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故事
并肩阅读,痛快作评
——我与《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故事
冯俊杰
我从书柜翻出昔日的样报,最早一篇刊载于2004年8月27日的《新京报》书评周刊,急景流年滔滔逝水,为书评周刊撰稿之时,它还不足周岁,不知不觉都已是十周年生日。当日大学毕业一年多,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阅读频率,只可惜工资微薄,买书看书,不免还要算计价钱。记得最早约稿的是涂志刚编辑,我心想这下好了,名正言顺买书看书,写书评拿稿费。
书评这个文体,很容易赞颂有余,针砭不足,关注畅销太多,但《新京报》书评周刊这十年,求真多一点,如实评价多一点,文气浓郁,挖掘不少被冷落的好书,殊不容易。在我而言,最喜“针砭”版。那两年连续评了不少书,有些还引发争议,被广泛转载。除标题或有略改,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刊发。不管是批评文坛名家还是揭穿伪劣畅销经管,书评周刊都是不避讳,不限制,让我这个不吐不快的书评人,写得自由自在酣畅淋漓,十分过瘾。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书评周刊不搞一言堂。今天这个作者批评的,下周也许有别人来辩驳,一样刊登出来。有回音,有交流,有梳理,激浊扬清,功莫大焉。
后来收到2003-2005精选的《最有影响力的书》,心内暗笑,书评之书,是不是也来一篇书评,以作纪念。可惜忙碌奔波于买房子的事,没能落笔。真心期待书评周刊的下一个十年,读书人出版人和作者们,大家能继续并肩阅读,痛快作评。
——我与《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故事
冯俊杰
我从书柜翻出昔日的样报,最早一篇刊载于2004年8月27日的《新京报》书评周刊,急景流年滔滔逝水,为书评周刊撰稿之时,它还不足周岁,不知不觉都已是十周年生日。当日大学毕业一年多,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阅读频率,只可惜工资微薄,买书看书,不免还要算计价钱。记得最早约稿的是涂志刚编辑,我心想这下好了,名正言顺买书看书,写书评拿稿费。
书评这个文体,很容易赞颂有余,针砭不足,关注畅销太多,但《新京报》书评周刊这十年,求真多一点,如实评价多一点,文气浓郁,挖掘不少被冷落的好书,殊不容易。在我而言,最喜“针砭”版。那两年连续评了不少书,有些还引发争议,被广泛转载。除标题或有略改,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刊发。不管是批评文坛名家还是揭穿伪劣畅销经管,书评周刊都是不避讳,不限制,让我这个不吐不快的书评人,写得自由自在酣畅淋漓,十分过瘾。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书评周刊不搞一言堂。今天这个作者批评的,下周也许有别人来辩驳,一样刊登出来。有回音,有交流,有梳理,激浊扬清,功莫大焉。
后来收到2003-2005精选的《最有影响力的书》,心内暗笑,书评之书,是不是也来一篇书评,以作纪念。可惜忙碌奔波于买房子的事,没能落笔。真心期待书评周刊的下一个十年,读书人出版人和作者们,大家能继续并肩阅读,痛快作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