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crash》想到的
我一直以为,读一个人的日记、或者状态,是了解一个人的好办法,贵在成本低(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而且观察他的想法、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能够了解他本质的特点(一个人很容易接受他认可的东西,所以他最初内在的、模糊的禀性,在不断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慢慢生长、变得确实坚硬起来)
可是,自媒体有很多自身的问题,即使他自己有意追求一种“真诚”,而且不需要为并不认识的“听众”负责,自媒体上的形象,仍然是他无意识的戴上各种面具留下的。甚至随着“观众”增多,维持这种形象,就象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越吹越薄,直到破裂。不过,维护一个虚拟社会中的形象,成本是很低的。相对真实的生活,一切都可以”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可以从容不迫,不需要经历多少训练,便可以在虚拟社会中,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难道,追求一种”真实性”,不正是我们在虚拟社会中建立身份,为了满足的需求么?是我们寻找真正的朋友,最初的动力么?(我所能理解的地步),或许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都有某种恐惧,会让我们下意识的掩饰,不能示人,而我们能够自黑的,其实是一些并不让我们真正感到自卑的缺陷。
而那些真正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反抗、辩解、完善、或者彻底无视它。所谓最终能够”随意的“谈论它,往往发生在生活中、无限次的与之斗争、无数次征服与被征服之后,象《老人与海》的大鱼,象《少年Pi》里的帕克,最后和我们成为一体。我们便象看我们的身体一样,平静的看待它。
我感觉困惑,想不出如何在虚拟社会中了解一个人?除了上述的限制条件外,在当下,一个人的虚拟身份,往往比真实身份更重要,我们也更容易在虚拟社会中,找到跟自己有共同点、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反,同桌吃饭,各自修行(看手机、刷新闻、sns)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怎么能建立一种深入的关系呢?
也许,crash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在不设防的状况下,两个人因原始经验产生的猜忌、因为陌生产生的误解,通过crash的过程,放大,冷却,直至经过努力,各自找到某种合理性,主动的理解对方,以某一次“尴尬的"方式和解,两个人的生活才真正出现了交汇。
(我在《推手》也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选择主动跟父亲出柜的理由之一。事实证明,这一次crash,让我们彼此加深了对对方的信任。当然,它并不具有推广性,想在某一次crash之后,收获大团圆结局,一半靠人事,一半靠天命。所谓缘分,自然强求不来)
可是,自媒体有很多自身的问题,即使他自己有意追求一种“真诚”,而且不需要为并不认识的“听众”负责,自媒体上的形象,仍然是他无意识的戴上各种面具留下的。甚至随着“观众”增多,维持这种形象,就象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越吹越薄,直到破裂。不过,维护一个虚拟社会中的形象,成本是很低的。相对真实的生活,一切都可以”经过精心准备“,我们可以从容不迫,不需要经历多少训练,便可以在虚拟社会中,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难道,追求一种”真实性”,不正是我们在虚拟社会中建立身份,为了满足的需求么?是我们寻找真正的朋友,最初的动力么?(我所能理解的地步),或许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都有某种恐惧,会让我们下意识的掩饰,不能示人,而我们能够自黑的,其实是一些并不让我们真正感到自卑的缺陷。
而那些真正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反抗、辩解、完善、或者彻底无视它。所谓最终能够”随意的“谈论它,往往发生在生活中、无限次的与之斗争、无数次征服与被征服之后,象《老人与海》的大鱼,象《少年Pi》里的帕克,最后和我们成为一体。我们便象看我们的身体一样,平静的看待它。
我感觉困惑,想不出如何在虚拟社会中了解一个人?除了上述的限制条件外,在当下,一个人的虚拟身份,往往比真实身份更重要,我们也更容易在虚拟社会中,找到跟自己有共同点、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反,同桌吃饭,各自修行(看手机、刷新闻、sns)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怎么能建立一种深入的关系呢?
也许,crash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在不设防的状况下,两个人因原始经验产生的猜忌、因为陌生产生的误解,通过crash的过程,放大,冷却,直至经过努力,各自找到某种合理性,主动的理解对方,以某一次“尴尬的"方式和解,两个人的生活才真正出现了交汇。
(我在《推手》也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选择主动跟父亲出柜的理由之一。事实证明,这一次crash,让我们彼此加深了对对方的信任。当然,它并不具有推广性,想在某一次crash之后,收获大团圆结局,一半靠人事,一半靠天命。所谓缘分,自然强求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