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与中印关系
王玄策是贞观时官吏。初为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五年,作为副使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出使天竺的摩伽陀 [法苑珠林第五十五]。 那是唐第一次向天竺派出使团。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以右率府长史的身份再次出使天竺, 蔣師仁为副使。据新唐书载, “未至,屍羅逸多(戒日王Harsha)死,國人亂”。婆罗门与佛教徒矛盾激化 [China, a history by John Keay, Harper Press (2008)]。在一片政治混乱之中,王玄策使团遭到了打劫,“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唐书认为这是屍羅逸多的朝臣那伏帝阿羅那順作乱。现代学着有人认为那伏帝阿羅那順其实是茶镈和羅城(今Turki)地区的首领。戒日王朝时中古印度仍然是封建制,戒日王仅仅相当于诸天竺王国的共主。他死后如诸侯并起并不意外。尤其是茶镈和羅城附近的华氏城曾是笈多王朝的首都和北印度的政治中心。
王玄策“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当时吐蕃与唐已经在贞观十四年通过“文成公主和亲”结盟。泥婆罗(今尼泊尔)在李义表使天竺时开始与唐有了通讯。于是王玄策很快召集吐蕃兵千人,泥婆羅七千騎。于是王玄策和蒋师仁领兵与天竺兵“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虜男女萬二千人,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於是天竺震懼。” “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蒋师仁还俘获了为首的阿羅那順,押解到长安。王玄策因此被擢升为朝散大夫。
不过王玄策并没有攻灭天竺,而是与天竺诸国保持了友好关系。 唐王朝显然没有能力在天竺维持羁縻政策(如果有只会加速拖垮唐)。攻灭天竺只会让吐蕃和泥婆罗做大,破坏南亚的平衡。当时吐蕃已经在崛起之中。数十年之后,唐不得不与吐蕃较量。
王玄策的天竺之役被毛泽东视为1962年以前中印“一个半战争”中的一个(其半乃是蒙古征服印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与1962年中印之战遥相呼应。在两者发生前,中方都试图维持和平;面对印方的进犯,在求和未果后中方都是以一场压倒性胜利震慑对方,达到稳定边境的目的,但不求改变现状。1962年印军在瓦弄和阿克赛钦大败之后,新德里门户打开,印度举国惶恐。不过毛泽东意在威慑,反而无条件释放战俘武器并撤回原点,从印方看来这反而是加倍羞辱。难怪有印度人认为,中印战争史似乎证明了“只要中国想,可以随时侵略印度”。这种心理阴影加上中国的崛起,造成了今日印度的焦躁不安。
天竺之役实在唐的战略考量之外。天竺地大人多,玄策不费唐一兵一卒便平定之,固然扬中华之远威,却不被后人视为影响重大的战役,并不能与伐高句丽或经略西域相提并论。王玄策不入列传便是明证。
王玄策“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当时吐蕃与唐已经在贞观十四年通过“文成公主和亲”结盟。泥婆罗(今尼泊尔)在李义表使天竺时开始与唐有了通讯。于是王玄策很快召集吐蕃兵千人,泥婆羅七千騎。于是王玄策和蒋师仁领兵与天竺兵“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虜男女萬二千人,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於是天竺震懼。” “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蒋师仁还俘获了为首的阿羅那順,押解到长安。王玄策因此被擢升为朝散大夫。
不过王玄策并没有攻灭天竺,而是与天竺诸国保持了友好关系。 唐王朝显然没有能力在天竺维持羁縻政策(如果有只会加速拖垮唐)。攻灭天竺只会让吐蕃和泥婆罗做大,破坏南亚的平衡。当时吐蕃已经在崛起之中。数十年之后,唐不得不与吐蕃较量。
![]() |
天竺古城与印度今日之首都新德里 |
![]() |
茶镈和羅城附近的天竺古城 |
王玄策的天竺之役被毛泽东视为1962年以前中印“一个半战争”中的一个(其半乃是蒙古征服印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与1962年中印之战遥相呼应。在两者发生前,中方都试图维持和平;面对印方的进犯,在求和未果后中方都是以一场压倒性胜利震慑对方,达到稳定边境的目的,但不求改变现状。1962年印军在瓦弄和阿克赛钦大败之后,新德里门户打开,印度举国惶恐。不过毛泽东意在威慑,反而无条件释放战俘武器并撤回原点,从印方看来这反而是加倍羞辱。难怪有印度人认为,中印战争史似乎证明了“只要中国想,可以随时侵略印度”。这种心理阴影加上中国的崛起,造成了今日印度的焦躁不安。
天竺之役实在唐的战略考量之外。天竺地大人多,玄策不费唐一兵一卒便平定之,固然扬中华之远威,却不被后人视为影响重大的战役,并不能与伐高句丽或经略西域相提并论。王玄策不入列传便是明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