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水浒传》中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
谈谈《水浒传》中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
同学极其喜欢水浒英雄,问其原因,千言万语归纳为以下几点:1、水浒英雄皆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2、水浒英雄皆以"义气"二字为最重。3、水浒英雄皆以杀富济贫扶弱惩强为己任,皆行替天行道之事。
听完我笑了,在我看来,水浒英雄不过是些占山为王聚众闹事的土匪强盗罢了,靠打家劫舍为生 行为祸乡里之事,与义气无关,与扶弱惩强无关,与替天行道无关。对于他所代表的大多数人喜欢水浒英雄的三点原因,我且针锋相对地将自己的看法一一道来:
1、先说说"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
先来看看水浒英雄都干了些什么事:
宋江错杀阎婆惜不是投案自首勇于担当负责,而是是见事不妙拔腿就溜,我不知道是否算得上洒脱与光明磊落?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虽说只是教训他一下并非真心杀他,可毕竟致人死地,而他呢,一见人死英雄气概顿无,只怕吃官司,便抛家弃子逃命天涯,我不知这算得上光明磊落和行事洒脱麽?还有只因潘巧云给自己带了绿帽子便连杀数人逃之夭夭,为人押镖送货却辱使命的杨志为何不敢回去复命而是索性破罐破摔投了劫匪……对于这些人,我想到了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没有逃之夭夭,而是径直前往官府投案自首,而后官府念其杀虎有功又一向表现良好只是初犯,便从轻发落予以流配而已;可知官府并非全部无道,只是这些所谓的英雄犯了错没有勇于承担责任,自己逃之夭夭后又冠冕堂皇地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朝廷腐败,奸人当道,欺害忠良,自己万般无奈才逼上梁山",我实在不知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这些人做的这些事能否用"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来形容?此外,还有偷鸡摸狗的时迁,开黑店做人肉包子的母夜叉,一心要娶花姑娘的(名字忘了),想娶知府千金未得便怒而投敌而后又率军踏平城池杀了知府继而夺了知府千金的董平,以及用"先陷害,后搭救,绝后路,逼上山"的下流手法赚取卢俊义和徐宁上山一出等等
这些人这些事恐怕搁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恐怕都不会是英雄所为,都不会为人称道。所以我说这些水浒英雄在很多时候皆非"行事光明磊落"之辈。
2、关于水浒英雄的义气
在很多时候,水浒英雄都以"好兄弟讲义气"(借用《鹿鼎记》中奸猾的韦小宝之语)自许,我也知道其中确实有一些义气之举值得称道,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水浒英雄就是真正的讲义气。且不说他们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却在水浒英雄一个个死掉之时没有履行誓言(即便为之报仇雪耻之后也没有),而是或被招安为昔日的敌人兄弟的仇人效力,或隐退山林不问世事不念旧誓言了。与之相比,日本为主报仇功成便全部自杀浪人故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贯高豫让之辈相比,我倒觉得后者配称义气,而水浒英雄充其量不过是些绿林好汉有一些江湖义气罢了,与今日人们深恶痛绝的黑社会帮会义气无异,而与郭靖定义的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则相差甚远矣。
此外,水浒英雄最为辱没"义气"二字的一个特点就是是非不分帮亲不帮理。中国人做事以及评判是非之时最为强调一个"理"字,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甚至为人不齿的黑社会帮会做事之时也会不时以理服人,对待自己人犯错也大多是帮理不帮亲。可是,水浒英雄是怎么做的呢?时迁一节中,时迁偷鸡不成反被抓,梁山好汉只是听说时迁是来投靠梁山的,便不问青红皂白尽起三军杀奔而来。为一连黑道都不齿的小偷时迁而大起干戈血洗一方,这难道是义士所为麽?此外,金庸武侠之中尚有武林中人耻于与丁春秋之流打交道,水浒英雄呢,与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偷鸡摸狗的时迁、道德败坏的董平之流互结金兰,如此不分善恶,欲行扶弱惩强替天行道之事恐怕不会有人真信吧!
水浒英雄的所谓义气大多是些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欲"而行的江湖义气,侠义尚且谈不上,遑论替天行道之民族大义,故诚不足道哉!(现在实习在外,手头缺资料,查阅资料也多有不便,具体事例论证暂且不言,有机会再详述。)
3、谈谈水浒英雄的所谓"扶弱惩强替天行道"
纵观水浒,真正行过扶弱惩强之事的比较典型的恐怕只有鲁智深一节,而后例如嗜杀成性的李逵也有过,其他的还有一些,但总体而言,水浒记载又确实行过扶弱惩强之事的还真的不多,只有聊聊数人数件而已。大多数水浒英雄不是在扶弱,而是在杀富在劫财,所得银两财物大多收入自己囊下,再或是带回山寨充公或分给小喽啰了,又有多少分给当地老百姓了?又给当地办了哪些好事,修桥补路还是办私塾(这是古时最为提倡的善举,即便搁到现在也是功德一件)?这些都没有!
还有,他们也曾攻城拔寨,那么绞获的不义之财又如何处理的,恐怕也是如我以上所言自己挥霍了吧。这些难道就是扶弱惩强替天行道? 还有 , 如果真是替天行道,在打下祝家庄以及曾头市之后,水浒英雄是有机会做一些除暴安良的义举的,可是,这时的水浒英雄早已杀红眼了,对于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也毫不留情,没有血洗城池已是难得了。还有,暂不讨论招安与其替天行道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则说明替天行道也不过是个口号,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是不会当真的。),在其招安之后,他们也有许多机会扶弱惩强济世济民的,比如说在朝廷的大政方针上,以及人事任免上等等。当然,有人会说,他们忙于平乱和抵御外侮,也有人或说他们其实不会被朝廷重要,其建议也不会被朝廷采纳,但是,我要说水浒英雄的口号和实际行动其实是不相符的,既然反对这个朝廷这个制度,为何不去改变它反而是被这个所谓黑势力给收编了呢,继而是充当其打手呢? 结果,水浒英雄出于主观客观原因都没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扶弱以及替天行道(我说的是扶弱,而不是扶弱惩强,还有,这里的"替天行道"难道就是杀掉富人和官员,然后用"这些可恶的地主富商,剥削我们穷苦老百姓,挥霍我们的血汗钱,大家杀之而后快……这些可恶的官员,勾结奸人,陷害忠良,恃强凌弱,大家杀之而后快"之类的套话空话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富人和官员抹黑,并在刀光剑影中赢得周边小喽啰以及麻木不仁的百姓的呐喊助威声,我觉得这绝不是替天行道)。我不知道所谓水浒英雄"扶弱惩强,替天行道"之举都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
再者,这些水浒英雄到底是扶弱做的多还是欺弱做的多。
水浒英雄的扶弱事宜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且谈谈水浒英雄之欺弱行为。大多水浒英雄(注意,我说的是大多,而非全部)的一个特点就是滥杀无辜善恶不分恃强成性。且不说阎婆惜、镇关西、潘巧云等有错,但绝不致死; 那些被梁山好汉打劫的旅人,本来与你梁山素无瓜葛,纵然是你"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欲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从林冲入伙需打劫行路之人这件事看来,靠打家劫舍为生的梁山中人确实残害不少无辜路人。还有李逵,动则"抡起双斧,杀得兴起",死于他斧下的又有几人是该杀?还有梁山的攻城略地之中,难道是去解救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还是为祸四方百姓?所谓兵戈一起流血千里,那些刀下鬼就是"替天行道"的成果!
所以我说,这些标榜"替天行道"的所谓的英雄,着实没有带给周边百姓很多福音和实惠,反而为祸不浅。
在这里,我还想谈一些题外话,就是中国人的嗜杀和冷血,以及中国人又为什么要仇富。
鲁迅小说中谈到观看中国人被砍头而兴高采烈喜形于面的留学生时用冷血和麻木来形容国人。在我看来,国人血液之中的嗜杀成分从未比别国少。无论是古代斩首示众周边围观喝彩的民众,还是说文革时动则便对自己的同胞所谓的走资派右派痛下黑手,国民似乎杀戮之中发泄兴奋,甚至到现在在听到杀与被杀之时表现出的也是兴奋而非对生命逝去的遗憾和同情。这与受到基督文化浸润的西方文明大为不同。
鄙人学识有限,这一话题过于宏大,在此点到为止,不能再深入探讨。
关于中国人的仇富心理
仇富心理,古今中外皆有,只是给我的感觉是中国人尤为严重。举一个例子,西方的富人如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乔布斯之辈富可敌国,却从未过有美国人仇视他们,说这些富豪资本家剥削劳动阶级,极力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并将劳苦大众的血汗钱挥霍取乐;同样,也不会说因为太有钱了,就会有生命之虞,不会说像绑架李嘉诚之子一样去绑架富家子弟,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但却并未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所以,仇富心理并不是特别严重。相比之下,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有钱,肯定会有人说制假贩假的黑心钱,剥削工人的血汗钱,官商勾结的不义财等等诋毁和谩骂,同样的灾害落在穷人身上会博得同情,而落在富人身上却是一句报应。当然,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之后社会治安问题也颇为严重。
有人说,在美国 收入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但美国人却致力于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在处理穷人与富人之间纠纷时,美国人会认为只要富人之财取得的合理合法,就应该予以保护,而不会说因为你富裕,你就有原罪,在法院里或是社会舆论以及道德的天平上,绝不会有杀富济贫的倾向。相反,中国的道德天平和舆论导向上,会有富人的道德原罪倾向,会有仇富心理。
这也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议题,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至于我,一个非社会科学科班的理科生,道听途说 学识有限,在此信口开河所言过矣,就此打住。至于我做这两个题外话,不过是与同学探讨水浒英雄该不该滥杀之时,水浒英雄的粉丝们坚持说杀富济贫对,那些富人和官员就该杀之而后快,甚至有只要是富人就尽是不义之财 是官员就有贪赃枉法的倾向或行为 都该杀之类的原罪理论。记得上《刑法学基本原理》这门选修课时,老师讲到:"现代罪行法定的哲学思想在于不以恶意的原罪思想去评判一个人,即如果没有证据去证明是恶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好人,或者说是宁可放过一万个坏人也绝不会错杀一个好人,这与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罪行类推原则不同。"同样,在不能证明所杀之富人与官员该杀之时,就不该动则就痛下杀手,更何况那些无辜而又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无论如何,水浒英雄是有些滥杀无辜。(这里的"无论如何",主要因为同学说原罪思想是现在人思想,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理论观点反推古人,故而滥杀富人和官员的评价可能不妥,但滥杀其他手无寸铁的无辜者则不可原宥。)
同学极其喜欢水浒英雄,问其原因,千言万语归纳为以下几点:1、水浒英雄皆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2、水浒英雄皆以"义气"二字为最重。3、水浒英雄皆以杀富济贫扶弱惩强为己任,皆行替天行道之事。
听完我笑了,在我看来,水浒英雄不过是些占山为王聚众闹事的土匪强盗罢了,靠打家劫舍为生 行为祸乡里之事,与义气无关,与扶弱惩强无关,与替天行道无关。对于他所代表的大多数人喜欢水浒英雄的三点原因,我且针锋相对地将自己的看法一一道来:
1、先说说"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
先来看看水浒英雄都干了些什么事:
宋江错杀阎婆惜不是投案自首勇于担当负责,而是是见事不妙拔腿就溜,我不知道是否算得上洒脱与光明磊落?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虽说只是教训他一下并非真心杀他,可毕竟致人死地,而他呢,一见人死英雄气概顿无,只怕吃官司,便抛家弃子逃命天涯,我不知这算得上光明磊落和行事洒脱麽?还有只因潘巧云给自己带了绿帽子便连杀数人逃之夭夭,为人押镖送货却辱使命的杨志为何不敢回去复命而是索性破罐破摔投了劫匪……对于这些人,我想到了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没有逃之夭夭,而是径直前往官府投案自首,而后官府念其杀虎有功又一向表现良好只是初犯,便从轻发落予以流配而已;可知官府并非全部无道,只是这些所谓的英雄犯了错没有勇于承担责任,自己逃之夭夭后又冠冕堂皇地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朝廷腐败,奸人当道,欺害忠良,自己万般无奈才逼上梁山",我实在不知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这些人做的这些事能否用"行事光明磊落,洒脱豪放"来形容?此外,还有偷鸡摸狗的时迁,开黑店做人肉包子的母夜叉,一心要娶花姑娘的(名字忘了),想娶知府千金未得便怒而投敌而后又率军踏平城池杀了知府继而夺了知府千金的董平,以及用"先陷害,后搭救,绝后路,逼上山"的下流手法赚取卢俊义和徐宁上山一出等等
这些人这些事恐怕搁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恐怕都不会是英雄所为,都不会为人称道。所以我说这些水浒英雄在很多时候皆非"行事光明磊落"之辈。
2、关于水浒英雄的义气
在很多时候,水浒英雄都以"好兄弟讲义气"(借用《鹿鼎记》中奸猾的韦小宝之语)自许,我也知道其中确实有一些义气之举值得称道,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水浒英雄就是真正的讲义气。且不说他们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却在水浒英雄一个个死掉之时没有履行誓言(即便为之报仇雪耻之后也没有),而是或被招安为昔日的敌人兄弟的仇人效力,或隐退山林不问世事不念旧誓言了。与之相比,日本为主报仇功成便全部自杀浪人故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贯高豫让之辈相比,我倒觉得后者配称义气,而水浒英雄充其量不过是些绿林好汉有一些江湖义气罢了,与今日人们深恶痛绝的黑社会帮会义气无异,而与郭靖定义的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则相差甚远矣。
此外,水浒英雄最为辱没"义气"二字的一个特点就是是非不分帮亲不帮理。中国人做事以及评判是非之时最为强调一个"理"字,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甚至为人不齿的黑社会帮会做事之时也会不时以理服人,对待自己人犯错也大多是帮理不帮亲。可是,水浒英雄是怎么做的呢?时迁一节中,时迁偷鸡不成反被抓,梁山好汉只是听说时迁是来投靠梁山的,便不问青红皂白尽起三军杀奔而来。为一连黑道都不齿的小偷时迁而大起干戈血洗一方,这难道是义士所为麽?此外,金庸武侠之中尚有武林中人耻于与丁春秋之流打交道,水浒英雄呢,与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偷鸡摸狗的时迁、道德败坏的董平之流互结金兰,如此不分善恶,欲行扶弱惩强替天行道之事恐怕不会有人真信吧!
水浒英雄的所谓义气大多是些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欲"而行的江湖义气,侠义尚且谈不上,遑论替天行道之民族大义,故诚不足道哉!(现在实习在外,手头缺资料,查阅资料也多有不便,具体事例论证暂且不言,有机会再详述。)
3、谈谈水浒英雄的所谓"扶弱惩强替天行道"
纵观水浒,真正行过扶弱惩强之事的比较典型的恐怕只有鲁智深一节,而后例如嗜杀成性的李逵也有过,其他的还有一些,但总体而言,水浒记载又确实行过扶弱惩强之事的还真的不多,只有聊聊数人数件而已。大多数水浒英雄不是在扶弱,而是在杀富在劫财,所得银两财物大多收入自己囊下,再或是带回山寨充公或分给小喽啰了,又有多少分给当地老百姓了?又给当地办了哪些好事,修桥补路还是办私塾(这是古时最为提倡的善举,即便搁到现在也是功德一件)?这些都没有!
还有,他们也曾攻城拔寨,那么绞获的不义之财又如何处理的,恐怕也是如我以上所言自己挥霍了吧。这些难道就是扶弱惩强替天行道? 还有 , 如果真是替天行道,在打下祝家庄以及曾头市之后,水浒英雄是有机会做一些除暴安良的义举的,可是,这时的水浒英雄早已杀红眼了,对于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也毫不留情,没有血洗城池已是难得了。还有,暂不讨论招安与其替天行道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则说明替天行道也不过是个口号,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是不会当真的。),在其招安之后,他们也有许多机会扶弱惩强济世济民的,比如说在朝廷的大政方针上,以及人事任免上等等。当然,有人会说,他们忙于平乱和抵御外侮,也有人或说他们其实不会被朝廷重要,其建议也不会被朝廷采纳,但是,我要说水浒英雄的口号和实际行动其实是不相符的,既然反对这个朝廷这个制度,为何不去改变它反而是被这个所谓黑势力给收编了呢,继而是充当其打手呢? 结果,水浒英雄出于主观客观原因都没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扶弱以及替天行道(我说的是扶弱,而不是扶弱惩强,还有,这里的"替天行道"难道就是杀掉富人和官员,然后用"这些可恶的地主富商,剥削我们穷苦老百姓,挥霍我们的血汗钱,大家杀之而后快……这些可恶的官员,勾结奸人,陷害忠良,恃强凌弱,大家杀之而后快"之类的套话空话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富人和官员抹黑,并在刀光剑影中赢得周边小喽啰以及麻木不仁的百姓的呐喊助威声,我觉得这绝不是替天行道)。我不知道所谓水浒英雄"扶弱惩强,替天行道"之举都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
再者,这些水浒英雄到底是扶弱做的多还是欺弱做的多。
水浒英雄的扶弱事宜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且谈谈水浒英雄之欺弱行为。大多水浒英雄(注意,我说的是大多,而非全部)的一个特点就是滥杀无辜善恶不分恃强成性。且不说阎婆惜、镇关西、潘巧云等有错,但绝不致死; 那些被梁山好汉打劫的旅人,本来与你梁山素无瓜葛,纵然是你"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欲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从林冲入伙需打劫行路之人这件事看来,靠打家劫舍为生的梁山中人确实残害不少无辜路人。还有李逵,动则"抡起双斧,杀得兴起",死于他斧下的又有几人是该杀?还有梁山的攻城略地之中,难道是去解救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还是为祸四方百姓?所谓兵戈一起流血千里,那些刀下鬼就是"替天行道"的成果!
所以我说,这些标榜"替天行道"的所谓的英雄,着实没有带给周边百姓很多福音和实惠,反而为祸不浅。
在这里,我还想谈一些题外话,就是中国人的嗜杀和冷血,以及中国人又为什么要仇富。
鲁迅小说中谈到观看中国人被砍头而兴高采烈喜形于面的留学生时用冷血和麻木来形容国人。在我看来,国人血液之中的嗜杀成分从未比别国少。无论是古代斩首示众周边围观喝彩的民众,还是说文革时动则便对自己的同胞所谓的走资派右派痛下黑手,国民似乎杀戮之中发泄兴奋,甚至到现在在听到杀与被杀之时表现出的也是兴奋而非对生命逝去的遗憾和同情。这与受到基督文化浸润的西方文明大为不同。
鄙人学识有限,这一话题过于宏大,在此点到为止,不能再深入探讨。
关于中国人的仇富心理
仇富心理,古今中外皆有,只是给我的感觉是中国人尤为严重。举一个例子,西方的富人如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乔布斯之辈富可敌国,却从未过有美国人仇视他们,说这些富豪资本家剥削劳动阶级,极力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并将劳苦大众的血汗钱挥霍取乐;同样,也不会说因为太有钱了,就会有生命之虞,不会说像绑架李嘉诚之子一样去绑架富家子弟,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但却并未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所以,仇富心理并不是特别严重。相比之下,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有钱,肯定会有人说制假贩假的黑心钱,剥削工人的血汗钱,官商勾结的不义财等等诋毁和谩骂,同样的灾害落在穷人身上会博得同情,而落在富人身上却是一句报应。当然,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之后社会治安问题也颇为严重。
有人说,在美国 收入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但美国人却致力于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在处理穷人与富人之间纠纷时,美国人会认为只要富人之财取得的合理合法,就应该予以保护,而不会说因为你富裕,你就有原罪,在法院里或是社会舆论以及道德的天平上,绝不会有杀富济贫的倾向。相反,中国的道德天平和舆论导向上,会有富人的道德原罪倾向,会有仇富心理。
这也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议题,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至于我,一个非社会科学科班的理科生,道听途说 学识有限,在此信口开河所言过矣,就此打住。至于我做这两个题外话,不过是与同学探讨水浒英雄该不该滥杀之时,水浒英雄的粉丝们坚持说杀富济贫对,那些富人和官员就该杀之而后快,甚至有只要是富人就尽是不义之财 是官员就有贪赃枉法的倾向或行为 都该杀之类的原罪理论。记得上《刑法学基本原理》这门选修课时,老师讲到:"现代罪行法定的哲学思想在于不以恶意的原罪思想去评判一个人,即如果没有证据去证明是恶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好人,或者说是宁可放过一万个坏人也绝不会错杀一个好人,这与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罪行类推原则不同。"同样,在不能证明所杀之富人与官员该杀之时,就不该动则就痛下杀手,更何况那些无辜而又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无论如何,水浒英雄是有些滥杀无辜。(这里的"无论如何",主要因为同学说原罪思想是现在人思想,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理论观点反推古人,故而滥杀富人和官员的评价可能不妥,但滥杀其他手无寸铁的无辜者则不可原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