无尽,一切想法皆可生金。
再次,我们怎样判断哪些事有发展前景而哪些事物终将被淘汰?著名科幻小说《三体》里有这样一群外星人,形如昆虫大小,没有超能力只有一个特点:全种族的思想都可以共享没有任何隐私。“全球脑”的发展趋势也是这样:人类试图更加低成本、更加快捷地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所有阻碍连接的事物终将被淘汰,所有促进更快捷更低成本连接的事物终将长久发展。为什么现在手机屏越来越大?答曰:因为促进了连接。iwatch有没有前途?答曰:没有,因为屏幕太小阻碍了连接。为什么电子竞技越来越红火?答曰:因为巩固了连接。
最后对于个人而言,又该何去何从?
新媒体的罗胖有个观点简单朴实:犀牛鸟式的生活。既然你当不了犀牛,当个寄生在犀牛身上的犀牛鸟也未尝不是件美事。韩国有家公司SGP专门生产iphone壳,如今不也风生水起吗?微博没有盈利,但是靠微博火起来的大V们数的过来吗?微信没有自立门户,站在腾讯的肩膀上走的或许更远。
曾经有人问米开朗琪罗:你是怎样雕刻出大卫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作品?米开朗琪罗回答道:这很简单啊,大卫本来就在那块石头里,只需要把不是大卫的部分去掉就可以啦。
走在互联网浪潮冲刷出来的路上,想想前方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把符合这个趋势的东西保留下来,不符合的去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