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深宫莺亦悲——题叶诗与《袍中诗》
上小学时,曾在图书馆借到一本《中国古代女子诗词选》,爱不释手,逾期舍不得归还,和图书馆说丢了,赔钱了事。
现在回想,此书吸引我的原因,大约是选录了一些平日里看不到的名不见经传的女子诗词,于字里行间想象这些有才情的女子的所思所想与生活环境,是我少年时的乐趣。
这本书中,就收录了《题洛苑梧叶上》和《袍中诗》这两首诗。写诗的两个女子都是唐朝皇宫里的宫女。
唐朝是个浪漫开放的朝代,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都有极美的来历或者传说,只是这开放的朝代并非对女子而言。贫民百姓家的女子自由度还大一些,那些贵族少女尤其是深宫中的宫女们,更是看着流水落花春去也,一日日白了头发,终于老死宫中。
说到女性解放这样的大话题,大约从“五四”以后才算是黄金时期,女子学校的创办、男女同校的实践都标志着女性解放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女性贞洁、女子人格、婚姻自主等问题也成为新文化运动思考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常常想,作为男权的附属物,封建时代的女子虽囿于环境的束缚、行为规范的墨守成规,思想却可以自由自在吧?历史的长河中,应该有很多如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一般有才思的女子吧?
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位宫女。她在一个蟹黄橘橙、秋高气爽的秋日午后,步出庭院,看到了湛蓝的天空、怒放的秋菊、清澈的流水、静默的梧桐,以及高大的宫墙——宫墙之后必然藏着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吧?幽闭深宫的女子不知何年何月才会走出这道压抑的宫墙?这位宫女于是突发幽思,拾捡一片梧桐叶,在上面题写道: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梧叶题诗是一种特殊的传情方式,是幽闭深宫的女子无奈的一种情感表达,也可算是一种游戏,并未期待会有人拾到。即使有人拾到又能怎样呢?侯门深似海,皇宫更是深如太平洋,多少女子一入宫墙便了无音讯,如水滴流入大海。
唐朝孟棨的《本事诗•顾况》中对此诗有进一步的演绎,题诗的宫女姓韩,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就是诗人顾况。他在御沟外拾到了题诗梧叶,读后有感而发,转到御沟上游,也找了一片梧叶题诗一首,放到水中: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如同小说中的离奇情节,宫女韩氏居然也拾到了顾况题诗的梧叶,她简直是悲喜交加,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大神在安排人世间的一切。激动的韩氏又写了一首诗,题在梧叶上,再次看着它漂流出御沟: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后来在范摅的《云溪友议•题红怨》中,主人公顾况和宫女韩氏互相唱和,卢渥却坐收渔人之利,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增加了卢渥与宫女喜结良缘的结局。
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结局只存在于文人的妙笔生花中,真实的人生并不是这样。
传情的媒介也可以是别的,比如御寒的棉衣。还是在孟棨的《本事诗•情感》中,记载了“袍中藏诗”这个著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宫中的宫女们奉命为守边的将士缝制棉衣。
寂寞寒冷的深夜,宫女在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件棉袍,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她今晚“素手抽针冷”所细心缝制的棉袍,他日会穿在哪一个士兵的身上呢?他长得什么模样?个子高不高?穿上后会不会也想到缝制棉袍的人?
也只有这样简单的揣测了,她与那士兵不仅隔着千里之遥,也隔着皇宫深院,她是永远不可能见到那个穿着她亲手做的棉袍的男子了。
不过,是这样的心有不甘,深宫的岁月如同这个寒冷的冬夜,似乎总也熬不到天亮的那一刻。绝望的度日如年中,就容她小小地放肆一下,将心中的所思所想告诉那个收到棉袍的男子吧: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棉袍运送到边疆,发到了士兵的手中。一个士兵在棉袍中发现了这首《袍中诗》,他没有选择随手丢弃或沉默,而是向将帅报告了此事,将帅又呈报了唐玄宗。唐玄宗向宫女们展示了袍中诗(士兵、将帅、唐玄宗都是好奇心重的人呢),并且承诺主动承认者不予加罪。于是那个有才情的宫女站出来承认了。
唐玄宗果然并未怪罪,反而降旨,让那个得到此诗的士兵娶了这个宫女,并说:“朕与尔等结今生缘也。”
千千万万的宫女并没有这个宫女的幸运。这个宫女脱离了深宫,似乎是个美好的结局。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否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
其实是个心酸的故事,我一直这样认为。
现在回想,此书吸引我的原因,大约是选录了一些平日里看不到的名不见经传的女子诗词,于字里行间想象这些有才情的女子的所思所想与生活环境,是我少年时的乐趣。
这本书中,就收录了《题洛苑梧叶上》和《袍中诗》这两首诗。写诗的两个女子都是唐朝皇宫里的宫女。
唐朝是个浪漫开放的朝代,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都有极美的来历或者传说,只是这开放的朝代并非对女子而言。贫民百姓家的女子自由度还大一些,那些贵族少女尤其是深宫中的宫女们,更是看着流水落花春去也,一日日白了头发,终于老死宫中。
说到女性解放这样的大话题,大约从“五四”以后才算是黄金时期,女子学校的创办、男女同校的实践都标志着女性解放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女性贞洁、女子人格、婚姻自主等问题也成为新文化运动思考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常常想,作为男权的附属物,封建时代的女子虽囿于环境的束缚、行为规范的墨守成规,思想却可以自由自在吧?历史的长河中,应该有很多如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一般有才思的女子吧?
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位宫女。她在一个蟹黄橘橙、秋高气爽的秋日午后,步出庭院,看到了湛蓝的天空、怒放的秋菊、清澈的流水、静默的梧桐,以及高大的宫墙——宫墙之后必然藏着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吧?幽闭深宫的女子不知何年何月才会走出这道压抑的宫墙?这位宫女于是突发幽思,拾捡一片梧桐叶,在上面题写道: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梧叶题诗是一种特殊的传情方式,是幽闭深宫的女子无奈的一种情感表达,也可算是一种游戏,并未期待会有人拾到。即使有人拾到又能怎样呢?侯门深似海,皇宫更是深如太平洋,多少女子一入宫墙便了无音讯,如水滴流入大海。
唐朝孟棨的《本事诗•顾况》中对此诗有进一步的演绎,题诗的宫女姓韩,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就是诗人顾况。他在御沟外拾到了题诗梧叶,读后有感而发,转到御沟上游,也找了一片梧叶题诗一首,放到水中: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如同小说中的离奇情节,宫女韩氏居然也拾到了顾况题诗的梧叶,她简直是悲喜交加,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大神在安排人世间的一切。激动的韩氏又写了一首诗,题在梧叶上,再次看着它漂流出御沟: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后来在范摅的《云溪友议•题红怨》中,主人公顾况和宫女韩氏互相唱和,卢渥却坐收渔人之利,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增加了卢渥与宫女喜结良缘的结局。
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结局只存在于文人的妙笔生花中,真实的人生并不是这样。
传情的媒介也可以是别的,比如御寒的棉衣。还是在孟棨的《本事诗•情感》中,记载了“袍中藏诗”这个著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宫中的宫女们奉命为守边的将士缝制棉衣。
寂寞寒冷的深夜,宫女在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件棉袍,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她今晚“素手抽针冷”所细心缝制的棉袍,他日会穿在哪一个士兵的身上呢?他长得什么模样?个子高不高?穿上后会不会也想到缝制棉袍的人?
也只有这样简单的揣测了,她与那士兵不仅隔着千里之遥,也隔着皇宫深院,她是永远不可能见到那个穿着她亲手做的棉袍的男子了。
不过,是这样的心有不甘,深宫的岁月如同这个寒冷的冬夜,似乎总也熬不到天亮的那一刻。绝望的度日如年中,就容她小小地放肆一下,将心中的所思所想告诉那个收到棉袍的男子吧: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棉袍运送到边疆,发到了士兵的手中。一个士兵在棉袍中发现了这首《袍中诗》,他没有选择随手丢弃或沉默,而是向将帅报告了此事,将帅又呈报了唐玄宗。唐玄宗向宫女们展示了袍中诗(士兵、将帅、唐玄宗都是好奇心重的人呢),并且承诺主动承认者不予加罪。于是那个有才情的宫女站出来承认了。
唐玄宗果然并未怪罪,反而降旨,让那个得到此诗的士兵娶了这个宫女,并说:“朕与尔等结今生缘也。”
千千万万的宫女并没有这个宫女的幸运。这个宫女脱离了深宫,似乎是个美好的结局。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否是另一种不幸的开始?
其实是个心酸的故事,我一直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