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是怎样的?它从哪里来?-有关本能的主题
注:好像是上个假期写的,因为思路没写完,一直没发。现在先发出来,以后有时间再修改。
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想人的动力来自哪里,本能指向何处,就像是物理的第一推动力。
人出生时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啼哭声中,之后慢慢地在简单的结构中建筑复杂的,足以应对所有刺激和选择的自我。随着年纪的增加,随着一切都是新的、我想要尝试更多、未来很美好的那股激情退去,我们会发现,第一股能量的势头慢慢地减弱,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保持和延续它,或者去寻找新的动力和能量。当我们发现人一方面努力强调着自我与独立,另一方面,却又如此强烈地渴求爱和关注,我们会问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当身边的所有人都几乎慢慢地服从了自然规律,选择了与众人相似的人生,我们会问?是否这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必要的么?这就是人无法违背的本能么?当我们了解一些社会学理论,了解到所谓的个性化(individualization),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旧的家庭体系的瓦解,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人,我们好像有了选择权,选择为哪一个公司或机构服务,或者选择从超市和网店的众多商品中选择我们认为最能代表自己的一个,我们日益增长的填充自我的需求,又一次为公司补充了营养和血液。人们仍然彼此相连,并且随着网络和各种各样通讯工具的出现,更加紧密地彼此联系着。我们会做出疑问,究竟我们的个性与文化属性,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还是一种社会建构下的需要。人有自由意志吗?如果有,人是比较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还是比较想与其他个体相融?我们的利他倾向,它到底是一种自私的需要,还是一种超越个体性的本能的牺牲?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这宇宙间渺小的个体,我的伟大不过是一束短促的光芒,和他人相比,或清晰,或微弱,已经被前人见证过了,甚至是一种重复。每一秒都有人生有人死,而我将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我作为个体的价值在何处?是对我自身而言?还是对他人?是为了眼前的快乐和幸福么?那我是否也要规避下一刻的痛苦和忧伤?我们是否要找到一种持久而永恒的幸福呢?或者仅仅权益地抱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盲目乐观主义心态?
我们是如何对自身做出假设的,决定于我们如何解释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要做怎样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到底哪一种是我们的本性,我该如何找到它和遵从它。
我记得George Kelly在他的有关人格建构理论的那本书提及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命题里写道:当我们提及心理能量这个假设,到底是什么样的观点在背后支撑它?如果站在语言和个体环境的层面,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刺激“(stimuli),如果从个体自己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需求"(need)。“Thus Psychology developed push theories based on ‘stimuli’ and pull theories based on ‘needs’(因此,心理学发展出了建立在刺激上的推的理论和建立在需求上的拉的理论)"。好一个推和拉的理论,好大胆粗鲁的用词,如此直白简单地分辨出那个时代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分歧。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一个清晰的定论是不可能的。Kelly自己,在对两家进行了一番总结之后,也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对这个命题不予探讨。由于我的个人兴趣,我来写一下我就这个问题所做的思考。
最近开始读到客体关系理论对本能假设的修正与改变,这种变化,又让我想起今年春天读弗式本能假说的感受。
先说行为和精分的分歧,我想它们并非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是提出问题的方向不同。行为主义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把目光集中于外部的实在,因为科学即抱着可见的可以交流的前提。就像是当年康德基于认识论上的不可逾越,将我们所无法检验是否存在的客观实在给出一个物自体的概念一样,行为主义绕过了对意识的存在做出假设和推论的努力。它们从大厦的内部和外部去看,自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然而,如果哲学传统的认识论问题来讲,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受我们的认知能力所限,行为主义是在人有认识世界和做出真理推论能力的前提假设下得出它的结论的,它所得出结论的材料也不过是现象,即便我们所观察到的物理世界看上去比精神世界更真实,它并不能声称它所得出的假设更加卓越,只是它有一套得出结论的特殊游戏规则,称为科学。
精神分析为何走得更远,脱离了科学实证的舞台,是因为它站在临床的角度,要对病人的主观世界和行为做出解释和依据,而精神和心灵的实在难以检验。实际上,当也以治疗为要务,将语言和思维化为行为的一部分认知行为流派出现,在思想上便于精神分析有更多交汇之处了。
我之前断续地想了一点弗式关于驱力的假设,在Wiki德语驱力(Trieb)这个概念下,还写着驱力分为自我保存的驱力和性本能驱力,比较符合我的认识。最近看到在查尔斯布伦纳那本精神分析入门里写道,最终由弗式确定下来的两种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他早期提到了关于性驱力和自我保存驱力的两个观点,最终被他否定了,曰不合理,之后变成了性与攻击。书中说到,之后根据证据检验(尽管没提到是什么证据),所有的攻击驱力都可以被归结为性驱力,没有与之不同的特性。所以最后留下来一个性驱力的概念。
客体关系这本书写道:从Klein开始,这种观点被大胆修正了,尤其是驱力是唯一的能量,而外界是客体是对象是驱力投注的对象,尤其是到后来,性的释放的本能被解释成一种对人际关系的需要。通过投注与认同的概念,我们也在根据客观世界改变着自我。
这种改变,似乎更加贴近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不仅仅是性,也不仅是生理性的愉悦与侵入,还有亲密与认同。
然而在这里对于本能的论述,仍然有些强调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这个方面。
我在想,倘若只有一个指向外界的力,那么是什么维持了我们的存在,大家为什么不会像自由落体撞在一起,或者就像是原子被分开时候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实际上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也给了一点点解释,就是当原发性自恋的那个阶段对自身灌注能量的假说,以及自闭症患者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佐证。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从物种的演化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低等的物种中个体性存在是稀薄的,比如说失去群体就会死去的蚂蚁和蜜蜂,它们仿佛只是一个庞大身体的肢体,没有独立的灵魂。然而,即便是在植物与微生物身上,也可以找到个体独特性的记号:“豆类携带有标记自我的标签,彼此区分地如此清晰,就像是一只小鼠通过它的气味作的标记一样。”“同种能动的微生物,其个体游动行为各不相同,颇像一个个性情孤僻,行为乖张的怪人。在它们寻找食物的时候,有的会歪歪扭扭地向一个方向前进,行进确切的几秒后,戛然而止;而其他的细菌则以不同的方式歪扭前进,行进不同的,但各有定数的时间。假如你逮住它们的鞭毛,把它们拴在覆了一层抗体的划片的表面上,仔细地观察,你可以通过其扭动身体的方式把它们一个个区别开来,分别得如此准确,好像它们各有不同的名字。(《水母与蜗牛》)”
”唯一完全没有隐私感的活个体,是那些被从母体分离出来,分放在培养皿里的有核细胞,一旦得到机会,条件适宜,来自天差万别来源的两个细胞,比如一个酵母菌细胞,一个鸡血红细胞,就会接触,融合,那两个细胞核也会融合,然后这个新的杂种细胞就会起劲地分裂,繁生出大量的子孙来。赤裸的细胞缺乏自尊心,似乎一点儿自我感觉都没有。“(同上)
生命所具有的能量,仿佛是一颗向上长的树有了向外的枝杈,两种力都是存在,互为因果,或者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以生存为目的的物种,冥冥中具有一个整体的诉求,个体性仿佛只是生存的产物,而灌注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能量,又为那一刻的独特存在而努力,尽管它是短暂的。
海底生物是不需要体内受精的,它们的性驱力没有对象性,在这里,生存本能的存在感要强一些。陆地化的古老物种蛞蝓是雌雄同体的,却很少自体受精。它们会在地面上散发气味,吸引另一只蛞蝓的出现。它们挂在树上,缠绕在一起,拧成麻花,编织出亮晶晶的粘液,也像麻花。最后啪的一声,一只蛞蝓落在地上,整理好姿势,默默地向远方爬去了。蛞蝓彼此之间的交互仿佛是陆地生活的一个补偿,而当它们完成了任务,又平静而安详地回到了自身的世界当中。在这里,交配只是充满活力和刺激的生命历程里的一次简单放电。
陈阅增在《普通生物学》里总结的几个生命存在的重要属性,其中“具有严正有序的结构(二)和内稳态(五)”都是与自我保持有关的动力:"生物大分子,无论如何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出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一个世纪前,法国贝尔纳(C.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被动很大,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技能使内环境的性质维持不变。后来美国坎农(W.B. Cannon)将它称之为内稳态或稳态(homeostasis)。稳态的概念现在已经超出了贝尔纳当时所讲的个体范围。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持身体动态稳定。”
如果说,驱力是向外的,指向对象的。这种自我保存的力就是向内的,调整的,静态的。实际上,心理治疗想要达到的,也是保持这样一种平衡。只是,当一个人失去平衡,我们做原因分析的时候,总有涉及到另一种力。
有一种能量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外界,搜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却自我。
但是有另一种能量让我们成为整体。哪怕这种个体的整体性存在是短暂的,有条件的。防御机制是维持自我不被那种向外的能量打破平衡而做的努力,尽管有一天它也会成为我们回归整体的障碍,囚禁我们的牢笼。
当人遇到生命危险是,那一股强大的保存生命的力量,是比性与亲密的需求更加强烈的。是个体决定了我如何与外界建立联系,以保证自己的稳定性,并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对象制定了规则。所以说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这样的概念和构架,是比schema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心理障碍成因问题的。
我想,精神分析对关系的强调,恰恰弥补和解释了当下社会习惯于只把人看做成独立的个体时建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当医学和科学的出现扫开了世界神秘的迷雾,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普遍的、象征的、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关联,也被这由科学所描述的,像机器一样充斥着血管、骨骼、动力学和物质交换的物质性身体所代替和削弱了。人是个体,为了满足其需要。以往在文学作品和音乐中史诗般的雄壮,变为工业化的,机械的,不断变化的更新着的电子化的雄伟与壮大。而个体又一次消逝在群体当中,和以往不同的。
(这里缺乏关于精神分析的一段)
最后想到当年学发展心理学提到原因(causality)解释那个比喻,关于先天和后天,就像人们要找出火灾发生的根源,要从两个方向上去想问题,一个是可以延续火势可以被点燃的物质或材料(比如说木头、布料),一个是点燃火势那一刻的契机。先天与后天,个体与环境,它们两个都是一个结果产生的原因。
或许,人的个体性与主体间性,也是像灯芯的两股捻子一样,彼此交融在一起,无法分辨的能量的原因。
(未完。草稿。待整理)
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想人的动力来自哪里,本能指向何处,就像是物理的第一推动力。
人出生时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啼哭声中,之后慢慢地在简单的结构中建筑复杂的,足以应对所有刺激和选择的自我。随着年纪的增加,随着一切都是新的、我想要尝试更多、未来很美好的那股激情退去,我们会发现,第一股能量的势头慢慢地减弱,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保持和延续它,或者去寻找新的动力和能量。当我们发现人一方面努力强调着自我与独立,另一方面,却又如此强烈地渴求爱和关注,我们会问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当身边的所有人都几乎慢慢地服从了自然规律,选择了与众人相似的人生,我们会问?是否这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必要的么?这就是人无法违背的本能么?当我们了解一些社会学理论,了解到所谓的个性化(individualization),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旧的家庭体系的瓦解,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人,我们好像有了选择权,选择为哪一个公司或机构服务,或者选择从超市和网店的众多商品中选择我们认为最能代表自己的一个,我们日益增长的填充自我的需求,又一次为公司补充了营养和血液。人们仍然彼此相连,并且随着网络和各种各样通讯工具的出现,更加紧密地彼此联系着。我们会做出疑问,究竟我们的个性与文化属性,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还是一种社会建构下的需要。人有自由意志吗?如果有,人是比较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还是比较想与其他个体相融?我们的利他倾向,它到底是一种自私的需要,还是一种超越个体性的本能的牺牲?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这宇宙间渺小的个体,我的伟大不过是一束短促的光芒,和他人相比,或清晰,或微弱,已经被前人见证过了,甚至是一种重复。每一秒都有人生有人死,而我将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我作为个体的价值在何处?是对我自身而言?还是对他人?是为了眼前的快乐和幸福么?那我是否也要规避下一刻的痛苦和忧伤?我们是否要找到一种持久而永恒的幸福呢?或者仅仅权益地抱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盲目乐观主义心态?
我们是如何对自身做出假设的,决定于我们如何解释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要做怎样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到底哪一种是我们的本性,我该如何找到它和遵从它。
我记得George Kelly在他的有关人格建构理论的那本书提及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命题里写道:当我们提及心理能量这个假设,到底是什么样的观点在背后支撑它?如果站在语言和个体环境的层面,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刺激“(stimuli),如果从个体自己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需求"(need)。“Thus Psychology developed push theories based on ‘stimuli’ and pull theories based on ‘needs’(因此,心理学发展出了建立在刺激上的推的理论和建立在需求上的拉的理论)"。好一个推和拉的理论,好大胆粗鲁的用词,如此直白简单地分辨出那个时代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分歧。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一个清晰的定论是不可能的。Kelly自己,在对两家进行了一番总结之后,也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对这个命题不予探讨。由于我的个人兴趣,我来写一下我就这个问题所做的思考。
最近开始读到客体关系理论对本能假设的修正与改变,这种变化,又让我想起今年春天读弗式本能假说的感受。
先说行为和精分的分歧,我想它们并非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是提出问题的方向不同。行为主义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把目光集中于外部的实在,因为科学即抱着可见的可以交流的前提。就像是当年康德基于认识论上的不可逾越,将我们所无法检验是否存在的客观实在给出一个物自体的概念一样,行为主义绕过了对意识的存在做出假设和推论的努力。它们从大厦的内部和外部去看,自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然而,如果哲学传统的认识论问题来讲,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受我们的认知能力所限,行为主义是在人有认识世界和做出真理推论能力的前提假设下得出它的结论的,它所得出结论的材料也不过是现象,即便我们所观察到的物理世界看上去比精神世界更真实,它并不能声称它所得出的假设更加卓越,只是它有一套得出结论的特殊游戏规则,称为科学。
精神分析为何走得更远,脱离了科学实证的舞台,是因为它站在临床的角度,要对病人的主观世界和行为做出解释和依据,而精神和心灵的实在难以检验。实际上,当也以治疗为要务,将语言和思维化为行为的一部分认知行为流派出现,在思想上便于精神分析有更多交汇之处了。
我之前断续地想了一点弗式关于驱力的假设,在Wiki德语驱力(Trieb)这个概念下,还写着驱力分为自我保存的驱力和性本能驱力,比较符合我的认识。最近看到在查尔斯布伦纳那本精神分析入门里写道,最终由弗式确定下来的两种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他早期提到了关于性驱力和自我保存驱力的两个观点,最终被他否定了,曰不合理,之后变成了性与攻击。书中说到,之后根据证据检验(尽管没提到是什么证据),所有的攻击驱力都可以被归结为性驱力,没有与之不同的特性。所以最后留下来一个性驱力的概念。
客体关系这本书写道:从Klein开始,这种观点被大胆修正了,尤其是驱力是唯一的能量,而外界是客体是对象是驱力投注的对象,尤其是到后来,性的释放的本能被解释成一种对人际关系的需要。通过投注与认同的概念,我们也在根据客观世界改变着自我。
这种改变,似乎更加贴近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不仅仅是性,也不仅是生理性的愉悦与侵入,还有亲密与认同。
然而在这里对于本能的论述,仍然有些强调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这个方面。
我在想,倘若只有一个指向外界的力,那么是什么维持了我们的存在,大家为什么不会像自由落体撞在一起,或者就像是原子被分开时候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实际上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也给了一点点解释,就是当原发性自恋的那个阶段对自身灌注能量的假说,以及自闭症患者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佐证。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从物种的演化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低等的物种中个体性存在是稀薄的,比如说失去群体就会死去的蚂蚁和蜜蜂,它们仿佛只是一个庞大身体的肢体,没有独立的灵魂。然而,即便是在植物与微生物身上,也可以找到个体独特性的记号:“豆类携带有标记自我的标签,彼此区分地如此清晰,就像是一只小鼠通过它的气味作的标记一样。”“同种能动的微生物,其个体游动行为各不相同,颇像一个个性情孤僻,行为乖张的怪人。在它们寻找食物的时候,有的会歪歪扭扭地向一个方向前进,行进确切的几秒后,戛然而止;而其他的细菌则以不同的方式歪扭前进,行进不同的,但各有定数的时间。假如你逮住它们的鞭毛,把它们拴在覆了一层抗体的划片的表面上,仔细地观察,你可以通过其扭动身体的方式把它们一个个区别开来,分别得如此准确,好像它们各有不同的名字。(《水母与蜗牛》)”
”唯一完全没有隐私感的活个体,是那些被从母体分离出来,分放在培养皿里的有核细胞,一旦得到机会,条件适宜,来自天差万别来源的两个细胞,比如一个酵母菌细胞,一个鸡血红细胞,就会接触,融合,那两个细胞核也会融合,然后这个新的杂种细胞就会起劲地分裂,繁生出大量的子孙来。赤裸的细胞缺乏自尊心,似乎一点儿自我感觉都没有。“(同上)
生命所具有的能量,仿佛是一颗向上长的树有了向外的枝杈,两种力都是存在,互为因果,或者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以生存为目的的物种,冥冥中具有一个整体的诉求,个体性仿佛只是生存的产物,而灌注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能量,又为那一刻的独特存在而努力,尽管它是短暂的。
海底生物是不需要体内受精的,它们的性驱力没有对象性,在这里,生存本能的存在感要强一些。陆地化的古老物种蛞蝓是雌雄同体的,却很少自体受精。它们会在地面上散发气味,吸引另一只蛞蝓的出现。它们挂在树上,缠绕在一起,拧成麻花,编织出亮晶晶的粘液,也像麻花。最后啪的一声,一只蛞蝓落在地上,整理好姿势,默默地向远方爬去了。蛞蝓彼此之间的交互仿佛是陆地生活的一个补偿,而当它们完成了任务,又平静而安详地回到了自身的世界当中。在这里,交配只是充满活力和刺激的生命历程里的一次简单放电。
陈阅增在《普通生物学》里总结的几个生命存在的重要属性,其中“具有严正有序的结构(二)和内稳态(五)”都是与自我保持有关的动力:"生物大分子,无论如何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出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一个世纪前,法国贝尔纳(C.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被动很大,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技能使内环境的性质维持不变。后来美国坎农(W.B. Cannon)将它称之为内稳态或稳态(homeostasis)。稳态的概念现在已经超出了贝尔纳当时所讲的个体范围。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持身体动态稳定。”
如果说,驱力是向外的,指向对象的。这种自我保存的力就是向内的,调整的,静态的。实际上,心理治疗想要达到的,也是保持这样一种平衡。只是,当一个人失去平衡,我们做原因分析的时候,总有涉及到另一种力。
有一种能量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外界,搜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却自我。
但是有另一种能量让我们成为整体。哪怕这种个体的整体性存在是短暂的,有条件的。防御机制是维持自我不被那种向外的能量打破平衡而做的努力,尽管有一天它也会成为我们回归整体的障碍,囚禁我们的牢笼。
当人遇到生命危险是,那一股强大的保存生命的力量,是比性与亲密的需求更加强烈的。是个体决定了我如何与外界建立联系,以保证自己的稳定性,并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对象制定了规则。所以说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这样的概念和构架,是比schema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心理障碍成因问题的。
我想,精神分析对关系的强调,恰恰弥补和解释了当下社会习惯于只把人看做成独立的个体时建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当医学和科学的出现扫开了世界神秘的迷雾,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普遍的、象征的、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关联,也被这由科学所描述的,像机器一样充斥着血管、骨骼、动力学和物质交换的物质性身体所代替和削弱了。人是个体,为了满足其需要。以往在文学作品和音乐中史诗般的雄壮,变为工业化的,机械的,不断变化的更新着的电子化的雄伟与壮大。而个体又一次消逝在群体当中,和以往不同的。
(这里缺乏关于精神分析的一段)
最后想到当年学发展心理学提到原因(causality)解释那个比喻,关于先天和后天,就像人们要找出火灾发生的根源,要从两个方向上去想问题,一个是可以延续火势可以被点燃的物质或材料(比如说木头、布料),一个是点燃火势那一刻的契机。先天与后天,个体与环境,它们两个都是一个结果产生的原因。
或许,人的个体性与主体间性,也是像灯芯的两股捻子一样,彼此交融在一起,无法分辨的能量的原因。
(未完。草稿。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