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余斌《张爱玲传》
两年前去上海寻找过张爱玲,竟到今天才看了余斌老师的《张爱玲传》。重新翻看两年前返回南京之后写下的那篇被很多人称赞过的《海上花开,你从不曾离开》,忽然觉得,我或许从来没懂过她。两年前的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对我自己当时心境的记述,充满了幼稚和武断的联想,但确实是那时真实的想法,从这个角度看,也是要庆幸我写下了它的,就当作对一贯“读书太少想太多”的我的成长的一种纪念吧。
张爱玲注定是一个传奇,她置身乱世而冷眼旁观的心境,她在最世俗的男女日常中挖掘人性的视角,甚至是她为人处世的孤僻作风,让我觉得,她或许是有些跳脱在时代之外的,但她又是浸润在时代中的。
“张爱玲在更多地时候当然仍是保持着她冷眼旁观的一贯作风,她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同时也投向自己,于众人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张看着人性。她发现人性的盲目和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壳里,对现实的处境浑然不觉。”
如今她是如她初在上海滩成名时一般的有名气了,更被当作小资情调的代名词。然而我始终是不甚同意的,她写的明明更接近通俗文学,只不过隔了一个时代,不比现如今的“通俗”文学多是无病呻吟或全写来取悦观众罢了。
我是无比推荐这本《张爱玲传》的。余斌老师的文笔很好,也就让我读起来很是顺畅而悦目。另也生出一番感慨:还是要读用中文写的作品才好啊,以前读欧文斯通写的传记,包括诸多外国作品的中译本,虽说不一定都带有翻译腔,但总觉得缺少中文特有的韵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代翻译者的中国文化造诣到底差了些。我始终相信翻译是译者的再创造,要想求得本来作品的风韵,还是要读原本才行,只因文字本身也是文章意味的一部分,改了种文字,总是变了种味道。只可惜这世上语言种类太多,而我懂的太少。
张爱玲注定是一个传奇,她置身乱世而冷眼旁观的心境,她在最世俗的男女日常中挖掘人性的视角,甚至是她为人处世的孤僻作风,让我觉得,她或许是有些跳脱在时代之外的,但她又是浸润在时代中的。
“张爱玲在更多地时候当然仍是保持着她冷眼旁观的一贯作风,她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同时也投向自己,于众人的种种反应与行为中张看着人性。她发现人性的盲目和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壳里,对现实的处境浑然不觉。”
如今她是如她初在上海滩成名时一般的有名气了,更被当作小资情调的代名词。然而我始终是不甚同意的,她写的明明更接近通俗文学,只不过隔了一个时代,不比现如今的“通俗”文学多是无病呻吟或全写来取悦观众罢了。
我是无比推荐这本《张爱玲传》的。余斌老师的文笔很好,也就让我读起来很是顺畅而悦目。另也生出一番感慨:还是要读用中文写的作品才好啊,以前读欧文斯通写的传记,包括诸多外国作品的中译本,虽说不一定都带有翻译腔,但总觉得缺少中文特有的韵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代翻译者的中国文化造诣到底差了些。我始终相信翻译是译者的再创造,要想求得本来作品的风韵,还是要读原本才行,只因文字本身也是文章意味的一部分,改了种文字,总是变了种味道。只可惜这世上语言种类太多,而我懂的太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