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巴别塔——小嘉意讲语言(一)
写在前面:这不是科普,只是我作为一个好奇地叩语言学世界大门的入门者,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语言知识的一个无责任总结。我一直对巴别塔的传说心有戚戚焉,人类本有通天的能力,奈何却因为语言被变乱而生出各种猜忌,最终,通天的高塔永远不曾完工。其实人类中的“墙”太多了,听了五月天的《诺亚方舟》,印象最深的歌词就是那句“当人类终于变成同类”,现实中,种族、地域、信仰造成的各种隔阂和争执随处可见。如果我们通过语言这把钥匙,对视界外的世界的了解多一点点,误解便会少一点点。语言不仅是不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类对世界一切认识皆要通过语言这个工具。了解语言,既是在探寻世界的博大,也是在探寻思维的精深。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创世记》
1.综合语与分析语
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英语和汉语的一个区别:英语通过动词变位来表达不同的人称和时态,通过单词的变形来改变词性,汉语的词是没有变形的。而汉语有着丰富的虚词,在汉语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是语序和虚词。例如:He is eating an apple. 他在吃一个苹果。He ate an apple.他吃了一个苹果。英语句子中表达时态的是动词eat的变形,汉语句子中表达时态的则是虚词“在”“了”。
像英语这样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的,就是屈折语。像汉语这样不通过词形变化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言,就是分析语,又称孤立语。现代英语在屈折语中算是屈折程度很低的而且一直在朝着分析语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词性变化算少的,拿法语和德语来比一比就知道啦,英语没有阴阳性的区分,只有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只有代词有人称、变化,属格形式仅限于指称人类的名词,而德语的名词有阳中阴三性,动词有四个格、六个人称变位,我说、你说、他说、我们说、你们说、他们说,其中的“说”都不一样。所以作为分析语使用者的中国人都会觉得法语德语这样屈折程度高的屈折语很难学,西方人也觉得有着繁复的虚词和微妙的语气的汉语很难学。屈折程度很高的屈折语,语序便完全不重要了,比如拉丁语,只要词的格用对了,把他吃苹果说成苹果吃他完全没有关系,这在用语序表意的汉语中是不可想象的。
世界上的语言,除了屈折语和分析语,还有两种:黏着语和编插语(又称多式综合语)。黏着语是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缀来实现语法功能的语言,典型例子是日语。一般而言、黏着语的所有词缀,或多数的词缀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若某语言的一个词缀往往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则该语言一般视之为屈折语。维基百科:一种语言不能同时是黏着语和屈折语,但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并不明显,因此可将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连续体,而很多语言则落于“完全的”黏着语和“高度的”屈折语之间。其实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词缀可分离的是黏着语,不可分离的称为屈折语。
屈折语、黏着语、编插语又统称综合语。如果以“综合程度”指词素和词之间的比例,当某种语言的词由多于一个词素组成,这种语言便称为综合语。以综合程度而言,编插语(又名多式综合语)走在“每个词都由极多的词素组成”的极端。在另一个极端,就是一个词只由一个词素组成的孤立语。简单地说,编插语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长而复杂的单词。取自古爱努语的例子:
Usaopuspe aejajkotujmasiramsujpa.
usa-opuspe a-e-jaj-ko-tujma-si-ram-suj-pa
种种-谣言 第一人称-动态-反身动词-远-反身动词-心-动摇-反复
“我的心在种种谣言之下不断在远方和自身间摇晃” (即“我对种种谣言感到疑惑”)
(这个例子真是一个优美的比喻,编插语里大概有很多这样优美的句子,不,单词吧。)
编插语主要是一些不常见的语言,包括非洲的班图语、北美洲和西伯利亚的阿萨巴斯卡语(Athabaskan)和因纽特语-阿留申语、高加索地区的西北高加索语族和东北高加索语族、欧洲的巴斯克语和芬兰-乌戈尔语系、以及澳洲北部的Gunwinyguan语。
2.有趣的R
世界上的大部分主流语言都含有相似的音位,比如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里的[p]、[m]、[f]、[n]等音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也有些音相近而不相同,比如英语里的[t]和汉语里的[t]发音部位不一样,英语里的[t]听起来好像介于汉语里[t]和ch之间的一个音,但它们在分类上都是清齿龈塞音。唯独字母R不一样,世界上大部分语言,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字符文字,都包含有字母R或有关字母R的音位,但是每一种语言的R的发音却五花八门。
齿龈颤音[r]是字母“R”最常见的发音,也就是平时说的大舌颤音,见于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亚美尼亚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瑞典语、部分德语方言、阿拉伯语、马耳他语、希伯来语、挪威语、冰岛语、芬兰语、马来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满语、鄂伦春语、锡伯语、泰语、维吾尔语、邵语、世界语、苏格兰英语方言等。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大舌颤音是一种新奇又难学的发音,因为绝大部分汉语里都没有这个音,但是分布于湖北中北部、河南南部的部分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以及分布于安徽南部的吴语宣州片里是有这个音的,吴语宣州片中的[r]音来自中古定母,而官话中则多半是由词尾“子”演变而来。(第一次听一个湖北人说他们的方言有大舌音的时候我被森森地震惊了……看到维基百科上说吴语宣州片也有大舌音的时候我再次震惊了,回去求证下……)
维基百科说法语、现代标准德语、多数德语方言、某些荷兰语方言、一些北方意大利语方言,以及瑞典语和挪威语的南方方言中字母“R”发音为小舌颤音[ʀ]。但我认为现在法语的R发音并不是[ʀ]而是小舌擦音[ʁ],对比一下德语的R和法语的R即可发现,法语的R发音时并没有真正颤动小舌,而是一个类似汉语的H发音发得重了产生气流摩擦小舌的音。补充一句,其实汉语的H和英语的H发的不是一个音,前者是清软颚擦音[x],发音时有摩擦,后者是清喉擦音[h],虽然名字上这么叫,但其实却不是一个擦音,发此音时声腔并无任何动作令气流受阻。我在法语课上学到的R明明白白是[ʁ]的音,但法语歌里也曾听到过小舌颤音,我怀疑是口音的差异,或者语言演变过程中产生的“老派”“新派”的分别。后来看到有资料说“标准法语——巴黎地区的口音——确实是不颤小舌的。大都市里的法国人认为颤小舌是一种比较乡巴佬的行为。”看来,标准的法语的R是小舌擦音是无误的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法国人发的R正在向清软颚擦音[x]转变。(豆瓣上看到一个关于法语小舌音的笑话:“我是在不经意间学会小舌音的,当时我特别兴奋,还故意在一个老外面前发这个音,发得还很明显,那个比利时的眼镜帅哥望着我说:你的r音发得很标准,不过,我要问一下,你是古代人还是演话剧的演员?” )
英语和汉语中的R都是卷舌音,但细心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的区别:汉语的卷舌音R是不圆唇的,气流较为急促,称为浊卷舌擦音[ʐ];而英语的R发音时略圆唇,无摩擦产生的湍流,称为卷舌近音[ɻ]。前者另外,美式英语和汉语的R也可以置于元音后面,使元音发生卷舌音变,在汉语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儿化音。
维基百科说,其实英语的大部分口音应该将R读成齿龈近音[ɹ],但是许多人都会以卷舌近音[ɻ]代替此音。两者区别在于[ɹ]的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抵住上齿龈脊发音,而[ɻ]的发音部位是舌头,我听了好几遍维基提供的音频才听出细微的区别,[ɻ]发起来流畅清晰一点。
在西班牙语中,两个R连写时发音为大舌颤音[r],只有一个R时发齿龈闪音[ɾ],即舌头只弹一次的音。美式英语中也有此音,如letter的tt的发音。很多非母语使用者认为日语的"r-"(ら行)发音是齿龈边音[l](即汉语、英语中L的发音),但更正确的是齿龈后边闪音[ɺ](介于边音和闪音之间),韩语ㄹ作初声时也是这个音。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创世记》
1.综合语与分析语
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英语和汉语的一个区别:英语通过动词变位来表达不同的人称和时态,通过单词的变形来改变词性,汉语的词是没有变形的。而汉语有着丰富的虚词,在汉语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是语序和虚词。例如:He is eating an apple. 他在吃一个苹果。He ate an apple.他吃了一个苹果。英语句子中表达时态的是动词eat的变形,汉语句子中表达时态的则是虚词“在”“了”。
像英语这样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的,就是屈折语。像汉语这样不通过词形变化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言,就是分析语,又称孤立语。现代英语在屈折语中算是屈折程度很低的而且一直在朝着分析语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词性变化算少的,拿法语和德语来比一比就知道啦,英语没有阴阳性的区分,只有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只有代词有人称、变化,属格形式仅限于指称人类的名词,而德语的名词有阳中阴三性,动词有四个格、六个人称变位,我说、你说、他说、我们说、你们说、他们说,其中的“说”都不一样。所以作为分析语使用者的中国人都会觉得法语德语这样屈折程度高的屈折语很难学,西方人也觉得有着繁复的虚词和微妙的语气的汉语很难学。屈折程度很高的屈折语,语序便完全不重要了,比如拉丁语,只要词的格用对了,把他吃苹果说成苹果吃他完全没有关系,这在用语序表意的汉语中是不可想象的。
世界上的语言,除了屈折语和分析语,还有两种:黏着语和编插语(又称多式综合语)。黏着语是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缀来实现语法功能的语言,典型例子是日语。一般而言、黏着语的所有词缀,或多数的词缀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若某语言的一个词缀往往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则该语言一般视之为屈折语。维基百科:一种语言不能同时是黏着语和屈折语,但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并不明显,因此可将黏着语和屈折语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连续体,而很多语言则落于“完全的”黏着语和“高度的”屈折语之间。其实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词缀可分离的是黏着语,不可分离的称为屈折语。
屈折语、黏着语、编插语又统称综合语。如果以“综合程度”指词素和词之间的比例,当某种语言的词由多于一个词素组成,这种语言便称为综合语。以综合程度而言,编插语(又名多式综合语)走在“每个词都由极多的词素组成”的极端。在另一个极端,就是一个词只由一个词素组成的孤立语。简单地说,编插语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长而复杂的单词。取自古爱努语的例子:
Usaopuspe aejajkotujmasiramsujpa.
usa-opuspe a-e-jaj-ko-tujma-si-ram-suj-pa
种种-谣言 第一人称-动态-反身动词-远-反身动词-心-动摇-反复
“我的心在种种谣言之下不断在远方和自身间摇晃” (即“我对种种谣言感到疑惑”)
(这个例子真是一个优美的比喻,编插语里大概有很多这样优美的句子,不,单词吧。)
编插语主要是一些不常见的语言,包括非洲的班图语、北美洲和西伯利亚的阿萨巴斯卡语(Athabaskan)和因纽特语-阿留申语、高加索地区的西北高加索语族和东北高加索语族、欧洲的巴斯克语和芬兰-乌戈尔语系、以及澳洲北部的Gunwinyguan语。
2.有趣的R
世界上的大部分主流语言都含有相似的音位,比如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里的[p]、[m]、[f]、[n]等音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也有些音相近而不相同,比如英语里的[t]和汉语里的[t]发音部位不一样,英语里的[t]听起来好像介于汉语里[t]和ch之间的一个音,但它们在分类上都是清齿龈塞音。唯独字母R不一样,世界上大部分语言,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字符文字,都包含有字母R或有关字母R的音位,但是每一种语言的R的发音却五花八门。
齿龈颤音[r]是字母“R”最常见的发音,也就是平时说的大舌颤音,见于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亚美尼亚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瑞典语、部分德语方言、阿拉伯语、马耳他语、希伯来语、挪威语、冰岛语、芬兰语、马来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满语、鄂伦春语、锡伯语、泰语、维吾尔语、邵语、世界语、苏格兰英语方言等。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大舌颤音是一种新奇又难学的发音,因为绝大部分汉语里都没有这个音,但是分布于湖北中北部、河南南部的部分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以及分布于安徽南部的吴语宣州片里是有这个音的,吴语宣州片中的[r]音来自中古定母,而官话中则多半是由词尾“子”演变而来。(第一次听一个湖北人说他们的方言有大舌音的时候我被森森地震惊了……看到维基百科上说吴语宣州片也有大舌音的时候我再次震惊了,回去求证下……)
维基百科说法语、现代标准德语、多数德语方言、某些荷兰语方言、一些北方意大利语方言,以及瑞典语和挪威语的南方方言中字母“R”发音为小舌颤音[ʀ]。但我认为现在法语的R发音并不是[ʀ]而是小舌擦音[ʁ],对比一下德语的R和法语的R即可发现,法语的R发音时并没有真正颤动小舌,而是一个类似汉语的H发音发得重了产生气流摩擦小舌的音。补充一句,其实汉语的H和英语的H发的不是一个音,前者是清软颚擦音[x],发音时有摩擦,后者是清喉擦音[h],虽然名字上这么叫,但其实却不是一个擦音,发此音时声腔并无任何动作令气流受阻。我在法语课上学到的R明明白白是[ʁ]的音,但法语歌里也曾听到过小舌颤音,我怀疑是口音的差异,或者语言演变过程中产生的“老派”“新派”的分别。后来看到有资料说“标准法语——巴黎地区的口音——确实是不颤小舌的。大都市里的法国人认为颤小舌是一种比较乡巴佬的行为。”看来,标准的法语的R是小舌擦音是无误的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法国人发的R正在向清软颚擦音[x]转变。(豆瓣上看到一个关于法语小舌音的笑话:“我是在不经意间学会小舌音的,当时我特别兴奋,还故意在一个老外面前发这个音,发得还很明显,那个比利时的眼镜帅哥望着我说:你的r音发得很标准,不过,我要问一下,你是古代人还是演话剧的演员?” )
英语和汉语中的R都是卷舌音,但细心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的区别:汉语的卷舌音R是不圆唇的,气流较为急促,称为浊卷舌擦音[ʐ];而英语的R发音时略圆唇,无摩擦产生的湍流,称为卷舌近音[ɻ]。前者另外,美式英语和汉语的R也可以置于元音后面,使元音发生卷舌音变,在汉语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儿化音。
维基百科说,其实英语的大部分口音应该将R读成齿龈近音[ɹ],但是许多人都会以卷舌近音[ɻ]代替此音。两者区别在于[ɹ]的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抵住上齿龈脊发音,而[ɻ]的发音部位是舌头,我听了好几遍维基提供的音频才听出细微的区别,[ɻ]发起来流畅清晰一点。
在西班牙语中,两个R连写时发音为大舌颤音[r],只有一个R时发齿龈闪音[ɾ],即舌头只弹一次的音。美式英语中也有此音,如letter的tt的发音。很多非母语使用者认为日语的"r-"(ら行)发音是齿龈边音[l](即汉语、英语中L的发音),但更正确的是齿龈后边闪音[ɺ](介于边音和闪音之间),韩语ㄹ作初声时也是这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