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地球,为了重生
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八大艺术之一,更多的在于她的包容性与可延展性,以及在思想上的可塑性。多少伟大的电影工作者,给世人带来一部部视听体验上的震撼与探讨人生的契机。《地心引力》不得不说是2013年最好看的电影,也是足以体现电影艺术可延展性与思想可塑性的大家之作。
这电影我是在imax看的,那个影厅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去过。。。因为去得太晚只买到前边的票,但是因祸得福获得了更大的观影体验,整个视角都被屏幕占据,这种感觉除了amazing无法形容。
技术的革新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从2D到3D,是人们对观影需求的要求。而现今真正能够称得上3D影片的,大概也不过寥寥几部。更多得不过是像徐克导演执导的那些只有字幕是3D的电影一样,噱头大于实际。说回《地心引力》,新的摄影技术的使用,全新视角的体验,使这部伟大的电影成为3D影片中的又一部标杆。让人赞叹的是,这部电影又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3D效果,而更接近于“让观众进入电影”的新宣言。观众虽然身在座椅上,但心神随着主角一起起伏,对生的渴望,对寂静的敬畏,对孤独的恐惧,希望与失望交织。而恰恰让人们有如此感受的,正是被那些黑这部电影的人死抓着不放的东西——情节。
整个故事回想起来很简单,医疗科学家女主在太空作业时遇到俄罗斯击毁自家卫星,卫星碎片朝女主和她的队友飞来,所有的设备毁坏,所有的队友死亡,可怜的女主历尽艰难终于重返地球。
看,情节多么简单。但其实只不过是看起来简单。电影的艺术性从来不在于平铺直叙,直接把所有东西告诉你的,只能是“看看就好”的爆米花电影,《地心引力》掩藏在简单情节背后的故事,是更值得人们耐人寻味的。
暗线1:女主角的故事与前后转变
在看似简单的剧情背后,从女主角和队友的对话和前半部分神态细节上,可以猜得到藏在背后的女主角的故事。
台词:
“I had a daughter.”
女主角曾经有一个女儿,但是却在学校里意外死亡。
“Nobady taught me how to pray”
女主也许从小便没了父母,身边也没有亲人。
“没有人为我悼念,你会为我悼念么?”(大意)
在地球上也不过是孤身一人,连悼念自己的人都没有。
“Silence”
曾经告诉麦特自己喜欢安静,开车的时候无论听什么广播只要没有人说话就行。
神态:
对工作认真,平时都呆在医院地下室的科研室里。
自闭,不爱和他人交流,地面工作人员多次询问身体状况时都回答自己身体正常,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隐忍。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拼成女主角的背后的故事,
自幼独立,缺乏来自他人的关心,父母早亡。工作上的女强人,丈夫因为难以忍受而离开,女儿乖巧听话是女主唯一的精神寄托,但却并没有担任起一个好母亲的角色(从女儿找不到的红色鞋子可以看出),女儿的意外死亡,给女主极大的打击,悲伤与愧疚交杂,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
女主这个人物因此变得丰满起来。而在故事前半部分,女主的求生欲望并没有强烈到像一般人一样发挥出极致的潜力,反复在说自己在模拟机上测试飞行的时候一直坠毁,人在求生极强的情况下应该是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的,哪怕曾经多次失败也会努力尝试。在面对俄罗斯空间站没有燃料的情况下甚至想到了自杀。这些都是没有极强求生欲的表现——因为她在地球上也只不过孤身一人,忍受孤独。
暗线2:母与婴
电影的奥妙在于隐喻的使用。小小几的细节足以撑起一整部电影的思想性。
隐喻1:地球
在片中,麦特将地球说成“mother earth”,地球是母亲一样的角色,地球的地心引力也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感召力,难以让人脱离,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隐喻2:麦特和女主直接的连接带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儿都会联想到脐带,孩子和母亲与生俱来的联系。
隐喻3:女主刚到俄罗斯空间站时醉氧状态下的姿势,即身体抱在一起,犹如婴儿在子宫里的姿势一般。
这个姿势是人类最初的姿势,表示着重生的意思。
隐喻4:女主无意中收到地球上的无线电信号,听到狗和婴儿的声音。
是生命的召唤。
隐喻5:女主回到地球后掉落在淡水湖中(有水草,有青蛙)。
隐喻6:女主游上岸,在细软的土地上尝试站起来,由于在太空呆太久难以用力,尝试几次后终于站起来,但步履蹒跚。
胎儿在子宫中便是在淡水一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婴儿在刚出生的情况下是会游泳的,婴儿学步,步履蹒跚。
这就出现了第二条暗线——母婴。
女主女儿死了,离开地球
女主和麦特直接靠脐带联系,是麦特将女主带到俄罗斯空间站的,给了她生的希望。后来脐带断了,麦特死去(可以猜想也许女主母亲的死是由于难产而死,但这不重要),但女主开始学会了独立。
女主醉氧时是胎儿姿势,像一个胎儿。
女主听到狗和婴儿的声音。生命在召唤她。
女主回到地球,得到重生。像婴儿出生一样。
整合起来看,便是——女主是一个胎儿,听到生命的召唤,出生,剪短脐带,离开母体,学会了走路,变得独立,渐渐长大,生了一个女儿,享受生命。是的,将这些隐喻从稍加排序,大致呈从结尾向开头推的方向,就形成了这一线索的全部。
那么,这一条暗线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结合那句使女主在困境中有了希望的台词—— “Landing is launching. It's the same thing.”来看。着陆和起飞一样,出生和死亡一样。这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背后隐藏的奥义——死亡即是重生。
出生——死亡——出生——死亡。世间不断重复这无限循环,新的生命的诞生与旧的生命的逝去,生又何如,死又何如,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节点,一个标识,在整个世界的大的生态圈中,意义不过如此。生与死都无关紧要,需要备受关注的,是在节点之间,生活着的人们该怎样生活。正像是女主自杀时,幻觉中的麦特说的那句:“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on? 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前行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正是这句拷问,将女主拉了回来,万事万物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不是生与死,而是生命存在,而是在节点之间的这一段须臾,你该怎样做,你会怎样做,你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你放下的,放不下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因为生命存在而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暗线3:麦特(大。爱。乔。治。克。鲁。尼。)
这条暗线是看别人说的,大致意思是麦特充当上帝的角色,给人在绝望中带来生的希望。
这部分我原本没有想到,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google。感觉好不负责任。。。
总之,《地心引力》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而且,最好看imax版,才对得起这么牛逼的电影。。
以上
这电影我是在imax看的,那个影厅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去过。。。因为去得太晚只买到前边的票,但是因祸得福获得了更大的观影体验,整个视角都被屏幕占据,这种感觉除了amazing无法形容。
技术的革新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从2D到3D,是人们对观影需求的要求。而现今真正能够称得上3D影片的,大概也不过寥寥几部。更多得不过是像徐克导演执导的那些只有字幕是3D的电影一样,噱头大于实际。说回《地心引力》,新的摄影技术的使用,全新视角的体验,使这部伟大的电影成为3D影片中的又一部标杆。让人赞叹的是,这部电影又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3D效果,而更接近于“让观众进入电影”的新宣言。观众虽然身在座椅上,但心神随着主角一起起伏,对生的渴望,对寂静的敬畏,对孤独的恐惧,希望与失望交织。而恰恰让人们有如此感受的,正是被那些黑这部电影的人死抓着不放的东西——情节。
整个故事回想起来很简单,医疗科学家女主在太空作业时遇到俄罗斯击毁自家卫星,卫星碎片朝女主和她的队友飞来,所有的设备毁坏,所有的队友死亡,可怜的女主历尽艰难终于重返地球。
看,情节多么简单。但其实只不过是看起来简单。电影的艺术性从来不在于平铺直叙,直接把所有东西告诉你的,只能是“看看就好”的爆米花电影,《地心引力》掩藏在简单情节背后的故事,是更值得人们耐人寻味的。
暗线1:女主角的故事与前后转变
在看似简单的剧情背后,从女主角和队友的对话和前半部分神态细节上,可以猜得到藏在背后的女主角的故事。
台词:
“I had a daughter.”
女主角曾经有一个女儿,但是却在学校里意外死亡。
“Nobady taught me how to pray”
女主也许从小便没了父母,身边也没有亲人。
“没有人为我悼念,你会为我悼念么?”(大意)
在地球上也不过是孤身一人,连悼念自己的人都没有。
“Silence”
曾经告诉麦特自己喜欢安静,开车的时候无论听什么广播只要没有人说话就行。
神态:
对工作认真,平时都呆在医院地下室的科研室里。
自闭,不爱和他人交流,地面工作人员多次询问身体状况时都回答自己身体正常,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隐忍。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拼成女主角的背后的故事,
自幼独立,缺乏来自他人的关心,父母早亡。工作上的女强人,丈夫因为难以忍受而离开,女儿乖巧听话是女主唯一的精神寄托,但却并没有担任起一个好母亲的角色(从女儿找不到的红色鞋子可以看出),女儿的意外死亡,给女主极大的打击,悲伤与愧疚交杂,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
女主这个人物因此变得丰满起来。而在故事前半部分,女主的求生欲望并没有强烈到像一般人一样发挥出极致的潜力,反复在说自己在模拟机上测试飞行的时候一直坠毁,人在求生极强的情况下应该是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的,哪怕曾经多次失败也会努力尝试。在面对俄罗斯空间站没有燃料的情况下甚至想到了自杀。这些都是没有极强求生欲的表现——因为她在地球上也只不过孤身一人,忍受孤独。
暗线2:母与婴
电影的奥妙在于隐喻的使用。小小几的细节足以撑起一整部电影的思想性。
隐喻1:地球
在片中,麦特将地球说成“mother earth”,地球是母亲一样的角色,地球的地心引力也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感召力,难以让人脱离,指引人们回家的方向。
隐喻2:麦特和女主直接的连接带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儿都会联想到脐带,孩子和母亲与生俱来的联系。
隐喻3:女主刚到俄罗斯空间站时醉氧状态下的姿势,即身体抱在一起,犹如婴儿在子宫里的姿势一般。
这个姿势是人类最初的姿势,表示着重生的意思。
隐喻4:女主无意中收到地球上的无线电信号,听到狗和婴儿的声音。
是生命的召唤。
隐喻5:女主回到地球后掉落在淡水湖中(有水草,有青蛙)。
隐喻6:女主游上岸,在细软的土地上尝试站起来,由于在太空呆太久难以用力,尝试几次后终于站起来,但步履蹒跚。
胎儿在子宫中便是在淡水一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婴儿在刚出生的情况下是会游泳的,婴儿学步,步履蹒跚。
这就出现了第二条暗线——母婴。
女主女儿死了,离开地球
女主和麦特直接靠脐带联系,是麦特将女主带到俄罗斯空间站的,给了她生的希望。后来脐带断了,麦特死去(可以猜想也许女主母亲的死是由于难产而死,但这不重要),但女主开始学会了独立。
女主醉氧时是胎儿姿势,像一个胎儿。
女主听到狗和婴儿的声音。生命在召唤她。
女主回到地球,得到重生。像婴儿出生一样。
整合起来看,便是——女主是一个胎儿,听到生命的召唤,出生,剪短脐带,离开母体,学会了走路,变得独立,渐渐长大,生了一个女儿,享受生命。是的,将这些隐喻从稍加排序,大致呈从结尾向开头推的方向,就形成了这一线索的全部。
那么,这一条暗线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结合那句使女主在困境中有了希望的台词—— “Landing is launching. It's the same thing.”来看。着陆和起飞一样,出生和死亡一样。这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背后隐藏的奥义——死亡即是重生。
出生——死亡——出生——死亡。世间不断重复这无限循环,新的生命的诞生与旧的生命的逝去,生又何如,死又何如,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节点,一个标识,在整个世界的大的生态圈中,意义不过如此。生与死都无关紧要,需要备受关注的,是在节点之间,生活着的人们该怎样生活。正像是女主自杀时,幻觉中的麦特说的那句:“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on? 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前行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正是这句拷问,将女主拉了回来,万事万物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不是生与死,而是生命存在,而是在节点之间的这一段须臾,你该怎样做,你会怎样做,你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你放下的,放不下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因为生命存在而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暗线3:麦特(大。爱。乔。治。克。鲁。尼。)
这条暗线是看别人说的,大致意思是麦特充当上帝的角色,给人在绝望中带来生的希望。
这部分我原本没有想到,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google。感觉好不负责任。。。
总之,《地心引力》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而且,最好看imax版,才对得起这么牛逼的电影。。
以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