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今日子
赖着赖着的生活,每天也记不得前一天干了什么,也不记得前一天晚上是几点睡的。早上是几点起的呢?十点半吧,还是昨天?记不清楚了。其实明确知道如果早上在九点半之后起床的话,基本上一个早上也就没有了,一天要是从中午开始的话,基本上很快就又会结束一天的。不过这样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我根本就没事情要做。就是等待着今天成绩出来,然后可以做一堆烦人的事情,然后等着妈妈来,一起参加毕业典礼,然后回家。
其实一想起再过一年后就可以回国生活了,我心里就有好几层浪掀起来,一层一层都不一样的心情。先是觉得非常激动,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能过上有趣的方便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了。终于不用这样每个礼拜都去买菜,每个月都被好几篇essay推着走,终于可以过上每周或许还能看个演出,或许还能吃个好吃的,或许还能养只猫的日子了,而且我应该还可以好好在国内旅行一番,即使是小时候去过的那些地方,长大了再去一定也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看完《边城》我也很想去湘西走一趟。接着第二层浪又有些不舍,我知道的,我一直嫌弃堪村的生活,觉得它平淡无奇消磨意志,店也没有几间,人也没有几个,吃东西也没地方吃,但是这毕竟是我度过四五年青春的地方,从第一次离开家单独在外生活的小孩子到会处理这些那些和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打交道的人。这里也有很多我不想说再见的朋友。而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用它默默的平静的稳当的气息改变着我,不回头看最初的我都不会发现这种改变,每年双倍的冬天和大风就这样把我给吹大了。所以一想到要离开这里,并且不知道这辈子还会不会再走到这个地方来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得不知道该站还是坐。接着打来的一层浪是关于要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虽说还有一年,我这样就开始担心这担心那好像也太早了,但是我啊,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知道其实坦然往前看往前走就好了,可这些年我也发现,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话,只会活得一场空。可我到现在还是不太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过我希望要记住的一点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总要找到擅长的事,然后努力练习,发挥到极致。
考试前看了一两集《倒数第二次恋爱》,是去年的剧了,当时看到的时候大概是觉得中年人的恋爱剧有什么好看的,看看海报大概就是中年版last friends或者中年版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吧。今年会看是因为有人推荐,看了之后发现这种一直在聊天夹杂吐槽的剧真是深得我心。虽然有点怕看这种剧而且还深有同感的话是不是会跟他们一样呢以后?是不是有独身的危险啊?其实我不太想老了之后没有可以填进保险受益人的名字啊。。考试之后开始看《海女》,然后又两个剧穿插看,然后我就被小泉今日子征服了。八十年代果然是个神奇的年代,那时候的年轻人好像总是能轻轻松松就活得很优秀很精彩。好吧我要承认喜欢小泉今日子有个原因就是她整体的气质很像我的妈妈,那种抿嘴微笑,眼神冷静从容但是很温暖。小泉今日子就是那种有无数个面向,但是你会觉得每个面向都是真实的她,她成熟从容淡然,具有那种坚强而又温柔女性的气场,但同时她又很平实真诚,可爱直率,风趣不做作。这样就是魅力吧,魅力是什么太难解释,因为魅力是太复杂的东西,就像人一样,只有复杂才吸引人。
什么叫倒数第二次恋爱呢?就是尽情享受生活,以体验为重的人生。把每次恋爱都当做是倒数第二次恋爱,你才不至于会在恋爱中变成一个你讨厌的人。因为有的人把每次恋爱都当做最后一次恋爱,或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使劲摆脱所有触及责任的细节,让自己变成一个毫不在乎的人;或因为想要牢牢抓住而在任何触及安定的细节上把对方死死抱住不惜捏死。当你走出那种最后一次的恋爱状态后发现,这并不是最后一次恋爱嘛,而且我本人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我本人要有魅力多了吧,怎么会一恋爱就那样呢?
然后我也要很俗地引用一下结局的一段独白:
“没有不寂寞的大人,因为大人已经意识到人生终将结束,而这终点,没有任何人能够分享。所以高兴的时候要尽情地欢笑,悲伤时也要尽情地流泪,因为高兴和悲伤都一样重要。
没有不寂寞的大人,所以不要为了填补寂寞而恋爱,就算没有恋爱,人生也能很精彩。虽然是套话了:‘要向前看,好好过下去是最重要的’。人生可能就是爱上自己的未来,爱上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人生一定很快乐。
如果将来喜欢上了谁,不要把他当做最后一次恋爱。下一场恋爱,是人生倒数第二次恋爱,这样的话,人生才够潮。”
我也曾经狂妄地,倒也不算,是自认为已经看淡地说喜欢寂寞,后来我明白了,谁会真的喜欢寂寞呢?谁会永远不寂寞呢?只是有人可以直视寂寞然后和它和平共处,不会去做些让自己日后后悔或者嘲笑自己幼稚的事而已。
Lisa生日那天大家都喝好多,一杯一杯干,到了meche之后lisa满场撒欢到处跟陌生人大吼自我介绍邀人跳舞,一遍一遍被也没有太清醒的我们拖回来,一遍一遍high到摔倒,一遍一遍推开扶她的我们的手自己站起来还比个OK的手势,半醉半醒的我忽然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吗,21岁半大不小的时候。22岁的我,拖她的福那天晚上的欢乐艳遇也给自己的大学时代画了个还算是画面感不错的句号。慢慢要开始成为大人了,不想设定什么,走着走着就会自己形成的吧我想。
今天出成绩,这么重要的事情我竟然到现在才写。两个HD,红楼梦那个84我最开心,我觉得是有种鼓励意味的HD。那篇essay的确是这三年来我写得最得心应手最享受的一篇,虽然可能探索的给自己惊喜的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好奇的topic,但是呢,能在大师手下学习,还拿到个不错的分数,真是很值得纪念!我之前也吵着闹着觉得从外国人的角度从看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对我个人来说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啊多没劲啊,因为我就是中国人我想知道的使更多的关于这部小说这个故事这个文本的东西,我没有想要研究中国文化,我也不是ABC想要追溯我的根不拉不拉,但是呢,John Minford关于整部小说结构的解说,还有一些中国的古典小说以及普遍存在的主题上的联系,让我渐渐能把小说和基础的哲学构架还有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这真的是一个很妙的过程,自己把原来看起来很复杂烦冗的一堆很重要的东西从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这样的过程和体验,即使没有得到HD 也是很难得而且令人快乐的。当然啦,老实说没拿到好分数的话才不会这么说得这么感恩呢。
我不想再任性地说着那些说了无数遍却其实虚无缥缈的东西了,比如说初心、妥协,也不想再刻意去说自己的梦想与现实是如何矛盾,梦想是如何被现实给消灭了。我把初心重新定义了一下,发现没有必要死死抓住十八岁的想法硬是要套到二十二岁的生活里。我暂时没有想出新的梦想,也暂时无法认定到底什么才是我的现实,所以我打算两手空空地往前走。我知道我的生活会在未来有很多隐患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的问题,但我不能因此赖在原地,只能尽可能做好准备。我知道我应该背负很多,但是背上背再多,也不是让我会觉得累的东西。
其实一想起再过一年后就可以回国生活了,我心里就有好几层浪掀起来,一层一层都不一样的心情。先是觉得非常激动,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能过上有趣的方便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了。终于不用这样每个礼拜都去买菜,每个月都被好几篇essay推着走,终于可以过上每周或许还能看个演出,或许还能吃个好吃的,或许还能养只猫的日子了,而且我应该还可以好好在国内旅行一番,即使是小时候去过的那些地方,长大了再去一定也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看完《边城》我也很想去湘西走一趟。接着第二层浪又有些不舍,我知道的,我一直嫌弃堪村的生活,觉得它平淡无奇消磨意志,店也没有几间,人也没有几个,吃东西也没地方吃,但是这毕竟是我度过四五年青春的地方,从第一次离开家单独在外生活的小孩子到会处理这些那些和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打交道的人。这里也有很多我不想说再见的朋友。而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用它默默的平静的稳当的气息改变着我,不回头看最初的我都不会发现这种改变,每年双倍的冬天和大风就这样把我给吹大了。所以一想到要离开这里,并且不知道这辈子还会不会再走到这个地方来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得不知道该站还是坐。接着打来的一层浪是关于要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虽说还有一年,我这样就开始担心这担心那好像也太早了,但是我啊,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知道其实坦然往前看往前走就好了,可这些年我也发现,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话,只会活得一场空。可我到现在还是不太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过我希望要记住的一点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总要找到擅长的事,然后努力练习,发挥到极致。
考试前看了一两集《倒数第二次恋爱》,是去年的剧了,当时看到的时候大概是觉得中年人的恋爱剧有什么好看的,看看海报大概就是中年版last friends或者中年版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吧。今年会看是因为有人推荐,看了之后发现这种一直在聊天夹杂吐槽的剧真是深得我心。虽然有点怕看这种剧而且还深有同感的话是不是会跟他们一样呢以后?是不是有独身的危险啊?其实我不太想老了之后没有可以填进保险受益人的名字啊。。考试之后开始看《海女》,然后又两个剧穿插看,然后我就被小泉今日子征服了。八十年代果然是个神奇的年代,那时候的年轻人好像总是能轻轻松松就活得很优秀很精彩。好吧我要承认喜欢小泉今日子有个原因就是她整体的气质很像我的妈妈,那种抿嘴微笑,眼神冷静从容但是很温暖。小泉今日子就是那种有无数个面向,但是你会觉得每个面向都是真实的她,她成熟从容淡然,具有那种坚强而又温柔女性的气场,但同时她又很平实真诚,可爱直率,风趣不做作。这样就是魅力吧,魅力是什么太难解释,因为魅力是太复杂的东西,就像人一样,只有复杂才吸引人。
什么叫倒数第二次恋爱呢?就是尽情享受生活,以体验为重的人生。把每次恋爱都当做是倒数第二次恋爱,你才不至于会在恋爱中变成一个你讨厌的人。因为有的人把每次恋爱都当做最后一次恋爱,或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使劲摆脱所有触及责任的细节,让自己变成一个毫不在乎的人;或因为想要牢牢抓住而在任何触及安定的细节上把对方死死抱住不惜捏死。当你走出那种最后一次的恋爱状态后发现,这并不是最后一次恋爱嘛,而且我本人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我本人要有魅力多了吧,怎么会一恋爱就那样呢?
然后我也要很俗地引用一下结局的一段独白:
“没有不寂寞的大人,因为大人已经意识到人生终将结束,而这终点,没有任何人能够分享。所以高兴的时候要尽情地欢笑,悲伤时也要尽情地流泪,因为高兴和悲伤都一样重要。
没有不寂寞的大人,所以不要为了填补寂寞而恋爱,就算没有恋爱,人生也能很精彩。虽然是套话了:‘要向前看,好好过下去是最重要的’。人生可能就是爱上自己的未来,爱上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人生一定很快乐。
如果将来喜欢上了谁,不要把他当做最后一次恋爱。下一场恋爱,是人生倒数第二次恋爱,这样的话,人生才够潮。”
我也曾经狂妄地,倒也不算,是自认为已经看淡地说喜欢寂寞,后来我明白了,谁会真的喜欢寂寞呢?谁会永远不寂寞呢?只是有人可以直视寂寞然后和它和平共处,不会去做些让自己日后后悔或者嘲笑自己幼稚的事而已。
Lisa生日那天大家都喝好多,一杯一杯干,到了meche之后lisa满场撒欢到处跟陌生人大吼自我介绍邀人跳舞,一遍一遍被也没有太清醒的我们拖回来,一遍一遍high到摔倒,一遍一遍推开扶她的我们的手自己站起来还比个OK的手势,半醉半醒的我忽然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吗,21岁半大不小的时候。22岁的我,拖她的福那天晚上的欢乐艳遇也给自己的大学时代画了个还算是画面感不错的句号。慢慢要开始成为大人了,不想设定什么,走着走着就会自己形成的吧我想。
今天出成绩,这么重要的事情我竟然到现在才写。两个HD,红楼梦那个84我最开心,我觉得是有种鼓励意味的HD。那篇essay的确是这三年来我写得最得心应手最享受的一篇,虽然可能探索的给自己惊喜的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好奇的topic,但是呢,能在大师手下学习,还拿到个不错的分数,真是很值得纪念!我之前也吵着闹着觉得从外国人的角度从看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对我个人来说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啊多没劲啊,因为我就是中国人我想知道的使更多的关于这部小说这个故事这个文本的东西,我没有想要研究中国文化,我也不是ABC想要追溯我的根不拉不拉,但是呢,John Minford关于整部小说结构的解说,还有一些中国的古典小说以及普遍存在的主题上的联系,让我渐渐能把小说和基础的哲学构架还有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这真的是一个很妙的过程,自己把原来看起来很复杂烦冗的一堆很重要的东西从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这样的过程和体验,即使没有得到HD 也是很难得而且令人快乐的。当然啦,老实说没拿到好分数的话才不会这么说得这么感恩呢。
我不想再任性地说着那些说了无数遍却其实虚无缥缈的东西了,比如说初心、妥协,也不想再刻意去说自己的梦想与现实是如何矛盾,梦想是如何被现实给消灭了。我把初心重新定义了一下,发现没有必要死死抓住十八岁的想法硬是要套到二十二岁的生活里。我暂时没有想出新的梦想,也暂时无法认定到底什么才是我的现实,所以我打算两手空空地往前走。我知道我的生活会在未来有很多隐患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的问题,但我不能因此赖在原地,只能尽可能做好准备。我知道我应该背负很多,但是背上背再多,也不是让我会觉得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