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阅室的小雨- 通向未来的道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愿天下雨,能留君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处。--《言叶之庭》
自从发现学校有卖欢喜坨(大麻元)之后,每天的过早基本就固定成“欢喜坨+豆浆”的模式。填点肚子后,是该到处走走的。
好好的记录的自己的生活想法,这个计划内的事被一拖再拖至到今天,才终于凑足了条件,得以成行。
据说四川大学有好几个图书馆,最喜欢的应该是文理馆。进得最多的是江安馆,最讨厌的也是江安馆。其他的有进过一两会,不喜不厌。在江安的时候,开始还蛮喜欢泡图书馆,觉得这才是大学的精华所在。后来便渐渐地觉察到了不对。老爸为数不多的电话里,总会假惺惺的问一句,你现在在干什么?我则一律回答,在寝室玩游戏,气气他。他然后会说,这时候应该在图书馆才对啊!?每次如此,于是我对这图书馆的讨厌就加上了一层。为反而反,在父母面前,也许我还只是那个叛逆期的小孩。而且中国人很容易就染上名为“知识崇拜”的病。说白了,就是迷信权威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大二的时候就很少去大便馆了。“大便馆”这个俗号是我一天晚上绕着湖走一圈后抬头看见一坨晶莹剔透的大便,想到的。偶尔进去,也是找些专业书籍,逛一圈,看看能不能碰见漂亮姐姐妹妹。当然碰到了,也只是匿在一边偷偷看,不敢上去打招呼。本来清净的名利场,突然变成了偌大的一个名利场。空气如死水般臭浊,死气沉沉,看不到多少生气。
其实喜欢文理馆的大部分原因还是这个小小的台阅室。我的文理馆之旅一般就是先去借还书然后直奔到台阅室。那几个自习室我是不会去的。台阅室入口有一个更小的房间,好像名古籍修复室。放书包的时候,看到里面的老师很认真的修着泛黄的书页,心向往之,想以后能做这么文艺的工作也是不错的了。进到台阅室,一般是先逛一圈看又碰上什么样的书,再找个位子坐下好好看,或者直接拿出小七看自己准备好的书。在这个台阅室里,可以做一件无意识中喜欢做的事情--一边看着别人认真地看书,一边自己认真地发呆。似乎我对能够认真静心做事的人有特别的好感,因为我就没有这种能力,只有羡慕的份。至少在这里我认为看到一群内心快乐的人,和那群埋头做习题的人不一样。至于漂亮姐姐推荐的古籍阅览室,太过正式,空间也狭小,坐在里面颇不自在,莫名的尴尬和惶恐。
以上记我在此的日子。
通向未来的道
仿佛之间又到了各奔东西的时候了!
看着你们一个个前进,每一次我都被落下 ,从此最好的朋友也会渐渐变成路人。我几乎没有什么保持频繁联系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我自己,是不是很失败?在无数的时空间线上,碰到了,我尽朋友之谊,分开了,我能做什么呢?不过换个角度看,当初不是我故意避开各位的么?我也该好好对那些久未见面的朋友说“抱歉,我可能真的不太会做朋友。”
不得不说我也许算很挑朋友的人,这当然也是我朋友很少的原因。我并不指望会有完全信任、毫无保留的伙伴关系,只要基本的价值观能相近就好了。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只好果断的断绝来往。希望在通向未来的路上,多些和我道相似的伴。如果能多交往些江湖气的朋友。果然,我所期待的不是在一行一业中小群体,而是“八百万神,一人一技”的江湖。
毕业这种事,下一个轮到你了就不能只是看热闹的。看着前辈们的毕业景象,顾看自己在此地未尽之想、未了之愿。颇有番“但求流光莫催人”的感觉 。
原来我在这个地方呆了快三年了。
“少不入蜀”。不敢说自己学了多少知识,长了多少本事。学校很平庸,或者用平凡亦可形容。因为之前与人谈话间突然蹦出个“川大”一词,觉得是个很熟悉的词,琢磨一番后惊奇的发现我居然是川大的学生!?然而事实就是在这个学校里,机会都是个人争取来的。像我这样好逸恶劳的,即使到了个国际一流学府,估计也是天天宅寝室。
昨天看了一篇王小波的杂文讲的是“青年时期最难决定的就是做什么”。我花了四年时间想这个问题,最后也只是排除了少数的几个选择项,找到几个备选项罢了。
前几天老哥给我打电话,鼓励我读研究生。话一开口,我就想到他是我老爸派的说客。谈了一下他自己的经历,还颇有说服力的。本能般的抵触告诉我“偏不,我要是像你一样,就不在这个地方了。”果然后来我爸打电话问起,我几乎是忍着愤怒说着。只是我妈说“我总不是希望你找一个又安逸,又赚钱,又稳定的工作”这是一个母亲对次子的期望。我回道“你这不是叫我去当公务员么!?我还年轻,要自己闹腾下!”妈妈赶紧解释“我不是要你当公务员,进国企之类的。你自己有着闹腾的精神也好。”这是一个母亲对次子的包容。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我母亲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偿还她。
自从那次地震后,深刻的意识到群体的意识的可怕。感觉到自己就生活在恐慌的情绪。
现在似乎生活在另一种情绪中。身边的人都在忙碌,拼命项前跑去,留下我在这记录这些。而我会过头来,也紧紧的追上去,带着种“病急乱投医”的愚蠢可笑。
朋友问为什么不继续读?我苦笑着答“读不下去了。”该怎么解释?这种高浓度的情绪,我的心思也不在这儿,没法看喜欢的书,也没法读该读的书。不知道继续下去的意义,一心想要跳出这个圈圈。
直到今天别人问起我追求的是什么,我都会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使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具体而言则是“我希望我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勇气。”再具体点“去体制化”,再更具体点就不能说了。
这世界不关心你想怎么做啊!
开始我想着学老哥,大学期间把计算机系的专业课学一点,(我哥说他学完了,真。人家孩子啊!)结果我估摸了一下难度,放弃了。
后来我想学日语,计划以后潜入11区。发现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讲,日语也算难的了。
大学做过的计划中唯一一项靠谱的:看200本书,结果现在完成量估计不超过四分之一,之后得整理下书单,赶赶进度了。
肚子饿了,以后继续。
题:也许以后自己会变成一派湖北奸商嘴脸,希望看到此篇的时候,能记起点当初的志向,虽未曾言尽,亦足矣。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处。--《言叶之庭》
自从发现学校有卖欢喜坨(大麻元)之后,每天的过早基本就固定成“欢喜坨+豆浆”的模式。填点肚子后,是该到处走走的。
好好的记录的自己的生活想法,这个计划内的事被一拖再拖至到今天,才终于凑足了条件,得以成行。
据说四川大学有好几个图书馆,最喜欢的应该是文理馆。进得最多的是江安馆,最讨厌的也是江安馆。其他的有进过一两会,不喜不厌。在江安的时候,开始还蛮喜欢泡图书馆,觉得这才是大学的精华所在。后来便渐渐地觉察到了不对。老爸为数不多的电话里,总会假惺惺的问一句,你现在在干什么?我则一律回答,在寝室玩游戏,气气他。他然后会说,这时候应该在图书馆才对啊!?每次如此,于是我对这图书馆的讨厌就加上了一层。为反而反,在父母面前,也许我还只是那个叛逆期的小孩。而且中国人很容易就染上名为“知识崇拜”的病。说白了,就是迷信权威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大二的时候就很少去大便馆了。“大便馆”这个俗号是我一天晚上绕着湖走一圈后抬头看见一坨晶莹剔透的大便,想到的。偶尔进去,也是找些专业书籍,逛一圈,看看能不能碰见漂亮姐姐妹妹。当然碰到了,也只是匿在一边偷偷看,不敢上去打招呼。本来清净的名利场,突然变成了偌大的一个名利场。空气如死水般臭浊,死气沉沉,看不到多少生气。
其实喜欢文理馆的大部分原因还是这个小小的台阅室。我的文理馆之旅一般就是先去借还书然后直奔到台阅室。那几个自习室我是不会去的。台阅室入口有一个更小的房间,好像名古籍修复室。放书包的时候,看到里面的老师很认真的修着泛黄的书页,心向往之,想以后能做这么文艺的工作也是不错的了。进到台阅室,一般是先逛一圈看又碰上什么样的书,再找个位子坐下好好看,或者直接拿出小七看自己准备好的书。在这个台阅室里,可以做一件无意识中喜欢做的事情--一边看着别人认真地看书,一边自己认真地发呆。似乎我对能够认真静心做事的人有特别的好感,因为我就没有这种能力,只有羡慕的份。至少在这里我认为看到一群内心快乐的人,和那群埋头做习题的人不一样。至于漂亮姐姐推荐的古籍阅览室,太过正式,空间也狭小,坐在里面颇不自在,莫名的尴尬和惶恐。
以上记我在此的日子。
通向未来的道
仿佛之间又到了各奔东西的时候了!
看着你们一个个前进,每一次我都被落下 ,从此最好的朋友也会渐渐变成路人。我几乎没有什么保持频繁联系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我自己,是不是很失败?在无数的时空间线上,碰到了,我尽朋友之谊,分开了,我能做什么呢?不过换个角度看,当初不是我故意避开各位的么?我也该好好对那些久未见面的朋友说“抱歉,我可能真的不太会做朋友。”
不得不说我也许算很挑朋友的人,这当然也是我朋友很少的原因。我并不指望会有完全信任、毫无保留的伙伴关系,只要基本的价值观能相近就好了。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只好果断的断绝来往。希望在通向未来的路上,多些和我道相似的伴。如果能多交往些江湖气的朋友。果然,我所期待的不是在一行一业中小群体,而是“八百万神,一人一技”的江湖。
毕业这种事,下一个轮到你了就不能只是看热闹的。看着前辈们的毕业景象,顾看自己在此地未尽之想、未了之愿。颇有番“但求流光莫催人”的感觉 。
原来我在这个地方呆了快三年了。
“少不入蜀”。不敢说自己学了多少知识,长了多少本事。学校很平庸,或者用平凡亦可形容。因为之前与人谈话间突然蹦出个“川大”一词,觉得是个很熟悉的词,琢磨一番后惊奇的发现我居然是川大的学生!?然而事实就是在这个学校里,机会都是个人争取来的。像我这样好逸恶劳的,即使到了个国际一流学府,估计也是天天宅寝室。
昨天看了一篇王小波的杂文讲的是“青年时期最难决定的就是做什么”。我花了四年时间想这个问题,最后也只是排除了少数的几个选择项,找到几个备选项罢了。
前几天老哥给我打电话,鼓励我读研究生。话一开口,我就想到他是我老爸派的说客。谈了一下他自己的经历,还颇有说服力的。本能般的抵触告诉我“偏不,我要是像你一样,就不在这个地方了。”果然后来我爸打电话问起,我几乎是忍着愤怒说着。只是我妈说“我总不是希望你找一个又安逸,又赚钱,又稳定的工作”这是一个母亲对次子的期望。我回道“你这不是叫我去当公务员么!?我还年轻,要自己闹腾下!”妈妈赶紧解释“我不是要你当公务员,进国企之类的。你自己有着闹腾的精神也好。”这是一个母亲对次子的包容。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我母亲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偿还她。
自从那次地震后,深刻的意识到群体的意识的可怕。感觉到自己就生活在恐慌的情绪。
现在似乎生活在另一种情绪中。身边的人都在忙碌,拼命项前跑去,留下我在这记录这些。而我会过头来,也紧紧的追上去,带着种“病急乱投医”的愚蠢可笑。
朋友问为什么不继续读?我苦笑着答“读不下去了。”该怎么解释?这种高浓度的情绪,我的心思也不在这儿,没法看喜欢的书,也没法读该读的书。不知道继续下去的意义,一心想要跳出这个圈圈。
直到今天别人问起我追求的是什么,我都会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使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具体而言则是“我希望我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勇气。”再具体点“去体制化”,再更具体点就不能说了。
这世界不关心你想怎么做啊!
开始我想着学老哥,大学期间把计算机系的专业课学一点,(我哥说他学完了,真。人家孩子啊!)结果我估摸了一下难度,放弃了。
后来我想学日语,计划以后潜入11区。发现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讲,日语也算难的了。
大学做过的计划中唯一一项靠谱的:看200本书,结果现在完成量估计不超过四分之一,之后得整理下书单,赶赶进度了。
肚子饿了,以后继续。
题:也许以后自己会变成一派湖北奸商嘴脸,希望看到此篇的时候,能记起点当初的志向,虽未曾言尽,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