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季节——李云迪《乐聚维也纳》感想
(2013/11/25凌 11/26凌 12/4凌 12/5凌) 《乐聚维也纳》——是李云迪在2005年的作品专辑。 在这张专辑中,他选取了斯卡拉蒂、莫扎特、舒曼、李斯特四位大师的经典名作,进行演绎。 (一)《E大调奏鸣曲》——斯卡拉蒂(意大利) “来,塞维娅,回树林去吧”——这是我对这首短小精美的5分18秒曲子,做的一个——最短的总结。 如果再详细诠释一下的话,这支小曲子,引发的我的全部联想—— 就是一只神态轻灵、步伐轻健的“小鹿”——它跳着,蹦着,拔腿飞奔,纵身跳跃,舞蹈着,穿越在一片古老森林里、一片青郁草地上。 那么,如果再小小的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这首曲子的——轻灵、活跃、弹力、强度、明朗——让我想起了两件事: 电影《希茜公主》里的一个小片段。 李赫特演奏过的《森林即景》里的一个片段。 我刚开始听这个曲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希茜公主》里面的一个片段——已经当选为奥地利皇后的纯真少女茜茜公主,在即将离家的时候,她亲自打开栅栏,把自己收养的一只小鹿,放归森林。 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里——这只小鹿,非常有灵性,步履轻盈,灵动可爱。 我甚至联想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这只小鹿,伸开它轻灵、但又非常有力的后腿,纵深飞跃,一下子腾空而起的——跨过了一个小花丛,或者小草堆什么的……. 今晚,当我为了云迪的这个曲子,重新找出这个电影来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记忆失误——其他什么情节都对的上,唯有“腾空越过花丛”的这个画面,是记错了的。其实那是茜茜公主,骑了一匹烈马,所做出的高难度动作……. 那么,我为什么会这样记错了呢,原因——好像在于云迪的演奏吧。 《E大调奏鸣曲》——在这个小曲子里,在那些明亮鲜丽的音色,织就的晴朗画卷上——在“灵动、轻盈、欢快”的音符,所铺设的个性基调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插入了几组“特别有力,弹性特好”的重要节段,高低音部以完全相同的旋律音,以整齐、高昂的“弹跳性节奏”,用力敲键,反复重叠,——那一下,一下,像极了小鹿那“腾空跳跃”的动作,生生不息,斗志昂扬! 弹力良好的肌腱,漂亮有力的蹬踏——那飞一样的姿态,活生生的,跃然眼前。 那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力,鲜活有力,坚强优美——真令人为之赞叹不已……. 云迪的“轻灵、明丽”的音色塑造,在这之前,我就比较熟悉了的。那和他的性格,几乎是浑然一体的,自然而然的,契合的非常好,也算是本色表达了吧。 而这个小曲子里,真正让我感叹惊讶的,是他表现出来的、非常良好的“触键下音的,力度和弹性”!——这在之前,我还真没有好好细心体会过的。 现在的这一个曲子,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前不久,云迪来青岛的那堂非常精彩的大师课。 在给孩子亲自示范的时候,他特别提出了“把手臂高高抬起来,用整个手臂的力度,放下去弹;而不是把手腕,低低的贴在琴键上,只用手腕的力量来弹”…… 对于我这样不会弹钢琴的外行来说,也是很赞赏他的这一点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书法,老师说过,要“悬臂”写字,也就是要把胳膊悬空,把全身的力量输送到手臂上,从而带动手腕来写,这样子写出来的字,才收放自如,更有力,也更鲜活……. 想来艺术都是相通的,触类旁通,自有大道理。 云迪的出色,便是他能把最好的技术手法,和自己的天然灵性,鲜明个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都融入到对曲子的表达中去——感人动人,灿然生辉,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云迪的这一曲演绎,也让我联想到,前不久 Whisper_06老师,在他的那楼里,曾给我推荐过的李赫特演奏的《森林即景》的部分音频。 同样的灵动,同样的明丽,同样的令人眼前一亮“出色的弹性”——这让我觉得有一种亲切的联想,是巧合么…… 不得而知。 不过,云迪的这曲表达,似乎更明亮,更生机勃勃…. 嗯,也难怪百度上是这样描述斯卡拉蒂的作品风格的——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内容或清雅或灿烂或抒情,可谓姿态万千,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色彩斑斓。” 接着,我再去听他的下一曲作品吧—— —————————————————————————————————— (二)《G大调奏鸣曲》——斯卡拉蒂(意大利) 这首曲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舞蹈”。 听完了这个曲子,我不由得对自己提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云迪,他会跳舞吗? 他真的不会跳舞吗? 他真的不会跳舞吗? 可这整首曲子,实在就是一支最活灵活现的,键盘上的“舞蹈”,真跳得漂亮! 极强的节奏感,极强的舞蹈感,从头到尾的控制了听者的“神经”—— 一开始,我还在很理性的分析着,嗯,这很像一支小步舞曲,快步舞曲….. 我仿佛能看到一对对的舞蹈者们,挽着手臂,排着队型 迈着小碎步,跳跃着,穿插着,舞步轻盈…… 有点像古时候的宫廷舞? 更好像我们小时候学校里盛行的集体舞….. 一边想像着画面,这里是旋转,一圈一圈,这里是踢腿,一下一下; 一边赞叹着技艺——演奏者对“速度、节奏、音色”的调控、把握,实在处理得很妙! 在一串串快速度快节奏的音节组合,穿插行进中,有一个统一的节拍,在反复重复交叠着出现,形成一种很强的节律感,令人觉得愉悦;但这种同一节奏的一统天下,如果处理的不好,也会让人觉得有所腻烦和反感。 但云迪的表现,还是很好的——它让我想到了“那一旦穿上、就旋转舞蹈、永不停止”的那双“魔法红舞鞋”。 自始至终,充满了“生命不止,舞蹈不息”的完美激情;但却让人感到,没有一丁点的倦怠和裂痕的遗憾。 那真是—— “ 无缝衔接,一气呵成。 泼水不入,完美圆满! ” 而且,依然要赞的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灵动、活泼、阳光、热情”,顺着一个个的音符,再一次的流露出来。是曲子的风格使然,也是演奏者的性格使然吧。 这种生命力的感动,我是特别喜欢的。 这曲子听到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开始跟着节拍,摇头晃脑起来…..然后是脚打节拍…..然后是双手也跃跃欲试,加入舞蹈….. 真个是“手舞足蹈”起来了。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上个月,我在青岛大剧院里看云迪的那一次现场演出—— 在演出当中,当我看到前排的一个妹子,居然跟着台上的琴声,摇头晃脑的,打起节拍来了。 当时,我对此还有点不理解,甚至稍微有点不屑的想——呀,她是不是把古典音乐,当成流行歌曲来听了吧——不是有一种说法,说古典音乐,可以说是一种“思考音乐、严肃音乐”么?因为它优雅,又发人深思…..其实很多时候,我还真有些赞同这个说法的。我爱古典音乐,但也觉得古典音乐和一般别的音乐是有所不同的,就是因为它能引发很多人生的深层思考…… 可现在,让我抱着那么附庸风雅的心态,恨不得要焚香更衣来听的这样神圣、严肃的音乐,怎么也引得我这么不严肃、甚至有点一反常态的失控起来呢? 说原因,那无非用四个字来解释——“情不自禁”。 人所以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人有智慧,人有情感。 能使人们做到“情不自禁”的状态,这应该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之一了吧。 “随乐而动,踏歌起舞”——这是多么自在逍遥的美好感觉啊。 感谢音乐,感谢云迪。 —————————————————————————————— (三)《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莫扎特(奥地利) 这真是一部让我非常喜欢、并且有一点“出乎意料”的好曲子。 一直以来,我们就听说了这样一个说法——“给孕妇听莫扎特的音乐,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呢?——据说,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很具童真,天真可爱,充满阳光,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那么纯真,这和他音乐神童、35岁就早逝的经历有关。 那样年轻的生命,注定了,那样年轻的音乐。 但当我今天真的这么认真的来听一首莫扎特的曲子的时候,我心里的感觉,却是另有感触。 不能说是百感交集吧,至少也是甘苦交融,别有感动。 《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莫扎特的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在听之前,我绝对没有想到,听这三个乐章的这个感受,这个过程,总的来说—— 竟然和“坐过山车”,差不许多! 1、第一乐章—— 如果用“儿童”来形容,还不如用“顽童”来形容,更恰切。 虽然在听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一上来听,还是吃了一惊。 我真没想到,莫扎特的这种“儿童化音乐”,居然是这样“儿童化”的彻根彻底,入骨入髓! 那种“童真”,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事前预想。 刚一开始听这曲子的时候,我忽然间感到自己的年龄,退化到了“幼儿园”那时候。 好像吃了一种什么灵丹妙药,一刹那,被缩骨法什么的,变化成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了。 这一个下马威,让我都有点接受不了——他的音乐,真有一种“魔法”,好像童话世界里,具有神奇神力的一根“魔法棒”似的,让时光倒流,真是太奇妙了……. 我之所以说,用“儿童”来形容,还不如用“顽童”来形容更恰切。 那是因为第一乐章里,那一连串的快板、超快板的音符,飞速的流动、滑动、舞动——居然让我连连产生了幻想幻觉——好像一个孩子在跳舞、飞跑、坐滑梯、乘滑板、和人家做迷藏——十分活跃、调皮、甚至偶尔来个恶作剧……来呀来呀,抓我抓我……他好像陀螺一样,立地旋转……他好像长了翅膀,飞来飞去——最后,我甚至想到了《猫和老鼠》的那个经典动画片…(而低音与高音部的相辅相成,也做得非常好。有时候低音部衬托对比出了高音部的那种快乐忘形。有时候低音和高音的衔接,则形成了前后追逐、你跑我赶的疯玩场面…) 听着听着,我忍不住笑了……再听,再笑………我一笑再笑,在这黑深深的夜色里,傻了一样的,被人家施了咒语,做了魔法,还浑然不知的,乐成了一个小傻子。 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有被“拉低智商”的可能,还觉得这个莫扎特可能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菜”。 但听到后来,却不由自主的陷了进去,被它莫名其妙的就给打动了心。 听到这里,我想说要感叹莫扎特,也还要感叹我们的云迪。 我曾经说过,我最喜欢云迪的那种童真,骨子里的纯真——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驾驭起这样风格的音乐来说,简直是车轻驾熟,挥洒自如了。 而且,他不仅是孩子气的,有时候,不也是带点“腹黑”的调皮么——所以他在表达这种“顽童”做派的故事时,就特别的本真,可爱。 是他们——让这个世界,重新变的年轻,向我们呈现出“天真、快乐”的一面——哪怕只是这么短暂的一段时间,也足以给所有疲惫老去的心灵,带来一种难得的抚慰和重新输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乐章—— 但也许正是第一乐章,这种巧克力、彩虹糖似的感觉,过于甜蜜温暖——所以,在听第二乐章的时候,我是真的感到有点“出乎意料”,不好接受的了。 感觉好像“过山车”——在爬到最高点以后,慢慢的,不知不觉的,落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低点”。 和第一乐章的快板,形成对比的,是第二乐章的慢板。 那种慢,让我想象——也许,这是玩疯了的孩子、玩累了的孩子,快要睡觉的状态吧。 在这静谧的深夜里,我感到了一种给孩子唱“摇篮曲”的醺然若醉的感觉…… 玩了一天,累了一天了,也该好好休息了。 然而,就在那昏昏入睡之后——就是梦境般的旋律的进入。 然而,就在这时,美的伤感,悄悄深入…….之后,是悲伤…….甚至,是一点悲痛……最后,我甚至在几个敲的稍稍有力的音符中,听到了一种愤怒…… 那是一种心灵受伤的感觉——是的,我甚至觉得这种感觉,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那么清晰,甚至可以确定—— 我感到了,他心灵的受伤。 这时,我想起了,百度上这样评论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开始,初看这段话的介绍,我就感到很困惑——“欢乐中包含着悲伤”,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现在,我明确的听出了,这份欢乐中的悲伤。 但他悲伤的原因,又何来呢? 那一段百度的身世介绍,又再一次浮现到我眼前—— —————————————————————————————————————— (分割线,开始) “16岁的莫扎特,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 然而,莫扎特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但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现实社会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去,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父亲劝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分割线,结束) —————————————————————————— 我很少会这样长篇大论的引用百度上的科普文字。但这一次,却例外了。 因为莫扎特的遭遇,是我以前绝没有想到过的。 而莫扎特做人的风骨,却是我真的感到震撼、敬佩,和感动的。 一个看似“大孩子”似的音乐家,一个创造出那么单纯美好音乐的人—— 却有着一颗那么坚强、那么勇敢的心! 他忍耐着贫困生活的种种煎熬,维护了自己灵魂的尊严——这一点,是真的令我为之动容的。 我问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青松有骨、傲不低头的气节,真不是多数人能有的。 但古今中外的李白,却不止是一个! 莫扎特——是第一个,让我在音乐之外,也想向他致敬的人。 就在《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里,云迪细腻、真情的表达了这颗纯真心灵的心底隐伤。而在这隐伤的结尾处,又隐隐透出了一抹内心的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载歌载舞,逍遥自在” “我行我素,自由挥发” 整个第三乐章,是一个已经走出低谷的自由身。 跳跃式的活泼句式,更好像一段一段的小小舞曲。 音色明亮,节奏欢快——兴致高昂,意气风发。 但对比第一乐章来说,这显然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式的那种快乐行为——第三乐章的表现,更像是来自,一个大孩子的潇洒手笔。 特别要提到的是——第三乐章中,那些小舞曲般的铿锵落点,几个逐渐走高的旋律音组——尤其是最后、那震撼人心的“强大尾音”——那种力度、强度,都让我觉得,好像有一种“斗志昂扬,宣告胜利”的“战斗感”,蕴藏其中! 我不知道,把这一乐章的这种感觉,联想成“莫扎特在离开欺侮他的大主教,从此开创自己的自由生活”是不是合适?刚去看了一下这个曲子的创作时间,正好是莫扎特与大主教决裂之后(1781——1783) 显而易见的是,在那些“快乐的、洒满阳光的音符中”——我们分明听到了一种“决心”和“坚强”。 这个感觉,使莫扎特的音乐,如沐浴阳光的珍珠,获得了更亮一层的感人光彩。 除了那些美妙的音色、极佳的节奏感、生动的灵性,带来的技术上的佩服、听觉上的喜欢——我更为云迪能细腻的体会那些原曲中蕴含的情感,并且细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深感难得! 技法,也许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获得。 美感,也是比较优秀的演奏者们,可以力求做到的。 但是“在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那些——思想、情感、个性色彩、心灵暗语”——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打动人们心底深处的“最关键的东西”,也是顶级钢琴家和一般演奏者的重要区别。 正因为此——我才那么大爱云迪。 他也因此真正配得上“出色的演奏家”这样的称谓。 云迪演奏的莫扎特,真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感动。 并不仅仅是天真可爱而已……. 可以这么说——这一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让我了解了,一个更好的李云迪。 也让我了解了一个,最真实、最感动我心的——“莫扎特”。 他天真、单纯、好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他也是拥有一个“自由、尊严”的灵魂,并为之坚强不屈的、一生奋斗的人。 致敬——莫扎特。 感谢——李云迪。 ………… ——————————————————————————————————— (四)《狂欢节》——舒曼(德国) 唉,唉,唉……. 该怎么描述这个特殊的曲子,带给我的特殊感受呢? 晕,晕,晕…… 该怎么说呢? 首先,应该这样说——这是一首我从没听过,特殊的曲子。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话——我也只能称它为——“不解之谜”。 有一种错误说法,说古典音乐听不懂,多么高深。 但我从来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音乐——只是用某一种特定的描述语言。 抑或是描绘一个画面,或静谧、或苍凉、或明媚、或辽远…… 抑或是表达一种情感、情绪,比如悲、喜、温柔、或者狂野、矛盾、挣扎、斗争或者绝望…. 即便是引发某一种比较深远的人生思考,那其中也必然有一条、或几条可隐、可现的逻辑线、有一点依稀可辨的思维走向……. 但是舒曼的这一个曲子,却还是太特别了——他竟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常见的情况。 它让我头大,它让我抓狂。 《狂欢节》这个作品,它的内容——在百度上,是这样说的—— (分割线,开始) “《狂欢节》套曲,由21首短曲组成。 舒曼为这部钢琴套曲取名为《狂欢节》,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欢节风俗,又戏剧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谜游戏。狂欢节是天主教国家在大斋前举行的欢庆活动,起源于古代庆祝新年的到来和大自然复苏的节日。舒曼的《狂欢节》套曲假借狂欢节上化装舞会的习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个人物的音乐素描,性格化的音乐就是人物的化装面具。 其中的几首小品中还用“音符字谜拆解”的主题贯穿,这个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爱情经历。他在写《狂欢节》时,用阿什这个地名拼写的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音乐主题(据说,阿什是波西米亚的一个小镇,是舒曼的一次风筝断线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的地名),而这四个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个字母变换组合方式,又形成这个主导动机的变体。 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乐主题由这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A音、降E 音、C音、B本位音)构成,这样一来,整部套曲的内部就贯穿着一个主题音型,使各首单曲之间有着听感上的关联,就像是一组连贯的主题变奏曲。舒曼在套曲的总标题《狂欢节》之下,还加了一个副题:“四个音符的玩笑“,后来出版时定名为《狂欢节:四音美景》。 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写音乐不是舒曼的创举,在西方,人们很爱玩字母拼合的字谜游戏,这种游戏带到音乐里,就成了音符游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写过这类音乐。 21首小曲的标题依次为: 1. 前奏曲 Préambule; 2. 皮埃罗 Pierrot ; 3. 阿尔列金 Arlequin; 4. 高贵的圆舞曲 Valse noble; 5. 约瑟比乌斯 Eusebius; 6.弗罗列斯坦 Florestan; 7. 妖艳的女子 Coquette; 8. 回答 Réplique; 9. 蝴蝶 Papillons; 10. 跳舞的字母 Lettres Dansantes; 11. 齐娅琳娜 Chiarina; 12. 肖邦 Chopin; 13. 艾丝翠拉 Estrella; 14. 相认 Reconnaissance; 15. 潘塔隆和哥伦拜恩 Pantalon et Colombine ; 16. 阿拉曼德圆舞曲 Valse Allemande; 17. 帕格尼尼(间奏曲)Paganini(Intermezzo); 18. 倾诉 Aveu; 19. 散步 Promenade; 20. 休息 Pause; 21. 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 Marche des "Davidsbündler" contre les Philistins。” (分割线,结束) ———————————————————————————————— 在听这首曲子奇特的“钢琴套曲”之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不久,我看过的那一场也是堪称特别的演出—— 由北京交响乐团,来青岛演出的,由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曲的,钢琴套曲—— 《图画展览会》。的交响乐版本。 那个作品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震撼和好感。让我喜欢得不得了。 从那首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音乐作品里,我领略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美,还有对人生的大思考。 真可谓如获至宝了。 但是,这一次舒曼的这一首钢琴套曲,却决然不同。 《图画展览会》,据说是,作者由10幅图画展开的内容。 其实,我在具体听那个作品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去思考——这10幅画,到底是什么内容的?更没想去和原作者的内容进行对比,考证。因为音乐的表现内容,有时候是非常抽象、独立、并带强烈的主观意识的——我们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还原作者的构思画面,甚至创作意图。 大多数时候,也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我们自以为是罢了。 其实这也正是音乐语言的奇妙魅力之一,那就是——即便我们都流下了眼泪,却也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滋味。 …… 也就是说,我想到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不同——这是很正常的。 但《狂欢节》这部钢琴作品,它的问题,就出现在它的表达“内容”上。 一方面说——这21首小品,各代表一个人物素描。 一方面又说——在整个作品里,都贯穿了字谜游戏,音符游戏。 那么,“难度”就来了——这21个人,都是一些怎样的人? 字谜游戏,音符游戏——是怎么一个玩法,有怎么一个谜底? …….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听音乐了——21个小品,一个一个的听完了。 在听的这个过程中,我却已经渐渐的、忘记了去勾画那21幅人物画像,到底是怎样的;也顾不上去拆解那些玄妙的谜语谜团,具体指向何物……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 在这21首小品里,每一首小品都短短的在1、2分钟之内。 而无论每一首小品的是多么不同,或欢快灵动,或抒情优美,或激扬慷慨…… 但是每一首小品的“内部结构”,却是出奇的相似—— 都是由最简单的三四个音符,排练成一个最短小的旋律音组——然后,作者就开始絮絮叨叨、神神叨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发牌了。 1231、1232、1233、1234——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123~~123~~~~123~~~~~~123~~~~~~~~ 123@123#123¥123%123…… ……… 因为我是钢琴外行,不会弹钢琴,所以也没有去挖掘其中的详细情况—— 我只能说,作者用一小节最简单的旋律,作为“基础音节”,然后就把它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变——可能是在高低音部的变化,也可能是轻重音的区别,也可能是和声和旋律延伸的一些处理——反正就是有一种反反复复来说同一句话的感觉。 同样的一句话,用这样的语气说一遍,再用那样的语气说一遍,再加一个字说一遍,再卷卷舌头说一遍….. 红桃K,方块K,梅花K,黑桃K——1个K,2个K,3个K——大小王带1个K……..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整体感觉吧——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了” “看似变化了——实际挺简单” 果然是一种充满了特殊趣味、特殊技巧的——“音乐游戏”。 一开始,我还玩的饶有趣味——在那些各各不同的小品片段里,去细听端倪,发现规律,找出变化,总结特点…… 但是,这是整整21个曲子啊——当我听到最后一小段的时候,我终于被这种“绕来绕去”的玩法,饶的我开始头昏,开始求饶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舒曼后来神经紊乱的一个先兆序曲,但我真快要被这种调调给玩疯了的说。 也许是晚上喝水喝多了的关系,在我听最后的第21段小品的时候,我已经急迫的跑想去卫生间了,但又不想断开没听完的曲子,于是就在那最后的坚持坚持中,我意识有点混乱的想到了一个画面——那是在黑白无声片时期,卓别林的电影,他扮演一个在流水线上,不停干活的工人,在无数次的机械重复,无止无休之后,最后他把自己也当成一个机器零件,给弄进机器里去了…… 汗下…..也许这真是我个人感觉的问题吧。 我可以说,还是蛮喜欢这个作品的,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毕竟,那里面出现了21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的成功塑造),也因为它的设计巧妙,结构特别——至少在这之前,我从没听过这样的曲子。这一次,也算是大开了眼界。 但实话说,这样一个曲子,我是绝没有勇气,再听第二遍的——如果再听下去,估计,我会疯掉的。 我是更注重音乐作品里面的“感性”部分的,但是这个作品——却逼我,不得不在听它的时候,更注重、甚至、只注重那里面的“理性、逻辑”的那些东西。 就好像建筑,我爱它的外在美感。但如果你把它一栋一栋的给拆空了,特意把它们每一个房间的骨架结构,呈现给我看,估计我会渐渐觉得难以忍受了….. 而跳出这一方面,单独来说这个作品的整体表达来说——云迪,可以说的做得非常好的,堪称出色。 因为的确在这21首小品里——你会听出每一段的音乐形象、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亦庄亦谐、个性鲜明、既有美感、又富趣味” 能把这样一个内容丰富、手法特别的特殊作品,诠释的这么完整、生动——这确属不易了! 尤其是联系到我前面说的——“简单旋律,微妙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说,要表现出这个“以不变应万变、品万变似不变”的效果来,真是非常具有难度的。 如果他过分注重去表现结构的话,那么这21个人物,就无法具有生命感——那就会处理成毫无生气地21段小练习曲。 但云迪却没有这样——他把“这种趣味技巧”和“21个鲜活的音乐形象”,做到了合二为一的很好的结合。这一点上来说,我是佩服他的。 只是这个曲子唉,彻底把我对舒曼的印象感觉——变成了一种暂时无法理解透彻的“敬畏”之情。 不知道他更多的别的作品,又会如何。 都说云迪在明年将要出的新专辑,就是舒曼。 啊——我这心里,又有了说不清的复杂心情了。 他还会挑这么玄的曲子么?——那可又要考验我的承受力,和理解力了。 拭目以待吧。 接下去,进行下一话题——李斯特。 ———————————————————————————————— (五)《西班牙狂想曲》——李斯特(匈牙利) 1、 总体感觉。 这一曲还没听完,就忍不住想在心中拍案叫好。 这一曲刚刚听完,是什么感觉呢,也就是用以下这24个字,来作为总体感觉,形容一下吧—— “ 激情似火 明媚如花 狂醉若酒 酣畅淋漓 一气呵成 回味无穷 ” 如果一定要把总体感受,再浓缩一下,那就是8个字—— “精致、华丽、狂野、大气” 如果再精简一下感觉,那就是三个字—— “大浪漫” 云迪以他鲜明多重的性格语汇,以他炫丽华彩的钢琴技巧,以他的独有灵气,再一次完美诠释了李斯特音乐——那种“光彩夺目”、“充满霸气”的巨大魅力! ———————————————————————————————— 2、《西班牙狂想曲》。 百度上说,李斯特的这一首《西班牙狂想曲》中,主要以西班牙福利亚舞曲与亚拉冈的霍塔舞曲,两种民族性极强的舞曲为主打。 但因为我对舞蹈这门功课,没有专门了解,那就不在这里胡说了。 只是单纯从感觉方面来说说,我对这个曲子的感觉吧。 人们一说起西班牙,也许最先想到的几件事是——刺激惊险的西班牙斗牛,热辣奔放的西班牙舞蹈,还有那个“不自由,毋宁死”的辣女“卡门”! 由此可见,西班牙人的民族个性,是热情奔放,野性不羁的。 而李斯特的这一部《西班牙狂想曲》,正是很生动的反映出了,西班牙人的这种民族中的“热血浪漫”的华彩部分。 整个曲子,分为三部分。 如果每一部分,都能让我联想起一种颜色的话。 那么第一部分,就是——紫色。 第二部分,就是——粉色。 第三部分,就是——红色。 A、 紫色。 第一部分,首先以波澜壮阔的大波浪音,拉开了序幕。 在一串水般流动的琶音过后。 低音部,缓缓的,奏出了主旋律。 从深沉的,单低音,奏响—— 到整齐,低高音,双奏—— 再到华彩的,低高音,变奏—— 凝重庄严的音色、铿锵有力的击键——像一个战旗下的宣言一样,又如一声声战斗前的号角! 那些切音的力度,节奏,一拍一下,震撼人心。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就是这样。 云团渐密,风声愈紧。 竟又想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而后在行云流水的高低音间,伸展开的旋律,又有一种可以吟唱的美感。 开篇大气,就是一种威武如诗、雄壮如歌的感觉。 热血深沉,凝结在心。 所以感觉是一种——“紫色”。 ———————————————————————— B、 粉色。 很有意思的是,当我听第二段旋律的时候,我眼前也同时的展开了一幅画面—— 那是我曾在宝冢音乐剧《卡门》中看到的片段。 那是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美丽的波西米亚女郎,卡门,跳舞,惊艳的一个场面。 在我们大多数的人的心里,我们习惯的想象中——西班牙舞蹈,好像都应该是,一个火辣辣的女郎,穿着一条火辣辣的裙子,跳上一段火辣辣的舞蹈,鬓边还插着一朵火辣辣的鲜花——好像一切都应该是一种“全力燃烧”的“火红”颜色。 但是,我看的那个音乐剧里的“卡门”,却穿了一条“粉红”色的裙子——多层,大幅,拖曳在地,宛如孔雀。 而且,她在跳那一段舞蹈的时候,也没有西班牙女郎惯用的那种,气焰很嚣张,美得火辣、甚至美得刚烈的,刚硬舞姿。 而令我非常吃惊的是,我看到了一种——和她那裙子的,粉嫩的红色,足以匹配的——“妩媚、纤巧、却不失大气、华丽”的惊艳舞蹈! 就好像一朵粉红色的牡丹花,一层一层的,华丽丽的盛开了,最后还颤动着花心中间,最纤细、最美丽的一根根的花蕊——虽没有浓墨重彩,却一样的国色天香! 美的倾城。 云迪的这一段演奏,就带给我这样的一种感觉。 欢快、轻盈、舞姿翩翩。 细腻、华美、灵气醉人。 这一段曲子的旋律,舞曲感极强,让我再次想到那句话—— 云迪,不仅是“键盘上的独裁者”; 他也更是可以称为一个“键盘上的、最美的舞者”! 你听他的这一段演奏,真是仿佛再看一段美女的舞蹈的。 很柔软,灵动,妩媚;但却同样令人有一种“燃烧”和“霸气”的感觉。 看似粉红,胜似火红。 也许西班牙民族的气质和灵魂里,是的确有这样一种可以和他们的、 血一样的“刚劲”,相媲美的那种——花一样的“美艳”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红色。 “侠骨柔情”之后,就该进入另一层境界了,那就是所谓“狂想曲”的“狂醉”部分—— 也就是最令我热血沸腾、击节叫好的第三部分。 即使我只是一个不会弹钢琴的普通听众,听了这一部分的感觉,也是如此的惊艳,和佩服。 这也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炫技”的、最华彩的部分了。 在一段舒展旋律之后,首先迎来了第一个,让我为之叫好的出彩节点。 在演奏中,他的单手出现了一阵持续长久的“风铃响声”——后来我一看时间,从9分33秒,到9分48秒,应该是两个手指连续不断,轮换击键,一共持续了16秒钟——而且是以极快的频率击键。我看不到视频,不知道他是怎么弹的,我也不会弹琴,不知道这种持续击键频率和持续时间的长度,到底算是多难的技巧。但是只从听觉上来讲,我的感觉就是——很不容易!(这有点好像古典吉他里的轮指技法的道理) 这么说吧,如果平常喜欢听西洋声乐的美声唱法的朋友,或者是熟悉京剧演唱的朋友,也许都会知道,如果当演员在台上拖一个音值非常长的长音的时候,这时候大多也就是应该肯定其演唱难度和技巧的时候了。 就好像我N年前听孔祥东先生的大师课的时候,他曾对乐迷说——在弹琴的时候,“呼吸”非常重要。每弹一句,就相当于呼、吸一次…… 那么,能长时间的快速轮指击键,这中间没有停顿,需要“一口气”完成。 这和游泳运动员的,换气频率,以及挥臂频率,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吧——你能一口气完成快速、长度大的动作,这就是本事,这就是成功技巧之一。 我总说云迪很有天赋,但我估计这一点还是需要一些刻苦练习的。 这里面必备存储的充沛内力,不是说有了,就有了的。 所以,在此真心对云迪一路付出的辛苦努力致敬。 那些只看到他光环照耀的人,也许真应该想想,他首先付出了多少……. 在这之后,就是一连串、一连串的音符,分组冲刺,各种快速,各种强势,如火如荼,愈演愈烈,如痴如醉,激情疯狂…… “几处狂飞盏”——就是这样的感觉,今夜不醉不归! 热血鼎沸,激情爆燃——如一团熊熊火焰,随风起舞,火红醉人。 我是最爱这种酣畅淋漓的极致狂态,和这种霸气逼人的王者风范! 因为我觉得,做到极致的美,才堪称完美,或者说,趋于完美。 而倾尽全部情感的时候,才映射出一个人骨子的真,最最本真。 所以,此时此地,我是同他一起尽了兴,发了狂的。 再也顾不得去分析、去思考,在这里,他又炫了多少技术,又冲刺到几个怎样的高度。 我只知道,他让我燃烧了,震撼了。 如醉美酒! …… 但当我第二遍、第三遍再来听这一段的时候,我又不得不佩服他潜伏在狂热激情背后的那些超强理性和智慧。 当高潮迭起,所有的音符都强势冲顶的时候,那情景,是犹如“万马奔腾”的。 而当这个时候,没有理性在背后调度,没有智慧在其中把舵的话——那么,一切都将失控,混乱,甚至无法收场。 但云迪却做得很好。即使在最后部分的最狂热的“巅峰”时段,在那些大面积的感性感情,强烈爆发的时候,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在那些湍急节奏里的划出的一道道清晰线条,好像激流中的船依然把持住了自己想要的最终航向,和明确路线—— 这时候,再想起“键盘上的独裁者”这样的称号,就是多么的贴切了! 如果说,把唯美细腻、伤感抒情的肖邦,演绎成一首情诗的时候——那时的云迪,堪称一位如诗如画的“王子”。 那么,当他把大气、华美、气势恢宏的李斯特,演绎成一篇史诗的时候——这时的云迪,就真是一位霸气无敌的“王者”! 他的大气的气场,令人生爱,令人臣服。 (现在想起来,我遇到的几位热爱李斯特的妹子,怪不得一口一个“我王,我王”的。怪不得她们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爱着自己的王,霸道的让人觉得可爱可叹。怪不得她们也那么爱着云迪。看来云迪演绎的李斯特,还真是堪称传神的…….) ———————————————————————————————— (六)总的感想。 当我听完了这张《乐聚维也纳》的时候,我有一个总的感受,涌上心头—— 那就是两个字,浓浓的——“青春”。 无论是斯卡拉蒂的勃勃生机,还是莫扎特的纯真无邪; 无论是舒曼的奇幻之谜,还是李斯特的热血狂歌! 那些“新鲜、天真、好奇、热情”——都是我们青春的调色板上,最主要、也最亮眼的几个颜色。 用它们画出的树叶,是最嫩绿的。 用它们画出的太阳,是最火红的。 而一旦过了那宝贵的一季,有多少理想,有多少心情,都将渐渐退色,不复当初…… 那就不知道了…… 但也许,有一种人,算是例外。 即便是到了中年,甚至到了老年,他们也会永远都保有一颗孩子般的心灵。 永远都保留着对这个世界的,最初那些新鲜感、探索感、还有最重要的——如火的热情,和一颗永远不老、生机勃勃的心。 我觉得云迪是的,我们也可以是的。 只要心里有些东西,还没被污染。 心里有个部分,还是火热,如初。 那么,一切就还是美好温暖的了。 回头看,2005年——云迪,23岁。 我31岁。 (很快,就要到2014年了,期待云迪的新专辑,精彩亮相。也希望我能有一个无悔新年。) 大家一起努力吧!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