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在正式回答以前,先说几句题外话。话说「如何评价XX」,「传统怎样和现代结合」,「这方面XX做得如何」,这种提问在讲座上我都听到太多,每一次都很无奈,因为这种提问是完全没有进入到讨论的语境的。你既没有提供辩题也没有提供信息,你只是处在求信息的层级。并且,求来的信息,恐怕也不脱「批判的继承」这类保底的空话。----相信题主也已有过感受:「建筑学」它不是一个学科界限分明的领域,它更多是随时合事而作的一种言说,----倘若不界定出题目,什么都能说上很多,又不切实。我就不止有一个学弟,在同我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就忽的喝通了丹田一般,说他想通了,要走王澍的道路。事实上,效法不能,看清就行。
建筑史有如一场接力,每个建筑师在所处的大情境和小实践中,都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关键词,窄了说就是他/她的建筑作品所呈现出的品质;广了说就是他/她的建造活动所追求着的价值。能把建筑师从前代人那里怎么接的棒、同代人之间、自己前后之间怎么换的棒,一路怎么跑下来的,能看个通透,发人所未见,就已经敷你所需,或启发来者。
先就说一条吧,王澍的道路为什么不可复制。我只说最浅的一条理由:他就是做的私家菜。私家菜不以菜名,而以「私家」名。这一下就高端冷艳雄视群氓了有木有?!王澍的执业生涯与姿态经营,是深深的学到了西方现当代艺术操作的三昧。那就是;我不阐释,我只需成为文本。(让别人来阐释我,我不需要讲明我自己。)王澍从不参与圈内的任何讨论,不探讨也不争鸣,也就是,他是有意不与同龄同行共处一个话语场的。这一方面避免了别人的切磋质疑,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他的精力和神秘。注意,他不是井蛙,他只是闷声发大财而已。他的学友、私下里的活动还是不少的。
最早90年代末贝图建筑文化给他、刘家琨、汤桦出的那套作品文字自选集里,就有一页,他只放了一张苏州的古琴谱,一旁注以小字道:一张古琴谱,就是一座抽象的古代城市;二者在深层里是同构的(大意)。然后去看正文,没有一点解释一点注引好不好,就是一个深沉的姿态在那里。但是,连我自己这样不解风雅的人都得承认,这么多年过去了,恰是这样一张语焉不详的图文表达,给我印象最深。
你要问,王老师,古琴你究竟懂多少?琴谱与城市,究竟「同构」在哪里?你的这一论断,基于对「同构」的怎样的定义?恐怕他也不会回答你。因为他的思考,与其说是合逻辑而解题,毋宁说是一种现象学式的沉思,一种观照,----一种定力深深、愈深愈魅的装逼。他后来自称,他那些年在杭州教书之外,迹近隐居,不接市面上那些随大流的项目,潜心读书。再后来他回忆时,又刷上了一层新油彩,说:「我曾经跟在民间工匠的身后,看了十年的施工营造」;但你去翻他最初那个集子,在公园里的那座夯土墙小品,还是一开始配比不对、雨淋过后即告倾圮,又返工了一遭,才算过关的,----至少我不认为他是深通施工的。
说来这也很简单的:你看王澍出的图纸,很少有细部大样图的,多是手绘的全景长卷,铅笔单线,散点游观的视角,有意的稚拙,有意的散逸;他的心底,还是个「文人」,不是我们建筑师里另外一些人向往的,王小波的「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那篇名文里赞美过的那种「工程师」。坦白说我也不是工程师的料,可我真的向往着,因为另一端,「文人」太难做了。王澍是难得的做开了一片天地的;而同调者,远不及他的地利人和。
因为他有着象山的中国美院。那校园我去过只一次,谈不上感动,但我是愿意久呆。边走边拍,拍不出什么盛景,因为没有主角式的建筑体,没有「正立面」这种概念;苇塘柳径间,一条小狗叭叭的走过,自然的就从心底觉得:哟哈,你在这住呀。如今靠山垂野的大学区处处皆有,但有没有第二座校园,能让其中漫步的小狗,在游人眼里映现出一种主人的自得?陈嘉映赞美过这座校园,他说,这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夤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好了,软文告一段落,点一点干货吧。象山校园对山的处理,是一大手笔。前辈大牛述之详矣。我只做个儿童版的缩写,因为这是别人的所见,不是我的;我的会在后面重点写。----校址临着一座山,低矮起伏的小山,名曰「象山」;江浙的人是见了一座差不多的山头,就要名之曰象山的,委实没有什么稀奇,在别的校园,恐怕就削平,或者点上一枚亭子,或者开出几条小径、几块空地,就让小山与民休戚;王澍没走这俗套。他知道中国古人,是不耽牧业之美也不知林业之利的;农为本事,对山林就是化外高境,是审美为尊,是寄情而成,是要看山,然后移情到山里,再回看这人化的山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间我应如是」就是这种「审山观」的卖萌版。山水画里的「平视」「远视」等等看山的角度与视觉层次,缕述备矣。于是王澍的校舍,那些开阖不一、出其不意的门洞窗洞,起的就是这样一种让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作用。大笔不言,迳自点染。那真是不一样的视觉连环,充满了天然呆的风景片段。
下面就说一点我的个人之见,把王澍同柯布西耶做一比较。无疑王澍对自己的建筑,是有着语言上的大抱负的。不是修辞,而是新章,是一个或一组原型,在作品中变异,播衍。对的,我说的就是柯布的「多米诺」原型。这个原型,对柯布一生的建筑,可以说是月印万川的力量。没有板柱结构体系的推出,就没有他的公寓、人居单元、修道院、乃至百万人口大城市规划的问世。这个原型,是语言同结构一体的;是切于时代的建造技术、又升华之的。
但是王澍在象山校园里展示出的「原型」,比如石基座、长坡道、层檐密密、断桥入山,都是没有结构的力量的。你钻进去那些坡道泛滥到妖娆的楼里,感觉到的,是修辞上的夸张,而不是表达中的深化。他的建筑语言,与其说是来自建筑的本体,更毋宁说是来自建筑之外,来自画意(picturesque);例如石基座来自杭州郊外茶田的石界堤;坡道或来自对「看山」的长镜头式处理。
当然,这点不同,是可以用大环境来解释的:王澍是处在后工业时代的建筑师,自然他的语言,不会像工业时代的柯布那样,有着同结构一体共生的机遇。是的,这话不假。但我也只是在陈述事实:王澍的源泉所在,是包括有「画意」,而不包括有「结构」的。如果对照下也是与他先后比肩拿到了普利策建筑奖的 Eduardo de Moura,这位葡萄牙建筑师的Braga体育场,是如何从最初的试图影写「古代印加人的桥梁结构」,演化到最终的成果,中间在结构这一维,有过什么考量,就会觉出,原来瘦肉都是长在骨头上。
最后PS几行,半作八卦,半作延伸阅读吧:
1)有志于从王澍出发,再一次的探讨中国建筑学大二学生的李约瑟之问,即「中国的传统建筑咋跟现代结合捏」的同学们,请移一下读一下这篇相近的论题:陈嘉映的「也谈哲学的中国方式」;
2)仍然有志于了解中国自己的建筑究竟咋回事的,请一翻敝南大赵辰的「立面的"误会"」,很薄的小册子;赵老师撇开了还埋头拿实物一一印证「营造法式」的学究泥穴,转而用传统建筑里高度和跨度分居两雄的侗族鼓楼和闽浙廊桥,抽绎出了传统里我们未曾措意过的结构之维。讨论传统,就是这么简单。容我再傲娇的引一句古诗吧:「君看太羹玄酒味,鳌鱼蛤柱岂同科」。
3)王澍自己对象山美院的设计历程的言说,比较实诚清晰的,还是他在一期工程完成以后,发表在「时代建筑」03年某期上的「那一天」;约同期或前后,有同辈柳亦春的一篇对王澍的评论,王澍本人许为允当。我的大部分事实陈述,来自这两篇文章;
4)八卦一下哦:前不久央视给他做的纪录片在播放,有人看了说:「嗬!这回"自我觉醒"的年纪干脆提早到5岁了!」云云。那都是建筑师自己的营销了,同行人知道一笑,小学弟学妹们也别走火入魔就好 = =
Sigh,这么多字全系手打,搞得我那颗竭蹶多年的建筑之心,终于又冉冉苏生了。。。不洋溢了,克制 = =
2013-09-13
建筑史有如一场接力,每个建筑师在所处的大情境和小实践中,都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关键词,窄了说就是他/她的建筑作品所呈现出的品质;广了说就是他/她的建造活动所追求着的价值。能把建筑师从前代人那里怎么接的棒、同代人之间、自己前后之间怎么换的棒,一路怎么跑下来的,能看个通透,发人所未见,就已经敷你所需,或启发来者。
先就说一条吧,王澍的道路为什么不可复制。我只说最浅的一条理由:他就是做的私家菜。私家菜不以菜名,而以「私家」名。这一下就高端冷艳雄视群氓了有木有?!王澍的执业生涯与姿态经营,是深深的学到了西方现当代艺术操作的三昧。那就是;我不阐释,我只需成为文本。(让别人来阐释我,我不需要讲明我自己。)王澍从不参与圈内的任何讨论,不探讨也不争鸣,也就是,他是有意不与同龄同行共处一个话语场的。这一方面避免了别人的切磋质疑,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他的精力和神秘。注意,他不是井蛙,他只是闷声发大财而已。他的学友、私下里的活动还是不少的。
最早90年代末贝图建筑文化给他、刘家琨、汤桦出的那套作品文字自选集里,就有一页,他只放了一张苏州的古琴谱,一旁注以小字道:一张古琴谱,就是一座抽象的古代城市;二者在深层里是同构的(大意)。然后去看正文,没有一点解释一点注引好不好,就是一个深沉的姿态在那里。但是,连我自己这样不解风雅的人都得承认,这么多年过去了,恰是这样一张语焉不详的图文表达,给我印象最深。
你要问,王老师,古琴你究竟懂多少?琴谱与城市,究竟「同构」在哪里?你的这一论断,基于对「同构」的怎样的定义?恐怕他也不会回答你。因为他的思考,与其说是合逻辑而解题,毋宁说是一种现象学式的沉思,一种观照,----一种定力深深、愈深愈魅的装逼。他后来自称,他那些年在杭州教书之外,迹近隐居,不接市面上那些随大流的项目,潜心读书。再后来他回忆时,又刷上了一层新油彩,说:「我曾经跟在民间工匠的身后,看了十年的施工营造」;但你去翻他最初那个集子,在公园里的那座夯土墙小品,还是一开始配比不对、雨淋过后即告倾圮,又返工了一遭,才算过关的,----至少我不认为他是深通施工的。
说来这也很简单的:你看王澍出的图纸,很少有细部大样图的,多是手绘的全景长卷,铅笔单线,散点游观的视角,有意的稚拙,有意的散逸;他的心底,还是个「文人」,不是我们建筑师里另外一些人向往的,王小波的「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那篇名文里赞美过的那种「工程师」。坦白说我也不是工程师的料,可我真的向往着,因为另一端,「文人」太难做了。王澍是难得的做开了一片天地的;而同调者,远不及他的地利人和。
因为他有着象山的中国美院。那校园我去过只一次,谈不上感动,但我是愿意久呆。边走边拍,拍不出什么盛景,因为没有主角式的建筑体,没有「正立面」这种概念;苇塘柳径间,一条小狗叭叭的走过,自然的就从心底觉得:哟哈,你在这住呀。如今靠山垂野的大学区处处皆有,但有没有第二座校园,能让其中漫步的小狗,在游人眼里映现出一种主人的自得?陈嘉映赞美过这座校园,他说,这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夤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好了,软文告一段落,点一点干货吧。象山校园对山的处理,是一大手笔。前辈大牛述之详矣。我只做个儿童版的缩写,因为这是别人的所见,不是我的;我的会在后面重点写。----校址临着一座山,低矮起伏的小山,名曰「象山」;江浙的人是见了一座差不多的山头,就要名之曰象山的,委实没有什么稀奇,在别的校园,恐怕就削平,或者点上一枚亭子,或者开出几条小径、几块空地,就让小山与民休戚;王澍没走这俗套。他知道中国古人,是不耽牧业之美也不知林业之利的;农为本事,对山林就是化外高境,是审美为尊,是寄情而成,是要看山,然后移情到山里,再回看这人化的山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间我应如是」就是这种「审山观」的卖萌版。山水画里的「平视」「远视」等等看山的角度与视觉层次,缕述备矣。于是王澍的校舍,那些开阖不一、出其不意的门洞窗洞,起的就是这样一种让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作用。大笔不言,迳自点染。那真是不一样的视觉连环,充满了天然呆的风景片段。
下面就说一点我的个人之见,把王澍同柯布西耶做一比较。无疑王澍对自己的建筑,是有着语言上的大抱负的。不是修辞,而是新章,是一个或一组原型,在作品中变异,播衍。对的,我说的就是柯布的「多米诺」原型。这个原型,对柯布一生的建筑,可以说是月印万川的力量。没有板柱结构体系的推出,就没有他的公寓、人居单元、修道院、乃至百万人口大城市规划的问世。这个原型,是语言同结构一体的;是切于时代的建造技术、又升华之的。
但是王澍在象山校园里展示出的「原型」,比如石基座、长坡道、层檐密密、断桥入山,都是没有结构的力量的。你钻进去那些坡道泛滥到妖娆的楼里,感觉到的,是修辞上的夸张,而不是表达中的深化。他的建筑语言,与其说是来自建筑的本体,更毋宁说是来自建筑之外,来自画意(picturesque);例如石基座来自杭州郊外茶田的石界堤;坡道或来自对「看山」的长镜头式处理。
当然,这点不同,是可以用大环境来解释的:王澍是处在后工业时代的建筑师,自然他的语言,不会像工业时代的柯布那样,有着同结构一体共生的机遇。是的,这话不假。但我也只是在陈述事实:王澍的源泉所在,是包括有「画意」,而不包括有「结构」的。如果对照下也是与他先后比肩拿到了普利策建筑奖的 Eduardo de Moura,这位葡萄牙建筑师的Braga体育场,是如何从最初的试图影写「古代印加人的桥梁结构」,演化到最终的成果,中间在结构这一维,有过什么考量,就会觉出,原来瘦肉都是长在骨头上。
最后PS几行,半作八卦,半作延伸阅读吧:
1)有志于从王澍出发,再一次的探讨中国建筑学大二学生的李约瑟之问,即「中国的传统建筑咋跟现代结合捏」的同学们,请移一下读一下这篇相近的论题:陈嘉映的「也谈哲学的中国方式」;
2)仍然有志于了解中国自己的建筑究竟咋回事的,请一翻敝南大赵辰的「立面的"误会"」,很薄的小册子;赵老师撇开了还埋头拿实物一一印证「营造法式」的学究泥穴,转而用传统建筑里高度和跨度分居两雄的侗族鼓楼和闽浙廊桥,抽绎出了传统里我们未曾措意过的结构之维。讨论传统,就是这么简单。容我再傲娇的引一句古诗吧:「君看太羹玄酒味,鳌鱼蛤柱岂同科」。
3)王澍自己对象山美院的设计历程的言说,比较实诚清晰的,还是他在一期工程完成以后,发表在「时代建筑」03年某期上的「那一天」;约同期或前后,有同辈柳亦春的一篇对王澍的评论,王澍本人许为允当。我的大部分事实陈述,来自这两篇文章;
4)八卦一下哦:前不久央视给他做的纪录片在播放,有人看了说:「嗬!这回"自我觉醒"的年纪干脆提早到5岁了!」云云。那都是建筑师自己的营销了,同行人知道一笑,小学弟学妹们也别走火入魔就好 = =
Sigh,这么多字全系手打,搞得我那颗竭蹶多年的建筑之心,终于又冉冉苏生了。。。不洋溢了,克制 = =
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