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采艾蒿
记得初一的时候要交周记,有一次写得特别多,却感觉什么也说不明白,大急,自己给周记上加了一句:现在我所能表达出来的,不过是我瞬息万变思想中的百分之一。可是很多年后,再看到当年那一段,却只觉得那便是一个小孩子心中的百分之百,余下那百分之九十九,早已化作尘埃。
又到端午节,又想起了家乡,小镇外一座小桥。
小镇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地位,传说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温润的原始森林,这森林毁于山崩地裂的大灾难后,却化作了地下的宝藏,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们受伟大的爱国热情和开发边疆的愿望驱使,群聚于此,于是,我就生在了这个地图上都难找到名字的地方。那桥也绝没有江南小桥的诗情画意,非石、非竹、非木,而是钢筋水泥的。在小镇一端,只是那么随意地一搭,便简陋地连通了两岸,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打着漩,左岸,是喧嚷的小镇,右岸,是沉默的群山。
每逢端午节,大人们早早起床,先给孩子的手脚上系上拧好的五彩绳,一家人踏着露水走向河边,熟识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在通向小桥的路上拉成一条时密时疏的长线。我从小不怎么爱吃甜,粽子并不能诱惑我,但是早起出去转这么一大圈后就显得有些不一样了,我总疑心这令人饥肠辘辘的早起踏青,是那些无聊的老祖宗给不爱和鱼抢粽子吃的我等专门安排的阴谋。
河水两岸,是低矮的树丛和茂盛的野草,大家要在河水中洗洗脸,采一把发着清香的艾蒿,回来挂在门窗上,这有什么寓意我早就忘光了,隐约记得每次都要等艾蒿蔫透,由立体变为平面,才会被我嘟嘟囔囔地拿去丢掉。虽然最重难逃被丢弃的命运,大人们还是喜欢多拿上一把,给不能前来的同事朋友分分,很有些天下为公的样子。对孩子来说,这踏青好似一场竞赛,大家都在比早,小镇这边只有一所初中,于是每年这天,桥上都挤满了相熟的孩子,清晨三四点,一片鬼哭狼嚎。记得有次不到四点来到了桥上,天还黑着,却看到同班同学在满是石头的土路上颠簸而回,灰头土脸间,自行车铃儿叮当乱响,骑车人东倒西歪。他车前系着几个纸葫芦,手抓着一大把蒿子,疲惫的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而当我回去的时候,一样困倦不堪,也一般对后来者露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模样。当然每次也有来得晚的,只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便会受到嘲笑,“你你你,就是你,我昨天三点钟到桥上,都走了也没看到你。”“是么,我两点就到了,三点的时候早就回家睡觉了。”传说中还有一夜不睡觉,黑着眼圈来争第一名的,那干劲,恐怕不比今天打铺盖卷排火车票的人们小。不过说得再早,大家就不相信了,群众的眼睛那时候还没睁开呢。
我的印象中,大人们对出来采艾蒿的热情也很高,记得有次老妈前晚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班,也不多睡一会,早早把我从床上揪起来,拖到河边去。现在回想起来,天色微亮,一群人叽叽喳喳走在淡淡的黑暗中,大人们聊着天,孩子们四处跑,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每次河边之行,都是我自己远远跑在树丛中,老爸老妈再来慢悠悠地找,河边的艾蒿长得正好,若是来的太早,浑身都会被露水打湿,若是来得太晚,近处便无蒿可采,要沿着河岸走出很远,不经意时,便会走入他人的菜园,踏到那些委屈的萝卜白菜。河水很清,老妈是医生,力陈自然水的危害,偏偏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偷跑出去玩的时候张口生喝河水,煮面煮出若干蚂蚱的事情我都干过。
端午节不同,水虽清凉,我却不喝,因为时时要提防上游故意“放水”的兄弟。
终于等到上课,困倦中的踏青者已经觉得过了一天般漫长,清晨的阳光不知怎的变得无比刺眼,从老师到同学,一个个眼眶发青,彼此傻笑。那时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我们拿出家里早已煮好的鸡蛋,下课时,撞得全班鸡飞狗跳,撞不过就把别人的鸡蛋骗过来按在课桌或者墙上,每年总有那么几个女生,凶悍得哇哇大叫,柔弱的双泪长流……有阵子传说生鸡蛋比较坚挺,于是教室里便会汤水四溅。这种游戏我从小学一直玩到初中,非常喜欢,那时,我只拿熟鸡蛋,喜欢哈哈笑着把它们撞碎,却不喜欢吃。
这样快乐的日子,记忆中并没有几次,我很快就离开了小镇,到今天,一晃12年。
还有一件小事,忽然想起,也说说,初三那年,离开家去哈尔滨之前,打点行装,老爸这也装、那也装,拿起小时候买来的“piaji”(带图画的纸板,剪开成为小片,在地上打来打去)几大板,要塞入皮箱,老妈不干,我也觉得太无趣,不料老爸怒了,高声说,“LX喜欢这个!怎么就不让带!”我一愣,喜欢?是啊,就是因为喜欢,他们才没被剪开,完完整整,在我的遗忘中保存到了现在,只是,不是到什么时候,这种儿时的喜欢也被我遗忘了。十几岁的孩子再带这些东西似乎有些可笑了。但是老爸总是这样。12岁时提前买回的42号大皮鞋,我今天也穿不上,而不知不觉十几岁的儿子,依然还是那个看到一张别人没有的piaji就会高兴得跳起来的小孩。
我当然带着它们!还有那些玻璃球、塑料士兵,只要还能拿得动。多少年过去了,它们还在。
2007-06-19
又到端午节,又想起了家乡,小镇外一座小桥。
小镇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地位,传说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温润的原始森林,这森林毁于山崩地裂的大灾难后,却化作了地下的宝藏,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们受伟大的爱国热情和开发边疆的愿望驱使,群聚于此,于是,我就生在了这个地图上都难找到名字的地方。那桥也绝没有江南小桥的诗情画意,非石、非竹、非木,而是钢筋水泥的。在小镇一端,只是那么随意地一搭,便简陋地连通了两岸,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打着漩,左岸,是喧嚷的小镇,右岸,是沉默的群山。
每逢端午节,大人们早早起床,先给孩子的手脚上系上拧好的五彩绳,一家人踏着露水走向河边,熟识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在通向小桥的路上拉成一条时密时疏的长线。我从小不怎么爱吃甜,粽子并不能诱惑我,但是早起出去转这么一大圈后就显得有些不一样了,我总疑心这令人饥肠辘辘的早起踏青,是那些无聊的老祖宗给不爱和鱼抢粽子吃的我等专门安排的阴谋。
河水两岸,是低矮的树丛和茂盛的野草,大家要在河水中洗洗脸,采一把发着清香的艾蒿,回来挂在门窗上,这有什么寓意我早就忘光了,隐约记得每次都要等艾蒿蔫透,由立体变为平面,才会被我嘟嘟囔囔地拿去丢掉。虽然最重难逃被丢弃的命运,大人们还是喜欢多拿上一把,给不能前来的同事朋友分分,很有些天下为公的样子。对孩子来说,这踏青好似一场竞赛,大家都在比早,小镇这边只有一所初中,于是每年这天,桥上都挤满了相熟的孩子,清晨三四点,一片鬼哭狼嚎。记得有次不到四点来到了桥上,天还黑着,却看到同班同学在满是石头的土路上颠簸而回,灰头土脸间,自行车铃儿叮当乱响,骑车人东倒西歪。他车前系着几个纸葫芦,手抓着一大把蒿子,疲惫的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而当我回去的时候,一样困倦不堪,也一般对后来者露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模样。当然每次也有来得晚的,只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便会受到嘲笑,“你你你,就是你,我昨天三点钟到桥上,都走了也没看到你。”“是么,我两点就到了,三点的时候早就回家睡觉了。”传说中还有一夜不睡觉,黑着眼圈来争第一名的,那干劲,恐怕不比今天打铺盖卷排火车票的人们小。不过说得再早,大家就不相信了,群众的眼睛那时候还没睁开呢。
我的印象中,大人们对出来采艾蒿的热情也很高,记得有次老妈前晚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班,也不多睡一会,早早把我从床上揪起来,拖到河边去。现在回想起来,天色微亮,一群人叽叽喳喳走在淡淡的黑暗中,大人们聊着天,孩子们四处跑,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每次河边之行,都是我自己远远跑在树丛中,老爸老妈再来慢悠悠地找,河边的艾蒿长得正好,若是来的太早,浑身都会被露水打湿,若是来得太晚,近处便无蒿可采,要沿着河岸走出很远,不经意时,便会走入他人的菜园,踏到那些委屈的萝卜白菜。河水很清,老妈是医生,力陈自然水的危害,偏偏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偷跑出去玩的时候张口生喝河水,煮面煮出若干蚂蚱的事情我都干过。
端午节不同,水虽清凉,我却不喝,因为时时要提防上游故意“放水”的兄弟。
终于等到上课,困倦中的踏青者已经觉得过了一天般漫长,清晨的阳光不知怎的变得无比刺眼,从老师到同学,一个个眼眶发青,彼此傻笑。那时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我们拿出家里早已煮好的鸡蛋,下课时,撞得全班鸡飞狗跳,撞不过就把别人的鸡蛋骗过来按在课桌或者墙上,每年总有那么几个女生,凶悍得哇哇大叫,柔弱的双泪长流……有阵子传说生鸡蛋比较坚挺,于是教室里便会汤水四溅。这种游戏我从小学一直玩到初中,非常喜欢,那时,我只拿熟鸡蛋,喜欢哈哈笑着把它们撞碎,却不喜欢吃。
这样快乐的日子,记忆中并没有几次,我很快就离开了小镇,到今天,一晃12年。
还有一件小事,忽然想起,也说说,初三那年,离开家去哈尔滨之前,打点行装,老爸这也装、那也装,拿起小时候买来的“piaji”(带图画的纸板,剪开成为小片,在地上打来打去)几大板,要塞入皮箱,老妈不干,我也觉得太无趣,不料老爸怒了,高声说,“LX喜欢这个!怎么就不让带!”我一愣,喜欢?是啊,就是因为喜欢,他们才没被剪开,完完整整,在我的遗忘中保存到了现在,只是,不是到什么时候,这种儿时的喜欢也被我遗忘了。十几岁的孩子再带这些东西似乎有些可笑了。但是老爸总是这样。12岁时提前买回的42号大皮鞋,我今天也穿不上,而不知不觉十几岁的儿子,依然还是那个看到一张别人没有的piaji就会高兴得跳起来的小孩。
我当然带着它们!还有那些玻璃球、塑料士兵,只要还能拿得动。多少年过去了,它们还在。
200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