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的交谈
豆友Sophie Z说想让我写写在电梯里怎么找话题。这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写过有关措辞的东西,而里面谈到“电梯演讲”(elevator talk)是很难的。我当时是这么写的:
“这是一个人类学家在教课的时候告诉我们的。她说,她在学术界待了三十多年,对于学术社交(networking)有两个体会:在会议上正儿八经地跟别人打交道,不一定就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时候,某个重大的机会需要你在一瞬间组织起最精妙的措辞。她问我们:如果你去开会,到了酒店,进了电梯,发现里面有个大牛——用她的话说,是“你极其需要让她/他知道世界上有你这么个人在做这么一些事情”——你怎么办?这就叫“电梯演讲”:你要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从搭讪到学术,把自己的为人与做事呈现出来。这个极短的措辞的目标是:当电梯停下来,门打开,你能让这个大牛停下脚步,继续听你讲完,或者放慢脚步,和你边走边聊,而不是说“噢不好意思我要去那边”,然后重新成为陌生人。在这个电梯升降的过程里,在这两三句话中,恐怕只有两种事情能吸引一个陌生人:要么极度重要,要么极度有趣。两种都是能够追求的,甚至你可以把不重要不有趣的东西包装得很重要很有趣,但问题是:更有可能,重要有趣的东西被你的三言两语弄得既琐细,又乏味。”
我写这类“如何如何”的文章,常常被黑;写此类东西,地位也比较低下,容易当专家。但是,有朋友明确想让我写,我还挺激动。怀着飘飘然的心情,我回顾了一下我们研究组平时谈这类话题的情形,我和其他同事的讨论,和自己的实际操作,在此做个梳理。
1. 前提
在电梯里遇到别人,最正常、安全、颠扑不破的交往方式是两种:
1) Good morning/afternoon!——沉默——Have a nice day!
2) Hey, how are you?——Good, how are you?——I'm good, thank you.——沉默——Have a good one!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找话题”?因为我们并不仅仅想消减30秒沉默的尴尬,还想认识这个人。更具体地说,我们想在专业领域和这个人有所联系,这属于professional networking的范畴,是一种有“功利心”的交往。所以,理解电梯演讲,需要四个前提。前两个是:
a. 你和面前这个人不熟;
b. 但你想和这个人在专业领域有所联系。
后两个前提放到“方式”里说。
2. 目标
前文说过,电梯演讲的目标是让这个人走出电梯之后,还想继续听你说。不过那是在说年会。如果是平时在系里,你不大可能每天都和各种人站在电梯门口聊天,那挺神经。所以就平时来说,“电梯交谈”或许更合适,而它的目标应该是:
让别人对你有印象,对你的研究有兴趣;下次再遇到时,可以自然地谈论研究进展。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试图让别人坐一次电梯就知道你的专业、兴趣、博士论文选题、目前成果状况,那太可怕了。有印象,有兴趣,即可。
3. 内容
基于以上的前提和目标,切记:不要聊天气,不要聊穿着打扮,不要聊周末去哪了,不要聊……
一个不认识你的学界忙人,为什么要知道你对服饰的看法,对咖啡口味的意见,昨日去哪里吃的饭,又为什么要告诉你她/他感恩节要采购些啥?正如我导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的那样:Nah, we simply don't care.
等你们聊了几句,电梯也停了,这个人离开,对你根本没印象;下次再见到,仍然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生活与专业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电梯交谈的内容只能是专业领域。
4. 方式
好了,终于要说到具体方式了。说实话,这东西非常难,不然也不会被尊为措辞的终极形式。主要原因或许是:我们都觉得,和陌生人开门见山聊工作,是件挺突兀挺难为情的事情。那么不妨先来看看一个没那么难的:两个初识的博士生相遇的情形。就我自己和我观察到的其他人,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甲:Hey, my name is XXX, I'm a Nth-year student working with XXX. Nice to meet you.
乙:Nice to meet you too, I'm XXX, Nth-year student in XXX's lab.
甲:Oh! I heard that your lab just got this big grant about XXX, how's that going?
乙:Well, you know, we're doing this XXX right now, which is tricky because...
甲:Yeah, tell me about it! It's exactly what I face currently, since...
是不是觉得没那么突兀了?原因就在于,两个同行相遇,交流各自的工作,原本就是默认值。即使在喧闹的派对和酒吧,做研究的人在一起讨论研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这就有了第三个前提:
c. 在心里把对方视为未来的同事(colleague),而不是师长(teacher/professor/mentor/...),更不是陌生人。[注:是“在心里”,不是要你一张口就“Hey Tom doin' okay?”]
那又来问题了:既然是陌生人,要怎么迅速进入同行交流的模式呢?第四个前提:
d. 对你真正想要结识的人,要真正地关注,做好信息储备。
我自己常用的方式,初次相遇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自己:Morning Professor XXX, how are you today?
对方:(有些惊讶)Good morning! I'm good, how are you?
自己:I'm doing well. I'm XXX(姓名), XXX's(导师)PhD student in XXX(某项目).
对方:Oh! So you study XXX(某研究领域)?
自己:Yes, and I'm doing/using/looking into XXX(与对方有关的某主题),by the way.
对方:Oh really/great/interesting!(准备走出电梯)
自己:It's good to see you, Professor XXX!
对方:Good to see you too, and good luck with your XXX(刚才提到的东西)!
自己:Thanks, bye!
整个对话大概20-30秒。具体到每一次交谈,肯定有很多的变数,但四个前提是不变的。
有人会问:这什么都没说啊!确实没说什么,除了三个最重要的信息:
1) 我是谁;
2) 我在做什么;
3) 我做的东西和你有什么关系。
传达了这三个信息,第二次见面的交谈就和上面的博士生对话差不多了。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教授一次就记住你。没关系,下次再说一遍,她/他总会认识你的。
5. 后话
以前看到一句流行语,说世界上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这两句话来解决。我以前跟别人说话,常常想到这两句,然后就觉得他们肯定很厌倦。后来随着我自己的社会化,开始独立做一些事情,需要离开导师的庇护,去和别人建立联络,才慢慢树立了“同事”的观念,从而渐渐说服自己:不但我有必要结识大牛,大牛也是有必要结识我的,因为同行有必要认识对方,就这么简单。这样去想,和别人的交往才显得自然。所以我觉得第三个前提最为关键。
另外,除了不要试图让别人坐一次电梯就能认识你,也不要期望第一次在电梯跟人交谈就顺畅无误。社交障碍如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学会在擦肩而过的时间里完成“hey-howareyou-goodhowareyou-goodthankyouhaveaniceday”而不停下脚步,又花了很久的时间适应这种看上去莫名其妙的习俗,再花了更久的时间练顺了它的十来种变体形式。交谈是需要苦练的。
“这是一个人类学家在教课的时候告诉我们的。她说,她在学术界待了三十多年,对于学术社交(networking)有两个体会:在会议上正儿八经地跟别人打交道,不一定就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时候,某个重大的机会需要你在一瞬间组织起最精妙的措辞。她问我们:如果你去开会,到了酒店,进了电梯,发现里面有个大牛——用她的话说,是“你极其需要让她/他知道世界上有你这么个人在做这么一些事情”——你怎么办?这就叫“电梯演讲”:你要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从搭讪到学术,把自己的为人与做事呈现出来。这个极短的措辞的目标是:当电梯停下来,门打开,你能让这个大牛停下脚步,继续听你讲完,或者放慢脚步,和你边走边聊,而不是说“噢不好意思我要去那边”,然后重新成为陌生人。在这个电梯升降的过程里,在这两三句话中,恐怕只有两种事情能吸引一个陌生人:要么极度重要,要么极度有趣。两种都是能够追求的,甚至你可以把不重要不有趣的东西包装得很重要很有趣,但问题是:更有可能,重要有趣的东西被你的三言两语弄得既琐细,又乏味。”
我写这类“如何如何”的文章,常常被黑;写此类东西,地位也比较低下,容易当专家。但是,有朋友明确想让我写,我还挺激动。怀着飘飘然的心情,我回顾了一下我们研究组平时谈这类话题的情形,我和其他同事的讨论,和自己的实际操作,在此做个梳理。
1. 前提
在电梯里遇到别人,最正常、安全、颠扑不破的交往方式是两种:
1) Good morning/afternoon!——沉默——Have a nice day!
2) Hey, how are you?——Good, how are you?——I'm good, thank you.——沉默——Have a good one!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找话题”?因为我们并不仅仅想消减30秒沉默的尴尬,还想认识这个人。更具体地说,我们想在专业领域和这个人有所联系,这属于professional networking的范畴,是一种有“功利心”的交往。所以,理解电梯演讲,需要四个前提。前两个是:
a. 你和面前这个人不熟;
b. 但你想和这个人在专业领域有所联系。
后两个前提放到“方式”里说。
2. 目标
前文说过,电梯演讲的目标是让这个人走出电梯之后,还想继续听你说。不过那是在说年会。如果是平时在系里,你不大可能每天都和各种人站在电梯门口聊天,那挺神经。所以就平时来说,“电梯交谈”或许更合适,而它的目标应该是:
让别人对你有印象,对你的研究有兴趣;下次再遇到时,可以自然地谈论研究进展。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试图让别人坐一次电梯就知道你的专业、兴趣、博士论文选题、目前成果状况,那太可怕了。有印象,有兴趣,即可。
3. 内容
基于以上的前提和目标,切记:不要聊天气,不要聊穿着打扮,不要聊周末去哪了,不要聊……
一个不认识你的学界忙人,为什么要知道你对服饰的看法,对咖啡口味的意见,昨日去哪里吃的饭,又为什么要告诉你她/他感恩节要采购些啥?正如我导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的那样:Nah, we simply don't care.
等你们聊了几句,电梯也停了,这个人离开,对你根本没印象;下次再见到,仍然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生活与专业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电梯交谈的内容只能是专业领域。
4. 方式
好了,终于要说到具体方式了。说实话,这东西非常难,不然也不会被尊为措辞的终极形式。主要原因或许是:我们都觉得,和陌生人开门见山聊工作,是件挺突兀挺难为情的事情。那么不妨先来看看一个没那么难的:两个初识的博士生相遇的情形。就我自己和我观察到的其他人,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甲:Hey, my name is XXX, I'm a Nth-year student working with XXX. Nice to meet you.
乙:Nice to meet you too, I'm XXX, Nth-year student in XXX's lab.
甲:Oh! I heard that your lab just got this big grant about XXX, how's that going?
乙:Well, you know, we're doing this XXX right now, which is tricky because...
甲:Yeah, tell me about it! It's exactly what I face currently, since...
是不是觉得没那么突兀了?原因就在于,两个同行相遇,交流各自的工作,原本就是默认值。即使在喧闹的派对和酒吧,做研究的人在一起讨论研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这就有了第三个前提:
c. 在心里把对方视为未来的同事(colleague),而不是师长(teacher/professor/mentor/...),更不是陌生人。[注:是“在心里”,不是要你一张口就“Hey Tom doin' okay?”]
那又来问题了:既然是陌生人,要怎么迅速进入同行交流的模式呢?第四个前提:
d. 对你真正想要结识的人,要真正地关注,做好信息储备。
我自己常用的方式,初次相遇的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自己:Morning Professor XXX, how are you today?
对方:(有些惊讶)Good morning! I'm good, how are you?
自己:I'm doing well. I'm XXX(姓名), XXX's(导师)PhD student in XXX(某项目).
对方:Oh! So you study XXX(某研究领域)?
自己:Yes, and I'm doing/using/looking into XXX(与对方有关的某主题),by the way.
对方:Oh really/great/interesting!(准备走出电梯)
自己:It's good to see you, Professor XXX!
对方:Good to see you too, and good luck with your XXX(刚才提到的东西)!
自己:Thanks, bye!
整个对话大概20-30秒。具体到每一次交谈,肯定有很多的变数,但四个前提是不变的。
有人会问:这什么都没说啊!确实没说什么,除了三个最重要的信息:
1) 我是谁;
2) 我在做什么;
3) 我做的东西和你有什么关系。
传达了这三个信息,第二次见面的交谈就和上面的博士生对话差不多了。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教授一次就记住你。没关系,下次再说一遍,她/他总会认识你的。
5. 后话
以前看到一句流行语,说世界上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这两句话来解决。我以前跟别人说话,常常想到这两句,然后就觉得他们肯定很厌倦。后来随着我自己的社会化,开始独立做一些事情,需要离开导师的庇护,去和别人建立联络,才慢慢树立了“同事”的观念,从而渐渐说服自己:不但我有必要结识大牛,大牛也是有必要结识我的,因为同行有必要认识对方,就这么简单。这样去想,和别人的交往才显得自然。所以我觉得第三个前提最为关键。
另外,除了不要试图让别人坐一次电梯就能认识你,也不要期望第一次在电梯跟人交谈就顺畅无误。社交障碍如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学会在擦肩而过的时间里完成“hey-howareyou-goodhowareyou-goodthankyouhaveaniceday”而不停下脚步,又花了很久的时间适应这种看上去莫名其妙的习俗,再花了更久的时间练顺了它的十来种变体形式。交谈是需要苦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