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修订版】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修订版】
修订版说明:鸣谢凯迪社区各位网友的厚爱,此次修订取消按城市、乡村划分的二元制分类。国营事业、企业分立,增加类体制内人员;纳税人取代城市自由人,将创造价值的农村有产者划入刹帝利;退休人员为吠舍;首陀罗增加学生阶层。
=========================================
第一部分 体制内(婆罗门)
体制内是由国家供养的人群的统称,又称吃财政饭的、吃皇粮的。
第一阶层 党务工作者
这是体制内党务系统,掌控全体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生活,并按他们的意志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包括党中央、各级党委、各级纪委,下辖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这些直线指挥系统和各种名目的部门、办公室。婆罗门首脑称书记,这个职务从各类单位一直设置到社区、村。
第二阶层 公务员
这是体制内政府系统,具体负责中国经济走向和财政资金的划拨,掌管财政、税务、金融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下属部门名目繁多,直到乡镇一级的七站八所和村长。公务员阶层关键位置由党委指派人事。
第三阶层 军警
这是体制内军警系统,包括海陆空三军和武警、各类公安。
第四阶层 国营事业单位人员
这是体制内各类事业单位系统,数量庞大,人员芜杂,目前此阶层的分化是必然的。各类事业单位系统既享受到国家财政的供给,又可以自己创收(所谓“自收自支 ”),这种体制下:科研、学术单位很难出成果;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很难有好作品;教育机构的大一统,不单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而是教学方式的僵化和培养不出人才;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不能泽被苍生。
第五阶层 类体制内机构
这是本人发明的名词,因为很难说明他们的准确属性。这一阶层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国际惯例,各国都不设置的机构或仅仅是民间社团,但在中国,他们有的编入党政系统、有的编入事业单位、有的是名义上的民间组织却仍享受财政补贴和编制。这些机构是共青团、妇联、青联、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致公党、民建、民革等等;工商、城管等局;工商联、贸促会、文联等民间组织。
第六阶层 国营企业职工
这是婆罗门率先改制的一类,现在分化为垄断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两类。垄断企业是指银行、电信、石油、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铁道等系统的职工;下岗职工是原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这类人技术单一、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时代。
估计以上人数在7000万到8000万。
第二部分 纳税人[刹帝利)
纳税人是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非体制内纳税人的统称,这一类人是创造财政的主体,是支撑婆罗门系统运转和为吠舍、首陀罗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阶层。
第一阶层 私营业主
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兴阶层,从事体制内放权出来的一切行业。雇工10人以上,有固定的房产、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500万以上。
第二阶层 行商
全国各地大型经营户。雇工10人以上,有固定的房产、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100万以上。
第三阶层 职业经理人(白领)
受雇于国营机构的高级技术人员,外资企业和少数特大民营企业的高级职员,年薪10万以上。
第四阶层 个体工商户
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兴阶层,从事体制内放权出来的一切行业。雇工10人以下,有个人房产、租赁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100万以下,雇工3人以上。
第五阶层 农业承包经营户
农林牧副渔各业承包经营户,租赁大规模的土地和水域从事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雇工3人以上。
第六阶层 专业户
农林牧副渔各业专业户,租赁中等规模的土地和水域从事农业生产,有季节性雇工。
估计以上人数在2.5亿--3亿。
第三部分 雇工、农民、退休人员(吠舍)
这是自食其力的阶层。
第一阶层 蓝领
受雇于各类单位的技术工人。
第二阶层 摊贩
这是流传几千年的小商贩的统称。没有雇工或3人以下雇工,租房经营,流动资产10万以下。
第三阶层 灰色职业
指从事非法贩运者和性工作者。
第四阶层 农民工
长年累月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第五阶层 家庭式自耕农
靠自留地种养殖为生的农民。
第六阶层 退休人员
城市各类单位退休人员。
估计以上人数在5亿。
第四部分 无产者(首陀罗)
这是指没有产业,依靠养老保险、失业救济金和亲人供养的人群。
第一阶层 学生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
第二阶层 失业人员
原单位裁员、破产倒闭后无职业的人群。
第三阶层 无业人员
无职业的各类城乡人员。
第四阶层 三无人员
这是没办法享受政策补助的城市闲杂人等。
第五阶层 残疾人
残障人士保障系统目前在中国没有完全建立。
第六阶层 乞丐
流窜于各个城市依靠乞讨为生的人群。
估计以上人数在5亿。
修订版说明:鸣谢凯迪社区各位网友的厚爱,此次修订取消按城市、乡村划分的二元制分类。国营事业、企业分立,增加类体制内人员;纳税人取代城市自由人,将创造价值的农村有产者划入刹帝利;退休人员为吠舍;首陀罗增加学生阶层。
=========================================
第一部分 体制内(婆罗门)
体制内是由国家供养的人群的统称,又称吃财政饭的、吃皇粮的。
第一阶层 党务工作者
这是体制内党务系统,掌控全体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生活,并按他们的意志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包括党中央、各级党委、各级纪委,下辖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这些直线指挥系统和各种名目的部门、办公室。婆罗门首脑称书记,这个职务从各类单位一直设置到社区、村。
第二阶层 公务员
这是体制内政府系统,具体负责中国经济走向和财政资金的划拨,掌管财政、税务、金融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下属部门名目繁多,直到乡镇一级的七站八所和村长。公务员阶层关键位置由党委指派人事。
第三阶层 军警
这是体制内军警系统,包括海陆空三军和武警、各类公安。
第四阶层 国营事业单位人员
这是体制内各类事业单位系统,数量庞大,人员芜杂,目前此阶层的分化是必然的。各类事业单位系统既享受到国家财政的供给,又可以自己创收(所谓“自收自支 ”),这种体制下:科研、学术单位很难出成果;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很难有好作品;教育机构的大一统,不单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而是教学方式的僵化和培养不出人才;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不能泽被苍生。
第五阶层 类体制内机构
这是本人发明的名词,因为很难说明他们的准确属性。这一阶层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国际惯例,各国都不设置的机构或仅仅是民间社团,但在中国,他们有的编入党政系统、有的编入事业单位、有的是名义上的民间组织却仍享受财政补贴和编制。这些机构是共青团、妇联、青联、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致公党、民建、民革等等;工商、城管等局;工商联、贸促会、文联等民间组织。
第六阶层 国营企业职工
这是婆罗门率先改制的一类,现在分化为垄断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两类。垄断企业是指银行、电信、石油、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铁道等系统的职工;下岗职工是原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这类人技术单一、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时代。
估计以上人数在7000万到8000万。
第二部分 纳税人[刹帝利)
纳税人是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非体制内纳税人的统称,这一类人是创造财政的主体,是支撑婆罗门系统运转和为吠舍、首陀罗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阶层。
第一阶层 私营业主
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兴阶层,从事体制内放权出来的一切行业。雇工10人以上,有固定的房产、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500万以上。
第二阶层 行商
全国各地大型经营户。雇工10人以上,有固定的房产、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100万以上。
第三阶层 职业经理人(白领)
受雇于国营机构的高级技术人员,外资企业和少数特大民营企业的高级职员,年薪10万以上。
第四阶层 个体工商户
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兴阶层,从事体制内放权出来的一切行业。雇工10人以下,有个人房产、租赁办公经营场地,流动资产100万以下,雇工3人以上。
第五阶层 农业承包经营户
农林牧副渔各业承包经营户,租赁大规模的土地和水域从事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雇工3人以上。
第六阶层 专业户
农林牧副渔各业专业户,租赁中等规模的土地和水域从事农业生产,有季节性雇工。
估计以上人数在2.5亿--3亿。
第三部分 雇工、农民、退休人员(吠舍)
这是自食其力的阶层。
第一阶层 蓝领
受雇于各类单位的技术工人。
第二阶层 摊贩
这是流传几千年的小商贩的统称。没有雇工或3人以下雇工,租房经营,流动资产10万以下。
第三阶层 灰色职业
指从事非法贩运者和性工作者。
第四阶层 农民工
长年累月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第五阶层 家庭式自耕农
靠自留地种养殖为生的农民。
第六阶层 退休人员
城市各类单位退休人员。
估计以上人数在5亿。
第四部分 无产者(首陀罗)
这是指没有产业,依靠养老保险、失业救济金和亲人供养的人群。
第一阶层 学生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
第二阶层 失业人员
原单位裁员、破产倒闭后无职业的人群。
第三阶层 无业人员
无职业的各类城乡人员。
第四阶层 三无人员
这是没办法享受政策补助的城市闲杂人等。
第五阶层 残疾人
残障人士保障系统目前在中国没有完全建立。
第六阶层 乞丐
流窜于各个城市依靠乞讨为生的人群。
估计以上人数在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