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儿里的故事——计算器、大米、钱袋、豆腐
我爸是在西北地区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出生的。
作为是我爷爷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在随后的岁月里,他逐渐成为了这个家庭乃至这个村庄里的骄傲。就像很多小说里写的一样,他颇具传奇色彩地成为了那个混龄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并且毫无悬念地考到了村外的高小、又从高小考入全县最好的中学。刚刚上中学的时候,因为之前小学老师粗放式的教学,他有些跟不上,随后用很短的时间就自己学会了小时候落下的课程。他说小时候最大的心愿是能做几道难一点的题。因为大部分题在他看来都过于简单,没啥意思。
一、计算器
高三填写志愿的时候,他显然对于县城之外的世界缺乏认知,也的确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他以高出清华录取线很多的成绩,考上了南方一所并不像清华那样炫目的大学。因为各种专业对于他来说也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别,于是他又怀揣浪漫幻想选择了一门需要长年奔波的专业。他固守着爷爷奶奶这一辈人谨慎本份的观念,在这个专业里一做就是几十年。在他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转行、改政工、改管理、开公司的时候,他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专业。在他的同学、同事们纷纷退休、赋闲在家的时候,他继续乐于在外奔波,退而不休。说不清是他选择了专业,还是专业选择了他,他的性格如此适合这份工作——严谨、认真,甚至刻板,但经他亲手绘制、测量的业务,几十年里,从未出错。即使是在电脑已经逐渐普及,一些行业内的年轻人,还在轻浮嘲笑我爸不会摆弄那些软件的时候,我爸用自己唯一的电子工具——巴掌大的计算器,计算出了他们工程上的问题。那些年轻人用电子软件绘制的图形是有问题的,我爸用三角、几何等数学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了问题。
为了弥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不足,我爸也开始努力学习电脑软件。但是岁月多少有些不留情面,年轻时代刻在脑子里的各种公式,依然倒背如流,但如今这些只需要点点鼠标、动动键盘的软件,学起来却有些吃力了。后来他也渐渐释然了。在我们的说服下,他也不再出去奔波、忙工程,而是在家带带孩子、做做饭、上上网,安于平淡了。
二、大米
有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爸突然来了兴致,说起关于大米的故事。他小时候是从未吃过大米的。老家那个地方莜面、荞面、玉米、各种豆子都很多,最好的粮食是小米,就连白面也是非常稀罕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到、吃到过大米。其实从老家的山村到省城,如果步行山路也不过是三天一往返,省城也有很好的水稻,但是村里人也许都不知道。
我爸第一次吃到大米还是在解放以后。村里一位老人万里迢迢去江西看望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早年曾经参加了红军,后来直接留在了江西。这位老人在儿子家吃到了大米,惊讶于这种粮食的味道,于是在返乡的时候,他的儿子给他装上了满满一袋子大米。老人回乡之后,把大米分给了全村各家各户。那个时候,村里尚且人丁兴旺的,一家老小,无论是老人,孩子,年轻人,都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日子,按照亘古不变的农时在地里田间耕作忙碌,在炕头盘腿围着炕桌端着粗瓷大碗大口吃饭。
分到这份不同寻常的、来自南方的礼物——大米之后,各家各户像仪式般纷纷拿出各种器皿用、用蒸、煮等做法,各显神通来烹饪大米这个稀罕的东西。我爸说他还记得自己把生米放在手心里仔细端详,觉得他亮晶晶的真是好看,却怎么看都不像是可以吃的粮食。我奶奶把大米先放在锅里煮了一下,然后又放到蒸笼上面,搀和上小米一起蒸熟。因为大米太少了,所以我爸小心地从小米里挑出大米,一粒一粒细细品味,却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滋味。
等他考上那所南方的大学之后,就开始了天天吃白米饭的日子。他在那座城市里看到很多好看的、从未见过的水果,不过都只是看看而已,从来舍不得买来一个尝尝。我要感谢当年的大学政策,管吃管住不要学费。否则我爷爷奶奶光凭种地,怎么供得起我爸上大学?两年过后,他觉得实在太想家了,于是就背上满满一袋子大米,坐上火车、汽车,爬上山梁、淌过小河,回到了老家。这个时候,爷爷奶奶才真正吃上了一辈子里第一顿白米饭。他们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我爸告诉他们,吃白米饭是应该就上菜来吃的。我奶奶笑着说,不用就菜,这样光吃白米饭就很好吃。我爸又告诉他们,他在大学里天天都是吃白米饭的,我爷爷奶奶惊讶坏了。
爷爷奶奶后来经常会来我家短住。在爷爷去世之后,我奶奶在我家常住。她还是很喜欢吃白米饭,一直到去世。
3、钱袋
我爷爷的爷爷,曾经是当地一家还算殷实的地主,但我爷爷的爸爸抽鸦片烟,彻底败了家业。于是到我爷爷这一辈的时候,家产一无所剩,干脆变成了赤贫。好在我爷爷是个思想活络的人,除了种地打粮食之外,每年都会去省城几次。每回他都赶着天还没亮的时候背上褡裢背上粮食上路,去城里卖掉粮食,买进城里人的旧衣服,回到老家的时候沿途卖掉。就是这样的小生意,基本解决了家里一年的所有零散花销。
那时兵荒马乱,有时路上也会遭遇土匪。最惊险的一次,当属他和另外两个小伙子所经历的那回。三人在家里凑了很多大洋,打算去城里进货买点小东西回来卖。结果在去省城的路上就遇到了持枪的土匪。土匪问三人是否有钱时,我爷爷偷偷把钱袋扔到了草丛里。土匪点头让他们走之后,我爷爷他们三个人一口气就跑出去很远。直到第二天才敢回来找钱袋子。我爷爷轻轻松松找到了钱袋,另外两个小伙高兴得恨不得一路把他抬回家。
4、豆腐
我爸在城里、在单位里都是一位低调朴实的技术工程师,但在老家是个十里八乡都知道的名人。作为在老家那个小地方凭着自己努力走出去的大人物,很多他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晚辈们,都会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其中就有一位叫奈子的人。其实并没有谁郑重其事地给他起过名字,他压根就没有名字,而是不知是谁胡乱这样叫他,于是所有人都管他叫奈子。
在奈子出生时,他的母亲因为胎盘久久下不来,于是难产死了。失去亲妈之后,奈子的爸娶又娶了一个老婆。后妈也并不待见奈子。奈子从四五岁刚刚记事起,就要每天早起生炉子、干杂活。这些劳作无非是换来了他的几口冷饭,却并没换来他的温饱。他经常挨欺负、被后妈打,脑袋因此被打出了毛病,时常会犯癫痫症。
说来奈子的亲生母亲,我爸还认识,而且小时候还经常在一起玩的。我爸说,奈子他妈比我爸大一两个年级,奈子妈曾经叫我爸去她家玩,问我爸功课,我爸教他念课文。这个瞬间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也让我对奈子后来的遭遇无限惋惜。我虽然从未见过他,但总觉得这样匆匆来到世间,又匆匆离去的人,虽然在世的时候没有人记挂、在意过,但总该有人应该为他记住些什么才好。
其实奈子的故事到此也已经讲了一多半了,因为能顾用于回顾这个可怜人的片段本来也就不多,无非是村里人在茶余饭后闲谈时的只言片语罢了。
奈子从小在缺少亲情的环境中长大。等他终于不必寄人篱下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做豆腐。做豆腐是个辛苦活,也是个技术活。卤水点豆腐,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就在于这一点。我想,奈子从小吃过苦,因此做豆腐对他来说,八成算不得是个苦差事,反而很能让他得到成就感呢。他做的豆腐很好吃,生意特别好。也许故事到这里就该有个分叉点了。如果你想听到一个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局,那我该告诉你,他后来生意做得既不大,也不小,反正足够他娶媳妇了。他的媳妇很乖巧,给他生了一个娃,他从小就倍加疼爱这个娃,把自己小时候失去的,统统在这个孩子身上找补回来,把他一点点拉扯大……
可惜现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事实是这个黑色幽默的版本:
因为奈子小时候头部受过的重伤,他的癫痫症经常在不经意间没有任何征兆就犯了。在一个天蒙蒙亮的黎明,当村里所有人都还在熟睡的时候,奈子早起做豆腐。就在豆腐快做好的时候,他的癫痫症突然犯了,他没法控制自己全身上下不住的颤抖,一头栽进了即将做好的豆腐里。等到村里人来买豆腐的时候,他的半个身子已经在豆腐中融化得只剩下骨架了。
但是这故事还没完。我爸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奈子家的远房亲戚和我爸说起了奈子。有那么一回,村里人围坐在一起、拿奈子穷开心的时候,奈子昂起头,很神奇地说:“我要去xx城找我凡桢舅去。我凡桢舅在那边做大工程,他会给我找活儿干。”凡桢舅指的就是我爸。我爸那个时候一直在xx城做一个比较大的建设项目。
这个故事讲完了。
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个如果。如果奈子的亲妈没有难产,如果奈子小时候挨打没有伤到脑袋,如果奈子长大后没有学做豆腐,甚至如果他当时真的鼓起勇气去xx城去找了凡桢舅舅,那么也许故事就会有另外一个结局吧。我爸其实在单位里是一位纯粹的技术工程师,单位的领导以及同事都很敬重他,但说实话他算不上是那种能翻云覆雨的大人物。是有一些远房亲戚找到他,让他帮忙找点活计,我爸向来古道热肠,历来竭尽所能。如果奈子真的去找了我爸,也许我家会在某个晚上,出现一位局促不安、衣衫破旧的不速之客,他的手里也许还会拎着一两瓶贴着纸标签的玻璃瓶子山楂罐头,和一瓶汾酒,或是一袋自家种下的莜面。我爸也许会帮他在工地里找一份零工,让他能多少养活自己。他或者在城里慢慢攒钱,或者被哪个善良好心的城里姑娘看上了,成了上门女婿。我坚信奈子一定是个善良、朴实的好丈夫、好女婿。我甚至在想,如果我爸没能考上大学,也许奈子的亲生母亲还会和我爸成了两小无猜的一对儿。
总之这个故事里有了太多的不应该,太多的无奈。我问我爸是否见过奈子这个人,我爸说记不清了,也许在村里远远的见过一眼,但也没看仔细吧。
像奈子这样的人,有很多,有几个人会记得呢?
知道这些故事之后,我更为自己从不曾轻视过任何一位进城打工、衣衫褴褛的农民而欣慰。不止是因为我的祖上出身农家,不止是因为我的父母从来不曾轻慢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更因为人心美好的一面,与他的社会地位无关。即使是在最偏僻的山村里最不见阳光的角落里,也会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现。
作为是我爷爷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在随后的岁月里,他逐渐成为了这个家庭乃至这个村庄里的骄傲。就像很多小说里写的一样,他颇具传奇色彩地成为了那个混龄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并且毫无悬念地考到了村外的高小、又从高小考入全县最好的中学。刚刚上中学的时候,因为之前小学老师粗放式的教学,他有些跟不上,随后用很短的时间就自己学会了小时候落下的课程。他说小时候最大的心愿是能做几道难一点的题。因为大部分题在他看来都过于简单,没啥意思。
一、计算器
高三填写志愿的时候,他显然对于县城之外的世界缺乏认知,也的确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他以高出清华录取线很多的成绩,考上了南方一所并不像清华那样炫目的大学。因为各种专业对于他来说也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别,于是他又怀揣浪漫幻想选择了一门需要长年奔波的专业。他固守着爷爷奶奶这一辈人谨慎本份的观念,在这个专业里一做就是几十年。在他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转行、改政工、改管理、开公司的时候,他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专业。在他的同学、同事们纷纷退休、赋闲在家的时候,他继续乐于在外奔波,退而不休。说不清是他选择了专业,还是专业选择了他,他的性格如此适合这份工作——严谨、认真,甚至刻板,但经他亲手绘制、测量的业务,几十年里,从未出错。即使是在电脑已经逐渐普及,一些行业内的年轻人,还在轻浮嘲笑我爸不会摆弄那些软件的时候,我爸用自己唯一的电子工具——巴掌大的计算器,计算出了他们工程上的问题。那些年轻人用电子软件绘制的图形是有问题的,我爸用三角、几何等数学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了问题。
为了弥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不足,我爸也开始努力学习电脑软件。但是岁月多少有些不留情面,年轻时代刻在脑子里的各种公式,依然倒背如流,但如今这些只需要点点鼠标、动动键盘的软件,学起来却有些吃力了。后来他也渐渐释然了。在我们的说服下,他也不再出去奔波、忙工程,而是在家带带孩子、做做饭、上上网,安于平淡了。
二、大米
有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爸突然来了兴致,说起关于大米的故事。他小时候是从未吃过大米的。老家那个地方莜面、荞面、玉米、各种豆子都很多,最好的粮食是小米,就连白面也是非常稀罕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到、吃到过大米。其实从老家的山村到省城,如果步行山路也不过是三天一往返,省城也有很好的水稻,但是村里人也许都不知道。
我爸第一次吃到大米还是在解放以后。村里一位老人万里迢迢去江西看望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早年曾经参加了红军,后来直接留在了江西。这位老人在儿子家吃到了大米,惊讶于这种粮食的味道,于是在返乡的时候,他的儿子给他装上了满满一袋子大米。老人回乡之后,把大米分给了全村各家各户。那个时候,村里尚且人丁兴旺的,一家老小,无论是老人,孩子,年轻人,都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日子,按照亘古不变的农时在地里田间耕作忙碌,在炕头盘腿围着炕桌端着粗瓷大碗大口吃饭。
分到这份不同寻常的、来自南方的礼物——大米之后,各家各户像仪式般纷纷拿出各种器皿用、用蒸、煮等做法,各显神通来烹饪大米这个稀罕的东西。我爸说他还记得自己把生米放在手心里仔细端详,觉得他亮晶晶的真是好看,却怎么看都不像是可以吃的粮食。我奶奶把大米先放在锅里煮了一下,然后又放到蒸笼上面,搀和上小米一起蒸熟。因为大米太少了,所以我爸小心地从小米里挑出大米,一粒一粒细细品味,却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滋味。
等他考上那所南方的大学之后,就开始了天天吃白米饭的日子。他在那座城市里看到很多好看的、从未见过的水果,不过都只是看看而已,从来舍不得买来一个尝尝。我要感谢当年的大学政策,管吃管住不要学费。否则我爷爷奶奶光凭种地,怎么供得起我爸上大学?两年过后,他觉得实在太想家了,于是就背上满满一袋子大米,坐上火车、汽车,爬上山梁、淌过小河,回到了老家。这个时候,爷爷奶奶才真正吃上了一辈子里第一顿白米饭。他们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我爸告诉他们,吃白米饭是应该就上菜来吃的。我奶奶笑着说,不用就菜,这样光吃白米饭就很好吃。我爸又告诉他们,他在大学里天天都是吃白米饭的,我爷爷奶奶惊讶坏了。
爷爷奶奶后来经常会来我家短住。在爷爷去世之后,我奶奶在我家常住。她还是很喜欢吃白米饭,一直到去世。
3、钱袋
我爷爷的爷爷,曾经是当地一家还算殷实的地主,但我爷爷的爸爸抽鸦片烟,彻底败了家业。于是到我爷爷这一辈的时候,家产一无所剩,干脆变成了赤贫。好在我爷爷是个思想活络的人,除了种地打粮食之外,每年都会去省城几次。每回他都赶着天还没亮的时候背上褡裢背上粮食上路,去城里卖掉粮食,买进城里人的旧衣服,回到老家的时候沿途卖掉。就是这样的小生意,基本解决了家里一年的所有零散花销。
那时兵荒马乱,有时路上也会遭遇土匪。最惊险的一次,当属他和另外两个小伙子所经历的那回。三人在家里凑了很多大洋,打算去城里进货买点小东西回来卖。结果在去省城的路上就遇到了持枪的土匪。土匪问三人是否有钱时,我爷爷偷偷把钱袋扔到了草丛里。土匪点头让他们走之后,我爷爷他们三个人一口气就跑出去很远。直到第二天才敢回来找钱袋子。我爷爷轻轻松松找到了钱袋,另外两个小伙高兴得恨不得一路把他抬回家。
4、豆腐
我爸在城里、在单位里都是一位低调朴实的技术工程师,但在老家是个十里八乡都知道的名人。作为在老家那个小地方凭着自己努力走出去的大人物,很多他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晚辈们,都会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其中就有一位叫奈子的人。其实并没有谁郑重其事地给他起过名字,他压根就没有名字,而是不知是谁胡乱这样叫他,于是所有人都管他叫奈子。
在奈子出生时,他的母亲因为胎盘久久下不来,于是难产死了。失去亲妈之后,奈子的爸娶又娶了一个老婆。后妈也并不待见奈子。奈子从四五岁刚刚记事起,就要每天早起生炉子、干杂活。这些劳作无非是换来了他的几口冷饭,却并没换来他的温饱。他经常挨欺负、被后妈打,脑袋因此被打出了毛病,时常会犯癫痫症。
说来奈子的亲生母亲,我爸还认识,而且小时候还经常在一起玩的。我爸说,奈子他妈比我爸大一两个年级,奈子妈曾经叫我爸去她家玩,问我爸功课,我爸教他念课文。这个瞬间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也让我对奈子后来的遭遇无限惋惜。我虽然从未见过他,但总觉得这样匆匆来到世间,又匆匆离去的人,虽然在世的时候没有人记挂、在意过,但总该有人应该为他记住些什么才好。
其实奈子的故事到此也已经讲了一多半了,因为能顾用于回顾这个可怜人的片段本来也就不多,无非是村里人在茶余饭后闲谈时的只言片语罢了。
奈子从小在缺少亲情的环境中长大。等他终于不必寄人篱下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做豆腐。做豆腐是个辛苦活,也是个技术活。卤水点豆腐,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就在于这一点。我想,奈子从小吃过苦,因此做豆腐对他来说,八成算不得是个苦差事,反而很能让他得到成就感呢。他做的豆腐很好吃,生意特别好。也许故事到这里就该有个分叉点了。如果你想听到一个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局,那我该告诉你,他后来生意做得既不大,也不小,反正足够他娶媳妇了。他的媳妇很乖巧,给他生了一个娃,他从小就倍加疼爱这个娃,把自己小时候失去的,统统在这个孩子身上找补回来,把他一点点拉扯大……
可惜现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事实是这个黑色幽默的版本:
因为奈子小时候头部受过的重伤,他的癫痫症经常在不经意间没有任何征兆就犯了。在一个天蒙蒙亮的黎明,当村里所有人都还在熟睡的时候,奈子早起做豆腐。就在豆腐快做好的时候,他的癫痫症突然犯了,他没法控制自己全身上下不住的颤抖,一头栽进了即将做好的豆腐里。等到村里人来买豆腐的时候,他的半个身子已经在豆腐中融化得只剩下骨架了。
但是这故事还没完。我爸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奈子家的远房亲戚和我爸说起了奈子。有那么一回,村里人围坐在一起、拿奈子穷开心的时候,奈子昂起头,很神奇地说:“我要去xx城找我凡桢舅去。我凡桢舅在那边做大工程,他会给我找活儿干。”凡桢舅指的就是我爸。我爸那个时候一直在xx城做一个比较大的建设项目。
这个故事讲完了。
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个如果。如果奈子的亲妈没有难产,如果奈子小时候挨打没有伤到脑袋,如果奈子长大后没有学做豆腐,甚至如果他当时真的鼓起勇气去xx城去找了凡桢舅舅,那么也许故事就会有另外一个结局吧。我爸其实在单位里是一位纯粹的技术工程师,单位的领导以及同事都很敬重他,但说实话他算不上是那种能翻云覆雨的大人物。是有一些远房亲戚找到他,让他帮忙找点活计,我爸向来古道热肠,历来竭尽所能。如果奈子真的去找了我爸,也许我家会在某个晚上,出现一位局促不安、衣衫破旧的不速之客,他的手里也许还会拎着一两瓶贴着纸标签的玻璃瓶子山楂罐头,和一瓶汾酒,或是一袋自家种下的莜面。我爸也许会帮他在工地里找一份零工,让他能多少养活自己。他或者在城里慢慢攒钱,或者被哪个善良好心的城里姑娘看上了,成了上门女婿。我坚信奈子一定是个善良、朴实的好丈夫、好女婿。我甚至在想,如果我爸没能考上大学,也许奈子的亲生母亲还会和我爸成了两小无猜的一对儿。
总之这个故事里有了太多的不应该,太多的无奈。我问我爸是否见过奈子这个人,我爸说记不清了,也许在村里远远的见过一眼,但也没看仔细吧。
像奈子这样的人,有很多,有几个人会记得呢?
知道这些故事之后,我更为自己从不曾轻视过任何一位进城打工、衣衫褴褛的农民而欣慰。不止是因为我的祖上出身农家,不止是因为我的父母从来不曾轻慢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更因为人心美好的一面,与他的社会地位无关。即使是在最偏僻的山村里最不见阳光的角落里,也会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