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很多英雄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让我们记住了很多英雄
作者:忠诚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那个部队,什么时候的故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主任(王东)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
根据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它反映的就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前后,志愿军生活、战斗的故事。
1952年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二、著名作家巴金赴朝采访与特功6连同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
10月5日赵先有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
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再次召开了庆功大会。志愿军总部为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大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有追记特等功;会上19兵团为志愿军194师582团光荣受奖;为194师582团二营记一等功,并发来“攻防全胜”大奖旗;为582团5连记一等功,并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为582团1连记一等功,并授予“攻如猛虎”奖旗;为582团7连2排、团侦察排记一等功,发来“保卫开城二级英雄排”;为6连的刘顺武追记一等功、战士关景春、刘殿良等八位同志荣记一等功;为31名战士记二等功…。
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1953年专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后巴金等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作家巴金后来特功6连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20多天,作家巴金在特功6连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194师住了很长时间,体验生活,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刘顺武等烈士和一等功臣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副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三、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四、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 我认为:如果小说或电影是虚构人物,作者又没有指明是谁,与虚构人物有类似事迹的人在时间、地点又相符,该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因此,在这里“原型和式的”这两种提法只是字面上不同,两者根本没有区别。如果是真人真事或虚构人物作者否认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人们通常认为“原型”就早于“式的”,“原型”的知名度或功绩要高于“式的”,如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式的烈士、邱少云式的战士等等。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的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靠的就是“王成”那种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