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活
出国前:
我2007年去澳大利亚读Year11。2011年3月从一所翻译学院毕业后,我5月份回了国。算起来,我在澳大利亚呆了有4年多。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回国工作也快有两年半了,但以前的经历都历历在目。短暂的一生,一切遭遇都值得人珍惜,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的----这是我的感触。快乐的经历让人更有理由感激生活。而痛苦的经历成为了人的精神生活食粮,使人成长,内心更加坚强。
当时自己想出去留学,完全是出于好奇。我很想知道国外和我们的祖国到底有什么不同。父母支持我出去留学。高中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出国留学班。按照原计划,我要在国内读完高三,再去国外读大学。高一上半学期读完后,我当时的班主任建议我提前出去留学。他说我的成绩不错,没有必要再在国内读了。
因为我到澳大利亚是去读Year11,可以不用考雅思。留学中介说像我这样去读高中的话,一般学生读两个月左右的语言班,就可以直接上他们那边的课程了。后来他们给我做了个语言测试。他们说测试结果看来,我的英文不错。于是他们建议我去考一下雅思。如果我过了5分的话,就可以免读语言班课程了。接下来,父母在朗阁给我报了一个雅思班。从此,我便告别了在国内学校学习的生涯,开始积极准备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了。在朗阁,我认识了一些人,跟我原来接触的完全不一样。原来圈子里的人都是跟我一样的学生,而在雅思班里,各种年龄层的,各行各业的人,怀着出国梦,聚集到了一起。
我和他们一同度过了两个月快乐的学习和交流的时光,之后便去复旦大学考场参加我第一次雅思考试。复旦大学美丽的校园让人犹记于心。整齐干净的绿草坪、小桥流水、河边姿态各异的假山,婀娜多姿的柳树、以及行路匆匆的莘莘学子,是我对这所学校的美好印象。在游逛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人在拍照。那个时候,一股淡淡的忧伤突然涌上我的心头。我想起了《简·爱》中简说的一段话(不是那段著名的关于"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言辞)。在她以为她要离开桑菲尔德的时候,她说一段话,大意是:就在我们刚刚熟悉了一个环境,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却不得不踏上新的旅程。是啊,人们会流连于美景,却终将要离去,不得不用相机为自己留下那美好的记忆。而我自己呢?不是马上就要离开祖国,熟悉的环境和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吗?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只有凭着勇气和信念,我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各位读者,不好意思啊。到现在只是啰啰嗦嗦地讲了出国留学前的事情,还未切入正题。只是在写的时候,不知不觉那些记忆在脑中都变得格外鲜明。接下来,我会马上开始讲自己的澳洲留学生活。)
非常幸运,我第一次的雅思成绩是5.5分,达到了要求。父母都很开心。我们去了徐家汇美罗城上吃巴西烤肉庆祝。之后,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父母的一个朋友也让孩子出国。他们一家在送儿子去留学前,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他儿子比我大一岁。我们交流了一下,我发现他英文也挺好的,而且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比我好。但是他考雅思考了三次都没过。败在了口语上面,考了三次都只有5分。(他是去读大学预科班,雅思成绩要求是6分。) 无奈他这次过去要读语言班。在机场送他的时候,不知怎么地,排在他前面办check-in(办理登机手续) 的外国人开始跟我们攀谈起来。他有些腼腆,不太愿意开口。我见状,便"毫不害臊"地跟那个人对话起来。其实当时的自己的英文会话能力有限,也不太会讲复杂一点的东西。但自己的性格挺热情的。如果对方很友好的话,我都会热情地跟他交流,很快就跟他打成一片。我们聊得挺愉快的,他还把他的家人叫过来介绍给我们认识,留了地址和电话说我们去悉尼的话可以去找他们。(哈哈) 我父母的朋友很羡慕,说我雅思口语考了6分,果然比他儿子强。其实我真心觉得我们俩的英语水平差不多。可能是性格的差异,让人觉得我的英文更好。
一. 衣食住行
在悉尼的高中开课的前两个月,我出发去留学中介为我安排好的Homestay(寄宿制家庭)。提前去是为了先适应那边的环境。从飞机起飞至到达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一直是紧张又兴奋的。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大礼物,你一一解开礼物外面包装盒子上纷繁复杂的丝带,马上就可以打开盒子一见分晓了。从飞机里出来的那一刻,那颗提着的心才放下。我的第一反应是:悉尼的机场真荒凉。机场不大。一眼望去,零星停着一些飞机,有些地方的草还挺长的。天倒是特别的蓝。不过这派头完全不能跟上海国际机场相比啊。那机场多现代化,壮观,漂亮啊。
机场的服务人员倒是非常地友好。虽然都不认识,他们却很友好地向你微笑,跟你打招呼。有些人还特别幽默。过安检的时候,我箱子提不起来。第一次过去,行李肯定是有点多,箱子比较重的。安检的人员帮我把箱子提了起来。笑笑说,你太瘦了,得多吃点长胖才有力气。他边说还边show了一下他的肌肉。
出了安检,接机的人帮我把行李放好在车上,我们便出发去Homestay家了。在车里,我望着窗外风景。心想,我真的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了。 这里没有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里的土地很广阔,一路上我们经过了不少绿油油的青草地;这里有许多漂亮的houses (房子);这里的蓝天高远且空旷;这里的温差很大。当时是夏天,早上下飞机时候空气潮湿凉爽。我没有穿外套,手臂上起了不少鸡皮疙瘩。当我们到达Homestay的时候,约莫是10点钟。下车时,一股热空气就朝我扑面而来。
我的Homestay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她来自南美的Chile(智利)。大儿子跟我同岁,也要读Year11。二女儿11岁,在一所天主学校上学。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小Baby。Homestay妈妈是一个chef(主厨),所以我有口福啦。她经常做各式各样西式菜,意大利的pizza(披萨饼)和pasta(意大利面),French toast(法式土司),taco(墨西哥煎玉米卷) 还有各式各样的dessert(饭后甜点)像pancake(煎饼)啦,苹果派啦等等。
她的孩子们都非常讲礼貌,每次吃完饭后,都会跟妈妈说“谢谢”。我跟他们说:”You have great manners. Our Chinese children rarely say 'thank you' to their mother for a meal."(”你们好有礼貌啊。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少会因为一顿饭而跟妈妈说‘谢谢’。”) 他们说不仅是在他们家,这边的家庭习惯就是这样的。我想,从小让孩子生活在感恩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边的人在细节上做得更好。
Homestay妈妈特别喜欢开party。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邀请5,6个好友来家里狂欢。大家一起品尝美食,跳舞,开玩笑。南美人热情奔放。无论身材怎么样,音乐一响,他们都忘我地摇摆起来。
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基本需求。民以食为天。"食"讲完了,再来说一说"住"吧。像澳大利亚其他的很多城市一样,悉尼的人们大多数是住在house(房子)里的。Apartment(公寓)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住宅比如说townhouse和unit也有。Apartment基本集中在city里,而不是在离city有一定距离的suburbs。很多人都会花大约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车程去city上班。比起住在city嘈杂的生活环境里,他们更喜欢suburb的舒适安宁。尤其到了周五晚上,学生族,上班族一般都会去酒吧玩闹,一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罢休。酒吧周围住在apartment里的人们肯定是不堪其扰的。
这里中等收入的人一般会选择租房,而不是贷款买房。这样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压力较小。当时我周围工作的朋友存钱的很少。工资一到手,除去房租和一些其他的生活开销,去酒吧high一次,出去自驾游一趟,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所幸的是,他们的工资一般是weekly pay(周付)或fortnight pay(两星期一付)。所以捉襟见肘的情况也不多见。
悉尼的交通没法跟上海的比(听说澳大利亚其他城市的也好不到哪儿去)。人们使用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是train(说是火车,但其实跟上海的地铁差不多)和公交车。它们少有准点的时候,但这并不减少我对乘公交车的喜爱。不像上海的公交车里有司机和售票员,这儿的车里一般只有司机。大家排好队有秩序地上车,或刷卡,或把车钱交给司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乘客在上车前都会很友好地跟司机问好,下车说一声"Thank you"。在那边呆久了后回来,刚开始我改不了下车跟司机说谢谢的习惯。说完之后,就觉得尴尬不已。因为上海这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有不少留学生,为了出行自由方便,会选择自己买车。他们花2000多澳币就可以买一辆二手车了。这样,就可以告别毫不准时的火车和公交车,也便于周末节假日与一些好友结伴自驾游去。
给我的印象是,悉尼人不是很注意穿着。他们工作的时候穿正装,平时穿得很随便。尤其到了夏季,大家热衷于穿T恤衫,短裤。在我们学校反而是留学生穿衣更讲究。各种名牌,各种时装轮番上演。
充实你的暑假——回国上纯正美国大学Summer School修学分!
原帖:http://page.renren.com/600535821/channel-noteshow-707045073
Sie alliance—SIE国际暑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大学课程
更多内容,详见官网:http://summer.sieschool.org
我2007年去澳大利亚读Year11。2011年3月从一所翻译学院毕业后,我5月份回了国。算起来,我在澳大利亚呆了有4年多。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回国工作也快有两年半了,但以前的经历都历历在目。短暂的一生,一切遭遇都值得人珍惜,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的----这是我的感触。快乐的经历让人更有理由感激生活。而痛苦的经历成为了人的精神生活食粮,使人成长,内心更加坚强。
当时自己想出去留学,完全是出于好奇。我很想知道国外和我们的祖国到底有什么不同。父母支持我出去留学。高中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出国留学班。按照原计划,我要在国内读完高三,再去国外读大学。高一上半学期读完后,我当时的班主任建议我提前出去留学。他说我的成绩不错,没有必要再在国内读了。
因为我到澳大利亚是去读Year11,可以不用考雅思。留学中介说像我这样去读高中的话,一般学生读两个月左右的语言班,就可以直接上他们那边的课程了。后来他们给我做了个语言测试。他们说测试结果看来,我的英文不错。于是他们建议我去考一下雅思。如果我过了5分的话,就可以免读语言班课程了。接下来,父母在朗阁给我报了一个雅思班。从此,我便告别了在国内学校学习的生涯,开始积极准备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了。在朗阁,我认识了一些人,跟我原来接触的完全不一样。原来圈子里的人都是跟我一样的学生,而在雅思班里,各种年龄层的,各行各业的人,怀着出国梦,聚集到了一起。
我和他们一同度过了两个月快乐的学习和交流的时光,之后便去复旦大学考场参加我第一次雅思考试。复旦大学美丽的校园让人犹记于心。整齐干净的绿草坪、小桥流水、河边姿态各异的假山,婀娜多姿的柳树、以及行路匆匆的莘莘学子,是我对这所学校的美好印象。在游逛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人在拍照。那个时候,一股淡淡的忧伤突然涌上我的心头。我想起了《简·爱》中简说的一段话(不是那段著名的关于"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言辞)。在她以为她要离开桑菲尔德的时候,她说一段话,大意是:就在我们刚刚熟悉了一个环境,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却不得不踏上新的旅程。是啊,人们会流连于美景,却终将要离去,不得不用相机为自己留下那美好的记忆。而我自己呢?不是马上就要离开祖国,熟悉的环境和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吗?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只有凭着勇气和信念,我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各位读者,不好意思啊。到现在只是啰啰嗦嗦地讲了出国留学前的事情,还未切入正题。只是在写的时候,不知不觉那些记忆在脑中都变得格外鲜明。接下来,我会马上开始讲自己的澳洲留学生活。)
非常幸运,我第一次的雅思成绩是5.5分,达到了要求。父母都很开心。我们去了徐家汇美罗城上吃巴西烤肉庆祝。之后,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父母的一个朋友也让孩子出国。他们一家在送儿子去留学前,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他儿子比我大一岁。我们交流了一下,我发现他英文也挺好的,而且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比我好。但是他考雅思考了三次都没过。败在了口语上面,考了三次都只有5分。(他是去读大学预科班,雅思成绩要求是6分。) 无奈他这次过去要读语言班。在机场送他的时候,不知怎么地,排在他前面办check-in(办理登机手续) 的外国人开始跟我们攀谈起来。他有些腼腆,不太愿意开口。我见状,便"毫不害臊"地跟那个人对话起来。其实当时的自己的英文会话能力有限,也不太会讲复杂一点的东西。但自己的性格挺热情的。如果对方很友好的话,我都会热情地跟他交流,很快就跟他打成一片。我们聊得挺愉快的,他还把他的家人叫过来介绍给我们认识,留了地址和电话说我们去悉尼的话可以去找他们。(哈哈) 我父母的朋友很羡慕,说我雅思口语考了6分,果然比他儿子强。其实我真心觉得我们俩的英语水平差不多。可能是性格的差异,让人觉得我的英文更好。
一. 衣食住行
在悉尼的高中开课的前两个月,我出发去留学中介为我安排好的Homestay(寄宿制家庭)。提前去是为了先适应那边的环境。从飞机起飞至到达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一直是紧张又兴奋的。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大礼物,你一一解开礼物外面包装盒子上纷繁复杂的丝带,马上就可以打开盒子一见分晓了。从飞机里出来的那一刻,那颗提着的心才放下。我的第一反应是:悉尼的机场真荒凉。机场不大。一眼望去,零星停着一些飞机,有些地方的草还挺长的。天倒是特别的蓝。不过这派头完全不能跟上海国际机场相比啊。那机场多现代化,壮观,漂亮啊。
机场的服务人员倒是非常地友好。虽然都不认识,他们却很友好地向你微笑,跟你打招呼。有些人还特别幽默。过安检的时候,我箱子提不起来。第一次过去,行李肯定是有点多,箱子比较重的。安检的人员帮我把箱子提了起来。笑笑说,你太瘦了,得多吃点长胖才有力气。他边说还边show了一下他的肌肉。
出了安检,接机的人帮我把行李放好在车上,我们便出发去Homestay家了。在车里,我望着窗外风景。心想,我真的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了。 这里没有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里的土地很广阔,一路上我们经过了不少绿油油的青草地;这里有许多漂亮的houses (房子);这里的蓝天高远且空旷;这里的温差很大。当时是夏天,早上下飞机时候空气潮湿凉爽。我没有穿外套,手臂上起了不少鸡皮疙瘩。当我们到达Homestay的时候,约莫是10点钟。下车时,一股热空气就朝我扑面而来。
我的Homestay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她来自南美的Chile(智利)。大儿子跟我同岁,也要读Year11。二女儿11岁,在一所天主学校上学。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小Baby。Homestay妈妈是一个chef(主厨),所以我有口福啦。她经常做各式各样西式菜,意大利的pizza(披萨饼)和pasta(意大利面),French toast(法式土司),taco(墨西哥煎玉米卷) 还有各式各样的dessert(饭后甜点)像pancake(煎饼)啦,苹果派啦等等。
她的孩子们都非常讲礼貌,每次吃完饭后,都会跟妈妈说“谢谢”。我跟他们说:”You have great manners. Our Chinese children rarely say 'thank you' to their mother for a meal."(”你们好有礼貌啊。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少会因为一顿饭而跟妈妈说‘谢谢’。”) 他们说不仅是在他们家,这边的家庭习惯就是这样的。我想,从小让孩子生活在感恩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边的人在细节上做得更好。
Homestay妈妈特别喜欢开party。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邀请5,6个好友来家里狂欢。大家一起品尝美食,跳舞,开玩笑。南美人热情奔放。无论身材怎么样,音乐一响,他们都忘我地摇摆起来。
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基本需求。民以食为天。"食"讲完了,再来说一说"住"吧。像澳大利亚其他的很多城市一样,悉尼的人们大多数是住在house(房子)里的。Apartment(公寓)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住宅比如说townhouse和unit也有。Apartment基本集中在city里,而不是在离city有一定距离的suburbs。很多人都会花大约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车程去city上班。比起住在city嘈杂的生活环境里,他们更喜欢suburb的舒适安宁。尤其到了周五晚上,学生族,上班族一般都会去酒吧玩闹,一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罢休。酒吧周围住在apartment里的人们肯定是不堪其扰的。
这里中等收入的人一般会选择租房,而不是贷款买房。这样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压力较小。当时我周围工作的朋友存钱的很少。工资一到手,除去房租和一些其他的生活开销,去酒吧high一次,出去自驾游一趟,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所幸的是,他们的工资一般是weekly pay(周付)或fortnight pay(两星期一付)。所以捉襟见肘的情况也不多见。
悉尼的交通没法跟上海的比(听说澳大利亚其他城市的也好不到哪儿去)。人们使用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是train(说是火车,但其实跟上海的地铁差不多)和公交车。它们少有准点的时候,但这并不减少我对乘公交车的喜爱。不像上海的公交车里有司机和售票员,这儿的车里一般只有司机。大家排好队有秩序地上车,或刷卡,或把车钱交给司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乘客在上车前都会很友好地跟司机问好,下车说一声"Thank you"。在那边呆久了后回来,刚开始我改不了下车跟司机说谢谢的习惯。说完之后,就觉得尴尬不已。因为上海这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有不少留学生,为了出行自由方便,会选择自己买车。他们花2000多澳币就可以买一辆二手车了。这样,就可以告别毫不准时的火车和公交车,也便于周末节假日与一些好友结伴自驾游去。
给我的印象是,悉尼人不是很注意穿着。他们工作的时候穿正装,平时穿得很随便。尤其到了夏季,大家热衷于穿T恤衫,短裤。在我们学校反而是留学生穿衣更讲究。各种名牌,各种时装轮番上演。
充实你的暑假——回国上纯正美国大学Summer School修学分!
原帖:http://page.renren.com/600535821/channel-noteshow-707045073
Sie alliance—SIE国际暑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大学课程
更多内容,详见官网:http://summer.sieschool.org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