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 1871.7.10----1922.11.18
读普鲁斯特,请放慢呼吸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时,刚吹灭蜡烛,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没来得及转一下念头:‘我要睡着了。’但过了半小时,我突然想起这是该睡觉的时候呀,于是就醒了……”《追寻逝去的时光》(另译为《追忆似水年华》,本文所指为周克希译本,下文简称《追寻》)的这个著名开头,在100年前被认为是个笑话。1913年2月奥朗道夫出版社的退稿信说:“我这人可能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还有一封退稿信更刻薄:“把这部720页的稿子从头到底看完……简直不知所云。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它要说明什么意思?要把读者带到哪儿去?”(延伸阅读:A27版《追寻》第一卷文选)
然而100年后,《追寻》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部小说里了,他认为写这部小说比他之前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比,简直不值一提。”
1912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
普鲁斯特对此书充满期望,他曾对好友说:“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
在普鲁斯特1922年去世前,他终于完成了7卷本的《追寻》,他在结尾处写上“Fin”(完),“现在,我可以死了。”普鲁斯特说。
100年后,我们还在读《追寻》。为纪念《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法国各大出版社都在出版跟普鲁斯特有关的图书,比如当年要让普鲁斯特自费出版的格拉塞,今年出版了普鲁斯特亲自删减的缩减本《追寻》,再版了几本普鲁斯特传记。今年2月到4月,纽约摩根图书馆还举行了一个普鲁斯特手稿展,书稿和校样稿上布满作者修改的手迹。11月8日至14日,纽约人连续7天在纽约不同的地点举行《去斯万家那边》的朗读会,这七个地点号称与小说里的场景相似。一连串的研讨会也将在这个月在纽约举行。
日前,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出版人夏尔·丹齐格和南京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分别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他们对普鲁斯特和《追寻》的阅读。
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
勒克莱齐奥前几日在上海参加国际童书展,这几个月一直在南京大学执教,教授艺术和文学,普鲁斯特的《追寻》也是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之一,“一定要讲普鲁斯特和《追寻》,这是绕不过去的。”“我个人现在一直会看普鲁斯特的作品,尤其是《追寻》,比如我最近又在看其中的第五卷《女囚》,以前我看这卷的时候,对它的内容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想再看一遍。”不仅是勒克莱齐奥,多位采访过的法国作家都曾告诉记者,他们至今还会重看这部小说。《追寻》之于他们就如同《红楼梦》之于中国作家。
勒克莱齐奥最早接触《追寻》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他的感受如同其他所有初读者一样,“非常难读”。勒克莱齐奥说,“我一开始的印象是,书里的句子非常难,里面的人物不是很友善,感觉上不让读者去接触他们。《追寻》描写的是19世纪末巴黎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整天不工作,就是聚在一起,经常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当时,我不是很喜欢小说里的这些人。”
夏尔·丹齐格另外一个身份是法国格拉塞出版社的丛书主编,100年前,普鲁斯特在多次被退稿之后,在这家出版社自费出版了《去斯万家那边》。在丹齐格位于巴黎出版社的狭小办公室,到处可以看到他主编的普鲁斯特作品,作为一名《追寻》的疯狂爱好者,这部被公认为难读的小说在他看来却“很容易读”。丹齐格在他的办公室对早报记者说,“因为《追寻》写得很好。写得好的书总比写得糟糕的书更易读。”丹齐格说,阅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呼吸节奏,你阅读时也得改变平时的呼吸和心态。”
“因为他的句子写得很长,又不紧不慢。所以在阅读时,呼吸要比平时更缓慢。的确,普鲁斯特写的日子比正常的生活更缓慢。读普鲁斯特的时候,要对自己说,我们在玩深海潜水。要抛弃白天的节奏,徐徐向前,进入这个水族馆一样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有点软绵绵、有点迟缓。”丹齐格说。
今年是《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格拉塞出版社一整年都会出版各种和普鲁斯特有关的书。比如由普鲁斯特亲自做大量删减的缩减本《追寻》,“我们在1987年找到了这部手稿”。出版社还再版了普鲁斯特初中时期的朋友写的回忆录《我与普鲁斯特》;还有另一位朋友罗伯特·德雷弗思的《普鲁斯特1913》,“这本书讲述了普鲁斯特每个月都做了些什么”。
在丹齐格看来,阅读普鲁斯特没有任何难处,可是勒克莱齐奥说,他最后能读进这部小说、理解这部小说的转折点是因为一部日本俳句集,里面有一个诗人说,“你要去听暴雨的声音,听暴雨的声音是理解这个作品(诗集)很好的方式。”“我意识到,这就像读普鲁斯特的作品,不是去读懂它,而是去感受它。我记得《去斯万家那边》有一段讲到,全家人在等斯万回来,等待的时候就注意听门口的声音。听到‘叮叮’的时候,就知道斯万回来了。‘叮叮’是开启我阅读普鲁斯特的一扇门,更加验证了我对普鲁斯特作品的理解——读懂《追寻》,就是去感受书中的声音等感性的东西。”
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读
普鲁斯特在100年前用七大卷讲述记忆,用记忆重建了时代和生活。“我读过之后了解到,不能从表面了解一部作品,包括《追寻》,这部作品其实是要开启一个记忆的闸门,既是作者普鲁斯特通过这些描写开启自己记忆的闸门,读者通过阅读也能开启个人记忆的闸门。”勒克莱齐奥说。普鲁斯特找到了一种形式,让想象去回忆,让现实交叉其中。普鲁斯特开创意识流之先河,用意识流的方法,追寻逝去的时间,用艺术的方法,让逝去的时间永存。这也是普鲁斯特自己说的,他写作并非是为了回忆过往,对于记忆,他说:“我要重现它,让它获得生命。”
采访勒克莱齐奥是在思南路上一个过度装潢的房间里,从前的法租界区域。“我们在这里谈普鲁斯特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勒克莱齐奥说,“普鲁斯特当年的生活方式和这里的生活方式有些相近,但现在这个房子的装饰跟普鲁斯特时的装饰完全不同。”无论是在“法租界”的这个房间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角落,都会有人在读《追寻》或假装去读。而在中国,法语文学翻译家周克希翻译的新版《追寻》开始被越来越多读者接受,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依然被列入“天书”行列。
许钧教授是1987年版《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当时我还年轻。我曾开玩笑说,当时翻译这部作品的我,是翻越这座高山的敢死队成员之一。因为这部书,要理解它、走进它的世界,非常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探索的是现实的世界,而普鲁斯特探索的是精神的世界。”
在许钧看来,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首先是逻辑性”,“中文跟法文逻辑是不同的。原文中长句、插入句和反问句很多,如何在一个意识流的世界中找到逻辑?翻译时太逻辑,不符合原著,不太逻辑了,中国人又看不懂。第二是想象力,普鲁斯特有很多的比喻、隐喻,如果点白,就不是想象了,如何保证想象的空间,在翻译过后还能让读者有思想的余地和共鸣?第三是句法独特。普鲁斯特开创了一种独特文法,尤其是句法。如何让人读懂,这对任何一个翻译家都是考验。”许钧也承认,《追寻》不只是考验译者,对读者同样如此,“我知道史铁生爱读,他在黄昏的时候读《追寻》有生命的感悟;余华写《在细雨中呼喊》,也知道梦的重要性,他们都在读。这部书,不是非要从头到尾去读,翻开任何一页你都可以读。你可以从中去读生命的感悟,读对事物细腻的关注,阅读它能让你安静、让你的内心更丰富。”
为什么我们仍在读普鲁斯特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在读普鲁斯特?”勒克莱齐奥说,“这部小说描写的并非是真实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那也是非常复杂的世界。他描写了生存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痛苦,这一种人生感受不只属于普鲁斯特那个时代,在每个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小说内容永恒的地方。”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为《追寻》写了一本书《拥抱逝水年华》。对于普鲁斯特,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普鲁斯特经常被认为是非常典型的19世纪作家,但我喜欢他描写的一系列现代体验:汽车换挡的声音,一架飞机在空中翱翔,和一位电话接线员的交谈。我们每个人都乘过火车,但大多数小说家在他们的小说中只是粗枝大叶地提了一笔而已。我们都听到过火车车轮和铁轨碰撞的声音,但普鲁斯特却将这种声音从我们习惯性的疏忽大意中解救了出来,用文字将它们固定了下来,在这些文字之中,他又融入了许多自己第一次经历这些新鲜事物时的个人情感。普鲁斯特小说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情感描写以及与我们生活的相似性,他拓展了一种超越我们现实生活的能力,将探测器深入到我们耳熟能详但尚未将其陈述下来的事物中。”
一部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许钧教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它一定要作用于人类的心灵。“《追寻》,无论从它的写作方法、风格笔法,还是对人类精神世界探索的程度,大家现在都能判断它是经典。《追寻》对人的精神状态,内心生活的状态,有很好的揭示。写作者通过想象揭示物质世界,揭示现实世界,而普鲁斯特最独特的贡献是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指向现实,普鲁斯特指向内心。”
1919年,普鲁斯特凭借《在少女花影下》(《追寻》第二卷)获得龚古尔奖,勒克莱齐奥说,“我从他那里找到了一些跟我创作相似的地方,比如对家庭、遗产等问题的讨论。跟普鲁斯特一样,我也从个人家庭历史中找到了所有我写作的热情所在。”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追寻》在法国文学上拥有持续的地位,“它描写情感、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某个事件或某个时期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我喜欢的老舍先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反映的是某个文化中的内涵,所以它不会因为随着时代过去而被遗忘。”
走进普鲁斯特的书房
□黄德海
即将离开学校的一个冬夜,偶尔翻开《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我很快被这本传说中沉闷冗长的作品吸引了进去,伴着呼啸的风声,读了整整一个晚上。极度敏感的普鲁斯特几乎摄取了生活之流的全部信息,并用细密绵长的文字无漏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这次阅读经验让我确信,有一类天才不需要经过常人必经的学习时代,可以免去阅读阶段,不用身历写作的阵痛,只要把自己感受到的写出来,就是伟大的著作了。
未经检验的“确信”毕竟是靠不住的。安卡·穆斯坦的《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邓伯宸译,立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2月版)表明,我上面的猜测不过是出于无知,毫无疑问,《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是个勤奋的阅读者。
在《书房一角》的序里,周作人说:“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照这个说法,未经邀请去参观别人的书房,便略有窥探隐私的嫌疑,不免显得冒失。或许西方人不太有这样曲折委婉的心思,或许安卡·穆斯坦觉得《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斤两够重,书斋够大,用不着这么小心翼翼地忌讳,反正,她不但窥视了普鲁斯特的书斋一角,还把探寻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书。
据尼采说,柏拉图枕头底下放着的不是哲学坟典,也非悲剧名篇,而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如此别有会心的发现,逼迫我们重新审视心目中早已定型的、眉头深锁的柏拉图形象,并借机检验自身的盲点。既然安卡·穆斯坦立意掀开普鲁斯特的书房一角,不管其动机如何,我们当然期待她能有尼采那样的“魔眼”,带我们看看《追寻逝去的时光》作者书房里到底藏着什么秘辛,以至于会孕育出那样的皇皇大著。
结果呢,不免有些煞风景,因为不论按什么标准,即使在汉语范围,普鲁斯特读的书都算不上生僻。他的阅读名单上,有在我们的读书界略受冷落的拉辛、拉斯金、龚古尔,有形象日渐褪色的圣西门、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乔治·桑,也有名声居高不坠的波德莱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不过,耳熟能详并不代表了如指掌,如果没有穆斯坦那样对普鲁斯特和诸多作家的熟悉程度,大约很难辨别以上性情不同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如何一点一点地融进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而这,正是《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致力的目标。
不幸没有生在文化草昧初创的时代,普鲁斯特也不得不跟我们一样,被迫与众多经典作品生活在一起。“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对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丰富的阅读名单未必是什么好事,弄不好还会成为致命的伤害——伟大作者的鲜明个性会冲淡其自身的风格,甚至会让最终的作品驳杂不堪。对阅读深入细致、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普鲁斯特来说,这一危险尤其显著。
“猛虎行步者,野豻不能行;狮子跳踊处,驴跳必致死。有福成甘露,无福乃为毒”,对一个懂得自觉用功的人,我们大概用不到替他担心。普鲁斯特仿佛深通中国古代所谓的“为己之学”,虽然性格稍显柔弱,但他的才华始终对准自己,从不旁逸。穆斯坦在书里简述了一个《追寻逝去的时光》里的故事——德·圣卢企图凭自己的学问赢得女性的青睐,以失败告终。她就此得出结论:“读书可不是调情的工具,而是一个人独处时为自己做的事情。”不管谁说出了结论,我相信,那个懂得“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是普鲁斯特本人。
对普鲁斯特来说,阅读就是要“吸收他们,将他们化作自己的一部分,参与自己的创作”,因而不是为了“挂在嘴上,引述他们的句子”。普鲁斯特采用的消化和吸收方式,是仿作。他认为,只有模仿,才能净化那些伟大作家对他的影响,“把巴尔扎克或福楼拜的节奏以及他们的特质从他自己的体内清除掉”,进而让那些杰作透过出其不意的巧思,在新作品里再活一次。
谈论普鲁斯特时提到模仿,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自扬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强调独创以来,模仿早就是一个不名誉的词了。扬格声称,“姑且假定模仿者卓越无比(这样的人是有的),但他终究不过在别人的基础上有了可贵的建树,他的债务至少和他的荣誉相等”。以模仿为举债,大约还是因为写作者内心不够丰沛,未能具备普鲁斯特最为看重的转化和调整能力:“说到才气,乃至不世出的天才,与其说是靠优于其他人的才智及社会教养,不如说是靠将这些条件予以转化及调整的能力……才气云云,在于想象力的发挥,而不在于想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上。”懂得转化自己阅读所得的普鲁斯特,像一个小提琴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调子”一样,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建立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穆斯坦提示,在写作《追寻逝去的时光》之前,普鲁斯特已经写了不少文章,有一本未完成的小说,还有成千上万的笔记,但新作品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形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普鲁斯特认为,不是自己缺乏意志力,就是欠缺艺术直觉。他为此苦恼不已:“我该写一本小说呢?还是一篇哲学论文?我真的是一个小说家吗?”以后来者的目光看,怎样为普鲁斯特的作品命名,甚至普鲁斯特如何走出了这一困境,都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个寻找的过程提示我们,为自己千古无对的体悟寻找独特形式的过程,正是一个天才的独特标志。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时,刚吹灭蜡烛,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没来得及转一下念头:‘我要睡着了。’但过了半小时,我突然想起这是该睡觉的时候呀,于是就醒了……”《追寻逝去的时光》(另译为《追忆似水年华》,本文所指为周克希译本,下文简称《追寻》)的这个著名开头,在100年前被认为是个笑话。1913年2月奥朗道夫出版社的退稿信说:“我这人可能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还有一封退稿信更刻薄:“把这部720页的稿子从头到底看完……简直不知所云。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它要说明什么意思?要把读者带到哪儿去?”(延伸阅读:A27版《追寻》第一卷文选)
然而100年后,《追寻》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部小说里了,他认为写这部小说比他之前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比,简直不值一提。”
1912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
普鲁斯特对此书充满期望,他曾对好友说:“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
在普鲁斯特1922年去世前,他终于完成了7卷本的《追寻》,他在结尾处写上“Fin”(完),“现在,我可以死了。”普鲁斯特说。
100年后,我们还在读《追寻》。为纪念《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法国各大出版社都在出版跟普鲁斯特有关的图书,比如当年要让普鲁斯特自费出版的格拉塞,今年出版了普鲁斯特亲自删减的缩减本《追寻》,再版了几本普鲁斯特传记。今年2月到4月,纽约摩根图书馆还举行了一个普鲁斯特手稿展,书稿和校样稿上布满作者修改的手迹。11月8日至14日,纽约人连续7天在纽约不同的地点举行《去斯万家那边》的朗读会,这七个地点号称与小说里的场景相似。一连串的研讨会也将在这个月在纽约举行。
日前,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出版人夏尔·丹齐格和南京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分别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他们对普鲁斯特和《追寻》的阅读。
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
勒克莱齐奥前几日在上海参加国际童书展,这几个月一直在南京大学执教,教授艺术和文学,普鲁斯特的《追寻》也是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之一,“一定要讲普鲁斯特和《追寻》,这是绕不过去的。”“我个人现在一直会看普鲁斯特的作品,尤其是《追寻》,比如我最近又在看其中的第五卷《女囚》,以前我看这卷的时候,对它的内容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想再看一遍。”不仅是勒克莱齐奥,多位采访过的法国作家都曾告诉记者,他们至今还会重看这部小说。《追寻》之于他们就如同《红楼梦》之于中国作家。
勒克莱齐奥最早接触《追寻》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他的感受如同其他所有初读者一样,“非常难读”。勒克莱齐奥说,“我一开始的印象是,书里的句子非常难,里面的人物不是很友善,感觉上不让读者去接触他们。《追寻》描写的是19世纪末巴黎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整天不工作,就是聚在一起,经常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当时,我不是很喜欢小说里的这些人。”
夏尔·丹齐格另外一个身份是法国格拉塞出版社的丛书主编,100年前,普鲁斯特在多次被退稿之后,在这家出版社自费出版了《去斯万家那边》。在丹齐格位于巴黎出版社的狭小办公室,到处可以看到他主编的普鲁斯特作品,作为一名《追寻》的疯狂爱好者,这部被公认为难读的小说在他看来却“很容易读”。丹齐格在他的办公室对早报记者说,“因为《追寻》写得很好。写得好的书总比写得糟糕的书更易读。”丹齐格说,阅读普鲁斯特就像深海潜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呼吸节奏,你阅读时也得改变平时的呼吸和心态。”
“因为他的句子写得很长,又不紧不慢。所以在阅读时,呼吸要比平时更缓慢。的确,普鲁斯特写的日子比正常的生活更缓慢。读普鲁斯特的时候,要对自己说,我们在玩深海潜水。要抛弃白天的节奏,徐徐向前,进入这个水族馆一样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有点软绵绵、有点迟缓。”丹齐格说。
今年是《去斯万家那边》出版100周年,格拉塞出版社一整年都会出版各种和普鲁斯特有关的书。比如由普鲁斯特亲自做大量删减的缩减本《追寻》,“我们在1987年找到了这部手稿”。出版社还再版了普鲁斯特初中时期的朋友写的回忆录《我与普鲁斯特》;还有另一位朋友罗伯特·德雷弗思的《普鲁斯特1913》,“这本书讲述了普鲁斯特每个月都做了些什么”。
在丹齐格看来,阅读普鲁斯特没有任何难处,可是勒克莱齐奥说,他最后能读进这部小说、理解这部小说的转折点是因为一部日本俳句集,里面有一个诗人说,“你要去听暴雨的声音,听暴雨的声音是理解这个作品(诗集)很好的方式。”“我意识到,这就像读普鲁斯特的作品,不是去读懂它,而是去感受它。我记得《去斯万家那边》有一段讲到,全家人在等斯万回来,等待的时候就注意听门口的声音。听到‘叮叮’的时候,就知道斯万回来了。‘叮叮’是开启我阅读普鲁斯特的一扇门,更加验证了我对普鲁斯特作品的理解——读懂《追寻》,就是去感受书中的声音等感性的东西。”
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读
普鲁斯特在100年前用七大卷讲述记忆,用记忆重建了时代和生活。“我读过之后了解到,不能从表面了解一部作品,包括《追寻》,这部作品其实是要开启一个记忆的闸门,既是作者普鲁斯特通过这些描写开启自己记忆的闸门,读者通过阅读也能开启个人记忆的闸门。”勒克莱齐奥说。普鲁斯特找到了一种形式,让想象去回忆,让现实交叉其中。普鲁斯特开创意识流之先河,用意识流的方法,追寻逝去的时间,用艺术的方法,让逝去的时间永存。这也是普鲁斯特自己说的,他写作并非是为了回忆过往,对于记忆,他说:“我要重现它,让它获得生命。”
采访勒克莱齐奥是在思南路上一个过度装潢的房间里,从前的法租界区域。“我们在这里谈普鲁斯特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勒克莱齐奥说,“普鲁斯特当年的生活方式和这里的生活方式有些相近,但现在这个房子的装饰跟普鲁斯特时的装饰完全不同。”无论是在“法租界”的这个房间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角落,都会有人在读《追寻》或假装去读。而在中国,法语文学翻译家周克希翻译的新版《追寻》开始被越来越多读者接受,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依然被列入“天书”行列。
许钧教授是1987年版《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当时我还年轻。我曾开玩笑说,当时翻译这部作品的我,是翻越这座高山的敢死队成员之一。因为这部书,要理解它、走进它的世界,非常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探索的是现实的世界,而普鲁斯特探索的是精神的世界。”
在许钧看来,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首先是逻辑性”,“中文跟法文逻辑是不同的。原文中长句、插入句和反问句很多,如何在一个意识流的世界中找到逻辑?翻译时太逻辑,不符合原著,不太逻辑了,中国人又看不懂。第二是想象力,普鲁斯特有很多的比喻、隐喻,如果点白,就不是想象了,如何保证想象的空间,在翻译过后还能让读者有思想的余地和共鸣?第三是句法独特。普鲁斯特开创了一种独特文法,尤其是句法。如何让人读懂,这对任何一个翻译家都是考验。”许钧也承认,《追寻》不只是考验译者,对读者同样如此,“我知道史铁生爱读,他在黄昏的时候读《追寻》有生命的感悟;余华写《在细雨中呼喊》,也知道梦的重要性,他们都在读。这部书,不是非要从头到尾去读,翻开任何一页你都可以读。你可以从中去读生命的感悟,读对事物细腻的关注,阅读它能让你安静、让你的内心更丰富。”
为什么我们仍在读普鲁斯特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在读普鲁斯特?”勒克莱齐奥说,“这部小说描写的并非是真实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那也是非常复杂的世界。他描写了生存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痛苦,这一种人生感受不只属于普鲁斯特那个时代,在每个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小说内容永恒的地方。”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为《追寻》写了一本书《拥抱逝水年华》。对于普鲁斯特,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普鲁斯特经常被认为是非常典型的19世纪作家,但我喜欢他描写的一系列现代体验:汽车换挡的声音,一架飞机在空中翱翔,和一位电话接线员的交谈。我们每个人都乘过火车,但大多数小说家在他们的小说中只是粗枝大叶地提了一笔而已。我们都听到过火车车轮和铁轨碰撞的声音,但普鲁斯特却将这种声音从我们习惯性的疏忽大意中解救了出来,用文字将它们固定了下来,在这些文字之中,他又融入了许多自己第一次经历这些新鲜事物时的个人情感。普鲁斯特小说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情感描写以及与我们生活的相似性,他拓展了一种超越我们现实生活的能力,将探测器深入到我们耳熟能详但尚未将其陈述下来的事物中。”
一部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许钧教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它一定要作用于人类的心灵。“《追寻》,无论从它的写作方法、风格笔法,还是对人类精神世界探索的程度,大家现在都能判断它是经典。《追寻》对人的精神状态,内心生活的状态,有很好的揭示。写作者通过想象揭示物质世界,揭示现实世界,而普鲁斯特最独特的贡献是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指向现实,普鲁斯特指向内心。”
1919年,普鲁斯特凭借《在少女花影下》(《追寻》第二卷)获得龚古尔奖,勒克莱齐奥说,“我从他那里找到了一些跟我创作相似的地方,比如对家庭、遗产等问题的讨论。跟普鲁斯特一样,我也从个人家庭历史中找到了所有我写作的热情所在。”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追寻》在法国文学上拥有持续的地位,“它描写情感、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某个事件或某个时期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我喜欢的老舍先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反映的是某个文化中的内涵,所以它不会因为随着时代过去而被遗忘。”
走进普鲁斯特的书房
□黄德海
即将离开学校的一个冬夜,偶尔翻开《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我很快被这本传说中沉闷冗长的作品吸引了进去,伴着呼啸的风声,读了整整一个晚上。极度敏感的普鲁斯特几乎摄取了生活之流的全部信息,并用细密绵长的文字无漏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这次阅读经验让我确信,有一类天才不需要经过常人必经的学习时代,可以免去阅读阶段,不用身历写作的阵痛,只要把自己感受到的写出来,就是伟大的著作了。
未经检验的“确信”毕竟是靠不住的。安卡·穆斯坦的《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邓伯宸译,立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2月版)表明,我上面的猜测不过是出于无知,毫无疑问,《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是个勤奋的阅读者。
在《书房一角》的序里,周作人说:“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照这个说法,未经邀请去参观别人的书房,便略有窥探隐私的嫌疑,不免显得冒失。或许西方人不太有这样曲折委婉的心思,或许安卡·穆斯坦觉得《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作者斤两够重,书斋够大,用不着这么小心翼翼地忌讳,反正,她不但窥视了普鲁斯特的书斋一角,还把探寻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书。
据尼采说,柏拉图枕头底下放着的不是哲学坟典,也非悲剧名篇,而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如此别有会心的发现,逼迫我们重新审视心目中早已定型的、眉头深锁的柏拉图形象,并借机检验自身的盲点。既然安卡·穆斯坦立意掀开普鲁斯特的书房一角,不管其动机如何,我们当然期待她能有尼采那样的“魔眼”,带我们看看《追寻逝去的时光》作者书房里到底藏着什么秘辛,以至于会孕育出那样的皇皇大著。
结果呢,不免有些煞风景,因为不论按什么标准,即使在汉语范围,普鲁斯特读的书都算不上生僻。他的阅读名单上,有在我们的读书界略受冷落的拉辛、拉斯金、龚古尔,有形象日渐褪色的圣西门、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乔治·桑,也有名声居高不坠的波德莱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不过,耳熟能详并不代表了如指掌,如果没有穆斯坦那样对普鲁斯特和诸多作家的熟悉程度,大约很难辨别以上性情不同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如何一点一点地融进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而这,正是《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致力的目标。
不幸没有生在文化草昧初创的时代,普鲁斯特也不得不跟我们一样,被迫与众多经典作品生活在一起。“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对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丰富的阅读名单未必是什么好事,弄不好还会成为致命的伤害——伟大作者的鲜明个性会冲淡其自身的风格,甚至会让最终的作品驳杂不堪。对阅读深入细致、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普鲁斯特来说,这一危险尤其显著。
“猛虎行步者,野豻不能行;狮子跳踊处,驴跳必致死。有福成甘露,无福乃为毒”,对一个懂得自觉用功的人,我们大概用不到替他担心。普鲁斯特仿佛深通中国古代所谓的“为己之学”,虽然性格稍显柔弱,但他的才华始终对准自己,从不旁逸。穆斯坦在书里简述了一个《追寻逝去的时光》里的故事——德·圣卢企图凭自己的学问赢得女性的青睐,以失败告终。她就此得出结论:“读书可不是调情的工具,而是一个人独处时为自己做的事情。”不管谁说出了结论,我相信,那个懂得“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是普鲁斯特本人。
对普鲁斯特来说,阅读就是要“吸收他们,将他们化作自己的一部分,参与自己的创作”,因而不是为了“挂在嘴上,引述他们的句子”。普鲁斯特采用的消化和吸收方式,是仿作。他认为,只有模仿,才能净化那些伟大作家对他的影响,“把巴尔扎克或福楼拜的节奏以及他们的特质从他自己的体内清除掉”,进而让那些杰作透过出其不意的巧思,在新作品里再活一次。
谈论普鲁斯特时提到模仿,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自扬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强调独创以来,模仿早就是一个不名誉的词了。扬格声称,“姑且假定模仿者卓越无比(这样的人是有的),但他终究不过在别人的基础上有了可贵的建树,他的债务至少和他的荣誉相等”。以模仿为举债,大约还是因为写作者内心不够丰沛,未能具备普鲁斯特最为看重的转化和调整能力:“说到才气,乃至不世出的天才,与其说是靠优于其他人的才智及社会教养,不如说是靠将这些条件予以转化及调整的能力……才气云云,在于想象力的发挥,而不在于想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上。”懂得转化自己阅读所得的普鲁斯特,像一个小提琴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调子”一样,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建立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穆斯坦提示,在写作《追寻逝去的时光》之前,普鲁斯特已经写了不少文章,有一本未完成的小说,还有成千上万的笔记,但新作品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形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普鲁斯特认为,不是自己缺乏意志力,就是欠缺艺术直觉。他为此苦恼不已:“我该写一本小说呢?还是一篇哲学论文?我真的是一个小说家吗?”以后来者的目光看,怎样为普鲁斯特的作品命名,甚至普鲁斯特如何走出了这一困境,都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个寻找的过程提示我们,为自己千古无对的体悟寻找独特形式的过程,正是一个天才的独特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