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 |
导读:母亲喜欢唠叨,反而使孩子更不听话了。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非常常见:小孩的妈妈总爱唠叨,每天可以重复同样的话很多次,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另外孩子的爸爸每天喝得醉醺醺的,看着妈妈数落老喝酒的父亲,孩子受不了了,于是开始不愿意回家、沉迷网络游戏、最后甚至彻夜不归……这其中,母亲的唠叨在无形中使孩子陷于极度焦虑中。
案例: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在初步了解之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咨询室就没有停止过说话。在单独与大军进行面谈的过程中,大军也反应: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而也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父母的关系并不好,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家,而通常一回到家,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常常一说就是几个小时,父亲一开始是忍受,最后通常都是大吵甚至大打出手,而这种家庭环境让他越来越不想回家,常常找借口去同学或者朋友家,在朋友的带领下开始去网吧玩网络游戏之后就越来越少在家里,暑假更是常常通宵在网吧,零花钱花光了才回家拿点继续去网吧,开学后开始经常逃学,脾气也逐渐暴躁起来,一言不合就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 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在学校数次的退学警告通知到家之后,万般无奈,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在进行相应的评估发现大军的焦虑水平比一般孩子高了三倍,因为焦虑,大军脾气暴躁,必须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发泄,而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是采取极端的吵架或者暴力,这也是大军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与朋友同学一言不合就只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进行解决。而母亲的唠叨正是造成家庭关系紧张与儿子过度焦虑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一事一议,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父母无穷尽的唠叨中,可能会诱发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可能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有的孩子可能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更有些孩子在唠叨中,情绪无法得到纾解释放,诉诸暴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等等。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好父母会尊重孩子,除了就事论事以外,更重要的是变“说”为“听”,只是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他们可能会启动“选择性失聪”、“逃避”来保护自己。这样,家长的教育不但不能起作用了,反而会造成孩子各种其他问题的产生。
-------------------------------------------------------------
新浪微博是@博曼心理
微信号:bomanxinli
欢迎关注。
文章出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