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存在的意义
导读
昆明这样一个城市需要艺术社区么?显然,这不是问题!可问题在于艺术社区本身能给这个城市的文化带来什么?
创库在拔高的租金下又签了几年,可还能维系多久?
唐志冈、毛旭辉、叶永清一干人等开始出来嘶叫“保卫创库”的口号,而他们保卫的是什么?艺术价值?个人品牌?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艺术社区现状
2月17日到北京798艺术社区的时候正逢下雪,整个798凋零得一片凄凉。这个华语世界文艺青年朝圣(操神)的LOFT艺术社区已然显出颓态。开着的店面只可用百作为单位数来,勉强能支撑下去的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纯粹做生意的画廊。
画家绝大多数都去了郊外的宋庄,(沿京哈高速飞驰一个小时即到)而在宋庄,我看见的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方式,有“成功”艺术家庄园,有租住的农家小院,有占地近200亩的当代艺术馆,也有不足40平方的沙龙。
2月19日到了上海苏州河莫干山、田子坊的时候,亦是同样的状况,无孔不入的商业已然侵略占领了艺术家们的地盘。芷江小剧场每天两万的房租,对绝大多数文艺青年、未成名的艺术家来说足够残忍了吧!
名声在外的LOFT社区里边,仅有上海的8号桥依然火热,而恰恰是这里,是文青们所不愿意承认的LOFT艺术社区,因为这里做的都是纯商业形式的设计公司。
我们再回头来看,昆明的创库,冷清得门可罗雀,曾经的锣鼓喧天只能是追忆了,而今该是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矛盾在艺术社区无比尖锐。
在商业重压下
毋庸置疑,艺术家作为精神层面的领导者理所当然的应该富起来。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够充当自己的经济人,并且很好的运用商业手段让自己变得富足起来,更大部分的艺术家缺乏或是不屑这样的手腕,而陷入了一个艺术和商业的价值矛盾驳论。
艺术社区就在这样的驳论下诞生了,艺术家们无意识的群体行为(扎堆),却造就了商业价值的核心。艺术家的聚集成就了人文核心,而这个核心成就的却是商业价值。在有了这样的商业价值之后,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增值大大的超过了艺术家增值的速度,于是艺术家迅速的被艺术社区所抛弃。而作为人文核心的艺术家离开社区之后,社区的商业价值立马打了折扣!
我们昆明的创库就是典型的例证!50后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功成名就之后,创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用鸡肋来形容该是很贴切的!
现在再探讨艺术家作为人文吸引点之类的问题貌似已经过时,但艺术家和艺术社区却被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艺术背后的商业
胡润艺术榜三月新鲜出炉,云南艺术家榜首可见!
上榜艺术家们固守着创库缔造者品牌,创库已然成为当代艺术一个不可磨灭的重要符号。成为符号之后,创库却失去了活力,创库的缔造者们一年还有几天还在创库?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之下,他们都投奔到有大量艺术资金,有活跃市场氛围的北京上海!昆明创库只是作为一个休恬的后花园存在着。
商业我们并不鄙夷,而活跃的艺术市场,昆明有么?有实力的的艺术机构,昆明有么?
都没有!
昆明有的只是艺术家,而且就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纽约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顶级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上千万的高价。
创库制造&非创库制造
云南除了那些知名的创库缔造者们,还有一些年轻、更年轻的文艺青年在努力着,云南特殊的土壤和阳光孕育着他们的艺术,他们的艺术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滋长,他们更需要被发现和认识,可他们挤得进创库么?挤得进这样一个精英化却暮气沉沉的创库么?
在创库成为标志和烙印之后,下一个大师在民间!那么创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文化遗产?不够年限的资格!人文景观?活着的艺术家不在!这样的尴尬让昆明的艺术社区彻底迷失走下去的方向。
第三极?
如果我们把艺术作为第一极,商业作为第二极。昆明拥有艺术的第一极,却没有第二极。艺术家们只能选择叛离,去选择一个有艺术商业的市场而活下去!
更直白的说,昆明需要一个第三极!需要一个能把纯精神层面的东西转为物质的艺术社区!
创库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作为艺术社区的形式甚至比北京798还早,可属于创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全国各地以艺术的名义兴建所谓的艺术社区的风潮来临之后,创库死去吧,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会无限崇敬的追掉,那是一个曾经光辉的时代。
让新的第三极艺术社区时代来临,我们会满怀憧憬!
昆明这样一个城市需要艺术社区么?显然,这不是问题!可问题在于艺术社区本身能给这个城市的文化带来什么?
创库在拔高的租金下又签了几年,可还能维系多久?
唐志冈、毛旭辉、叶永清一干人等开始出来嘶叫“保卫创库”的口号,而他们保卫的是什么?艺术价值?个人品牌?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艺术社区现状
2月17日到北京798艺术社区的时候正逢下雪,整个798凋零得一片凄凉。这个华语世界文艺青年朝圣(操神)的LOFT艺术社区已然显出颓态。开着的店面只可用百作为单位数来,勉强能支撑下去的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纯粹做生意的画廊。
画家绝大多数都去了郊外的宋庄,(沿京哈高速飞驰一个小时即到)而在宋庄,我看见的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方式,有“成功”艺术家庄园,有租住的农家小院,有占地近200亩的当代艺术馆,也有不足40平方的沙龙。
2月19日到了上海苏州河莫干山、田子坊的时候,亦是同样的状况,无孔不入的商业已然侵略占领了艺术家们的地盘。芷江小剧场每天两万的房租,对绝大多数文艺青年、未成名的艺术家来说足够残忍了吧!
名声在外的LOFT社区里边,仅有上海的8号桥依然火热,而恰恰是这里,是文青们所不愿意承认的LOFT艺术社区,因为这里做的都是纯商业形式的设计公司。
我们再回头来看,昆明的创库,冷清得门可罗雀,曾经的锣鼓喧天只能是追忆了,而今该是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矛盾在艺术社区无比尖锐。
在商业重压下
毋庸置疑,艺术家作为精神层面的领导者理所当然的应该富起来。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够充当自己的经济人,并且很好的运用商业手段让自己变得富足起来,更大部分的艺术家缺乏或是不屑这样的手腕,而陷入了一个艺术和商业的价值矛盾驳论。
艺术社区就在这样的驳论下诞生了,艺术家们无意识的群体行为(扎堆),却造就了商业价值的核心。艺术家的聚集成就了人文核心,而这个核心成就的却是商业价值。在有了这样的商业价值之后,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增值大大的超过了艺术家增值的速度,于是艺术家迅速的被艺术社区所抛弃。而作为人文核心的艺术家离开社区之后,社区的商业价值立马打了折扣!
我们昆明的创库就是典型的例证!50后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功成名就之后,创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用鸡肋来形容该是很贴切的!
现在再探讨艺术家作为人文吸引点之类的问题貌似已经过时,但艺术家和艺术社区却被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艺术背后的商业
胡润艺术榜三月新鲜出炉,云南艺术家榜首可见!
上榜艺术家们固守着创库缔造者品牌,创库已然成为当代艺术一个不可磨灭的重要符号。成为符号之后,创库却失去了活力,创库的缔造者们一年还有几天还在创库?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之下,他们都投奔到有大量艺术资金,有活跃市场氛围的北京上海!昆明创库只是作为一个休恬的后花园存在着。
商业我们并不鄙夷,而活跃的艺术市场,昆明有么?有实力的的艺术机构,昆明有么?
都没有!
昆明有的只是艺术家,而且就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纽约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顶级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上千万的高价。
创库制造&非创库制造
云南除了那些知名的创库缔造者们,还有一些年轻、更年轻的文艺青年在努力着,云南特殊的土壤和阳光孕育着他们的艺术,他们的艺术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滋长,他们更需要被发现和认识,可他们挤得进创库么?挤得进这样一个精英化却暮气沉沉的创库么?
在创库成为标志和烙印之后,下一个大师在民间!那么创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文化遗产?不够年限的资格!人文景观?活着的艺术家不在!这样的尴尬让昆明的艺术社区彻底迷失走下去的方向。
第三极?
如果我们把艺术作为第一极,商业作为第二极。昆明拥有艺术的第一极,却没有第二极。艺术家们只能选择叛离,去选择一个有艺术商业的市场而活下去!
更直白的说,昆明需要一个第三极!需要一个能把纯精神层面的东西转为物质的艺术社区!
创库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作为艺术社区的形式甚至比北京798还早,可属于创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全国各地以艺术的名义兴建所谓的艺术社区的风潮来临之后,创库死去吧,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会无限崇敬的追掉,那是一个曾经光辉的时代。
让新的第三极艺术社区时代来临,我们会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