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记
闲来翻读亦舒的小说《她比烟花寂寞》,看到大明星姚晶原名赵安娟时,不禁吓了一跳,在人群中一叫安娟,估计回头的八成是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这就是典型的名不符实,安娟这个老实本分的名字,哪配得上艳光四射的姚晶,所以非改名不可。
混演艺圈的大多改过名字,图个名头响亮,原名艺名一对比,那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谁能够想到,风情万种的李玟,原来是叫做李美琳。刘德华这名字够土了吧,他的原名更土,刘福荣。还有个明星原名冯进财,此君好歹也是个美男子,背着这么一土得掉渣的名字,估计心里够憋屈,多年后为了一雪前耻,改成了洋化时尚的冯德伦。
就像茅台酒也要精包装,有个好名字往往能让人闻之惊艳,从古至今,有多少有志者嫌爹妈给的名字不够响亮,欲开辟一番事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名。艺人从艺得有个艺名,作家写书得有个笔名,窖子里的姐儿接客,也得有个像样的花名。古时侠客闯荡江湖时,往往要给自己取个威风的名号,什么震南天水上漂之类的,看多了武侠小说才知道,名头越响就越有银样蜡枪头的嫌疑。
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根,代表着他难以磨灭掉的阶级出身,所以无怪乎农村孩子一进城就忙着改名字,成功改了的大为扬眉吐气,改不了的就只有空余恨了。乡下人识字不多,取名也图省事,试想想,城里人哪会一窝蜂地给自家宝贝孩子取个名叫金莲大宝啥的?想当年,我们村和我差不多大的十几个孩子中,女孩大多叫娟啊艳啊,男孩大多叫强啊明啊。多年后,有个叫艾娟的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外文系,第一学期回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牛皮哄哄的艾米莉,谁还叫她艾娟的话她就立马和谁翻脸。可怜她老妈大字不识,怎么也念不来这个洋名字,无奈之下只得简化为莉莉,说实话,娟娟和莉莉这俩名字还真是俗得难分伯仲。
在我们乡下,重男轻女的风气仍然很浓厚,从姑娘们的名字就能看出这点。我读中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叫晔娣,同学们都说这俩字读音挺怪的。后来她偷偷告诉我们,晔娣原来是“要弟”的谐音,她老爸好歹也是个小学教师,这一心盼子的心情和农民大伯们没啥区别。据说她小时候就叫要弟,稍大了点她父亲也觉得这俩字上不了台面,才改成了晔娣,实际上完全是换汤不换药。
我们隔壁村的李大伯更绝,他老婆头胎生了个女儿,长得白胖可爱,李大伯喜不自禁,给她取名叫做李该有,意思是命中该有一个闺女。等到第二胎时还是个女儿,李大伯就不高兴了,胡乱叫做李多有,这名字明显有岐视的意味了。那会儿计划生育抓得严,计生队动不动就来拆房子,村里有人劝李大伯,你是个注定生闺女的命,别再继续生了,气得他提起板凳就要和此人一决生死。后来冒着房子被拆的风险,李大妈终于生了个大胖小子,李大伯深为之自豪,遂命名为李你看,意思是你看啊,谁说我李某人生不出儿子了?
工作后有次回家,遇到了好久不见的李该有,小短裙穿着,小风衣披着,妖冶艳丽,哪还有半点儿乡下姑娘的气息。我亲热地呼唤她的小名:“该妹子!”没想到她只是笑笑,没有答应我。我妈偷偷一扯我衣袖:“人早改名叫李琳了。”唉,这也难怪,想当年,因为她这个名字,可没少受男生们的耻笑。
住得离我们家很近的彭二叔,为人颇有几分怪僻,早年落魄时村里人评价说,彭二这个人不仅呆,而且傲,活该没钱。后来彭二南下捞世界发达了,更是狂放不羁,认为呆和傲正是自己的两大特色,为了加深世人对他的印象,于是将一大一小两个粉嫩的女儿分别命名为彭呆和彭傲。湖南人称呆子为“哈哈(音三声)呆呆”,可怜长得玉雪可爱的彭呆,从小就有了这么个不太好听的浑名。每次村里人一叫她“哈哈呆呆”,她就咧着嘴开心地答应着。现在彭呆应该长成大姑娘了,估计正在闹着要老爸去给她改名。
除了乡下孩子,还有一帮子人闹腾着想改名。上次有个姓李的女网友,在QQ群中说自己名字太三俗,想改个有文化底蕴的,最好是用古诗词中的典故。可巧那天我正在读那首《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 催送莫愁来。”
我脑中灵光一闪,于是打出三个字:李莫愁。
群中众人皆绝倒,公推为最佳侯选名字。
混演艺圈的大多改过名字,图个名头响亮,原名艺名一对比,那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谁能够想到,风情万种的李玟,原来是叫做李美琳。刘德华这名字够土了吧,他的原名更土,刘福荣。还有个明星原名冯进财,此君好歹也是个美男子,背着这么一土得掉渣的名字,估计心里够憋屈,多年后为了一雪前耻,改成了洋化时尚的冯德伦。
就像茅台酒也要精包装,有个好名字往往能让人闻之惊艳,从古至今,有多少有志者嫌爹妈给的名字不够响亮,欲开辟一番事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名。艺人从艺得有个艺名,作家写书得有个笔名,窖子里的姐儿接客,也得有个像样的花名。古时侠客闯荡江湖时,往往要给自己取个威风的名号,什么震南天水上漂之类的,看多了武侠小说才知道,名头越响就越有银样蜡枪头的嫌疑。
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根,代表着他难以磨灭掉的阶级出身,所以无怪乎农村孩子一进城就忙着改名字,成功改了的大为扬眉吐气,改不了的就只有空余恨了。乡下人识字不多,取名也图省事,试想想,城里人哪会一窝蜂地给自家宝贝孩子取个名叫金莲大宝啥的?想当年,我们村和我差不多大的十几个孩子中,女孩大多叫娟啊艳啊,男孩大多叫强啊明啊。多年后,有个叫艾娟的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外文系,第一学期回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牛皮哄哄的艾米莉,谁还叫她艾娟的话她就立马和谁翻脸。可怜她老妈大字不识,怎么也念不来这个洋名字,无奈之下只得简化为莉莉,说实话,娟娟和莉莉这俩名字还真是俗得难分伯仲。
在我们乡下,重男轻女的风气仍然很浓厚,从姑娘们的名字就能看出这点。我读中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叫晔娣,同学们都说这俩字读音挺怪的。后来她偷偷告诉我们,晔娣原来是“要弟”的谐音,她老爸好歹也是个小学教师,这一心盼子的心情和农民大伯们没啥区别。据说她小时候就叫要弟,稍大了点她父亲也觉得这俩字上不了台面,才改成了晔娣,实际上完全是换汤不换药。
我们隔壁村的李大伯更绝,他老婆头胎生了个女儿,长得白胖可爱,李大伯喜不自禁,给她取名叫做李该有,意思是命中该有一个闺女。等到第二胎时还是个女儿,李大伯就不高兴了,胡乱叫做李多有,这名字明显有岐视的意味了。那会儿计划生育抓得严,计生队动不动就来拆房子,村里有人劝李大伯,你是个注定生闺女的命,别再继续生了,气得他提起板凳就要和此人一决生死。后来冒着房子被拆的风险,李大妈终于生了个大胖小子,李大伯深为之自豪,遂命名为李你看,意思是你看啊,谁说我李某人生不出儿子了?
工作后有次回家,遇到了好久不见的李该有,小短裙穿着,小风衣披着,妖冶艳丽,哪还有半点儿乡下姑娘的气息。我亲热地呼唤她的小名:“该妹子!”没想到她只是笑笑,没有答应我。我妈偷偷一扯我衣袖:“人早改名叫李琳了。”唉,这也难怪,想当年,因为她这个名字,可没少受男生们的耻笑。
住得离我们家很近的彭二叔,为人颇有几分怪僻,早年落魄时村里人评价说,彭二这个人不仅呆,而且傲,活该没钱。后来彭二南下捞世界发达了,更是狂放不羁,认为呆和傲正是自己的两大特色,为了加深世人对他的印象,于是将一大一小两个粉嫩的女儿分别命名为彭呆和彭傲。湖南人称呆子为“哈哈(音三声)呆呆”,可怜长得玉雪可爱的彭呆,从小就有了这么个不太好听的浑名。每次村里人一叫她“哈哈呆呆”,她就咧着嘴开心地答应着。现在彭呆应该长成大姑娘了,估计正在闹着要老爸去给她改名。
除了乡下孩子,还有一帮子人闹腾着想改名。上次有个姓李的女网友,在QQ群中说自己名字太三俗,想改个有文化底蕴的,最好是用古诗词中的典故。可巧那天我正在读那首《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 催送莫愁来。”
我脑中灵光一闪,于是打出三个字:李莫愁。
群中众人皆绝倒,公推为最佳侯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