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他关心的不是观察外部世界本身,而是某周观察和呈现世界的方式。
▲追寻回忆,随着思索的深入,那种不断让人心生颤悸的所在似乎是源于本身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一次次获得蛛丝马迹的线索的肯定。
●“无义的记忆”本是人类的一种普泛的记忆体验和形式,但《追忆似水年华》的特殊意义在于为这种“无意的记忆”赋予了美学与诗学内涵,并且把它作为回忆大厦的最重要的支撑,或者说把“无意的记忆”上升为一种诗学范畴。
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失去的时间便借助这种无义的方式获得重现。
●小说这样描写点心带来的奇迹:尽管“我”距离当年的经理已经很久了,“但是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惟独气味和滋味却虽说最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渝,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的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中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
●小说的主题句可以概括为“‘我’以无义的记忆的方式寻找失去的时间”
所以舒衡哲说:“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因此,舒衡哲的文章最终探讨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悬置数字化的历史而进入苦难历史的细节,如何以个体生命的具体记忆方式对抽象进行抗争。
在这个意义上,“记忆的暗杀者”不仅仅存在于国家政治中,也存在于诸如教科书的冷漠的历史叙述中,存在于学者的“客观公正”的学术研讨中,存在于抽象的概括和归纳中。而一旦我们暗杀了记忆,我们也就暗杀了历史,暗杀了那些无辜的死难者,暗杀了我们的感情和以感情为真正支撑的良知,而最终我们暗杀的则是生存着的人类自身。
●片段的美学:孔子的《论语》也是片段式的著作,每当我们读到《论语》时,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他一生中还谈起过许多别的有价值的事,他智慧的别的片段现在已经丢失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想到,我们现在读到的,也不是孔子就这件事所能说的全部的话,他本来有可能对这件事再说上许多,已经说出的这些话只不过是根据情况随感而发的,导致他说这些话的智慧远远超出这段具体的言辞。这种类型的言简意赅的言辞,是一种标志,表明它们是不完整的,它们的寓意比它们自身更为深刻。由于这些言辞是片断不全的,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引向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生活世界……作品本身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我们面向那些失落的同外部的关系时——同作者、环境和时代的关系,它才变得完整了。
古典诗歌中的片段的美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格律诗短小精悍的抒情方式,二是对往事复现的记忆本身的片段形式,或者像斯蒂芬·欧文说的那样:记忆本身就是来自过去的断裂的碎片。
●我们沉迷于往事的时候,长久占据脑海的,往往正是细部回忆,而且大多是与其他细部连续不上的断片式的细部。
●更全面的概括必须包容两个方面:《追忆似水年华》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时代外在的编年史,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一部内心意识的记录,是一部关于回忆的小说。
●巴什拉在《烛之火》中把这个形象称作“伟大的孤独熬夜人”,他靠沉思和遐想保持着自己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只有在回忆中才能真正获得。
●《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句可以概括为“自我凭借回忆的方式追寻失去的时间”
正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时间问题就是连续不断地失去时间,从不停止。”所谓人没有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时间之河,也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的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从这里也许可以解释“失去才懂得珍惜”这句话的必然性。因为在“失去”发生之前,与之对应的“珍惜”作为其反应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依然有价值,因为我们可以从悲逝的教训中懂得遭遇类似情景后的行为经验。但是作为此刻引发“珍惜”的已逝去的事件,确实是不会再来了。
●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这就是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遗忘。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序中说: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像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以往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
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着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寻找失去的时间其实是与时间本身以及与遗忘相抗衡的方式。
而昆德拉则说:“回忆不是对以往的否定,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遗忘如同死亡一样,更根本地约制了人的存在的属性。
●普鲁斯特感到只有沉溺在过去时间的记忆中才能确证自我,而现时的空间则是人产生孤独和无助感的直接原因。……每天在电视机前和因特网上面对广告和新闻,看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甚至可以与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保持同步接触,通过凤凰即时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感受到的正是人类空间的共时性在压迫自己。按杰姆逊的话,这是一个没有时间深度的时代。
▲为什么我会经常感到烦躁?以前以为是情绪问题,现在渐渐明白是生存方式空间性的原因。当代人焦虑、不安的深层原因或许在这里:时间的纵深感没有了,心理的归趋和稳定感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我们与普鲁斯特时代的区别。普鲁斯特时代尚能营造关于过去时间统一性的幻觉,而今天的我们可能连关于时间的幻觉也无法企及。这就是我们探索时间和回忆问题背后的文化寓意。
●普鲁斯特最终启示我们的是: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人类尽管可能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拥有记忆,在记忆中尚能维持自己的自足性和统一性的幻觉;而低于普鲁斯特表达的这种限度的希望是不存在的,就是说,普鲁斯特为现代人守望的其实是最低后的希望,是最后一束稻草。
●昆德拉曾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小说《绿棕榈》的结尾感动。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仍在监狱,被判刑十年;有人给他的囚室里带来一粒白药片,毒药;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惟一能延长他所爱女人的生命的办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记忆中。
昆德拉所谓“一种博大的美随着普鲁斯特离我们渐渐远去”,这种“博大的美”可能指的正是人类最后一个神话所蕴含的美感。
▲存在的时间性被剥夺,内在的统一被打破,人类最终成了被放逐出家园的难民。不用再企图寻找内在统一的可能性了,不知道为何我至此却感到了一丝欣慰。
符号说明:
●——摘自作者
▲——楼主小记
其他——书中的引用
▲追寻回忆,随着思索的深入,那种不断让人心生颤悸的所在似乎是源于本身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一次次获得蛛丝马迹的线索的肯定。
●“无义的记忆”本是人类的一种普泛的记忆体验和形式,但《追忆似水年华》的特殊意义在于为这种“无意的记忆”赋予了美学与诗学内涵,并且把它作为回忆大厦的最重要的支撑,或者说把“无意的记忆”上升为一种诗学范畴。
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失去的时间便借助这种无义的方式获得重现。
●小说这样描写点心带来的奇迹:尽管“我”距离当年的经理已经很久了,“但是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惟独气味和滋味却虽说最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渝,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的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中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
●小说的主题句可以概括为“‘我’以无义的记忆的方式寻找失去的时间”
所以舒衡哲说:“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因此,舒衡哲的文章最终探讨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悬置数字化的历史而进入苦难历史的细节,如何以个体生命的具体记忆方式对抽象进行抗争。
在这个意义上,“记忆的暗杀者”不仅仅存在于国家政治中,也存在于诸如教科书的冷漠的历史叙述中,存在于学者的“客观公正”的学术研讨中,存在于抽象的概括和归纳中。而一旦我们暗杀了记忆,我们也就暗杀了历史,暗杀了那些无辜的死难者,暗杀了我们的感情和以感情为真正支撑的良知,而最终我们暗杀的则是生存着的人类自身。
●片段的美学:孔子的《论语》也是片段式的著作,每当我们读到《论语》时,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他一生中还谈起过许多别的有价值的事,他智慧的别的片段现在已经丢失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想到,我们现在读到的,也不是孔子就这件事所能说的全部的话,他本来有可能对这件事再说上许多,已经说出的这些话只不过是根据情况随感而发的,导致他说这些话的智慧远远超出这段具体的言辞。这种类型的言简意赅的言辞,是一种标志,表明它们是不完整的,它们的寓意比它们自身更为深刻。由于这些言辞是片断不全的,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引向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生活世界……作品本身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我们面向那些失落的同外部的关系时——同作者、环境和时代的关系,它才变得完整了。
古典诗歌中的片段的美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格律诗短小精悍的抒情方式,二是对往事复现的记忆本身的片段形式,或者像斯蒂芬·欧文说的那样:记忆本身就是来自过去的断裂的碎片。
●我们沉迷于往事的时候,长久占据脑海的,往往正是细部回忆,而且大多是与其他细部连续不上的断片式的细部。
●更全面的概括必须包容两个方面:《追忆似水年华》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时代外在的编年史,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一部内心意识的记录,是一部关于回忆的小说。
●巴什拉在《烛之火》中把这个形象称作“伟大的孤独熬夜人”,他靠沉思和遐想保持着自己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只有在回忆中才能真正获得。
●《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句可以概括为“自我凭借回忆的方式追寻失去的时间”
正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时间问题就是连续不断地失去时间,从不停止。”所谓人没有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时间之河,也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的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从这里也许可以解释“失去才懂得珍惜”这句话的必然性。因为在“失去”发生之前,与之对应的“珍惜”作为其反应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依然有价值,因为我们可以从悲逝的教训中懂得遭遇类似情景后的行为经验。但是作为此刻引发“珍惜”的已逝去的事件,确实是不会再来了。
●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这就是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遗忘。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序中说: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程之中,普鲁斯特正是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这种流逝与销蚀的一面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面孔,而且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正像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一样。以往的范畴也就是死亡的范畴。
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着的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寻找失去的时间其实是与时间本身以及与遗忘相抗衡的方式。
而昆德拉则说:“回忆不是对以往的否定,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遗忘如同死亡一样,更根本地约制了人的存在的属性。
●普鲁斯特感到只有沉溺在过去时间的记忆中才能确证自我,而现时的空间则是人产生孤独和无助感的直接原因。……每天在电视机前和因特网上面对广告和新闻,看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甚至可以与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保持同步接触,通过凤凰即时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感受到的正是人类空间的共时性在压迫自己。按杰姆逊的话,这是一个没有时间深度的时代。
▲为什么我会经常感到烦躁?以前以为是情绪问题,现在渐渐明白是生存方式空间性的原因。当代人焦虑、不安的深层原因或许在这里:时间的纵深感没有了,心理的归趋和稳定感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我们与普鲁斯特时代的区别。普鲁斯特时代尚能营造关于过去时间统一性的幻觉,而今天的我们可能连关于时间的幻觉也无法企及。这就是我们探索时间和回忆问题背后的文化寓意。
●普鲁斯特最终启示我们的是: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人类尽管可能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拥有记忆,在记忆中尚能维持自己的自足性和统一性的幻觉;而低于普鲁斯特表达的这种限度的希望是不存在的,就是说,普鲁斯特为现代人守望的其实是最低后的希望,是最后一束稻草。
●昆德拉曾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小说《绿棕榈》的结尾感动。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仍在监狱,被判刑十年;有人给他的囚室里带来一粒白药片,毒药;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惟一能延长他所爱女人的生命的办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记忆中。
昆德拉所谓“一种博大的美随着普鲁斯特离我们渐渐远去”,这种“博大的美”可能指的正是人类最后一个神话所蕴含的美感。
▲存在的时间性被剥夺,内在的统一被打破,人类最终成了被放逐出家园的难民。不用再企图寻找内在统一的可能性了,不知道为何我至此却感到了一丝欣慰。
符号说明:
●——摘自作者
▲——楼主小记
其他——书中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