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和美的随想
关于死,关于美,自古以来,人类讨论的不可谓不多。可是时至今日,这仍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说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生活中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两件事物。
一 关于死
言归正传。关于死,我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鲁迅的那句话“死是世界上最不用着急的事情。”其实这便给了我们活着以不错的理由。死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不怎么向往的终点,所以一般能拖则拖,大可不必着急的。有许多人活得痛苦不堪,可是换个角度思考:人活一世不容易,可谓宝贵,又言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光阴同近乎永恒的世界相比,实在可悲;而死后的时间大把大把,所以无论当世何等痛苦,确实苟活也属上策。以目前的人类官感以及科学发现,尚无法得知人在出生前以及死后的感知,也无法描绘属于这段时间的对于个人存在的世界,借用王阳明的观点,这段时间存在称之为“寂”。如果用宗教观点来阐述,则洋洋洒洒言不尽,前生后世都给你安排好了,这种世界,是你信则有,不信则无,而且只是针对你个人而言。但是有的人的确非常着急于死亡,因为如果人生的使命完成了,死亡就可以不朽。
几乎人都是追名逐利的,追名逐利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择手段。所谓古之隐士,所谓淡薄名利之徒,大都沽名钓誉耳。故而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银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此之谓也。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要勇于承认追名逐利的心,表达追名逐利的欲望,这并不可耻,反倒显得大度与豁达,藏着掖着倒显小家子气。不过手段和方法是问题。隐士也好、谄媚之徒也好,其实都只是取得名声的途径和方法,只是有格调之分。我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已明,说“所有”,只是出于强调,因为在人类各个阶层以及各类人群中,一般都有少数身不由己的。
有信佛的朋友与我讨论死亡,他认为菩萨出于慈悲为怀,总是想劝人积取功德,日后将人度出六道轮回,以免堕入三恶道。我相信菩萨是善的,因为菩萨是渡往佛的阶段之一。我也相信佛是善的。不过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重无而非无,只是为了方便传授人类通往佛的认知修行道途,才用了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解说,也就是说,对人说人话,对鸟说鸟语。在人的语言结构中,要表达这层意思,就必须使用“无”这个概念,但这个词的使用又与其自身的概念相违背,所以容易引起众多质疑。其实,人的语言只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人所想表达的思想,工具有可用和不可用之地,只要能明白中心思想,工具的善否便在其次。故而纠结于语言词的解释不通,反倒误了佛的本意,也便着了相,中了执着的虚妄之旅。诚如所言,这是我所理解的佛的意味,不尽正确,姑妄听之看之。从佛学的角度看,追名逐利是最要不得的,因为人因此活得太小了。可惜,芸芸众生便是如此之小,包括你我。即便我对此心照不宣,却也难辞其咎。解释菩萨与人的区别,较好一个例子就是:菩萨与人都向你劝善,你不听,如果是人,一般会心生愠怒,自觉善意被无视了;菩萨则只会遗憾,却不会有任何横加干涉。所以心胸大度者,正是往菩萨修行之道上迈进。当然,菩萨还只是阶段,真正的佛恐怕对此就是无情,没有任何感情因素的存在。如此说来,倒与村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有几分相似。
究竟何以为死,其实说法不一。医学上的定义,一般是脑死亡,也就是心跳停止且无自主性呼吸运动,脑电图平直,是不可逆的昏迷与脑死亡。不可逆的昏迷这种说法挺有意思,也就是说死亡是昏迷的特殊一种,是非常深程度且不可逆转和变化的昏迷,是在昏迷的直线上永远深入而无退路的状态。换句话说,死亡是永恒不变的。
不过人类关于死亡的讨论并非如此单纯。我们从小学时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有“烈士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永存世间”等等。一个人死了,如果他的精神不死,那他是否真的死了呢?或者说他至少在人类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并未消失,他只是在一条没有尽头且无法回头的道路上等着我们去追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便很难定义说一个人是否死了,因为他的精神存在是可逆的,并非没有退路。我们对于一个人活着的感受,就是除了肉体存在,能从与其交往和互动中,获取利益和感到不足,同时也包括对其精神力存在的感受和影响,这也是为何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到另一个人的精神影响便例证于此。我们现在对于人死亡的感受,就是肉体上的互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灵的互动仍然高度频繁。
二 关于美
死对于人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而美,则似乎相对轻松一些。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轻松?因其为美。
关于美,我们首先会和漂亮的女孩子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是人类,如果是我们是狮子,我们就会谈论母狮子了),可是对于漂亮女孩的定义本就十分模糊。因而美在这个程度上的讨论就会十分激烈。假设一个世人公认的(我们暂且把公认假设成权威,撇开自由的争议)美女站在你的面前,你所感受到的美究竟来自哪里?是她的秀发?她的肌肤?她的五官?她的身材?还是她的气质魅力?偷懒的人会说:全部。这是一种讨巧的说法,但本身十分不可信,因为没有细节说明和论证。朋友对我说,一个人的美只是暂时,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一具会动的白骨,如此想来,人们喜欢的美似乎只是一层层精致和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皮。可真是如此吗?在我看来,至少不算贴近真实的感觉。现在我们单单讨论皮:无论一个人的皮如何妙到毫巅,只要一个人的身材肥胖走样,一个人的五官歪扭不整,一个人的四肢残缺不全,你便很难从她身上感受到美,至少与你通畅理解的美感和直接的美感是不同的。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人皆称美,一是因为她是雕塑,二是因为时间,三是因为人云亦云。我相信如果要维纳斯当你女朋友,你肯定心里犯嘀咕。倘若你深入想象每一个人包括你心中至爱的皮肤的背后,想象没有皮肤包裹的这具肉体,想象他们的器官与纤维,是不是觉得有些毛骨悚然?言论及此,也就是说,美是一种整体的感受,它与单纯的皮、五官、身材、发质都没有必然联系,只和这些事物的有机组合且是符合人类审美需求下的善意组合有必然联系,这种感受的发散,几乎与人的机体组成一样,是细微到任何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的。由此便可得出,为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极其独特的审美存在,这便是与每个人的内心的审美要求息息相关,也就是因为你心中的那一点点的标准差别,你对人的审美感官便和其他人存在着微妙的变化。注意我所表达的是微妙变化,因为框架性的审美标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基本相同的,比如你总希望对方是:五官端正,四肢健全,身材正常等等,不同的美的需求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的。好比雕刻一件艺术品,总得先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然后再发挥想象力和技艺进行操作。
因为考察的是人这种有机物种,而非石头这类的无机物,所以精神的元素也成了极其重要的考察元素。精神与肉体在审美标准中所占比例我不好统计,但因个人喜好,这个比例是可以上下有机浮动的。对于人的考察和探索,基本不出灵与肉这两个极其宽范的范围。
关于美,只考察人是不够的。对于美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对自然的赞叹,对动物的宠爱,对文章的赏析,对图片的直感,对情感迸发的情不自禁,等等。细细端来,我们常常赞叹美,其实却不知如何谈论美,因为美的存在就像哲学一样,实在太过辽阔,难以驾驭。在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举无数个例子,却没有办法完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就像数学家欧拉很早发觉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但数学家们一直以来却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逻辑悖论的例子,很有趣,叫“缸中的大脑,”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内容是这样的:
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类存在提出了理论上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用能力有限的语言去解释这个悖论。因为是一种假设,所以假设的能力是无限的,它将电脑赋予的能力已经同人体其它躯干的功能等同起来,只是将大脑独立出来,于是逻辑上的悖论便产生了。我们先不讨论假设的可能性,只是顺着假设继续思考:如果你的人生感受等于大脑思考能力+肉体体验能力,那么现在机器已经完美代理了肉体体验能力,而大脑思考能力仍然完全给予你,所以按照逻辑来说,两者是完全对等的。也就是说,你周围的世界既可以是真实的,又可以是电脑的模拟状态,于是,这个话题又变成了“薛定谔的猫”了,这两大悖论交叉存在,便使悖论更加复杂化,但也更有趣了。我如今能想出来的解释办法,也是非常简陋,恐怕经不起推敲,在此简单阐述下我的想法:因为这个理论只产生于文字世界和想象世界,于现实生活并不可能,所以这个悖论只适用于理论层面,即便是电脑模拟了你的人生也只是语言意义和想象意义上的模拟,现实中你享受着仍然是真实的生活,不用质疑。但这种思考存在弊端,因为现实生活的你,是包括物理意义上存在的你,以及你的精神世界,所以当我把这两者割裂开来进行讨论,实在有偷懒之嫌。从逻辑的三段论来说,我的小前提违背了大前提,或许是不对的。
以上的讨论仅仅基于逻辑理论进行思考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那么,人类的思维只能是线性的、时间性的逻辑吗?
在和朋友的聊天中,终于明白了一点关于佛的因果。佛的因果不能说是一种报应或者是第三方的东西,而是佛看透了你做这件事的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所以才给予你一些忠告,扬善弃恶。所以因是由你,果也是由你。这便是佛的智慧,他从不干涉,只是不断运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善意的那面的规律。仔细观察“佛”字,是单人旁+弗,即“人不要做”,不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要做,但人要思考的是怎么不要做,这便是佛的智慧和给予人的启示了。从这层上来说,佛的智慧与老庄的智慧有着某种相通与相同之处。从关于佛的思考里,我也品尝到了一种苦涩又甘甜的美感,但十分隽永。
关于美的定义,什么是美,又是一个千百年来令人头疼的问题,就像如何定义爱,定义大与小一样。克尔凯郭尔说,人类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是无法定义的,只要有模糊的感觉与认知即可。也就是说,我们许多确切的定义,也是基于对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彻头彻尾的严谨定义从来就不存在。
以上是关于死和美这两个概念的随想,对于这两个概念,随想是可以源源不断与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与存在,本身就纠结在死和美之间,尤其关乎于美。
一 关于死
言归正传。关于死,我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鲁迅的那句话“死是世界上最不用着急的事情。”其实这便给了我们活着以不错的理由。死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不怎么向往的终点,所以一般能拖则拖,大可不必着急的。有许多人活得痛苦不堪,可是换个角度思考:人活一世不容易,可谓宝贵,又言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光阴同近乎永恒的世界相比,实在可悲;而死后的时间大把大把,所以无论当世何等痛苦,确实苟活也属上策。以目前的人类官感以及科学发现,尚无法得知人在出生前以及死后的感知,也无法描绘属于这段时间的对于个人存在的世界,借用王阳明的观点,这段时间存在称之为“寂”。如果用宗教观点来阐述,则洋洋洒洒言不尽,前生后世都给你安排好了,这种世界,是你信则有,不信则无,而且只是针对你个人而言。但是有的人的确非常着急于死亡,因为如果人生的使命完成了,死亡就可以不朽。
几乎人都是追名逐利的,追名逐利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择手段。所谓古之隐士,所谓淡薄名利之徒,大都沽名钓誉耳。故而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银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此之谓也。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要勇于承认追名逐利的心,表达追名逐利的欲望,这并不可耻,反倒显得大度与豁达,藏着掖着倒显小家子气。不过手段和方法是问题。隐士也好、谄媚之徒也好,其实都只是取得名声的途径和方法,只是有格调之分。我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已明,说“所有”,只是出于强调,因为在人类各个阶层以及各类人群中,一般都有少数身不由己的。
有信佛的朋友与我讨论死亡,他认为菩萨出于慈悲为怀,总是想劝人积取功德,日后将人度出六道轮回,以免堕入三恶道。我相信菩萨是善的,因为菩萨是渡往佛的阶段之一。我也相信佛是善的。不过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重无而非无,只是为了方便传授人类通往佛的认知修行道途,才用了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解说,也就是说,对人说人话,对鸟说鸟语。在人的语言结构中,要表达这层意思,就必须使用“无”这个概念,但这个词的使用又与其自身的概念相违背,所以容易引起众多质疑。其实,人的语言只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人所想表达的思想,工具有可用和不可用之地,只要能明白中心思想,工具的善否便在其次。故而纠结于语言词的解释不通,反倒误了佛的本意,也便着了相,中了执着的虚妄之旅。诚如所言,这是我所理解的佛的意味,不尽正确,姑妄听之看之。从佛学的角度看,追名逐利是最要不得的,因为人因此活得太小了。可惜,芸芸众生便是如此之小,包括你我。即便我对此心照不宣,却也难辞其咎。解释菩萨与人的区别,较好一个例子就是:菩萨与人都向你劝善,你不听,如果是人,一般会心生愠怒,自觉善意被无视了;菩萨则只会遗憾,却不会有任何横加干涉。所以心胸大度者,正是往菩萨修行之道上迈进。当然,菩萨还只是阶段,真正的佛恐怕对此就是无情,没有任何感情因素的存在。如此说来,倒与村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有几分相似。
究竟何以为死,其实说法不一。医学上的定义,一般是脑死亡,也就是心跳停止且无自主性呼吸运动,脑电图平直,是不可逆的昏迷与脑死亡。不可逆的昏迷这种说法挺有意思,也就是说死亡是昏迷的特殊一种,是非常深程度且不可逆转和变化的昏迷,是在昏迷的直线上永远深入而无退路的状态。换句话说,死亡是永恒不变的。
不过人类关于死亡的讨论并非如此单纯。我们从小学时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有“烈士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永存世间”等等。一个人死了,如果他的精神不死,那他是否真的死了呢?或者说他至少在人类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并未消失,他只是在一条没有尽头且无法回头的道路上等着我们去追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便很难定义说一个人是否死了,因为他的精神存在是可逆的,并非没有退路。我们对于一个人活着的感受,就是除了肉体存在,能从与其交往和互动中,获取利益和感到不足,同时也包括对其精神力存在的感受和影响,这也是为何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到另一个人的精神影响便例证于此。我们现在对于人死亡的感受,就是肉体上的互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灵的互动仍然高度频繁。
二 关于美
死对于人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而美,则似乎相对轻松一些。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轻松?因其为美。
关于美,我们首先会和漂亮的女孩子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是人类,如果是我们是狮子,我们就会谈论母狮子了),可是对于漂亮女孩的定义本就十分模糊。因而美在这个程度上的讨论就会十分激烈。假设一个世人公认的(我们暂且把公认假设成权威,撇开自由的争议)美女站在你的面前,你所感受到的美究竟来自哪里?是她的秀发?她的肌肤?她的五官?她的身材?还是她的气质魅力?偷懒的人会说:全部。这是一种讨巧的说法,但本身十分不可信,因为没有细节说明和论证。朋友对我说,一个人的美只是暂时,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一具会动的白骨,如此想来,人们喜欢的美似乎只是一层层精致和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皮。可真是如此吗?在我看来,至少不算贴近真实的感觉。现在我们单单讨论皮:无论一个人的皮如何妙到毫巅,只要一个人的身材肥胖走样,一个人的五官歪扭不整,一个人的四肢残缺不全,你便很难从她身上感受到美,至少与你通畅理解的美感和直接的美感是不同的。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人皆称美,一是因为她是雕塑,二是因为时间,三是因为人云亦云。我相信如果要维纳斯当你女朋友,你肯定心里犯嘀咕。倘若你深入想象每一个人包括你心中至爱的皮肤的背后,想象没有皮肤包裹的这具肉体,想象他们的器官与纤维,是不是觉得有些毛骨悚然?言论及此,也就是说,美是一种整体的感受,它与单纯的皮、五官、身材、发质都没有必然联系,只和这些事物的有机组合且是符合人类审美需求下的善意组合有必然联系,这种感受的发散,几乎与人的机体组成一样,是细微到任何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的。由此便可得出,为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极其独特的审美存在,这便是与每个人的内心的审美要求息息相关,也就是因为你心中的那一点点的标准差别,你对人的审美感官便和其他人存在着微妙的变化。注意我所表达的是微妙变化,因为框架性的审美标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基本相同的,比如你总希望对方是:五官端正,四肢健全,身材正常等等,不同的美的需求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的。好比雕刻一件艺术品,总得先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然后再发挥想象力和技艺进行操作。
因为考察的是人这种有机物种,而非石头这类的无机物,所以精神的元素也成了极其重要的考察元素。精神与肉体在审美标准中所占比例我不好统计,但因个人喜好,这个比例是可以上下有机浮动的。对于人的考察和探索,基本不出灵与肉这两个极其宽范的范围。
关于美,只考察人是不够的。对于美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对自然的赞叹,对动物的宠爱,对文章的赏析,对图片的直感,对情感迸发的情不自禁,等等。细细端来,我们常常赞叹美,其实却不知如何谈论美,因为美的存在就像哲学一样,实在太过辽阔,难以驾驭。在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举无数个例子,却没有办法完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就像数学家欧拉很早发觉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但数学家们一直以来却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逻辑悖论的例子,很有趣,叫“缸中的大脑,”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内容是这样的:
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类存在提出了理论上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用能力有限的语言去解释这个悖论。因为是一种假设,所以假设的能力是无限的,它将电脑赋予的能力已经同人体其它躯干的功能等同起来,只是将大脑独立出来,于是逻辑上的悖论便产生了。我们先不讨论假设的可能性,只是顺着假设继续思考:如果你的人生感受等于大脑思考能力+肉体体验能力,那么现在机器已经完美代理了肉体体验能力,而大脑思考能力仍然完全给予你,所以按照逻辑来说,两者是完全对等的。也就是说,你周围的世界既可以是真实的,又可以是电脑的模拟状态,于是,这个话题又变成了“薛定谔的猫”了,这两大悖论交叉存在,便使悖论更加复杂化,但也更有趣了。我如今能想出来的解释办法,也是非常简陋,恐怕经不起推敲,在此简单阐述下我的想法:因为这个理论只产生于文字世界和想象世界,于现实生活并不可能,所以这个悖论只适用于理论层面,即便是电脑模拟了你的人生也只是语言意义和想象意义上的模拟,现实中你享受着仍然是真实的生活,不用质疑。但这种思考存在弊端,因为现实生活的你,是包括物理意义上存在的你,以及你的精神世界,所以当我把这两者割裂开来进行讨论,实在有偷懒之嫌。从逻辑的三段论来说,我的小前提违背了大前提,或许是不对的。
以上的讨论仅仅基于逻辑理论进行思考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那么,人类的思维只能是线性的、时间性的逻辑吗?
在和朋友的聊天中,终于明白了一点关于佛的因果。佛的因果不能说是一种报应或者是第三方的东西,而是佛看透了你做这件事的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所以才给予你一些忠告,扬善弃恶。所以因是由你,果也是由你。这便是佛的智慧,他从不干涉,只是不断运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善意的那面的规律。仔细观察“佛”字,是单人旁+弗,即“人不要做”,不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要做,但人要思考的是怎么不要做,这便是佛的智慧和给予人的启示了。从这层上来说,佛的智慧与老庄的智慧有着某种相通与相同之处。从关于佛的思考里,我也品尝到了一种苦涩又甘甜的美感,但十分隽永。
关于美的定义,什么是美,又是一个千百年来令人头疼的问题,就像如何定义爱,定义大与小一样。克尔凯郭尔说,人类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是无法定义的,只要有模糊的感觉与认知即可。也就是说,我们许多确切的定义,也是基于对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彻头彻尾的严谨定义从来就不存在。
以上是关于死和美这两个概念的随想,对于这两个概念,随想是可以源源不断与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与存在,本身就纠结在死和美之间,尤其关乎于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