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野中寻觅宋陵
阳光真好,七八点钟便暖阳高照,在车窗里都不敢扭过头去看窗外,这寒冷的冬日,太阳的光芒竟让人睁不开眼。一大早我们便坐上了去巩义的火车,天气越来越明朗,阳光让整个车厢都明亮的有些热烈,坐在窗边的老大爷不时眯起眼睛。听到我们说要去看北宋皇陵,他就回过头来插上几句“你们往西边去,那里有一个武则天儿子的墓,那墓可不错了,可深了,我们就在那里干过。”他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这一切都十分肯定。他说的“我们”应该是指他的那些工友们,他们像一般火车上见到的那些农民工老大爷一样,随身携带着大包小包,分散坐在列车的几排座位上,带着一种城市边缘的粗糙感。他们相互之间不时聊上几句,隔着几排座位把高亢的声音抛向远方:“快到了,一会儿下了车去俺家喝两盅吧!”“嘿嘿,先不去了,老哥,下回、下回···”
下火车,坐上2路公交,只从公交车的站名便可感觉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城市,农贸市场、化肥厂、市医院、网通公司、汽车站······这一个又一个站名多么简单实在、清晰明了,人们似乎只要听着站名在哪下车就好了,不用再费心琢磨什么什么路交叉口这种概念。车从农贸市场上过时,这里看起来十分热闹,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车车橘子、甘蔗、青菜什么的在卖,这个市场似乎还没有被规范进屋里,人们依然享受着露天交易时杂乱而热闹的氛围。
在宋陵公园北门处,一下车便见公园甬道两旁好几个摆地摊的,不过不同于城市天桥上常见的贴屏保、卖手套、小饰品这一类小摊,这里的地摊差不多全是神神道道的,看相的、测字的、算命的、贴膏药的、神手镶牙的、祖传治耳聋的······它们的摊子上八卦图、人体穴位图、老虎猛兽图等东西在阳光下也亮闪闪的。
进入北门便可见一大片土地,公园的广场没有弄成水泥地面,这可真是太难得了。广场的一角人们正在排练着什么,穿上花衣服,随着锣鼓的节奏正走着秧歌步,旁边几个老头坐着观看,身旁都放着唱大戏用的各种乐器,似乎在等着表演,这分明是农村庙会的节奏。那些看相算命的倒是和这环境十分融和。
再往前,走过人工人设计的树丛小径,便可看见复原的永昭陵宫殿大门,这是90年代根据原样修复的,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打,这大门和宫墙自有一种沧桑之感,原本的朱红色变成了土黄色、褚红色,斑驳多姿,小楼檐角站立几只鸟儿,自成一种风景。这大门造型就像故宫的大门一般,可是用几根门栓拴住,人们只能轻轻推开一条小缝向里窥望,一片杂草从生。
转一圈,四面大门全锁,按照宋陵坐北朝南的结构,朝南正门前是颇为壮观的石像阵列,门口坐了两位大妈。“这门不开,里面埋的就是狸猫换太子的那个。”大妈见我们上前窥探,便很热心地回答。“哈哈,估计是狸猫的叫声和小孩一样,人家才用它换太子吧。”我边说通过门缝向内窥望,只见一座荒冢,有一些凄凉。据说以前兴建时墓冢是几层高高的台阶,千年过去,早已变成这荒凉的土丘。
再看那些威武的石像生,在南门前两侧一字排开,他们是陵墓的守护神,帝王生前的尊贵也要在死后重现。这些石像大概有两米多高,从北到南依次有镇陵将军、石狮、文官、武官、客使官、石羊、石虎、马与控马官、角瑞、瑞禽、象及驯象人、石柱。那镇陵将军十分高大威猛,两只石狮子取身体向前,顾盼回首的姿态,似乎在对即将走进陵墓的人怒目而视。那个石虎初看起来很萌,长着胡须,有点像猫,从背后看,身体姿态也特别像猫咪坐卧时的样子。
这左右两侧的石像初看起来都颇为相似、对称,但再一看便能发现许多细微的差别,比如狮子脖子上的铃铛不同,客使官手里拿的东西不同,石羊的耳朵不同,石虎有的萌一些,有的呆一些。然而这对称之中的差异,却制造出一种十分平衡的美感。
宋陵全依照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的模式修建,地面上建有上宫下宫,地下有幽深庞大的地宫,在巩义博物馆里就可以看见永昌陵的宫殿复原模型。永昭陵位于市区中心,得以按原貌修复。按照宋陵靠水依山,南高北低的建筑模式,人们看过石像生阵列以后,继续向南便越走越高,跨上高高的台阶转身向北回望,层层下降的楼台,宽阔的神道,威武的石像生,砖红色的大门,颇有一种宏大庄严的气魄。此时,广场一角正有鼓声响起,大鼓的鼓声,雄浑有力,十分契合此时场景,让人在刹那间回归历史,看到一个逝去王朝的背影。
如果永昭陵让人感到宏大,那么其他郊野之中的陵墓肯定会给人另一种不同得感觉,那些石人石羊一动不动站立在绿油油的麦田里,这是荒凉还是荒谬?
坐上去西村镇的小公交,很快就要出市区了,在一个类似于菜市场的路口,司机停下来等人上车,售票员大婶就伸出头问外面拉车卖韭菜的多少钱一斤?“那不够粗呀,捆儿不够大,”车里另一位乘客大婶也对着一车绿油油的韭菜评价起来,一会儿,她们下去上来,提回一大袋绿色的带泥土的绿色。生活的匆忙与从容在小城镇里竟然如此有趣。
我们要到最近的永安陵去,临下车司机师傅还送了一句,扯着大嗓门,用手一指,往那不远有老包墓!
永安陵就在这乡间的道路旁,门口有大的牌子,记录了赵氏子孙拜祖一类的事宜。这是八座皇陵之中唯一收费的一座,20元的门票。看这乡间的荒凉迹象,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游客。不过除了无人光顾以外,这里本身也不太像是景点。粗糙的灰色围墙一围,围墙边上再立几根杆子,说是摄像头监控,但似乎也没有安装。两个人坐在大门口不知是打牌还是什么,悠闲地地晒着太阳。这些围墙并不太高,站在旁边的小土坡上边一望,便可见里面与围墙外差别不大,也是一片冬日的荒野,只是人工种植了一些小柏树,冬日苍凉的黄色和树苗的浓绿搭配在一起,显得有些不协调,反倒没有围墙外的那种野趣。不过围起来的面积倒真不小,还有一小片未经处理的玉米田,干枯的玉米杆竟然还长在田里,都快腐朽了。那些幕冢、石像就在这片荒地里。
在冬日晴朗的阳光下,天空十分蓝,又高又蓝,只有箭一般的一丝白云漂浮在纯洁的蓝色里,轻盈地像要逃脱引力。四野无人,一片寂静,只有人踩在落叶上的脚步声。这里的地形又很特别,高高低低的小土坡,土坡之下有小路,小路尽头有村庄,村庄周围又是绿色的麦田。所以走起来一会儿下了山沟,一会儿又钻了小树林,一会儿进了村庄,一会儿又发现自己正站在完全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之上,高高低低、曲曲折折。
我们按照大致的方位去寻找“老包墓”,反正在这样的郊野行走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蓝天白云、土黄色山坡、绿色的麦田、红色灰色的村庄···色彩很丰富,光影变幻也很明显。我们的影子一会儿很长很长倒在麦田里,一会儿又被小山完全藏起。
我也不知道这这算是什么地形地貌,似乎接近于黄土丘陵。山也不能称之为山,是一层层的小土坡,又高高低低、特别不规则,土坡的周围又有那么大面积的田地,所以人在这里上一秒钟还在山坡背后隐秘的无影无踪,下一秒钟就可以置身于广袤的田野了。
有时候山中间还有窑洞,完全用黄土做成的窑洞,其实应该说是人们在黄色的山体上挖了一个小洞,这些小洞里当然已经无人居住,一个窑洞有两个门,在山体的不同方向,太阳光照进去,黑洞一半变亮,光像被一把弧形刀一切而段,谁知黑暗的那一半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不仅这荒野之中有窑洞,连附近的村庄里也有窑洞,只要这村庄是挨着黄土坡而建。有时,沿着一条下坡的小路走去,你便会见到一排圆拱形的窑洞小屋,它们全都装了门,上了锁,藏在矮墙后面,只露出生锈的圆圆门环,像个小人藏起身子,瞪大眼睛扒着墙头向外望。这些窑洞肯定早就没有人居住了,它们和小山坡融为一体,也是以往生活的标记。它们就在那里,还未被拆被毁,估计还能发挥存放杂货之用,谁知道呢?
包公墓没有找到,有一个带着绿色军帽的老爷爷有些结巴地给我们指路,往往西,一直往西,再往北。我们就在麦田里西行,阳光温暖,土地柔软,只有太阳可以当做标尺,时间的标尺,空间的标尺,走路本身有了瞬间的永恒性,似乎世界永远如此,只要一直这样走下去。
然而,却有两种事物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一是村庄里的狗叫声,一个村子里至少会有十几只狗,在你走过时突然跳出来对你狂吠不止,你只有大着胆子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其实心里紧张的要命。村子是静谧的,有时候大街小巷也不见一人踪影,大狗们此起彼伏的狂吠声听起来特别地响亮,有种强烈的警告意味。这又有什么办法?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这些狗守卫着家门。可是,万一它们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到了老人和孩子怎么办?
不过欣喜的是我们刚刚走出大狗的包围圈,就意外发现了田地之中的石像。只见两只石羊歪歪斜斜地站在田间小路旁,那些石人零零落落地站在田野之中,有些没有了头,有些身子半没入土中,本来两米多高的人像现在和我一般高了。我站在那里和他相对而视,一瞬间竟觉得他们是有生命的,他们会在无人观察之时悄悄地拔出深埋在土中的双腿,拍一拍身上的灰尘,用手扶一扶头顶的官帽,望望天空,再望望远方。
这不知是谁的陵墓,一个小型的坟冢上不见碑刻,或许是某位臣子官员的吧。整个北宋的皇陵都建在巩义,除了八位帝王,加上后宫,有幸陪葬在此大大小小的官员也不知多少,当时整个巩义陵墓众多、宫殿遍布、翠柏森森,如今只剩下这些石像和土堆。他们已经在这里千年,我看那半没入土中的石羊,它流线型的脊背是那样光滑,眼神是那样温和又那样坚毅。
另一种打破宁静的事物当然就是工厂了,有时是一个小作坊式的砖厂藏在小山的低洼之处,人们从高处的山坡上望,可以看到下面大坑里有几座铁皮小房,三个小人,两辆小卡车,它们在树丛后面,独占一块宝地。有时这些小厂就建在村子旁边,零零散散,似乎也没什么大动静。但往远处的天空看一眼就会明白,纯净的蓝色边缘有一层紫灰色的过渡层,连接着远处房屋密集的城镇,这应该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其实只要穿过这片郊野走到大路上,便可发现自己已经被各式各样大规模的厂区包围了,这些都是纯粹的工业厂区,做电缆的、配件的···一辆辆大运输车经过,田野中的清新之感荡然无存,漂浮在身边的只有灰尘。
等车、拦车、飞奔而上,拥挤,马蜂窝,乡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像台球一般撞击反弹······我们终于逃离了尘土,重归没有污染的乡村。再次穿越,却被一个巨大的垃圾坑挡住了去路,这种深坑里本来应是杂木丛生,无路可觅,如今各种垃圾在深坑中铺上了一条路,一条又黑又绿,歪歪扭扭的路,人们似乎可以顺着它下到坑里,闻着腐朽的气息,踩着软绵绵的塑料袋。或许等到有一天垃圾填满了这大坑,人们在上面洒上土,就是一块平整的地。等着吧,人们总是要有地方倾倒垃圾的。
然而,这里却有许多喜鹊,体型优美,像豆瓣阅读鸟,身体有黑有白,分外漂亮。它们活跃在一切暂时没有人类的地方活动,无论是广阔的麦田里还是巨大的垃圾坑旁。它们时而行走,时而跳跃,时而飞翔,轻盈又迅疾。看来只要人类一让步,鸟儿们就能自在快乐。可是作为人类我还总是贪心,还要去寻找其他陵墓。
接下来我们见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
永熙陵变成了村头的一个广场,那些石像就站在广场两侧,一大群老人们正搬着板凳到广场上集会。这种集会有种过年唱大戏的味道,不过这里可没有戏台,只有一张桌子,放在两个石人中间,一个男人站在桌子前正拿着喇叭说些什么:"有些大妈问我们一会儿发不发盆,这个是肯定的嘛,只要大家听我讲"看来这是忽悠老年人的专业宣传团队了。一会儿快节奏的流行音乐响起,不知道这么high的节奏,老人们怎么受的了,不过大家还是坐在那里,挤成一团,晒着太阳,享受着这种新奇与热闹,毕竟这些村庄太寂寞了。
那些石像也少见这种热闹,在修成广场之前这里只是田野。他们的许多同伴都还在田野之中。这里不仅有皇帝之墓,还有皇后之墓,那些石像可就待遇不同了。它们不能依帝王的规模来建造,个头也小了很多,所以就很容易被埋住了。有时一只狮子半个头都埋在了土里,一张大嘴上颚张开,露出土面,看起来就像一直在啃着泥土,它的同伴呢,境遇更惨,半个头颅全部用来砌水渠了,只露出头顶一点纹理,估计它会被灌溉的村民经常踩到吧。有什么办法?
天空中渐渐有了云彩,开始阴晴不定,我们还要继续寻找,田野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它离大路倒是很近,能看到路面的灰尘,听到汽车的噪声。这个墓冢可真大,那些石像生相比于其他的也更显得有特色。比如最为出名的的那位武士雕像,扭着身体,双手在腰间合住,像要行李,有女子之态,然而带着熊猫耳朵的头盔,努着嘴,一双吊稍眼睛像下看,滑稽之中又有几分威严。
据说当时赵匡胤生前并没有修建这陵墓,他一驾崩,人们马上依照他生前所指在巩义修建起皇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短的七个月之中修建好了庞大宏伟的陵墓、宫殿。只是当时因开凿搬运石块死去的劳工就有许多,人们在阴雨天气常常可以听到骨头在哭泣。所以这些屹立千年的石像不仅见证了时光变幻、王朝兴衰,也铭记了许多最普通的劳动者、战火之中的无数生灵。
和永昌陵一路之隔,同一水平线遥遥相对的便是永安陵了,只是这里只剩下了孤独的一座坟冢,石像都不知哪里去了。
太阳快要落下去了,在田野中继续行走,听到养猪场的猪哼哼叫着,心中也有些寂寞起来。
下火车,坐上2路公交,只从公交车的站名便可感觉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城市,农贸市场、化肥厂、市医院、网通公司、汽车站······这一个又一个站名多么简单实在、清晰明了,人们似乎只要听着站名在哪下车就好了,不用再费心琢磨什么什么路交叉口这种概念。车从农贸市场上过时,这里看起来十分热闹,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车车橘子、甘蔗、青菜什么的在卖,这个市场似乎还没有被规范进屋里,人们依然享受着露天交易时杂乱而热闹的氛围。
在宋陵公园北门处,一下车便见公园甬道两旁好几个摆地摊的,不过不同于城市天桥上常见的贴屏保、卖手套、小饰品这一类小摊,这里的地摊差不多全是神神道道的,看相的、测字的、算命的、贴膏药的、神手镶牙的、祖传治耳聋的······它们的摊子上八卦图、人体穴位图、老虎猛兽图等东西在阳光下也亮闪闪的。
进入北门便可见一大片土地,公园的广场没有弄成水泥地面,这可真是太难得了。广场的一角人们正在排练着什么,穿上花衣服,随着锣鼓的节奏正走着秧歌步,旁边几个老头坐着观看,身旁都放着唱大戏用的各种乐器,似乎在等着表演,这分明是农村庙会的节奏。那些看相算命的倒是和这环境十分融和。
再往前,走过人工人设计的树丛小径,便可看见复原的永昭陵宫殿大门,这是90年代根据原样修复的,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打,这大门和宫墙自有一种沧桑之感,原本的朱红色变成了土黄色、褚红色,斑驳多姿,小楼檐角站立几只鸟儿,自成一种风景。这大门造型就像故宫的大门一般,可是用几根门栓拴住,人们只能轻轻推开一条小缝向里窥望,一片杂草从生。
转一圈,四面大门全锁,按照宋陵坐北朝南的结构,朝南正门前是颇为壮观的石像阵列,门口坐了两位大妈。“这门不开,里面埋的就是狸猫换太子的那个。”大妈见我们上前窥探,便很热心地回答。“哈哈,估计是狸猫的叫声和小孩一样,人家才用它换太子吧。”我边说通过门缝向内窥望,只见一座荒冢,有一些凄凉。据说以前兴建时墓冢是几层高高的台阶,千年过去,早已变成这荒凉的土丘。
再看那些威武的石像生,在南门前两侧一字排开,他们是陵墓的守护神,帝王生前的尊贵也要在死后重现。这些石像大概有两米多高,从北到南依次有镇陵将军、石狮、文官、武官、客使官、石羊、石虎、马与控马官、角瑞、瑞禽、象及驯象人、石柱。那镇陵将军十分高大威猛,两只石狮子取身体向前,顾盼回首的姿态,似乎在对即将走进陵墓的人怒目而视。那个石虎初看起来很萌,长着胡须,有点像猫,从背后看,身体姿态也特别像猫咪坐卧时的样子。
![]() |
这左右两侧的石像初看起来都颇为相似、对称,但再一看便能发现许多细微的差别,比如狮子脖子上的铃铛不同,客使官手里拿的东西不同,石羊的耳朵不同,石虎有的萌一些,有的呆一些。然而这对称之中的差异,却制造出一种十分平衡的美感。
宋陵全依照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的模式修建,地面上建有上宫下宫,地下有幽深庞大的地宫,在巩义博物馆里就可以看见永昌陵的宫殿复原模型。永昭陵位于市区中心,得以按原貌修复。按照宋陵靠水依山,南高北低的建筑模式,人们看过石像生阵列以后,继续向南便越走越高,跨上高高的台阶转身向北回望,层层下降的楼台,宽阔的神道,威武的石像生,砖红色的大门,颇有一种宏大庄严的气魄。此时,广场一角正有鼓声响起,大鼓的鼓声,雄浑有力,十分契合此时场景,让人在刹那间回归历史,看到一个逝去王朝的背影。
如果永昭陵让人感到宏大,那么其他郊野之中的陵墓肯定会给人另一种不同得感觉,那些石人石羊一动不动站立在绿油油的麦田里,这是荒凉还是荒谬?
![]() |
坐上去西村镇的小公交,很快就要出市区了,在一个类似于菜市场的路口,司机停下来等人上车,售票员大婶就伸出头问外面拉车卖韭菜的多少钱一斤?“那不够粗呀,捆儿不够大,”车里另一位乘客大婶也对着一车绿油油的韭菜评价起来,一会儿,她们下去上来,提回一大袋绿色的带泥土的绿色。生活的匆忙与从容在小城镇里竟然如此有趣。
我们要到最近的永安陵去,临下车司机师傅还送了一句,扯着大嗓门,用手一指,往那不远有老包墓!
永安陵就在这乡间的道路旁,门口有大的牌子,记录了赵氏子孙拜祖一类的事宜。这是八座皇陵之中唯一收费的一座,20元的门票。看这乡间的荒凉迹象,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游客。不过除了无人光顾以外,这里本身也不太像是景点。粗糙的灰色围墙一围,围墙边上再立几根杆子,说是摄像头监控,但似乎也没有安装。两个人坐在大门口不知是打牌还是什么,悠闲地地晒着太阳。这些围墙并不太高,站在旁边的小土坡上边一望,便可见里面与围墙外差别不大,也是一片冬日的荒野,只是人工种植了一些小柏树,冬日苍凉的黄色和树苗的浓绿搭配在一起,显得有些不协调,反倒没有围墙外的那种野趣。不过围起来的面积倒真不小,还有一小片未经处理的玉米田,干枯的玉米杆竟然还长在田里,都快腐朽了。那些幕冢、石像就在这片荒地里。
在冬日晴朗的阳光下,天空十分蓝,又高又蓝,只有箭一般的一丝白云漂浮在纯洁的蓝色里,轻盈地像要逃脱引力。四野无人,一片寂静,只有人踩在落叶上的脚步声。这里的地形又很特别,高高低低的小土坡,土坡之下有小路,小路尽头有村庄,村庄周围又是绿色的麦田。所以走起来一会儿下了山沟,一会儿又钻了小树林,一会儿进了村庄,一会儿又发现自己正站在完全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之上,高高低低、曲曲折折。
![]() |
我们按照大致的方位去寻找“老包墓”,反正在这样的郊野行走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蓝天白云、土黄色山坡、绿色的麦田、红色灰色的村庄···色彩很丰富,光影变幻也很明显。我们的影子一会儿很长很长倒在麦田里,一会儿又被小山完全藏起。
我也不知道这这算是什么地形地貌,似乎接近于黄土丘陵。山也不能称之为山,是一层层的小土坡,又高高低低、特别不规则,土坡的周围又有那么大面积的田地,所以人在这里上一秒钟还在山坡背后隐秘的无影无踪,下一秒钟就可以置身于广袤的田野了。
有时候山中间还有窑洞,完全用黄土做成的窑洞,其实应该说是人们在黄色的山体上挖了一个小洞,这些小洞里当然已经无人居住,一个窑洞有两个门,在山体的不同方向,太阳光照进去,黑洞一半变亮,光像被一把弧形刀一切而段,谁知黑暗的那一半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不仅这荒野之中有窑洞,连附近的村庄里也有窑洞,只要这村庄是挨着黄土坡而建。有时,沿着一条下坡的小路走去,你便会见到一排圆拱形的窑洞小屋,它们全都装了门,上了锁,藏在矮墙后面,只露出生锈的圆圆门环,像个小人藏起身子,瞪大眼睛扒着墙头向外望。这些窑洞肯定早就没有人居住了,它们和小山坡融为一体,也是以往生活的标记。它们就在那里,还未被拆被毁,估计还能发挥存放杂货之用,谁知道呢?
![]() |
包公墓没有找到,有一个带着绿色军帽的老爷爷有些结巴地给我们指路,往往西,一直往西,再往北。我们就在麦田里西行,阳光温暖,土地柔软,只有太阳可以当做标尺,时间的标尺,空间的标尺,走路本身有了瞬间的永恒性,似乎世界永远如此,只要一直这样走下去。
然而,却有两种事物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一是村庄里的狗叫声,一个村子里至少会有十几只狗,在你走过时突然跳出来对你狂吠不止,你只有大着胆子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其实心里紧张的要命。村子是静谧的,有时候大街小巷也不见一人踪影,大狗们此起彼伏的狂吠声听起来特别地响亮,有种强烈的警告意味。这又有什么办法?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这些狗守卫着家门。可是,万一它们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到了老人和孩子怎么办?
不过欣喜的是我们刚刚走出大狗的包围圈,就意外发现了田地之中的石像。只见两只石羊歪歪斜斜地站在田间小路旁,那些石人零零落落地站在田野之中,有些没有了头,有些身子半没入土中,本来两米多高的人像现在和我一般高了。我站在那里和他相对而视,一瞬间竟觉得他们是有生命的,他们会在无人观察之时悄悄地拔出深埋在土中的双腿,拍一拍身上的灰尘,用手扶一扶头顶的官帽,望望天空,再望望远方。
这不知是谁的陵墓,一个小型的坟冢上不见碑刻,或许是某位臣子官员的吧。整个北宋的皇陵都建在巩义,除了八位帝王,加上后宫,有幸陪葬在此大大小小的官员也不知多少,当时整个巩义陵墓众多、宫殿遍布、翠柏森森,如今只剩下这些石像和土堆。他们已经在这里千年,我看那半没入土中的石羊,它流线型的脊背是那样光滑,眼神是那样温和又那样坚毅。
![]() |
另一种打破宁静的事物当然就是工厂了,有时是一个小作坊式的砖厂藏在小山的低洼之处,人们从高处的山坡上望,可以看到下面大坑里有几座铁皮小房,三个小人,两辆小卡车,它们在树丛后面,独占一块宝地。有时这些小厂就建在村子旁边,零零散散,似乎也没什么大动静。但往远处的天空看一眼就会明白,纯净的蓝色边缘有一层紫灰色的过渡层,连接着远处房屋密集的城镇,这应该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其实只要穿过这片郊野走到大路上,便可发现自己已经被各式各样大规模的厂区包围了,这些都是纯粹的工业厂区,做电缆的、配件的···一辆辆大运输车经过,田野中的清新之感荡然无存,漂浮在身边的只有灰尘。
等车、拦车、飞奔而上,拥挤,马蜂窝,乡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像台球一般撞击反弹······我们终于逃离了尘土,重归没有污染的乡村。再次穿越,却被一个巨大的垃圾坑挡住了去路,这种深坑里本来应是杂木丛生,无路可觅,如今各种垃圾在深坑中铺上了一条路,一条又黑又绿,歪歪扭扭的路,人们似乎可以顺着它下到坑里,闻着腐朽的气息,踩着软绵绵的塑料袋。或许等到有一天垃圾填满了这大坑,人们在上面洒上土,就是一块平整的地。等着吧,人们总是要有地方倾倒垃圾的。
然而,这里却有许多喜鹊,体型优美,像豆瓣阅读鸟,身体有黑有白,分外漂亮。它们活跃在一切暂时没有人类的地方活动,无论是广阔的麦田里还是巨大的垃圾坑旁。它们时而行走,时而跳跃,时而飞翔,轻盈又迅疾。看来只要人类一让步,鸟儿们就能自在快乐。可是作为人类我还总是贪心,还要去寻找其他陵墓。
接下来我们见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
![]() |
永熙陵变成了村头的一个广场,那些石像就站在广场两侧,一大群老人们正搬着板凳到广场上集会。这种集会有种过年唱大戏的味道,不过这里可没有戏台,只有一张桌子,放在两个石人中间,一个男人站在桌子前正拿着喇叭说些什么:"有些大妈问我们一会儿发不发盆,这个是肯定的嘛,只要大家听我讲"看来这是忽悠老年人的专业宣传团队了。一会儿快节奏的流行音乐响起,不知道这么high的节奏,老人们怎么受的了,不过大家还是坐在那里,挤成一团,晒着太阳,享受着这种新奇与热闹,毕竟这些村庄太寂寞了。
那些石像也少见这种热闹,在修成广场之前这里只是田野。他们的许多同伴都还在田野之中。这里不仅有皇帝之墓,还有皇后之墓,那些石像可就待遇不同了。它们不能依帝王的规模来建造,个头也小了很多,所以就很容易被埋住了。有时一只狮子半个头都埋在了土里,一张大嘴上颚张开,露出土面,看起来就像一直在啃着泥土,它的同伴呢,境遇更惨,半个头颅全部用来砌水渠了,只露出头顶一点纹理,估计它会被灌溉的村民经常踩到吧。有什么办法?
![]() |
天空中渐渐有了云彩,开始阴晴不定,我们还要继续寻找,田野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它离大路倒是很近,能看到路面的灰尘,听到汽车的噪声。这个墓冢可真大,那些石像生相比于其他的也更显得有特色。比如最为出名的的那位武士雕像,扭着身体,双手在腰间合住,像要行李,有女子之态,然而带着熊猫耳朵的头盔,努着嘴,一双吊稍眼睛像下看,滑稽之中又有几分威严。
![]() |
据说当时赵匡胤生前并没有修建这陵墓,他一驾崩,人们马上依照他生前所指在巩义修建起皇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短的七个月之中修建好了庞大宏伟的陵墓、宫殿。只是当时因开凿搬运石块死去的劳工就有许多,人们在阴雨天气常常可以听到骨头在哭泣。所以这些屹立千年的石像不仅见证了时光变幻、王朝兴衰,也铭记了许多最普通的劳动者、战火之中的无数生灵。
![]() |
和永昌陵一路之隔,同一水平线遥遥相对的便是永安陵了,只是这里只剩下了孤独的一座坟冢,石像都不知哪里去了。
太阳快要落下去了,在田野中继续行走,听到养猪场的猪哼哼叫着,心中也有些寂寞起来。
-
水龙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09 18: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