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太阳,
西边的太阳落得晚,即便过了寒露,下午5点半,天还没有要黑的意思,从学校出来的高中生们骑着单车,成群地在敦煌不宽的街道上悠闲行过,一副完全不用写作业的轻松模样。
这个城市的人们大多是这样的轻松表情,即便是手中忙不迭的做着停不下来的工作。比如,沙州夜市的商贩们。
沙州夜市几乎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之一,简直快要与莫高窟与鸣沙山并列在一起。
每年来这里的观光客们,有的甚至还没住下,就开始打听这个夜市在哪里。
这里是寒露过后,霜降未降的下午5点半的敦煌,沙州夜市的商户们已经撑开摊子,就等着天黑下来。趁着最后的天然的光亮,他们手脚麻利地把肉块穿到铁钎子上,那些已经用多种调料浸泡过的羊肉在一日里最后的天光下静静地等待着被烤熟然后递给各处来的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
一家一家凑在一起的烧烤摊子,已经生起来的炭火时不时会给从旁边走过的人们一个充满温度的冲撞,捱过这些冲撞,就能看到那些卖工艺品的摊子。莫高窟的飞天图案被刻在圆形的木板上,凹凸有致,以黑色来区分阴阳,摊子上还出售与敦煌有关的各种明信片,价钱比书店中出售的要便宜。
沙州夜市不远处就能寻到一家书店,小学生粉色和蓝色的书包扔在门口的架子上,人已经在那些高高的书架前面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在读。店员会解释说,这些熊孩子是店里永远的熟客,现在已经是敦煌旅游以及书店经营的淡季,因为天已经渐渐冷了。在游人多的时候,店里卖出的与敦煌有关的书与明信片使得维持运营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敦煌的旺季在10月31日结束,这一天之后,莫高窟的门票都会减半。观光客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他们不会为了省一半的票价而省掉去莫高窟的游览计划。敦煌市区有专门开往莫高窟的中巴,单程7元,如果从中途的敦煌火车站下车,那只需5元。火车站与莫高窟这个区间票价则是3元。
车上常会有背着行李去莫高窟的游客,他们是利用在敦煌的最后一个下午去莫高窟然后再直接乘火车离开。
莫高窟景区的存包处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行李,箱子,背包铺满地面,他们的主人正在入口处排队,等待官方导游的“认领”。莫高窟已经不再接受放羊式的观光行程,导游手中的音频接收器会分发给自己这个小组的每一个游客,然后她会带着一队人游览不同的洞窟,当然这个数字并不确定。如果赶上最近检测结果表明洞窟已经不负重荷,那么,导游们会把游客领向还有能力供观光的洞窟,以让那些“疲惫者”得以休息。
拍照在莫高窟是敏感词,甚至相机都不被允许拿在手上,有不甘心的游客用手机偷偷摄下那些因为光线不明而只能用手电照射才能看清的壁画细节。这种行为会招致大多数同行游客的鄙视,更不要说那些设定了自动模式而在暗室中自行启动闪光灯的人,他们会在别人含着愠怒的目光中灰溜溜地熬过接下来的行程。
在敦煌能听到最多的外来口音来自四川与上海,再有就是外国人。外国人中日本人则是多数。敦煌机场的日本旅行团在行李提取处一声声“XX桑”的呼喊,充满莫名的喜感。日本人对于敦煌似乎有深厚的文化情结,中日关于医疗新技术的论坛有的也要在敦煌举办。这怕是要归功于井上靖的那本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
那次拍摄除了让许多日本人知道敦煌并想要亲近之外,还为敦煌留下了一座“古城”。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电影拍摄场地,《敦煌》之后,许多电影选择在这里拍摄,当地也把这里列入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与其并列其中的是“玉门关,阳关与汉长城”。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游览的地方,何况还需要购买20元的门票。在很多内行的游客看来,这里的一座假城池甚至还不如飞机快要降落时看到的灰黄色的戈壁。
新修的柏油路,从戈壁中穿过,原应是黑色的路面被沙土抹成淡黄色,这块戈壁与2000年前有军士驻守时想是一样,白天有日头,夜里有寒霜,过往的商队走过,带走风尘,也留下他们的笑声,那些封存在大漠中的笑声,在千百年后,注定将与现代文明相遇。
现在叮当的驼铃声只属于景点的旅游项目,来自各方的人们搭乘的交通工具是汽车火车与飞机。他们来这里交换的除了商品还有各自带来的各种见识。
观光客们在敦煌的街上行走,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构成部分,2008年才建成的敦煌火车站,成为这座城市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出口。
这火车站新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座火车站,而坐火车到柳园站再乘2个小时的汽车进入敦煌。
饭店行业在鸣山路两旁敞开怀抱,游人们只要沿着这条街,就不愁找不到住处,出租车司机们都会接受散客的包车业务,他们个个都是很好的导游,对于敦煌的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怎么火热的景点的介绍也精准到位,哪怕他操着一口明显的河南口音。
与千百年前一样,敦煌还是一座融合性的城市,也许不像千百年前那样花团锦簇,却也在平静之下充满活力。
街市平静,连汽车的笛声都不尖锐刺耳,道旁的树隔着不宽的街道在空中握手,与千百年前一样,这里仍旧是熔炉,不过烟火已经冷却,钢水平滑如镜。
千年岁月划过,在大漠上留下一座敦煌,过往的人们,从这座城中走过,留下自己的痕迹。在这里,他们与2000年前的世界相遇。
没有人知道2000年前,他们是不是已经拜访过这里,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头顶上过了寒露仍旧不会早早落山的太阳,仍旧与2000年前一样。
这个城市的人们大多是这样的轻松表情,即便是手中忙不迭的做着停不下来的工作。比如,沙州夜市的商贩们。
沙州夜市几乎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之一,简直快要与莫高窟与鸣沙山并列在一起。
每年来这里的观光客们,有的甚至还没住下,就开始打听这个夜市在哪里。
这里是寒露过后,霜降未降的下午5点半的敦煌,沙州夜市的商户们已经撑开摊子,就等着天黑下来。趁着最后的天然的光亮,他们手脚麻利地把肉块穿到铁钎子上,那些已经用多种调料浸泡过的羊肉在一日里最后的天光下静静地等待着被烤熟然后递给各处来的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
一家一家凑在一起的烧烤摊子,已经生起来的炭火时不时会给从旁边走过的人们一个充满温度的冲撞,捱过这些冲撞,就能看到那些卖工艺品的摊子。莫高窟的飞天图案被刻在圆形的木板上,凹凸有致,以黑色来区分阴阳,摊子上还出售与敦煌有关的各种明信片,价钱比书店中出售的要便宜。
沙州夜市不远处就能寻到一家书店,小学生粉色和蓝色的书包扔在门口的架子上,人已经在那些高高的书架前面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在读。店员会解释说,这些熊孩子是店里永远的熟客,现在已经是敦煌旅游以及书店经营的淡季,因为天已经渐渐冷了。在游人多的时候,店里卖出的与敦煌有关的书与明信片使得维持运营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敦煌的旺季在10月31日结束,这一天之后,莫高窟的门票都会减半。观光客们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他们不会为了省一半的票价而省掉去莫高窟的游览计划。敦煌市区有专门开往莫高窟的中巴,单程7元,如果从中途的敦煌火车站下车,那只需5元。火车站与莫高窟这个区间票价则是3元。
车上常会有背着行李去莫高窟的游客,他们是利用在敦煌的最后一个下午去莫高窟然后再直接乘火车离开。
莫高窟景区的存包处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行李,箱子,背包铺满地面,他们的主人正在入口处排队,等待官方导游的“认领”。莫高窟已经不再接受放羊式的观光行程,导游手中的音频接收器会分发给自己这个小组的每一个游客,然后她会带着一队人游览不同的洞窟,当然这个数字并不确定。如果赶上最近检测结果表明洞窟已经不负重荷,那么,导游们会把游客领向还有能力供观光的洞窟,以让那些“疲惫者”得以休息。
拍照在莫高窟是敏感词,甚至相机都不被允许拿在手上,有不甘心的游客用手机偷偷摄下那些因为光线不明而只能用手电照射才能看清的壁画细节。这种行为会招致大多数同行游客的鄙视,更不要说那些设定了自动模式而在暗室中自行启动闪光灯的人,他们会在别人含着愠怒的目光中灰溜溜地熬过接下来的行程。
在敦煌能听到最多的外来口音来自四川与上海,再有就是外国人。外国人中日本人则是多数。敦煌机场的日本旅行团在行李提取处一声声“XX桑”的呼喊,充满莫名的喜感。日本人对于敦煌似乎有深厚的文化情结,中日关于医疗新技术的论坛有的也要在敦煌举办。这怕是要归功于井上靖的那本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
那次拍摄除了让许多日本人知道敦煌并想要亲近之外,还为敦煌留下了一座“古城”。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电影拍摄场地,《敦煌》之后,许多电影选择在这里拍摄,当地也把这里列入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与其并列其中的是“玉门关,阳关与汉长城”。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游览的地方,何况还需要购买20元的门票。在很多内行的游客看来,这里的一座假城池甚至还不如飞机快要降落时看到的灰黄色的戈壁。
新修的柏油路,从戈壁中穿过,原应是黑色的路面被沙土抹成淡黄色,这块戈壁与2000年前有军士驻守时想是一样,白天有日头,夜里有寒霜,过往的商队走过,带走风尘,也留下他们的笑声,那些封存在大漠中的笑声,在千百年后,注定将与现代文明相遇。
现在叮当的驼铃声只属于景点的旅游项目,来自各方的人们搭乘的交通工具是汽车火车与飞机。他们来这里交换的除了商品还有各自带来的各种见识。
观光客们在敦煌的街上行走,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构成部分,2008年才建成的敦煌火车站,成为这座城市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出口。
这火车站新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座火车站,而坐火车到柳园站再乘2个小时的汽车进入敦煌。
饭店行业在鸣山路两旁敞开怀抱,游人们只要沿着这条街,就不愁找不到住处,出租车司机们都会接受散客的包车业务,他们个个都是很好的导游,对于敦煌的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对于一些不怎么火热的景点的介绍也精准到位,哪怕他操着一口明显的河南口音。
与千百年前一样,敦煌还是一座融合性的城市,也许不像千百年前那样花团锦簇,却也在平静之下充满活力。
街市平静,连汽车的笛声都不尖锐刺耳,道旁的树隔着不宽的街道在空中握手,与千百年前一样,这里仍旧是熔炉,不过烟火已经冷却,钢水平滑如镜。
千年岁月划过,在大漠上留下一座敦煌,过往的人们,从这座城中走过,留下自己的痕迹。在这里,他们与2000年前的世界相遇。
没有人知道2000年前,他们是不是已经拜访过这里,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头顶上过了寒露仍旧不会早早落山的太阳,仍旧与2000年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