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我的一些想法
今天选修课上老师讲到戏曲,讲关于中西在这方面的差距。西方的戏剧是运用多种道具营造出当时的那种场面场景,而中国的戏曲则主要是通过人的演绎来表现那种氛围。
不知是老师讲得好的原因,还是戏曲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吸引力,我对戏曲的态度由之前的不在意不关注变成稍微喜欢了。
关于戏曲,武生、文生、文旦之类的词,他们脸上精致的脸谱,还有他们各类颇具特色的穿着,音调上的抑扬顿挫等等,现在看来,似乎每一个都让人觉得很有韵味。而《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作为中国四大名剧,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美,而其中的故事也确实很动人,总感觉他们的一扬袖、一低眸都颇具艺术的美感。这样讲总觉得颇有种唏嘘之感,要知道以前自己确实很讨厌这种“咿咿呀呀”的唱腔,慢吞吞的节奏,真的很让人恼火,而现在却觉得它们很有吸引力,比起当代一些肥皂剧,或许情节没有那么多扣人心弦,但却是很经典,结合当时那种背景,这更体现了作者的勇气,而且会觉得有意义的多,有更多东西值得探究,值得欣赏,虽然现在的自己也不是特别了解。
说到戏曲里的“戏”与“技”,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戏更多的时候是在看技,像有些男人演花旦甚至比女人去演花旦演得更好。其实我觉得我们看的是戏,当然毫无疑问技是很重要的,技艺好才能将戏演得更到位、更能引起人内心情感的共鸣,所以“技”是为了“戏”。
在课的最后老师给了大家一个讨论题:对于戏曲的未来,你怎么看?
有几个同学的发言真的挺精彩。我想说首先,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是很具有生命力的。虽然目前看来在当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它的确很不适应,甚至感觉它是在要被淘汰的悬崖边上,但我还是觉得“存在即合理”,或许目前大多数人觉得它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是可以被抛弃的,但总有一些人是欣赏它的;或许它的市场是比较小,但市场小并不代表没有市场,即使只有小小一部分人是支持的,那么它便可以存在。
当然我觉得与时俱进还是有必要的,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话肯定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也该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戏曲,曾经的大众文化,在现在已经成为了“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作,而下里巴人是比较容易在大众中普及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它可能被淘汰的理由,如果一个国家容纳不下“阳春白雪”,那这个国家便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有的人说戏曲太过死板模式化,而西方的戏剧更灵活具有创造力,因而更得现在年轻人的喜欢,不可否认,有些方面确实太过拘泥了,所以戏曲有些方面确实得改,但那些本质的东西是不能变得,一变它便不在是戏曲了,比如像唱的时候可以用普通话而不是用方言,那我们大家就都可以听得懂,而不会觉得是嘈杂的噪音,当然用方言可能更有韵味点,但这并不影响本质,有意探究的人就可以去听方言的,就好像读外国的书,倘若觉得看原著较好便看原著,这个可以随意;另外像可以新编一些剧本,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当代的一些故事,而不是固步自封,一直只是表演过去的一些已有的剧本。创新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太过创新,便会失了原味,所以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也未尝不可,从戏曲中汲取一些元素,然后创造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路总是崎岖的,所以很多困难也是正常的,不管是创作本身还是观众的评价。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同时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追求表层化的东西呢?偶尔还是停下来休息休息,洗涤洗涤蒙尘的心灵吧。高雅的东西不是不能懂,而是生活太快,我们不愿慢慢的走,只想快速向前跑,于是得到了物质,而精神却还在后头跟不上来。下班后,放假时,一杯茶,静静倾听那抑扬顿挫的音乐,欣赏那一挥袖的潇洒,享受那一低眸的娇羞……
不知是老师讲得好的原因,还是戏曲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吸引力,我对戏曲的态度由之前的不在意不关注变成稍微喜欢了。
关于戏曲,武生、文生、文旦之类的词,他们脸上精致的脸谱,还有他们各类颇具特色的穿着,音调上的抑扬顿挫等等,现在看来,似乎每一个都让人觉得很有韵味。而《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作为中国四大名剧,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美,而其中的故事也确实很动人,总感觉他们的一扬袖、一低眸都颇具艺术的美感。这样讲总觉得颇有种唏嘘之感,要知道以前自己确实很讨厌这种“咿咿呀呀”的唱腔,慢吞吞的节奏,真的很让人恼火,而现在却觉得它们很有吸引力,比起当代一些肥皂剧,或许情节没有那么多扣人心弦,但却是很经典,结合当时那种背景,这更体现了作者的勇气,而且会觉得有意义的多,有更多东西值得探究,值得欣赏,虽然现在的自己也不是特别了解。
说到戏曲里的“戏”与“技”,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戏更多的时候是在看技,像有些男人演花旦甚至比女人去演花旦演得更好。其实我觉得我们看的是戏,当然毫无疑问技是很重要的,技艺好才能将戏演得更到位、更能引起人内心情感的共鸣,所以“技”是为了“戏”。
在课的最后老师给了大家一个讨论题:对于戏曲的未来,你怎么看?
有几个同学的发言真的挺精彩。我想说首先,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是很具有生命力的。虽然目前看来在当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它的确很不适应,甚至感觉它是在要被淘汰的悬崖边上,但我还是觉得“存在即合理”,或许目前大多数人觉得它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是可以被抛弃的,但总有一些人是欣赏它的;或许它的市场是比较小,但市场小并不代表没有市场,即使只有小小一部分人是支持的,那么它便可以存在。
当然我觉得与时俱进还是有必要的,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话肯定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也该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戏曲,曾经的大众文化,在现在已经成为了“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作,而下里巴人是比较容易在大众中普及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它可能被淘汰的理由,如果一个国家容纳不下“阳春白雪”,那这个国家便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有的人说戏曲太过死板模式化,而西方的戏剧更灵活具有创造力,因而更得现在年轻人的喜欢,不可否认,有些方面确实太过拘泥了,所以戏曲有些方面确实得改,但那些本质的东西是不能变得,一变它便不在是戏曲了,比如像唱的时候可以用普通话而不是用方言,那我们大家就都可以听得懂,而不会觉得是嘈杂的噪音,当然用方言可能更有韵味点,但这并不影响本质,有意探究的人就可以去听方言的,就好像读外国的书,倘若觉得看原著较好便看原著,这个可以随意;另外像可以新编一些剧本,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当代的一些故事,而不是固步自封,一直只是表演过去的一些已有的剧本。创新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太过创新,便会失了原味,所以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也未尝不可,从戏曲中汲取一些元素,然后创造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路总是崎岖的,所以很多困难也是正常的,不管是创作本身还是观众的评价。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同时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追求表层化的东西呢?偶尔还是停下来休息休息,洗涤洗涤蒙尘的心灵吧。高雅的东西不是不能懂,而是生活太快,我们不愿慢慢的走,只想快速向前跑,于是得到了物质,而精神却还在后头跟不上来。下班后,放假时,一杯茶,静静倾听那抑扬顿挫的音乐,欣赏那一挥袖的潇洒,享受那一低眸的娇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