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 —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
![]() |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自主策划展览项目
“时·区 ——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
展览名称:时·区 ——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郑闻
学术组委会:李小山、刘伟冬、栗宪庭、王璜生、邱志杰、杨劲松、凯伦·史密斯、彭德、乐正维、罗中立、邓箭今、吕胜中、刘旭光、李峰、李小倩
参展艺术家:敖国兴、罗丹、裴丽、沈朝方、陶大珉、熊莉钧、汪莺莺、陈献辉、李青、梁昊鹏、韩建宇、吴俊勇、秦晋、靳山、高昊、何玲、康海涛、宋振、阎盈汐、王郁洋、周先锋、丛伟、冯且、和丽斌、邬建安、王超、吴超、张月
展览时间:2013.11.23—2013.12.23
媒体发布会:2013.11.23 15:00
展出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时·区 ——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2013年11月23日正式开展。展览将展出全国来自不同地域和院系背景最具代表性的28位青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60余件。
昨天下午,在展览的媒体发布会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崔雄先生首先致辞:“我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对各位嘉宾、参展艺术家的到来以及各大艺术院校的支持与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展览以青年教师的实践与探索为主旨,集中展示各大艺术院校中青年教师的艺术创作。通过集合当下最年轻的艺术作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场艺术盛宴,同时也响应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办馆宗旨。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接下来,本次策展人郑闻先生发言,他强调展览侧重于学术研究,既是调查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教育体制的一种展现。他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相对于职业艺术家有着更加多元化的身份,他们在面对创作的同时还需面对学生的教育进行精神传播,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传播的有效性及特殊性。其间,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参展的28位艺术家是通过个人努力与独立精神很好地诠释了艺术的独特性、前瞻性和实验精神。最后,他感谢南京院各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院系的艺术家的参与以及团队的努力合作,南艺美术馆不仅属于南京艺术学院,也属于全国所有院校和艺术家。
紧接着,本次展览的合作方、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女士发言:“首先,我代表可一美术馆向南艺美术馆、各参展艺术家以及李小山馆长表示祝贺,作为民营美术馆很高兴参加此次展览。可一美术馆也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开馆,计划扶持推广江南艺术家,寻找各地优秀青年艺术家,这与本次‘时·区’展的主旨不谋而合。”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代表邬建安先生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同时,他提出当今青年教师面临的几重困境:一、处于信息化时代,美术学院教师权威的资源逐渐消退;二、艺术高校美术学院扩招后,教师的自我优越感不再如从前;三、美术学院作为一个偏保守的艺术院系,与最前沿的艺术思想保持一段距离。“介于思想和硬件基本已经赶上西方一些尖端艺术院校,从而促使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艺术方向。”
最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发言:“开馆以来能代表南艺美术馆自主策展能力的,‘时·区’展是代表作之一。同时,它作为今年的收官作之一也是美术馆的满意之作。希望南艺美术馆可以继续得到同行、媒体、艺术界的大力支持。”
发布会结束后,李小山馆长、策展人郑闻先生及到场的23位艺术家带领媒体和观众一同参观了展览。
“时·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的策展出发点是寻找在全国同类专业内及其所在院校内最具代表性、独特性和实验精神的艺术家。核心思路围绕各院校近年的教学实验与改革、新教学法的探索、创作方法论的更新、创作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等进行。也探讨了传媒时代艺术家们知识的集散与再生、创作经验的传达、社会学关照与形式实验等面向。
美术馆策展团队经由10个月的跋涉,综合考察全国三十多所院校,数百个艺术家工作室,最终挑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和院系背景最具代表性的28位青年艺术家,参展作品包含绘画、雕塑、装置、行为、影像、摄影等艺术类别,表面呈现各个艺术类别的对话,实质是广阔的时空维度中多元艺术观念的共同发声。策展人亦希望借助这次呈现,引发公众与专业人士针砭时弊的声音,展开对艺术教育的深层次探讨。
本次展览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惯性翻转”、“形式发问”、“媒介冷暖”、“智性之桥”。
(一)“惯性翻转”(艺术家:敖国兴 罗丹 裴丽 沈朝方 陶大珉 熊莉钧 汪莺莺)
本单元参展的艺术家有着多样且丰富的求学、工作及创作背景。这里的“翻转”,既是指在求学方式上的更多选择与自由,可以在不同国度、城市和学院间迁徙;也指艺术家面对亚文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心理变动与艺术风格嬗变。本单元探讨了面对“时差”与陌生文化体系,艺术家如何处理自身固有视觉经验与心理经验。
(二)“形式发问”(艺术家:陈献辉 李青 梁昊鹏 韩建宇 吴俊勇 秦晋 靳山)
艺术家求新求变的意向往往出自利益的诱惑与市场风向标的引导。“新奇”的形式不断被生产,却往往流于“同语反复”;追求“异常”的风格与效果,却往往流于“趋同”。本单元的艺术家以形式语言的突破为切入点,却意在揭示和批判当下现实,传达他们对社会机制及艺术体制的问题意识。
(三) “媒介冷暖”(艺术家:高昊 何玲 康海涛 宋振 阎盈汐 王郁洋 周先锋)
艺术的当代呈现方式当然有必要不受类别限制,但是如果仅仅将艺术形式的杂烩视为艺术“当代性”的体现则流于空洞肤浅。本单元提出如何在不同媒介材质、特别是传统材质中创造多重感官、多重层次的对话机制,建立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表达方式。
(四) “智性之桥”(艺术家:丛伟 冯且 和丽斌 邬建安 王超 吴超 张月)
在本单元的展览设计中,我们呼唤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实践方式。抽象理论只有经过个体生命的深刻体悟,创作观念才能与作者的生命体验融合。“艺术”这一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沟通方式,才可能真正进入大众语境与公共空间,以智慧的桥梁抹平艺术与世俗生活之间的鸿沟。
此次项目命名为“时·区”,正是为了从艺术创作的发生阶段就鼓励一种“自在”与“自为”的姿态。倡导多元论、去中心主义、跨学科、超越主义之争、超越技术思维。从充满个性的人的本体出发,以方案和作品共同发声。“时·区”的汇集,将使本次项目本身成为基于“院校地缘”、又超越了“院校地缘” 的一个多样生态共时展现的崭新时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将持续致力于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时· 区”项目不会就此止步。此次展览将展至12月23日。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11月
![]() |
展览现场
![]() |
展览现场
![]() |
展览现场
![]() |
展览现场
![]() |
展览现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