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觉醒来恍如隔世?
在穿越剧泛滥的年代里,我们都曾幻想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到古代,牛逼哄哄地去建功立业,当然无论是何种方式穿越,少不了的桥段是慢悠悠地醒来,傻乎乎地问一句“我这是在哪里?”而现实却往往是这样,“犯什么傻,再不快点,上课要迟到了”室友的话如同一盆子凉水,无情地浇灭了幻想的火焰。是的,你没有穿越,至少这次没有成功,但让你无法忘怀的是醒来时那恍若隔世的感觉,是如此得真实。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无奈?早晨阳光的照射下,恍恍惚惚的醒来,原以为还是身在,那些年纠结着是否要去上课的大学寝室,直到挂在床头的西装把你拉回现实的世界,你已工作多年,但醒来时的迷糊却是那么虚幻又那么美好。
我们不经想问,为什么总是在睡醒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依然在梦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记忆的紊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这探寻背后的真相吧。
从睡眠说起
想必你的第一反应,会猜测是因为做梦吧?要了解梦,我们还得从睡眠说起,简单地讲,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动)和非REM两个周期,每晚交替进行,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脑波活跃程度不同,非REM周期脑波平缓不活跃,而REM周期脑波活跃同清醒时相似,因此做梦便是在REM时期。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根据激活—合成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而合理化的素材来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不管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梦,都离不开你记忆的范畴,最直观的表达便是梦到曾经的生活历程。《盗梦空间》让我们认识到,梦里三年也许只是现实一瞬,我们无从验证这是否正确,但就个体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梦,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漫长,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梦里的思维和感知,在醒来的刹那仍无法脱离,才会有瞬间时光交错的体验。
催眠体验
如果把这种体验称之为梦的延续,恐怕很多人无法认同,而你的根据是,你知道自己是醒着的,清楚且明白,我想你想强调是“意识”。
想要深入了解意识,那就无法避开潜意识,这也是要谈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识同潜意识的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潜意识决定了哪些内容进入意识,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潜意识。关于催眠有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此处想谈的是催眠结束时的体验,也许有些人看过催眠表演,会觉得很神奇,但绝大多数人并未经历过催眠,谈何催眠结束时的体验呢?事实真的如此吗?请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失神,直到报到某个站名才回过神来,这期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你却一点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这其实便是催眠,属自我催眠的一种。再回想一下,你在报到某站名时突然醒来的那刹那,同早晨那恍若隔世的体验是否很相似?
我们认为催眠的状态的是潜意识的状态,而这状态同做梦是很相像的(催眠时,如果催眠师施加“记得”的暗示,来访者便能记得催眠过程中的事情和对话,反之则不会记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曾刻意提醒去记,你很难记得梦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这些状态下大脑做主的是“潜意识”,而醒来的过程,便是潜意识把大脑“控制权”交还予意识的过程,显然这“交班”需要一点过渡时间,也就为那段奇特却又常见的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关键记忆VS现实逃避
这种体验并不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又是特殊的,有人回到了童年,有人回到了大学,有人是甜蜜的初恋,有人是噩梦般记忆,有人哭,有人笑。唯一相同的是,那些是深深烙在你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也称其为关键记忆。
但是我们也不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状况,总是在某种现实情境下才会有“梦回”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现实逃避,或者压力转移。例如,如果你现在正在为买房买车而苦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无法无天的大学,因为那些时刻,你不用考虑房子和车子,重点只在你的关键记忆点在哪里。
因此,如果说醒来时恍若隔世的体验还存在心因性因素的话,那便是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正如“打不过还躲不过嘛”的思维逻辑,做梦时,潜意识为了让大脑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放出来,便提取了记忆中那些显得美好和没有压力的片段,让睡眠中的大脑在“世外桃源”中暂避,休养。
最美莫过于回忆,最痴莫过于回到曾经。谁都言放下、面对,殊不知放下太难,面对太苦,这样的早晨,即便不真实,感觉依然很美。
给自己点时间缅怀一下那些刻骨的记忆,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时间到了,打开窗户,伸个懒腰,大大地吸一口新鲜空气,对着阳光笑笑,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吧。
(本文发于壹心理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无奈?早晨阳光的照射下,恍恍惚惚的醒来,原以为还是身在,那些年纠结着是否要去上课的大学寝室,直到挂在床头的西装把你拉回现实的世界,你已工作多年,但醒来时的迷糊却是那么虚幻又那么美好。
我们不经想问,为什么总是在睡醒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依然在梦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记忆的紊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这探寻背后的真相吧。
从睡眠说起
想必你的第一反应,会猜测是因为做梦吧?要了解梦,我们还得从睡眠说起,简单地讲,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动)和非REM两个周期,每晚交替进行,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脑波活跃程度不同,非REM周期脑波平缓不活跃,而REM周期脑波活跃同清醒时相似,因此做梦便是在REM时期。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根据激活—合成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而合理化的素材来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不管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梦,都离不开你记忆的范畴,最直观的表达便是梦到曾经的生活历程。《盗梦空间》让我们认识到,梦里三年也许只是现实一瞬,我们无从验证这是否正确,但就个体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梦,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漫长,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梦里的思维和感知,在醒来的刹那仍无法脱离,才会有瞬间时光交错的体验。
催眠体验
如果把这种体验称之为梦的延续,恐怕很多人无法认同,而你的根据是,你知道自己是醒着的,清楚且明白,我想你想强调是“意识”。
想要深入了解意识,那就无法避开潜意识,这也是要谈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识同潜意识的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潜意识决定了哪些内容进入意识,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潜意识。关于催眠有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此处想谈的是催眠结束时的体验,也许有些人看过催眠表演,会觉得很神奇,但绝大多数人并未经历过催眠,谈何催眠结束时的体验呢?事实真的如此吗?请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失神,直到报到某个站名才回过神来,这期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你却一点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这其实便是催眠,属自我催眠的一种。再回想一下,你在报到某站名时突然醒来的那刹那,同早晨那恍若隔世的体验是否很相似?
我们认为催眠的状态的是潜意识的状态,而这状态同做梦是很相像的(催眠时,如果催眠师施加“记得”的暗示,来访者便能记得催眠过程中的事情和对话,反之则不会记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曾刻意提醒去记,你很难记得梦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这些状态下大脑做主的是“潜意识”,而醒来的过程,便是潜意识把大脑“控制权”交还予意识的过程,显然这“交班”需要一点过渡时间,也就为那段奇特却又常见的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关键记忆VS现实逃避
这种体验并不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又是特殊的,有人回到了童年,有人回到了大学,有人是甜蜜的初恋,有人是噩梦般记忆,有人哭,有人笑。唯一相同的是,那些是深深烙在你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也称其为关键记忆。
但是我们也不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状况,总是在某种现实情境下才会有“梦回”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现实逃避,或者压力转移。例如,如果你现在正在为买房买车而苦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无法无天的大学,因为那些时刻,你不用考虑房子和车子,重点只在你的关键记忆点在哪里。
因此,如果说醒来时恍若隔世的体验还存在心因性因素的话,那便是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正如“打不过还躲不过嘛”的思维逻辑,做梦时,潜意识为了让大脑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放出来,便提取了记忆中那些显得美好和没有压力的片段,让睡眠中的大脑在“世外桃源”中暂避,休养。
最美莫过于回忆,最痴莫过于回到曾经。谁都言放下、面对,殊不知放下太难,面对太苦,这样的早晨,即便不真实,感觉依然很美。
给自己点时间缅怀一下那些刻骨的记忆,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时间到了,打开窗户,伸个懒腰,大大地吸一口新鲜空气,对着阳光笑笑,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吧。
(本文发于壹心理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