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拉萨】1、朝佛人的故事
拉萨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长期以来都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每到秋冬季节,随着树叶一片片逐渐变黄,大昭寺前、八廓街上磕头、转经朝佛的人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人们利用秋冬农闲之际,从藏区各地纷纷来到拉萨,用行动来表达对佛的虔诚。他们怀着共同的目的,丰富了拉萨秋冬季节的风景,而他们的故事,则是这风景里闪闪发光的点缀。
11万个磕头的承诺
认识曲西的时候是傍晚,她正在大昭寺前此起彼伏的人群中心无旁骛地磕着等身长头,当时她吸引我的是她头上插着的醒目的树叶。那天正逢园林工人给大昭寺前的杨树修剪树枝,人们纷纷捡拾那些修剪下来的树枝带回家,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树枝是释迦牟尼的头发,是吉祥物,洗净后插在家里能消灾避邪,护佑全家。也有些人将一节短小的枝叶直接插头上,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曲西和她的朋友拉西就是这些人中的两个。
对于我的突然出现,曲西开始有过一些好奇,也一度停下磕头来,探究似的看着我,朝我羞涩地笑。但看我一直站她旁边,不停与她说话,她便又有些不以为意了,因为觉得我影响了她磕头朝佛的事业,所以后来很多时候便对我只是不停地露出腼腆的笑,又继续一起一落地磕起头来。
曲西是昌都地区江达县人,今年23岁,一个月前,她与她的朋友拉西坐了三天时间的客车来到了拉萨。自从六年前,当她17岁时第一次来过拉萨后,这已是她第四次来拉萨了。应该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吧,所以她的汉语虽然不很好,但是勉强可以交流,而她身旁的拉西则是完全不懂汉语了。
我看着她双手合掌地举过头顶,放到胸前,然后跪地匍匐在垫子上,手掌按住两块小木板滑过石板地面,发出一连串“嚓嚓”的声响,再起来时额头上又沾了一层淡淡的灰尘。她告诉我说,这一个月里,她已磕了七万多个头了,她这次来拉萨要磕十一万个头,这是她从江达出发来拉萨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磕十一万个头,因为按照很多藏族百姓的说法,人的一生中朝佛磕十万个头便足矣。然而曲西有限的汉语无法给我明白的答案。
我在曲西的旁边站了好一会儿,只是看她和拉西磕头。相比其他很多磕头朝佛的百姓,依然用传统的方法磕一个头拨动一颗佛珠计数,曲西计数的方法现代多了,她在左手的食指上套了一个小小的计数器,这让她磕头的速度比周围的人明显快了许多。而一个月里,磕了七万多个头的效率也不仅仅因为如此。曲西的妹妹几年前就来到拉萨打工,住在大昭寺旁边,曲西和拉西来到拉萨后便就是住在妹妹家的,这不仅为她们节约了开支,也为她们磕头朝佛提供了方便。入冬后的拉萨,早晨七点左右,天还是漆黑一片,但是曲西和拉西就已带着垫子来到了大昭寺前,开始了她们磕头朝佛的事业,到十一点左右,她们才又结伴而回,喝个甜茶,吃个午饭,休息下,下午三点左右又继续来磕头,直到天黑入夜。用曲西自己的话说,这一个月的时间都是磕头了,只有磕够了十一万个头的时候,她才会安心,才会有心思去逛逛拉萨,去给自己和在江达的亲人朋友购买一些礼物。
只为朝佛而来
西藏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不只为想要来西藏观光游览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也给朝佛的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人从老家出发,选择带着家当、三步一磕,一步一个脚印来到拉萨,也有人坐汽车、坐火车或者坐飞机,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朝佛。
益西查尼是坐飞机来拉萨的。半个多月前,他和他的一个亲戚还有一个朋友一起从老家四川省金川县出发,先坐汽车到成都,然后又从成都坐飞机到了拉萨。
那天傍晚,我在大昭寺前闲逛的时候,看到他和他的亲戚朋友淡定地席地坐在磕头朝佛的人群中,很安静,便就兴起和他们聊了会。
益西查尼的汉语还不错,至少我与他交流的时候基本没有问题。而他虽然一直坐着,却也可看得出他身材的魁梧,只是他说起话来很温柔,总是带着腼腆的笑。所以尽管他已39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仍给人大男孩般的感觉,让人觉得他的善良和真诚。
与他聊天的时候,他的右手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直拨弄着一串佛珠,他说佛珠是他到拉萨后买的,花了一百多块钱。我看到那串佛珠已被他摸得锃亮,而这也就是他朝佛的方式,每天捻着佛珠沿八廓街转经。他已不记得自己围绕大昭寺转了多少圈了,只知道在拉萨的每天早上八九点钟,他就会和他的亲戚朋友一起走出旅馆走上八廓街转经,转个三五圈,肚子饿了,就找个茶馆喝个甜茶吃个藏面,当然也少不了吹牛。接着又回到八廓街上,继续转经。他不磕头,他说磕头太辛苦了,他磕不来。想来这就是一个牧民的真性情了,不拘泥于形式,只把佛珍藏于心。
尽管从小就向往拉萨,但这却是益西查尼第一次来到拉萨,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却仍不得不在家照看家里的80多头牦牛,不能够与他同行。所以益西查尼也没打算在拉萨停留太长的时间,他已买好了第二天从拉萨至西宁的火车票。毕竟难得来拉萨一趟,益西查尼和他的亲戚朋友除了绕大昭寺转经外,也已将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以及山南的桑耶寺、雍布拉康、昌珠寺等逐一地拜了个遍。接下来他们将去西宁,去塔尔寺继续拜佛,然后再到甘南的拉卜楞寺,拜完佛就从甘南经若尔盖回家,大概还得十来天的时间。虽然相比那些两三个月时间都停留在拉萨朝佛的人,益西查尼半个月的时间过于短暂,然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终于来过拉萨了,终于将主要的几座寺庙都拜过一遍了,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了。”
采购与朝佛兼顾
认识洛桑曲珍非常偶然。那天下班有点点晚,回到家时天已快黑了。我刚打开门,便就见两个妇人各自扛了一大袋东西朝我走来。她们的汉语很不好,但我大抵明白了她们是来找我的一个邻居的,邻居还没回来,所以想暂时把东西放我家里。我同意了,她们放下东西后很快离去,而我也关上了门。
一会儿后,我出门却看见其中的一个妇人倚靠在走廊的窗户前等待着邻居归来,我于是请她进我屋子里来坐坐。这个妇人就是洛桑曲珍,51岁,来自芒康县的盐井镇,她和我的那个邻居是亲戚。三天前,她从芒康出发,坐了三天的汽车,刚到拉萨。两个袋子里分别装的是酥油和青稞,都是自家的,特意带来给我的邻居。
洛桑曲珍在盐井镇上开了一个百货店,店里卖的东西包括衣服、鞋子,还有各种吃的和日用品。每年她都要来拉萨两次,夏天一次,冬天一次,既来采购又来朝佛,每次来拉萨大概都是半个月左右,吃、住都是在我的那个邻居家里。
她今年夏天来拉萨的时候,也许我还未搬到现在的住处,所以之前与她从未有过照面。她告诉我,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会早晚去八廓街转经,中午就去冲赛康采购。她的右胳膊有点毛病,用不上力,所以她很少朝佛磕等身的长头。不过这次她除了给我的邻居带了一大袋酥油外,也还另外带了一大块酥油,那是她准备用来去各寺庙朝佛时用的。拉萨大大小小的寺院太多,洛桑曲珍说能去几个是几个,佛肯定能明白她的心意的。她与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左手仍不停地捻着佛珠,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习惯,珠不离身,稍有时间就会捻珠念经。
第二天一早,大概七点多一点,拉萨的天还未完全放亮,在走廊上我又遇到了洛桑曲珍。她已穿戴整齐,手捻一串佛珠,看到我便说她要去八廓街转经了。虽然天气寒冷,但似乎并不能阻挡她朝佛的热情和信念,她说她不能确定半个月时间里她能绕大昭寺转多少圈经,但能尽可能地多转几圈总是好的,毕竟今年来过拉萨以后,她又只能等到明年夏天才会来拉萨了。
2013年11月6日夜于拉萨
![]() |
虔诚磕头朝佛的曲西 |
11万个磕头的承诺
认识曲西的时候是傍晚,她正在大昭寺前此起彼伏的人群中心无旁骛地磕着等身长头,当时她吸引我的是她头上插着的醒目的树叶。那天正逢园林工人给大昭寺前的杨树修剪树枝,人们纷纷捡拾那些修剪下来的树枝带回家,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树枝是释迦牟尼的头发,是吉祥物,洗净后插在家里能消灾避邪,护佑全家。也有些人将一节短小的枝叶直接插头上,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曲西和她的朋友拉西就是这些人中的两个。
对于我的突然出现,曲西开始有过一些好奇,也一度停下磕头来,探究似的看着我,朝我羞涩地笑。但看我一直站她旁边,不停与她说话,她便又有些不以为意了,因为觉得我影响了她磕头朝佛的事业,所以后来很多时候便对我只是不停地露出腼腆的笑,又继续一起一落地磕起头来。
曲西是昌都地区江达县人,今年23岁,一个月前,她与她的朋友拉西坐了三天时间的客车来到了拉萨。自从六年前,当她17岁时第一次来过拉萨后,这已是她第四次来拉萨了。应该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吧,所以她的汉语虽然不很好,但是勉强可以交流,而她身旁的拉西则是完全不懂汉语了。
我看着她双手合掌地举过头顶,放到胸前,然后跪地匍匐在垫子上,手掌按住两块小木板滑过石板地面,发出一连串“嚓嚓”的声响,再起来时额头上又沾了一层淡淡的灰尘。她告诉我说,这一个月里,她已磕了七万多个头了,她这次来拉萨要磕十一万个头,这是她从江达出发来拉萨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磕十一万个头,因为按照很多藏族百姓的说法,人的一生中朝佛磕十万个头便足矣。然而曲西有限的汉语无法给我明白的答案。
我在曲西的旁边站了好一会儿,只是看她和拉西磕头。相比其他很多磕头朝佛的百姓,依然用传统的方法磕一个头拨动一颗佛珠计数,曲西计数的方法现代多了,她在左手的食指上套了一个小小的计数器,这让她磕头的速度比周围的人明显快了许多。而一个月里,磕了七万多个头的效率也不仅仅因为如此。曲西的妹妹几年前就来到拉萨打工,住在大昭寺旁边,曲西和拉西来到拉萨后便就是住在妹妹家的,这不仅为她们节约了开支,也为她们磕头朝佛提供了方便。入冬后的拉萨,早晨七点左右,天还是漆黑一片,但是曲西和拉西就已带着垫子来到了大昭寺前,开始了她们磕头朝佛的事业,到十一点左右,她们才又结伴而回,喝个甜茶,吃个午饭,休息下,下午三点左右又继续来磕头,直到天黑入夜。用曲西自己的话说,这一个月的时间都是磕头了,只有磕够了十一万个头的时候,她才会安心,才会有心思去逛逛拉萨,去给自己和在江达的亲人朋友购买一些礼物。
![]() |
益西曲尼(左)和他的亲戚、朋友 |
只为朝佛而来
西藏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不只为想要来西藏观光游览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也给朝佛的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人从老家出发,选择带着家当、三步一磕,一步一个脚印来到拉萨,也有人坐汽车、坐火车或者坐飞机,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朝佛。
益西查尼是坐飞机来拉萨的。半个多月前,他和他的一个亲戚还有一个朋友一起从老家四川省金川县出发,先坐汽车到成都,然后又从成都坐飞机到了拉萨。
那天傍晚,我在大昭寺前闲逛的时候,看到他和他的亲戚朋友淡定地席地坐在磕头朝佛的人群中,很安静,便就兴起和他们聊了会。
益西查尼的汉语还不错,至少我与他交流的时候基本没有问题。而他虽然一直坐着,却也可看得出他身材的魁梧,只是他说起话来很温柔,总是带着腼腆的笑。所以尽管他已39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仍给人大男孩般的感觉,让人觉得他的善良和真诚。
与他聊天的时候,他的右手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直拨弄着一串佛珠,他说佛珠是他到拉萨后买的,花了一百多块钱。我看到那串佛珠已被他摸得锃亮,而这也就是他朝佛的方式,每天捻着佛珠沿八廓街转经。他已不记得自己围绕大昭寺转了多少圈了,只知道在拉萨的每天早上八九点钟,他就会和他的亲戚朋友一起走出旅馆走上八廓街转经,转个三五圈,肚子饿了,就找个茶馆喝个甜茶吃个藏面,当然也少不了吹牛。接着又回到八廓街上,继续转经。他不磕头,他说磕头太辛苦了,他磕不来。想来这就是一个牧民的真性情了,不拘泥于形式,只把佛珍藏于心。
尽管从小就向往拉萨,但这却是益西查尼第一次来到拉萨,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却仍不得不在家照看家里的80多头牦牛,不能够与他同行。所以益西查尼也没打算在拉萨停留太长的时间,他已买好了第二天从拉萨至西宁的火车票。毕竟难得来拉萨一趟,益西查尼和他的亲戚朋友除了绕大昭寺转经外,也已将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以及山南的桑耶寺、雍布拉康、昌珠寺等逐一地拜了个遍。接下来他们将去西宁,去塔尔寺继续拜佛,然后再到甘南的拉卜楞寺,拜完佛就从甘南经若尔盖回家,大概还得十来天的时间。虽然相比那些两三个月时间都停留在拉萨朝佛的人,益西查尼半个月的时间过于短暂,然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终于来过拉萨了,终于将主要的几座寺庙都拜过一遍了,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了。”
![]() |
洛桑曲珍 |
采购与朝佛兼顾
认识洛桑曲珍非常偶然。那天下班有点点晚,回到家时天已快黑了。我刚打开门,便就见两个妇人各自扛了一大袋东西朝我走来。她们的汉语很不好,但我大抵明白了她们是来找我的一个邻居的,邻居还没回来,所以想暂时把东西放我家里。我同意了,她们放下东西后很快离去,而我也关上了门。
一会儿后,我出门却看见其中的一个妇人倚靠在走廊的窗户前等待着邻居归来,我于是请她进我屋子里来坐坐。这个妇人就是洛桑曲珍,51岁,来自芒康县的盐井镇,她和我的那个邻居是亲戚。三天前,她从芒康出发,坐了三天的汽车,刚到拉萨。两个袋子里分别装的是酥油和青稞,都是自家的,特意带来给我的邻居。
洛桑曲珍在盐井镇上开了一个百货店,店里卖的东西包括衣服、鞋子,还有各种吃的和日用品。每年她都要来拉萨两次,夏天一次,冬天一次,既来采购又来朝佛,每次来拉萨大概都是半个月左右,吃、住都是在我的那个邻居家里。
她今年夏天来拉萨的时候,也许我还未搬到现在的住处,所以之前与她从未有过照面。她告诉我,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会早晚去八廓街转经,中午就去冲赛康采购。她的右胳膊有点毛病,用不上力,所以她很少朝佛磕等身的长头。不过这次她除了给我的邻居带了一大袋酥油外,也还另外带了一大块酥油,那是她准备用来去各寺庙朝佛时用的。拉萨大大小小的寺院太多,洛桑曲珍说能去几个是几个,佛肯定能明白她的心意的。她与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左手仍不停地捻着佛珠,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习惯,珠不离身,稍有时间就会捻珠念经。
第二天一早,大概七点多一点,拉萨的天还未完全放亮,在走廊上我又遇到了洛桑曲珍。她已穿戴整齐,手捻一串佛珠,看到我便说她要去八廓街转经了。虽然天气寒冷,但似乎并不能阻挡她朝佛的热情和信念,她说她不能确定半个月时间里她能绕大昭寺转多少圈经,但能尽可能地多转几圈总是好的,毕竟今年来过拉萨以后,她又只能等到明年夏天才会来拉萨了。
2013年11月6日夜于拉萨